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应用256层螺旋CT探讨颈动脉血管成像(CT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脑缺血发作(TIA)和100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行颈部CTA检查,图像结合容积重组(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观察颈动脉斑块的分布及性质、准确测量狭窄程度,观察相应脑内动脉形态学变化及侧枝循环形成情况。结果 100例TIA患者中,存在颈动脉斑块72例(72%),其中非钙化斑块比率23%(30/128),检出血管轻中度狭窄占85%(68/80)、重度狭窄和闭塞占15%(12/80均为单侧);100例脑梗死患者中,存在颈动脉斑块94例(94%),其中非钙化斑块比率40%(70/174),检出血管轻中度狭窄占72%(98/136)、重度狭窄及闭塞占28%(38/136、双侧3例);两组比较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非钙化斑块比率及颈动脉重度狭窄和闭塞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 TIA和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血管狭窄程度及非钙化斑块与其密切相关;256层CTA能准确判断斑块性质、狭窄程度及侧枝循环情况,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预防、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杨文香 《中国基层医药》2014,(11):1663-1665
目的 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线阵高频探头对102例糖尿病患者(观察组)和98例健康人(对照组)常规行双下肢动脉超声检查,测量下肢动脉(包括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胫前动脉和足背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斑块、斑块性质,判断管腔狭窄或闭塞程度及进行血流动力学观察.结果 观察组股动脉斑块检出率22%,腘动脉斑块检出率36%,胫后动脉斑块检出率39%,胫前动脉斑块检出率38%,足背动脉斑块检出率45%;对照组股动脉斑块检出率9%,腘动脉斑块检出率7%,胫后动脉斑块检出率10%,胫前动脉斑块检出率13%,足背动脉斑块检出率16%.观察组下肢动脉斑块所致轻度狭窄31例,中度狭窄16例,重度狭窄11例,闭塞4例;对照组下肢动脉斑块所致轻度狭窄9例,中度狭窄5例,重度狭窄3例,闭塞0例.观察组下肢动脉软斑14个,硬斑19个,混合性斑块41个;对照组下肢动脉软斑4个,硬斑8个,混合性斑块11个.观察组下肢动脉斑块检出率及狭窄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倪立新  吕学海  袁建新 《河北医药》2009,31(15):1907-1909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TIA诊断标准的251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TIA患者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颅内、外血管有无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251例患者中发现211例有血管狭窄(84.1%)。其中狭窄程度≥70%73例(34.6%),50%~70%的111例(52.6%),〈50%28例(13.3%),38例正常(15.1%)。颅内段狭窄占38.6%,颅外段狭窄占47.8%。发现1例永存三叉动脉,1例为寰前节间动脉,发现狭窄部位有粥样斑块137例,占狭窄动脉的73.2%。频发TIA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多表现为重度(76%),且多数有粥样硬化斑块。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对于高危人群,尤其是既往有频发TIA史的患者应及早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胡晓丹  张永全 《现代医药卫生》2014,(18):2721-2723,2727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斑块、脑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3年1-10月在该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00例脑缺血患者,经头颅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证实均存在脑动脉狭窄。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情况,64排能谱CT行CTA检测颅外段血管及颅内段血管狭窄情况,同时测定血清Hcy水平;根据血清Hcy水平差异,将其分为高Hcy组(观察组)52例和正常Hcy组(对照组)48例,比较两组颈部血管斑块的数量和性质,颅内、外段血管狭窄程度。结果血清Hcy水平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斑块检出率为78.85%(41/52),发现斑块125个;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为58.33%(28/48),发现斑块78个,观察组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稳定斑块占总斑块数的65.60%(82/125),对照组占58.33%(45/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颅外段血管狭窄率(80.77%)高于对照组(62.50%),其中,观察组轻度血管狭窄率(19.23%)低于对照组(25.00%),中、重度血管狭窄率(36.54%、25.00%)显著高于对照组(20.83%、1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颅内段血管狭窄率(76.92%)明显高于对照组(52.08%),其中,观察组轻度血管狭窄率(17.31%)低于对照组(25.00%),中、重度血管狭窄率(26.92%,32.69%)显著高于对照组(16.67%,1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颅内、外段轻度血管狭窄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中、重度狭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cy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及脑动脉狭窄存在相关性,血清Hcy水平越高,颈动脉斑块总数及不稳定斑块数量越多,动脉粥样硬化越严重,脑动脉狭窄发生率及狭窄程度也随之增高。  相似文献   

5.
