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与冠状动脉病变和心肌缺血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HRV)与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狭窄程度、冠脉病变、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 患者405例行三通道动态心电图监测和冠脉造影,根据检测结果分别对冠脉狭窄不同程度、冠脉病变部位和心肌缺血情况进行心率变异性(HRV)分析.结果 (1):冠心病患者405例冠脉狭窄276例(68.1%),无狭窄129(31.9%).检测出有心肌缺血221例(54.6%),无心肌缺血184例(45.4%).冠脉病变部位以冠脉左前降支(LAD)病变和右冠脉(RCA)病变为主,其次是左回旋支(LCX)病变.(2): 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高频功率(HF)降低,而低频功率(LF)/HF升高.SDNN、HF在冠脉重度狭窄组较冠脉无狭窄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3):在冠脉病变部位中,HRV指标变化最显著是LAD病变,其次RCA病变,LCX病变不明显.(4):心肌缺血患者SDNN、HF均明显低于无心肌缺血患者(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HRV与冠脉狭窄程度、冠脉病变、心肌缺血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对冠脉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87例DCG检查示心肌缺血性ST段压低阳性者行冠脉造影(CAG),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DCG心肌缺血性ST段压低点多个导联有阳性改变者,诊断冠脉病变较肯定;ST段压低幅度、持续时间、出现阵次均与冠脉狭窄程度、病变范围有关.结论 DCG对冠脉病变具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动态血压参数动脉僵硬度指数(AASI)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252例入选病例行冠脉造影术.冠状动脉病变损害程度采用Gensini法计分,所有病例均于术前监测24 h动态血压.记录参数:24 h收缩压(sBP)、24 h舒张压(DBP),以DBP为纵坐标,SBP为横坐标,求出斜率(β),动脉僵硬度指数=1-β.结果 高血压组较非高血压组冠心病患病率明显增高(P<0.05).高血压组患者冠脉三支血管病变的患病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冠脉狭窄组24 h动态血压监测,无论24 h、白昼还是夜间动脉僵硬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冠脉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各动脉僵硬度指数与冠心病(CHD)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最为密切,且夜问动脉僵硬度指数较其他因素与CHD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更密切(P<0.05).结论 动脉僵硬度指数是CHD冠脉狭窄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动脉僵硬度指数与CHD冠昧狭窄程度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HRV)与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狭窄程度、冠脉病变、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患者405例行三通道动态心电图监测和冠脉造影,根据检测结果分别对冠脉狭窄不同程度、冠脉病变部位和心肌缺血情况进行心率变异性(HRV)分析。结果(1):冠心病患者405例冠脉狭窄276例(68.1%),无狭窄129(31.9%)。检测出有心肌缺血221例(54.6%),无心肌缺血184例(45.4%)。冠脉病变部位以冠脉左前降支(LAD)病变和右冠脉(RCA)病变为主,其次是左回旋支(LCX)病变。(2):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高频功率(HF)降低,而低频功率(LF)/HF升高。SDNN、HF在冠脉重度狭窄组较冠脉无狭窄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3):在冠脉病变部位中,HRV指标变化最显著是LAD病变,其次RCA病变,LCX病变不明显。(4):心肌缺血患者SDNN、HF均明显低于无心肌缺血患者(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HRV与冠脉狭窄程度、冠脉病变、心肌缺血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合并高血压(HBP)患者24h平均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冠脉造影、动态血压与心电同步监测等相关检查诊断为CHD合并HBP患者154例,依据24h平均脉压(PP)将其分为A、B两组,A组PP<50mmHg、B组PP≥50mmHg,对比两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 B组患者三支病变发生率及病变血管支数显著高于A组,p<0.01;B组患者双支病变发生率、冠脉狭窄积分、冠脉狭窄程度均高于A组,p<0.05;B组患者ST-T改变、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采用24h动态血压和心电同步监测CHD合并HBP患者,发现脉压变大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呈正相关,表明PP是一项较为可靠且简便易行的客观评估CHD预后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动态各脉压指数(PPI)与冠脉病变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156例入选病例均行冠脉造影术,其中男103例,女53例.年龄33岁~81岁(59.15岁±10.60岁).所有病例均于术后监测24 h动态血压,并计算各病例24 h PPI、白昼PPI及夜间PPI.冠脉病变的狭窄程度用病变的血管支数及Gensini积分表示.结果 冠脉狭窄组24 h动态血压监测,无论24 h、白昼还是夜间,其收缩压(SBP)、脉压(PP)及PPI均显著高于冠脉正常组(P<0.05),且SBP、PP及PPI均随冠脉血管狭窄支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动态各PPI均与冠心病(CHD)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最为密切;且夜间PPI较其他因素与CHD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更密切.