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高一新生网络成瘾的特征以及进一步探讨网络成瘾与冲动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抽取重庆市2所中学的高一学生1186名,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①在1186名学生中,筛选出29名网瘾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男生比女生的网络成瘾得分高(t=2.863,P<0.01),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高(t=4.782,P<0.01),而不同类别学校学生得分没有显著差异(t=-0.78,P>0.05);②网络成瘾组比非网络成瘾组冲动性得分高(t=3.521,P<0.01);③相关分析结果证实网络成瘾与冲动性呈显著正相关(r=0.308,P<0.01);④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冲动性的无计划性及行动冲动性维度进入对网络成瘾的回归方程.结论 重庆高一新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不高,在网瘾得分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来自城市学生显著高于农村;无计划冲动性及行动冲动性对网络成瘾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网络成瘾(IA)的影响及人格的中介效应。方法:用家庭教养方式问卷(FUSQ)、大五人格问卷简版(NEO-FFI-R)和网络成瘾测验(IAT)对118名网络成瘾青少年(网瘾组)和118名正常青少年(对照组)进行评估。结果:(1)网瘾组家庭教养方式各维度得分低于对照组(t=5.56-11.48,P0.001),宜人性、严谨性、外向性和开放性等人格维度得分低于对照组(t=3.57-9.23,P0.001),神经质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t=-9.08,P0.001);(2)家庭教养方式和人格特质与网络成瘾测验总分显著相关(r=0.176-0.554,P0.001),可解释44.3%的变异;其中尊重-羞辱(β=-0.330)、宜人性(β=-0.147)、严谨性(β=-0.212)、神经质(β=0.211)对网络成瘾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01);(3)宜人性、严谨性和神经质在尊重-羞辱教养方式对网瘾影响中的中介效应分别为23.0%、23.2%、28.3%。结论: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教养方式和人格特质显著关联,其中尊重-羞辱、宜人性、严谨性、神经质对网络成瘾有重要影响,宜人性、严谨性和神经质在尊重-羞辱对网络成瘾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网络成瘾的人格特征及其父母养育方式。方法采用网络成瘾问卷(IAT)、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76名网络成瘾者进行测试,并抽取76名非网络成瘾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网络成瘾组与对照组父母养育方式存在显著差异,网络成瘾组父亲的惩罚严厉(t=6.408,P=0.000)、过分干涉(t=3.334,P=0.001)、过分保护(t=2.783,P=0.006)和拒绝否认(t=2.81,P=0.006)4个因子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父亲的温暖理解(t=-2.731,P=0.007)因子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母亲的惩罚严厉(t=4.069p=0.000)、过分干涉保护(t=3.414,P=0.001)、拒绝否认(t=2.732,P=0.007)各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网络成瘾组与对照组人格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网络成瘾组的精神质(t=5.74,P=0.000)、神经质(t=4.81,P=0.000)因子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掩饰因子(t=3.93,P=0.000)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1网络成瘾者具有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2网络成瘾者人格特征存在不同程度缺陷。  相似文献   

4.
认知行为训练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认知行为训练在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中的作用。方法使用Young的网络成瘾测量工具(YDQ)作为诊断工具筛选出81名网络成瘾大学生,对其中32名进行认知行为训练干预。并应用台湾陈淑惠教授的中文网络成瘾诊断量表(CIAS)、自尊量表(SES)、情绪社交孤独问卷(ESLI)和应付方式问卷进行训练前后测试。运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网络成瘾大学生接受团体干预组在诸多方面较对照组改善明显:成瘾总分(t=2.98,P=0.006)、自尊(t=-3.65,P=0.001)、情绪孤独(t=2.40,P=0.024)、社交孤独(t=2.29,P=0.030)、问题解决(t=-3.47,P=0.001)、自责(t=2.04,P=0.045)等几个方面较对照组改善明显。认知行为训练有助于网络成瘾大学生自我成长,提高自尊水平、改善其情绪社交孤独感受,并调整其归因及问题解决方式以达到改善网络成瘾程度的效果。结论认知行为训练对改善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症状和缓解相关问题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吸烟成瘾者与网络成瘾者的特质冲动及认知抑制功能的异同。方法:通过网络成瘾量表(IAT)、尼古丁依赖量表(FTND)筛选出吸烟成瘾组25例、网络成瘾组25例及正常对照组28例,采用UPPSP冲动行为量表进行冲动性测试,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对所有被试进行经典色词Stroop实验,记录脑电数据。结果:网络成瘾组及吸烟成瘾组的UPPSP消极紧迫感、积极紧迫感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吸烟成瘾组Stroop色词不一致正确率低于网络成瘾组及对照组(P0.05);ERP分析显示,吸烟成瘾组及网络成瘾组N200的潜伏期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在顶枕区诱发的P300波幅均低于对照组(P0.05);吸烟成瘾组前额区N450波幅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正负性情绪相关的冲动性水平升高、认知冲突抑制不足可能是网络成瘾者与吸烟成瘾者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针对在校大学生,调查了解短视频的使用情况并探究短视频与网络成瘾和人格特质的关系。方法:抽取559名在校大学生,使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的修订版(CIAS—R)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进行调查。