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伴偏颌会导致颅骨、下颌骨、上颌骨的旋转和移位,并常伴有口颌面部软组织的不对称改变,影响美观和功能,其常用治疗手段(正畸和正颌手术)存在美学效果的局限性,正确评估形态改变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意义重大。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伴偏颌与颞下颌关节形态、功能变化及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的发生相关,但因果关系尚存争议。本文就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伴偏颌患者的病因、软硬组织的改变、治疗手段以及其与TMD的关联进行综述。目前研究结果表明,偏颌是一种病因不明确,涉及到颅底、上颌骨、下颌骨形态变化、软组织形态变化、咬合改变以及颌骨旋转移位的复杂疾病,对颞下颌关节及下颌功能运动也会产生影响。偏颌患者中常见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需要早期治疗;其治疗手段多样,正确评估导致面部不对称的软硬组织形态变化是治疗的前提。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必要时合并软组织的修整)是治疗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伴偏颌的有效手段。此外,偏颌与TMD之间也有紧密的联系,设计治疗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2.
颏兜是安氏Ⅲ类患者的辅助治疗手段之一,通过作用于下颌骨以改善安氏Ⅲ类患者的错(牙合)畸形,颏兜可以对颞下颌关节的形态及下颌骨生长产生作用,本文就近年来颏兜治疗对颞下颌关节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骨性和功能性Ⅲ类错(牙合)在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矫正薛氏位X线片在正畸前后对Ⅲ类骨性错(牙合)正畸前19例和正畸后11例、功能性错(牙合)正畸前20例和正畸后18例的双侧颞下颌关节的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前移、居中、后移),从上述两类错(牙合)患者中各选5例做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核磁共振扫描,观察正畸前、后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变化.结果正畸前Ⅲ类功能性和骨性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前位;正畸后Ⅲ类功能性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中位,Ⅲ类骨性错(牙合)髁突仍居关节窝前位.正畸前、后功能性Ⅲ类错(牙合)关节盘位置及形态均基本正常;Ⅲ类骨性错(牙合)正畸后有少部分患者髁突明显前移,关节盘形态异常.结论正畸前后功能性Ⅲ类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结构基本正常,与TMD关系不密切;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后关节结构表现出异常,提示与TMD有关,对于已过生长期的Ⅲ类骨性错(牙合)不能单纯考虑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安氏Ⅱ1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在牙尖交错位紧咬牙时颞下颌关节的应力分布。方法:运用相关软件将志愿者的CT及MRI数据融合,构建个别正常牙合及安氏Ⅱ1类错牙合颞下颌关节有限元模型,分别对其进行边界约束和力学加载,分析描述两者颞下颌关节各个部位的应力分布。结果:正常牙合两侧颞下颌关节应力分布基本对称,安氏Ⅱ1类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的应力分布特征与正常牙合基本一致,但下颌骨、髁突及颞骨关节窝的等效应力值比正常牙合增大;关节盘的等效应力有所下降,但其上下表面的中间带应力值比正常牙合增大。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在牙尖交错位时的应力分布增大了其罹患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危险性,应及时矫治为其颞下颌关节提供一良好的生物力学环境。  相似文献   