袁昌杰  唐丽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1):188-189
目的对颈动脉狭窄在脑梗死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以期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6例脑梗死者和58例健康体检者,同时对不同人群颈总动脉内径及其内-中膜厚度、颈内动脉内径及其内-中膜厚度进行检测以及统计126例脑梗死者斑块发生率和脑梗死复发原因等,然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轻度、中度、重度神经功能缺损者颈总动脉内径及其内-中膜厚度、颈内动脉内径及其内-中膜厚度分别与健康体检者相比,P〈0.05,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者与轻度神经功能缺损者上述指标相比,P〈0.05;轻度神经功能缺损者斑块发生率占51.11%(软斑占2.22%),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者为83.33%(软斑占41.67%);脑梗死复发原因依次为颈动脉狭窄、软斑、硬斑。结论加强对颈动脉狭窄在脑梗死中的临床价值探讨对准确把握病情、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结合头颈CT血管成像(CTA)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125例TIA患者临床和CTA检查资料,按Johnston提出的ABCD2评分法进行评分,分为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3组;按CTA检查结果分为血管狭窄≥50%组和血管狭窄<50%组.观察TIA后7d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23例(18.4%)在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低危组与中危组、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6.9%、21.1%、37.9%)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外动脉狭窄≥50%组脑梗死发生率31.2% (39/125),显著高于动脉狭窄<50%组(P<0.01).ABCD2评分<4分、颅内外动脉狭窄≥50%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20.0%(25/125),显著高于ABCD2评分<4分、颅内外动脉狭窄<50%组(P<0.01).结论 ABCD2评分是预测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有效方法,进一步结合头颈CTA检查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情况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特点.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9月经头颅CT或/及MRI检查,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老年患者(≥65岁)268例作为观察组,207例单纯腔隙性脑梗死老年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疾病特点及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部位、性质及相应血管狭窄情况.结果 观察组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紊乱、冠心病患病率明显增高(P〈0.01);斑块发生部位以颈动脉窦部较多见、且左侧较右侧多发;硬斑较多,其中,颈内动脉虹吸部硬斑较多,软斑以颈动脉窦部最多;轻度狭窄的发生率高于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结论 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发生中,动脉硬化斑块及动脉狭窄起重要作用,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对控制老年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发展,防止腔隙性脑梗死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进展性脉络膜前动脉(AchA)供血区新发脑梗死的可能机制以及预后.方法 连续性前瞻性分析96例局限于AchA供血区新发脑梗死患者,根据入院后1周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2组:病情进展组(42例)和病情非进展组(5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部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检查.比较2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狭窄程度的差别.随访3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预后.结果 所有局限于AchA供血区脑梗死患者中均以高血压为特征,在病情进展组其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构成比[35.7% (15/42)、59.5%(25/42)]明显高于病情非进展组[14.8% (8/54)、37.0% (20/54)].病情进展组共检出不稳定斑块71.4%(30例),明显高于病情非进展组38.9%(21例)(χ2=4.42,P=0.036).病情进展组有血管狭窄比例78.6%(33例)明显高于病情非进展组57.4%(31例)(χ2=4.76,P=0.029).其中病情进展组同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狭窄率64.3%(27例)明显高于病情非进展组38.9%(21例)(χ2=6.10,P=0.014).并且病情进展组同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闭塞的比率(47.6%,20例)明显高于病情非进展组(16.7%,9例)(χ2=4.81,P =0.028).随访3个月后病情进展组有12例(30.0%)好转,明显低于病情非进展组的28例(54.9%)(χ2=5.64,P=0.018).