结果:①使用短视频的女性大学生显著多于男性大学生(χ~2=4.389,P0.05),短视频使用率在年级上的差异性没有统计学意义(χ~2=2.246,P0.05);②是否使用短视频在网络成瘾和人格特质方面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③使用短视频频率高的大学生在网络成瘾总分(t=-2.761,P0.01)、强迫性上网(t=-2.434,P0.05)、戒断反应(t=-3.667,P0.001)、耐受性(t=-3.716,P0.001)的得分均显著高于使用短视频频率低的大学生,精神质维度得分显著低于使用频率低的大学生(t=2.081,P0.05);④每次使用短视频时间长的大学生在时间管理问题(t=-2.026,P0.05)、精神质维度(t=-3.626,P0.001)得分均显著高于使用时间短的大学生,掩饰性维度得分显著低于每次使用时间短的大学生(t=1.975,P0.05);⑤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P=0.01的显著性水平上,使用短视频的频率、内外向和神经质对网络成瘾有很好的预测作用。结论:女性大学生更喜欢使用短视频,使用短视频的频率越高且低内外向、高神经质的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冲动性、攻击性对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arratt冲动性量表中文版、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对成都市某高校1356名大一新生进行调查。结果:自杀意念发生率为31.64%,女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高于男性(χ2=4.287,P0.05);女大学生冲动性量表总分(t=-2.796,P0.01)、行为冲动性(t=-2.670,P0.01)、认知冲动性分量表分(t=-3.179,P0.005)及愤怒分量表分(t=-2.434,P0.05)高于男大学生,男大学生躯体攻击分量表分高于女大学生(t=7.487,P0.001);有自杀意念大学生冲动性量表总分、行为冲动性、认知冲动性分量表得分、攻击性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均高于无自杀意念大学生(t=3.942,5.597,2.070,7.559,2.653,4.251,4.846,7.507,7.466;P均0.05);女性(OR=1.736)、敌意(OR=1.036)和指向自我的攻击分值高(OR=1.038)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指向自我攻击因子得分对大学生自杀意念水平具有预测作用(R2=0.157)。结论:大学生自杀意念受冲动性和攻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不同网络使用程度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生存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网络使用程度不同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生存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Internet Addiction Test,IAT)、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简表中文版(WHOQOL-BREF)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对某市综合性大学1306名大学生进行测评,然后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Analysis of Moment Structures) 7.0作路径分析.结果:大学生正常使用网络、网络成瘾倾向和网络成瘾的比率分别为86.45%、12.94%和0.61%.正常使用网络组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领域得分均高于网络成瘾倾向组和网络成瘾组学生[(66.0±12.6) vs.(61.1±13.8)、(56.6±16.3);(60.5±14.3) vs.(53.8±14.9)、(43.3±28.6);(65.5±15.8) vs.(60.3±17.7)、(49.4±27.9),均P<0.001].路径分析结果显示,内外倾维度对生存质量的4个领域有直接正向效应(β=0.106~0.281),神经质维度、精神质维度对生存质量的4个领域有直接负向效应(β=-0.080~-0.265),神经质维度、精神质维度还可通过影响网络成瘾分间接影响生存质量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3个领域(β=-0.013~-0.020);网络使用程度对大学生生存质量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3个领域有直接负向效应(β=-0.120~-0.097).结论:人格特征对网络使用程度大学生生存质量可能有直接和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神经认知功能与海洛因成瘾者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探讨神经认知功能在药物成瘾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06名海洛因药物成瘾者接受为期6个月的美沙酮维持治疗,并根据依从性将成瘾者划分为治疗完成组和脱失组;在参加维持治疗前,对所有成瘾者进行神经认知功能测验,评估成瘾者的反应抑制、风险决策、言语短时记忆以及认知灵活性等认知功能;在治疗6个月后对成瘾者进行随访,收集临床数据和社会功能数据。结果:①治疗完成组的神经认知功能得分包括反应抑制、风险决策和认知灵活性均好于脱失组(t=13.69,P0.001;t=4.58,P0.01;t=5.75,P0.001);完成组的治疗效果和社会功能也好于脱失组(社会支持t=24.36,P0.001;家庭关系t=30.18,P0.001;生活满意度t=6.97,P0.001);②成瘾者的认知功能如反应抑制和认知灵活性与社会功能如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0.31,-0.29,P0.01);③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成瘾者的反应抑制、风险决策和认知灵活性等认知功能对美沙酮维持治疗效果有显著影响(B=-0.98,P=0.001;B=0.72,P=0.017;B=-0.63,P=0.002)。结论:神经认知功能是影响海洛因成瘾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将来可以考虑把认知功能训练作为药物成瘾戒断治疗的辅助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学生认知风格、人格因素与电脑游戏成瘾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电脑游戏成瘾问卷、认知风格分析(CSA)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对296名大学生施测。结果大学生电脑游戏成瘾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44.910±1.263/35.436±1.128,t=5.594,P0.01);年级差异不显著(F=1.248,P0.05)。成瘾与游戏时间和游戏年龄存在显著相关;整体—分析型认知风格与电脑游戏成瘾之间存在显著相关(r=0.145,P0.05)。乐群性等人格因素与电脑游戏成瘾存在显著相关。