5.
目的安氏Ⅲ类错[牙合]对颞下颌关节(TMJ)的影响是正畸研究领域中的难点。本研究通过定量分析颞下颌关节音的特征,探讨恒牙列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与TMJ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安氏Ⅲ类错[牙合]受试者21名,并以个别正常[牙合]20例作对照。使用K6-Ⅰ型口颌系统功能检查仪中的电声谱仪(ESG electrosonogram)进行颞下颌关节音记录。结果比较安氏Ⅲ类及个别正常[牙合]两组测试者左(L)、右(R)两侧颞下颌关节关节音的峰频率(Peak frequeney,P)及强度(Amplitude,A)的均值,统计学上无差异,髁状突在开闭口的平滑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声频为47Hz。结论颞下颌关节音的发生与恒牙列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髁状突在开闭口时产生的声响可能是青少年颞下颌关节音的特征;电声谱仪可提供一个比较准确、无损伤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探讨安氏Ⅱ1、Ⅱ2错(牙合)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矫正薛氏位X线片对Ⅱ1错(牙合)16人,Ⅱ2错(牙合)17人的双侧颞下颌关节的髁突居关节窝的位置进行评价,并依据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前移、居中、后移),从上述两类错(牙合)中各选5人做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核磁共振扫描,观察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变化.结果:每一类型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并不一致:Ⅱ1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中位,但轻度前移;Ⅱ2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后位.当髁突居前位及中位时:关节盘位置在正常范围且形态表现为正常的双凹形;髁突居关节窝后位时:部分关节盘位置明显前移,且形态也表现出异常的前带增厚.结论:大多数Ⅱ1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结构基本正常;而Ⅱ2错(牙合)部分患者表现出颞下颌关节结构异常,提示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翼外肌MRI异常与关节盘位置、髁突运动度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10~12岁),MRI检查双侧翼外肌,卡方检验分析其与关节盘位置、髁突运动度的关系. 结果 40侧关节中18侧(45%)翼外肌异常,与关节盘位置、髁突运动度无明显相关关系. 结论 本组安氏Ⅱ类1分类错胎患者无症状翼外肌异常的比率较高,但不能确定其与关节盘位置、髁突运动度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骨性和功能性Ⅲ类错牙合在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TMD)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矫正薛氏位X线片在正畸前后对Ⅲ类骨性错牙合正畸前 19例和正畸后 11例、功能性错牙合正畸前 2 0例和正畸后 18例的双侧颞下颌关节的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 (前移、居中、后移 ) ,从上述两类错牙合患者中各选 5例做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核磁共振扫描 ,观察正畸前、后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变化。结果 正畸前Ⅲ类功能性和骨性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前位 ;正畸后Ⅲ类功能性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中位 ,Ⅲ类骨性错牙合髁突仍居关节窝前位。正畸前、后功能性Ⅲ类错牙合关节盘位置及形态均基本正常 ;Ⅲ类骨性错牙合正畸后有少部分患者髁突明显前移 ,关节盘形态异常。结论 正畸前后功能性Ⅲ类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结构基本正常 ,与TMD关系不密切 ;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后关节结构表现出异常 ,提示与TMD有关 ,对于已过生长期的Ⅲ类骨性错牙合不能单纯考虑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探讨维吾尔族错(牙合)畸形成年患者髁突位置及颞下颌关节形态特征及其差异,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64例维吾尔族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成年患者的颞下颌关节CBCT图像进行分析测量,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颞下颌关节窝间隙、髁突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1分类颞下颌关节形态之间的差异.结果: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1分类成年维吾尔族患者髁突在颞下颌关节窝内的位置无性别差异(P>0.05);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窝前间隙、上间隙及深度均大于安氏Ⅰ类患者,后间隙小于安氏Ⅰ类患者;髁突的内外径及前后径在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中存在显著差异.结论:维吾尔族安氏Ⅰ类患者的髁突位置及颞下颌关节形态与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存在差异,临床诊治过程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口腔医学》2017,(1):72-74
目的应用CBCT测量分析替牙期骨性Ⅲ类高角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的骨性结构,探讨替牙期骨性Ⅲ类高角错牙合与正常牙合颞下颌关节的形态结构差异。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替牙期骨性Ⅲ类高角错牙合与正常牙合患者各20例,在牙尖交错位拍摄CBCT,使用Invivo 5软件进行图像重建,选取所要研究的颞下颌关节区域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替牙期骨性Ⅲ类高角组髁突长轴径、关节窝宽度、髁状突长度大于正常组,而髁突前后径、关节窝深度、关节结节后斜面倾斜角和髁状突高度小于正常组(P<0.05)。结论替牙期骨性Ⅲ类高角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的髁状突和关节窝形态结构与正常牙合不同。  相似文献   

11.
据认为有些错(牙合)畸形的矫治与颞颌关节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在矫治合并下颌前突的安氏Ⅲ类早期骨性反(牙合)时,国内常常使用Ⅲ类颌间牵引的方法。这种牵引力除了有牵引上牙弓向前的趋势外,主要作用于下颌使下颌有向后移动的倾向。这后一种作用力势必通过下颌髁突波及到颞颌关节。然而,在矫治期间,该牵引力对颞颌关节究竟有什么影响,国内尚无专门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矫治前后X线颞颌关节侧位片的测量分析,来探讨Ⅲ类牵引对颞颌关节的近期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儿童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的咀嚼肌肌电变化规律.方法:对20例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牙合)儿童及20名正常(牙合)儿童进行咀嚼肌肌电图检查,测量嚼肌深浅层和颞肌前后束在姿势位、牙尖交错咬合位、前伸运动边缘位、后退运动边缘位的肌电活动,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姿势位嚼肌与颞肌的肌电活动均大于正常(牙合);牙尖交错咬合位嚼肌、颞肌肌电位均较正常(牙合)小;下颌前伸时颞肌前束肌电显著性高于正常(牙合);下颌后退时,嚼肌显著性高于正常(牙合).结论: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牙合)肌电有其特征性,提示早期矫治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牙合)不仅能解决美观问题,更有利于改善咀嚼肌收缩功能,减少肌功能对颅面形态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下颌后缩是安氏Ⅱ类错中较常见的畸形类型 ,除影响儿童口颌系统功能及生长发育外 ,还会影响肌肉和关节 ,形成功能紊乱 ,是导致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TMJD)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用Bionator矫治器治疗下颌后缩伴TMJD的替牙期患者 ,用闭口薛氏位关节片观察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的改变 ,以评价其疗效。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选择 1998~ 1999年云南省红十字会医院正畸科诊治的17例下颌后缩伴TMJD的替牙期安氏Ⅱ类错患者 ,男 6例 ,女 11例 ,年龄 9 1~ 11 3岁 ,平均 10 2岁 ,其中安氏Ⅱ1类错 7例、安氏Ⅱ2 类错 10…  相似文献   