结论 糖尿病、高脂血症可能是进展性AchA脑梗死的重要影响因素.进展性AchA脑梗死可能存在明显的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闭塞病变,其预后差、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对56例脑梗死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动脉狭窄率,并对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前循环)与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后循环)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56例患者中,单纯颅外动脉、单纯颅内动脉及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分别为30.4%(17/56)、28.6%(16/56)和32.1%(18/56),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颅内动脉(53.1%、46.9%)。颈内动脉脑梗死组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稍高于颅外动脉(54.1%、45.9%),椎基底动脉脑梗死组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明显高于颅内动脉(61.8%、38.2%)。颈内动脉脑梗死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椎基底动脉脑梗死组(40.0%、18.18%),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低于椎基底动脉脑梗死组(10.0%、54.5%)。结论 DSA检查有助于明确脑梗死病因,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和颈部血管超声(CVU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系统检查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颈部血管超声进行检查,观察组患者使用螺旋CT血管造影进行检查,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斑块检出率情况和血管狭窄程度。结果在狭窄程度检出率方面,对照组患者没有检测出狭窄情况的7例,轻度狭窄3例,中度狭窄5例,重度狭窄4例,完全闭塞1例,总检出率为65%;观察组患者没有检测出狭窄情况的1例,轻度狭窄5例,中度狭窄7例,重度狭窄6例,完全闭塞1例,总检出率为95%;观察组患者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斑块检出率方面,对照组患者有11例,检出率为55%;观察组患者有18例,检出率为90%;观察组患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系统检查的过程中采用螺旋CT血管造影能够明显提高斑块的检出率,减少漏诊、误诊情况的发生,具有极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在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致脑梗死中的意义。方法测定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导致脑梗死患者83例(狭窄梗死组)、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5例(无症状狭窄组)及健康查体者5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并分析纤维蛋白原含量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狭窄后脑梗死类型、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狭窄梗死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无症状狭窄组及健康对照组[(309±65)g/L比(280±18)g/L、(262±25)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区域性脑梗死患者(I型,7例)纤维蛋白原水平[(421±22)g/L]明显高于皮层下梗死(Ⅱ型,16例)、白质疏松型梗死(Ⅲ型,21例)及分水岭梗死(Ⅳ型,39例)[分别为(318±63)、(303±66)、(293±54)g/L](均P〈0.05)。不稳定斑块组(45例)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38例)[(357±45)g/L比(257±41)g/L](P〈0.05)。神经功能缺失重度组患者(9例)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轻度(42例)、中度(32例)[(412士27)g/L比(255±27)、(358±27)吕/L],独立生活能力预后好组患者(56例)纤维蛋白原明显低于预后差组(27例)[(282±55)g/L比(373±38)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与重度颈动脉狭窄及其所致脑梗死密切相关,支持特定的梗死类型,可能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MRI影像上脑梗死模式与临床表现类型特点。方法58例经DSA确诊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依据头部MRI成像所示梗死灶的特点及临床表现进行分类。结果58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根据影像学分类,深部小梗死最常见,占55.17%,交界区梗死占24.14%,皮层区域内梗死占22.41%,有7例在MRI影像上正常。临床类型分型,部分前循环脑梗死占48.28%,腔隙性脑梗死占22.41%,完全前循环脑梗死占5.17%。结论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MRI影像上脑梗死模式以深部小梗死为主;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临床表现类型以部分前循环脑梗死为主,亦可仅表现为头晕、头痛或无症状。  相似文献   

13.