结论紧张性、怀疑性、有恒性和兴奋性人格因素以及整体分析型认知风格会影响大学生电脑游戏成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大学生微信成瘾状况及与自我控制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微信成瘾问卷、自我控制量表(SCS)对22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微信成瘾现象,不同性别(t=-2.352,P0.05)、不同年级、家庭来源和不同微信使用时间(F=3.389,3.656,2.797;P0.05)的大学生微信成瘾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自我控制的节制娱乐维度存在差异(t=-2.508,P0.05);独生和非独生大学生在冲动控制中存在差异(t=2.095,P0.05);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抵制诱惑中存在差异(F=2.766,P0.05);(3)大学生微信成瘾和自我控制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217,P0.01)。结论:大学生微信成瘾和自我控制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即自我控制能力越差,微信成瘾就越严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特质自我客体化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主要关注性别之间和性别内部的比较研究。方法:采用自我客体化量表和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对南京市3所高校的290名男大学生和210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男、女大学生总体的特质自我客体化程度约为-10和-12,非参数检验发现,女大学生较男大学生更重视健康、身体适应度、体重和身体尺寸,男大学生较女大学生更重视力量、性吸引力和结实的肌肉,两者之间的各项差异都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P0.001)。在女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特质自我客体化得分差异边缘显著(t=1.777,P0.1);(2)男大学生的特质自我客体化与体重指数(r=0.137,P0.05)、网络人际关系成瘾(r=0.128,P0.05)相关显著,女大学生的特质自我客体化和网络人际关系成瘾(r=0.217,P0.01)、网络信息成瘾(r=0.151,P0.05)相关显著;(3)在男大学生中,网络人际关系成瘾(P0.001)、网络信息成瘾(P0.01)和体重指数(P0.05)可以显著预测特质自我客体化,自我客体化可以显著预测网络人际关系成瘾(P0.01)。在女大学生中,自我客体化和网络人际关系成瘾可以显著地相互预测(P0.05)。结论:在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中都存在特质自我客体化和网络成瘾之间的相互影响,且特质自我客体化主要与网络成瘾中的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类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大学生的意向性自我调节在社交焦虑和社交网络成瘾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交往焦虑量表》《卑氏Facebook成瘾量表》和《意向性自我调节测验》对97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社交焦虑与社交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r=0.244, P0.001),意向性自我调节与社交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r=-0.091, P0.01);(2)层次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交焦虑能显著正向预测社交网络成瘾,意向性自我调节能负向预测社交网络成瘾;(3)意向性自我调节在社交焦虑对社交网络成瘾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在同等社交焦虑水平下,意向性自我调节水平越高的大学生,社交网络成瘾倾向越低。结论:意向性自我调节在社交焦虑与社交网络成瘾之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与生活事件的相关性,为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随机选取的39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网络信息成瘾率明显高于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率和网络游戏成瘾率。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的3个因子(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人际关系成瘾及网络信息成瘾)中网络游戏成瘾组与非成瘾组在生活事件量表中的健康适应因子上有显著差异(t=2.033,P0.05);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组与非成瘾组在生活事件量表中的学习压力因子有显著差异(t=2.403,P0.05)和其他生活因子上(被忽视,缺少朋友,不知如何融入生活等)也有显著差异(t=2.151,P0.05)。结论:网络成瘾的3种类型中,网络信息成瘾率比游戏成瘾率、人际关系成瘾率高;网络游戏成瘾的大学生与正常大学生相比,其身心健康和适应性较差;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大学生相对于正常大学生来说,可能具有更大的学习压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抑郁、冲动三者的关系,以及冲动在抑郁与网络成瘾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对河北承德某高校学生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394名大学生,利用陈淑慧网络成瘾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巴瑞特冲动性人格量表进行调查。使用Epidate 3.1、SPSS 26.0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结果: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占此次调查的33.7%。大一学生的抑郁得分明显低于大二、大三年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368)=9.88,P0.05]。大学生网络成瘾量表得分与抑郁量表得分、冲动量表得分两两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0.466,0.490,0.335,P0.001)。经过计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6.87%。结论:网络成瘾以及抑郁与冲动两两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冲动性在抑郁与网络成瘾之间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宁波某综合大学网络成瘾学生的心理、人格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心理特征、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宁波某综合大学,采用多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在校大学生1014名,进行Young网络成瘾问卷、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人格量表测试.结果: 1014名被试者中网络成瘾发生率为11.7% ,男性(标准回归系数β=-5.742)、理工科专业(β=-5.742)大学生发生率较高.