结论 动态各PPI均是CHD冠脉狭窄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夜间PPI的预测价值更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64MSCT)冠状动脉(冠脉)成像与心血管病危险分层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疑诊冠心病患者470例,按64MSCT冠脉成像结果根据冠脉有无病变、病变范围、钙化积分、冠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分组;其中80例患者同时行冠脉造影术,按冠脉造影结果根据冠脉有无病变、病变范围、冠脉狭窄程度分组.470患者按心血管病危险分层分为极高危、高危、中高危、中危、低危5组,观察各危险分层中冠脉病变情况,并分析相关性.结果 470例患者中同时行MS CT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者80例,判断冠脉病变范围(χ2=3.631,P=0.067)与狭窄程度(χ2=1.639,P=0.200)两种方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危险分层的增高,冠脉病变范围增加(极高危多支血管病变值分别为1.09、高危双支血管病变值分别为0.91、低危单支血管病变值分别为1.07,冠脉狭窄程度也增加、极高危重度狭窄值分别为0.96、高危中度狭窄值分别为1.03、低危.轻度狭窄值分别为0.78,各心血管危险分层之间冠脉病变钙化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6.20、123.76、62.50、98.24、52.36,P<0.01).在极高危的患者中软斑块比例最高,随着危险分层降低钙化斑块比例增高或无斑块极高危软斑值分别为1.01、低危钙斑值分别为1.17.结论 64MSCT冠脉成像可作为心血管病危险分层的依据,患者冠脉病变复杂,狭窄程度、钙化积分程度严重,软斑块比例较高,危险分层越高;随着危险分层的降低,冠脉病变支数减少,钙化积分降低,狭窄程度减轻,斑块以钙化斑块比例增高或无斑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A1(apoA1)、apoB/apoA1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共收集304例行冠脉造影术的病人,其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用冠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积分表示,分析其血脂水平及载脂蛋白与冠脉病变的关系。结果冠脉病变组中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冠脉病变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apoA1与冠脉病变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TC、LDL-C与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apoA1与冠脉病变支数呈负相关。结论冠心病病人的血清载脂蛋白与其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以apoA1对冠脉病变的预测性最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冠脉造影和罪犯病变血管内超声(IVUS)特征.方法 入选2003年6月至2006年6月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介入治疗的AMI患者236例,其中42例年龄≤50岁分入A组,194例年龄>50岁分入B组,应用冠脉造影观察冠脉病变特点.冠脉介入治疗前应用IVUS观察14例A组和38例B组AMI患者罪犯病变,测量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最小管腔面积,斑块面积,狭窄程度,斑块纤维帽厚度,脂核大小,脂核负荷和斑块破裂情况等.结果 吸烟、酗酒和冠心病家族史在A组多见,B组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A组单支血管病变发生率高,而B组多支血管病变发生率高且侧支循环形成多;IVUS发现2组罪犯病变均主要表现为斑块不稳定和破裂,部分A组患者冠脉血管无严重病变,A组血管病变脂核大,纤维帽薄,B组罪犯病变狭窄程度重,斑块面积大,纤维帽厚度较厚,脂核较小.结论 AMI主要由于斑块不稳定和破裂所致,不同年龄AMI冠脉病变特征和危险因素不同,提示不同年龄患者预防AMI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0.
尿微量白蛋白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尿微量白蛋白(mAlb)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252 例入选病例均行冠脉造影术.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清晨留取清洁中段尿5 mL,用放射免疫法(RIA)测量mAlb值.冠脉病变的狭窄程度用病变的血管支数及Gensini 积分表示.结果 高血压病(EH)组较非EH组冠心病(CHD)患病率明显增高(81.1%比53.4%,P<0.05);EH组双支、三支冠脉病变患病率均显著高于非EH组(P<0.05;29.3%比9.1%,P<0.05);EH组mAlb显著高于非EH组(P<0.05);冠脉单支、双支及三支病变组,mAlb均显著高于冠脉正常组(P<0.05);对肱动脉测压,mAlb与收缩压(SBP)、脉压(PP)均有显著相关性,且与PP的相关性优于与SBP的相关性.结论 PP是CHD冠脉狭窄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mAlb与PP密切相关,mAlb可以作为CHD冠脉狭窄程度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脉压指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脉压指数(PPI)与冠脉病变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56例入选病例均行冠脉造影术,其中男性103例,女性53例,年龄33~81(59.15±10.60)岁。所有病例均在术中测量主动脉血压,术后监测24h动态血压,并在术前、术后测量仰卧位肱动脉血压,记录其平均值。最后计算各PPI。冠脉病变的狭窄程度用病变的血管支数及Gensini积分表示。结果高血压(EH)组较非EH组冠心病(CHD)患病率明显增高(73.6%比58.5%,P=0.032);EH组患者冠脉3支血管病变的患病率显著高于非EH组(35.2%比12.3%,P=0.001);冠脉狭窄组,三种测压方式各收缩压(SBP)、脉压(PP)及PPI均显著高于冠脉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SBP、PP及PPI均随冠脉血管狭窄支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多因素I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各PPI均与CHD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最为密切;且24h动态PPI较其他因素与CHD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更佳。结论各PPI均是CHD冠脉狭窄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且24h动态PPI的预测价值更佳。  相似文献   

12.