袁同勤 《安徽医药》2008,12(4):349-350
目的观察依拉达奉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TIA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依拉达奉治疗组为治疗组(45例),传统治疗组为对照组(45例)。结果治疗组脑梗死发生率8.8%,TIA反复发作控制率93.2%;对照组脑梗死发生率17.6%,TIA反复发作控制率67.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依拉达奉治疗TIA能有效降低脑梗死发生率和控制TIA发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2010年10月—2012年3月,对观察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对照组80例同期体检的健康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双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和颈内动脉IMT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观察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76.2%,以软斑、混合斑为主;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38.8%,以硬斑为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和颈内动脉IMT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造成脑梗死的主要原因,颈动脉超声检查能准确显示斑块的形态、大小、位置及管腔的狭窄程度,对脑梗死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256层螺旋头颈部CT血管成像( CTA)与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CTA及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结果,分析二者对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狭窄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对斑块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CTA与颈部血管彩超诊断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符合率为73.5%(1138/1548),对轻、中度狭窄诊断有较低程度的一致性(κ值分别为0.01、0.05),对重度狭窄、闭塞诊断有较高程度的一致性(κ值分别为0.34、0.47)。 CTA对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中斑块检出率[11.3%(175/1548)比1.4%(29/1548)]明显优于颈部血管彩超[3.2%(50/1548)比0.3%(4/1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89,P<0.01;χ^2=19.14,P<0.01)。结论 CTA在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狭窄及斑块方面明显优于颈部血管彩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0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9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患者颈动脉是否存在斑块,并观察不同类型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达7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扁平斑13例(18.31%),软斑24例(33.80%),硬斑12例(16.90%),混合斑22例(30.99%);对照组中扁平斑8例(50.00%),软斑2(12.50%),硬斑4例(25.00%),混合斑2例(1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软斑、混合斑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硬斑和扁平斑(P〈0.05)。结论对于可能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及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了解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性质,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山西省长治市人民医院的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疾病类型分为观察组100例(进展性脑梗死)和对照组100例(完全性脑梗死)。观察2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平均动脉压、血糖、白细胞计数、颈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等因素以及影像学特征。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糖尿病史、平均动脉压、白细胞计数、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颈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8例(58.0%)比43例(43.0%),(115±13)mmHg(1 mmHg=0.133 kPa)比(130±15)mmHg,(8.1±0.8)×109/L比(6.6±0.4)×109/L,(7.5±0.5)mmol/L比(5.6±0.4)mmol/L,(2.2±0.2)mmol/L比(1.5±0.2)mmol/L,48例(48.0%)比34例(34.0%),39例(39.0%)比25例(25.0%)](均P<0.05)。观察组头颅CT早期低密度改变、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完全性前循环梗死、分水岭梗死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3.0%(33例)比20.0%(20例),13.0%(13例)比6.0%(6例),39.0%(39例)比26.0%(26例),53.0%(53例)比39.0%(39例)](均P<0.05)。结论平均动脉压、血糖、血脂、颅内外动脉狭窄、发热为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头颅CT早期低密度影、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完全性前循环梗死、分水岭梗死对进展性脑梗死发生有早期预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在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梗死中的应用。方法选取60例TIA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在发病后口服氯吡格雷50 mg,1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20 mg阿托伐他汀钙,1次/d。随访两组患者1年。在两组患者治疗前及随访结束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四项,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检查PLT(血小板)计数。治疗前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颈动脉血管斑块,观察斑块数量及性质改变。观察两组患者随访期间脑梗死发生率、脑出血发生率及其他不良反应事件。结果治疗后,观察组TC、TG、LDLC降低(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组间PT、APTT、PL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颈动脉平均斑块发生率及平均低回声斑块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平均强回声斑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随访1年期间仅1例(3.33%)发生脑梗死或脑出血,对照组6例(20.00%)发生脑梗死或脑出血,两组患者随访期间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皮肤粘膜、内脏等部位出血。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应用于TIA患者,通过调节血脂及抗血小板治疗,可明显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效果明显优于单用氯吡格雷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