网络成瘾倾向与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精神质,情绪性呈正相关(β=0.150、0.146、0.152、0.075、0.125、0.094、0.116),与内外向、掩饰性呈负相关(β=-0.121、-0.059).结论: 网络成瘾大学生有比较显著的人格特征改变和不健康的心理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标准化量表对475名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本研究样本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流行率为6.78%;(2)男生在非适应性认知和网络游戏成瘾得分上显著高于女生(t=3.70,7.13;P0.001)。父母专制教养、同伴侵害、教育未来取向和非适应性认知与网络游戏成瘾均表现出显著的相关(r=-0.203~3.51,P0.05);(3)在控制性别、年龄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的前提下,性别、专制教养、同伴侵害和非适应性认知可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而教育未来取向可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F=12.33,P0.05)。结论:性别、专制教养、同伴侵害和非适应性认知等都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社交成瘾者和网络游戏成瘾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特质的差异.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随机整群抽取广东省在校大学生共654名,采用问卷法,将一般病理性网络使用量表(GeneralizedPathological Intemet Use Scale,GPIUS)中文版、大学生网络游戏认知一成瘾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elfmting Checklist,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Eysene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同时施测.结果:在心理症状方面.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仅在恐怖因子上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网络社交成瘾大学生的SCL-90各因子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除恐怖和偏执因子外,网络社交成瘾者的SCL-90其余因子分和总分均高于游戏成瘾组(P<0.01).在人格特质方面,网络社交成瘾者的精神质得分高于游戏成瘾组和对照组(P<0.01).精神质、外向性、SCL-90各因子分和总分与GPIUS总分呈正相关(P<0.01).精神质和外向性对网络社交成瘾倾向有显著预测作用(P<0.05).结论:网络社交成瘾和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均存在心理健康状况不良,以网络社交成瘾者更为严重.精神质和外向性人格是网络社交成瘾的易感因素,未发现游戏成瘾大学生具有明显的人格易感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行为问题学龄儿童的人格特征、父母养育模式及父母养育模式对儿童人格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筛查行为问题儿童,应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幼年版)(EPQ-Junior)及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评估56例行为问题儿童(研究组)及56例正常儿童(对照组)的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结果:(1)研究组的内-外向(E)维度评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情绪稳定性(N)维度评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86,P0.05;t=4.020,P0.01);(2)EMBU的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两个因子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448,P0.05;t=-4.607,P0.01),父亲惩罚、严厉与父亲过分干涉两项因子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307,P0.01;t=2.168,P0.05);(3)研究组内-外向(E)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及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r=0.307,0.299;P0.05),情绪稳定性(N)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及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r=-0.292,-0.264;P0.05),与母亲过度干涉、保护因子、父亲惩罚、严厉因子及父亲过分干涉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r=0.361,0.359,P0.01;r=0.300,P0.05)结论:行为问题学龄儿童的人格特征、父母养育模式与正常儿童存在差异,其人格特征与父母不良养育模式可能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大学生D型人格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分层随机抽取397名大学生使用D型人格量表(DS14)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进行施测,以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大学生D型人格检出率为32.75%,其中男大学生D型人格检出率为16.62%,女大学生D型人格检出率为16.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三学生D型人格检出率最高为1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528,P0.001);(2)大学生D型人格组的积极应对分数明显低于非D型人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42,P0.001),大学生D型人格组的消极应对分数明显高于非D型人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63,P0.001);(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D型人格的负性情感(NA)因子与积极应对呈负相关(r=-0.400,P0.01),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r=0.551,P0.01);社交抑制(SI)因子与积极应对间呈负相关(r=-0.419,P0.01),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r=0.454,P0.01)。结论:D型人格的大学生更容易采用消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