14.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常见表现包括关节盘移位及退变、关节腔积液、髁突及翼外肌异常改变。MRI软组织分辨率较高,成为目前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诊断的金标准。了解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常见MRI表现对于口腔医师选择正确的临床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是累及颞下颌关节区和(或)咀嚼肌及相关结构的一组疾病,临床表现为关节区和(或)咀嚼肌的疼痛、开闭口运动时关节弹响及张口受限。干扰被认为是TMD主要致病因素之一,错(牙合)畸形的许多特征也被认为与TMD相关。文章回顾以往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对TMD与错(牙合)畸形特征的关系做一阐述。  相似文献   

16.
第三磨牙与错牙畸形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第三磨牙与错(牙合)畸形的关系。方法:对620名错(牙合)畸形患者治疗前的全颌曲面断层片进行研究。结果:第三磨牙缺失率为14.84%;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第三磨牙缺失率明显大于安氏Ⅱ类和安氏Ⅰ类(X~2=16.34,P<0.01);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上颌第三磨牙的发育率为71.75%,明显高于其缺失率和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上颌第三磨牙的发育率(X~2=9.78,P<0.01);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下颌第三磨牙发育率为74.12%,与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上颌第三磨牙的发育率相近。结论:第三磨牙是导致错(牙合)畸形的病因之一,错(牙合)畸形患者矫治前应常规拍摄全颌曲面断层X线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BCT)研究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影像学特征,探讨Ⅲ类功能状态下,颞下颌关节的生长、改建机制。方法:从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及骨性Ⅰ类错牙合患者各20名,使用NNT viewer 5.3图像处理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及线距和角度的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组和替牙期骨性Ⅰ类错牙合患者组对比结果为:矢状面双侧关节前间隙偏小、双侧关节上间隙偏小、双侧关节结节斜度偏小;冠状面双侧关节内间隙偏小,双侧关节上间隙偏小,双侧关节外间隙偏小,右侧髁状突角度偏小;横截面右侧髁状突前后径偏小。结论: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发育不充分,呈现髁状突,关节窝深度,关节结节斜度;冠状面关节内、外间隙均较小的特征。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髁状突在关节窝中处于前置近关节窝顶位置。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影像学特征与其功能状态相适应。  相似文献   

18.
正畸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正畸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机理.方法应用X线头影测量的方法对30例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研究.结果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后下颌平面角增大,上前牙的唇倾度增加,下前牙的唇倾度减少.结论正畸治疗Ⅲ类错牙合的机理是使下颌作顺时针旋转及改变上下前牙的唇倾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高、低角型颞下颌关节凹的位置及形态。方法:选取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低角型及高角型患者,每组20例,对其许氏位片上关节凹的位置及关节凹的前斜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颞下颌关节凹的位置在Ⅲ类骨面型的低角型患者离前颅底最远,偏向后方,关节凹的位置最低,关节凹的前斜面较陡峭。在Ⅲ类骨面型的高角型中离前颅底最近,偏向前方,关节凹的位置最高,关节凹的前斜面较平滑。结论:颞下颌关节凹的位置及关节凹形态变化与下颌骨生长方向有关。颞下颌关节凹的位置变化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的表征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新疆大学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病率及其相关的发病因素。方法 对新疆医科大学812名在读医学生使用Helkimo指数进行分析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患病情况调查。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患病率占39.50%。咬合关系中前牙深覆牙合及反牙合,不良习惯中的偏侧咀嚼,夜磨牙为主要危险因素,增加TMD患病的风险。结论 错牙合畸形与牙合应力疲劳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