对经冠脉造影(CAG)诊断为冠心病(CHD)患者分为糖尿病组(DM组)及非糖尿病组进行分析.结果2型DM合并CHD患者冠脉血管受累程度高且弥漫病变较多,狭窄程度较重,DM病程越长,越易发生多支血管病变.结论2型DM合并CHD患者冠脉病变较非DM的CHD患者严重弥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DCG)特征,分析DCG对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2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心电图(ECG)、 DCG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ECG、 DCG对患者心律失常的检出率,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2种方式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结果 DCG及ECG检出心律失常人数分别为120例(100.00%)及28例(23.33%), 2种方式对心律失常总体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DCG对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交界性心律失常及窦缓、窦性停搏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ECG检查(P<0.05); 2种方式对传导阻滞的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DCG及ECG对冠心病冠脉狭窄的检出率分别为79.17%、 50.83%,两者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G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各类心律失常均有较高的检出价值,可提高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的发生情况.方法应用电子束CT,对58例血糖异常者进行冠脉钙化发生率、钙化积分、软斑数、冠脉狭窄数等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以正常血糖及冠心病者作为对照.结果血糖耐量异常组、糖尿病组的冠脉钙化发生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发生率分别为93.3%,96.4%,56.0%,P<0.001),与冠心病组相当(90.9%,P>0.05).血糖耐量异常组和糖尿病组的钙化积分值有高于正常组的趋势,但P>0.05;血糖耐量异常组和糖尿病组的冠脉狭窄数和软斑数均明显高于正常组(2.200±2.024,2.964±1.915vs0.520±1.295,P<0.05和2.467±2.360,2.893±1.771,vs 0.511±1.197,P<0.05),与冠心病相当(2.273±1.679和2.372±1.819,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钙化积分与年龄有关.软斑数和冠脉狭窄数与年龄、餐后血糖和胆固醇有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有明显的冠脉病变,EBT钙化检查及狭窄定量分析,对冠脉病变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FR)与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240例ACS患者,入院行血肌酐等检查,根据Cockcroft - Gault公式计算GFR.依据GFR分为3组,肾功能正常组,肾功能轻度减退组和肾功能中度减退组.比较各租间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随肾功能减退,冠心病发病率增高,多支血管病变增多,GFR与Gensini评分相关(P<0.05).结论 ACS患者GFR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相关,慢性肾功能不全是冠脉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共收集84例行冠脉造影术的高血压病患者,其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用冠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积分表示,分析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冠脉病变的关系.结果 不同冠脉病变支数组间比较,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2.614,P <0.01).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冠脉病变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562,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其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可用于预测冠脉病变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动态心电图对冠状动脉(冠脉)血管病变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潞河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00例冠脉血管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冠脉造影检查评估冠脉血管病变情况,根据病变程度分为单支病变组(45例)与多支病变组(55例),两组均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测定两组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指标,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电图ST-T改变与高血压病症加重以及冠脉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期间确诊为高血压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心电图数据并进行分析。通过评估ST段与T波的改变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ST-T改变组与非ST-T改变组,每组各50例。对患者进行心功能评估以及冠脉CT检查以确定冠脉硬化程度。结果 ST-T改变组的患者病变严重度评分以及血压水平高于非ST-T改变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ST-T改变与高血压病症加重及冠脉硬化呈正相关,是导致高血压病症加重及冠脉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 心电图ST-T改变与高血压病症加重以及冠脉硬化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通过监测与评估心电图的ST-T改变,可以对高血压病患者的病情与冠脉硬化程度进行初步判断。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血管内皮功能的无创评估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 :通过无创的超声检查来阐明冠心病 (CHD)的血管内皮功能与冠状动脉 (冠脉 )病变的关系。方法 :对 110例确诊或怀疑 CHD而行冠脉介入检查及治疗者采用超声技术来检测其肱动脉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与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结果 :冠脉狭窄组较冠脉光滑组、不光滑组的流量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受损明显 (P <0 .0 5 )。受损的程度与冠脉病变支数、严重程度 ,吸烟呈正相关 ;与高密度胆固醇量呈负相关。冠脉狭窄组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扩张也轻度改变。结论 :CHD患者不仅存在血管形态学狭窄 ,血管内皮功能亦受损 ,并且其受损的程度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关。高密度胆固醇的降低和吸烟与血管的内皮功能受损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脉造影(CAG)特点.方法 NSTEMI患者入院后7 d~10 d,STEMI患者10 d~14 d行冠脉造影,观察两组临床资料、病变血管的分布及范围、冠脉狭窄程度、血管病变支数.结果 大于90%的严重病变NSTEMI组多于STEMI组,完全闭塞率NSTEMI组小于STEMI组,多支病变率NSTEMI组高于STEMI组,单支病变率低于STEMI组(P<0.05).结论 NSTEMI 与STEMI 冠脉造影特点各异,择期冠脉造影明确病变类型,采取积极干预有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