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目的 比较双侧穿刺与单侧穿刺等离子刀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疗效.方法 经CT或MRI确诊为包容性突出、纤维环未见明显破裂的轻中度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分别采用双侧穿刺(A组)与单侧穿刺(B组)等离子刀汽化髓核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腰椎JOA评分.结果 两组共8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32个月,平均16.2个月.术前两组患者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及B组JOA评分分别为(25.02±2.93)分和(23.15±3.11)分,均明显高于术前(t=24.014,18.251,均P=0.000).术后随访时A组评分高于B组(t=2.649,P=0.006).结论 双侧穿刺等离子刀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疗效优于单侧穿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手术在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68例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后路椎间盘镜(MED)治疗,观察疗效。结果随访3月后,x线片检查示椎间高度无明显丢失,生理曲度正常。术后MRI检查显示突出椎间盘及神经根压迫消失。术前.JOA脊髓功能评分为(9.12±1.24)分,ODI评分为(77.62±9.9)分术后3个月随访,JOA脊髓功能评分为(14.27±2.25)分,ODI评分为(16.52±3.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nab疗效评价,优41例,良21例,可6例,差0例。结论采用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采用PLIF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术后随访1年,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及1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系统(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疗效及植骨融合率.结果 本组80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120±43)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50±80) ml,术后引流量平均(58±10) 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12±3)d.术后6个月及1年的VAS评分及ODI指数较术前降低(P<0.05),JOA评分较术前增高(P<0.05).随访1年后优良率为90.0%,腰椎间植骨融合率为96.7%.结论 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满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何飞平  李如求  盖景颖 《河北医药》2016,(15):2340-2342
目的:比较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PKP )、PKP联合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老年患者共99例为对象。随机分为A、B、C组,每组33例。其中:A组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 B组采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C组采用内固定术联合PKP治疗。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 VAS)、功能障碍指数( ODI)、JOA评分、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经治疗,3组术后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 P <0ⅱ.05)。除术后1周的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A组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3组其他时段的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3组治疗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KP术、PKP联合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均有较好的疗效。在临床实践中,老年患者宜选择PKP术。  相似文献   

5.
陈亮清  白龙  解志波  周景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3):3188-3189
目的探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固定在骨质疏松脊柱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48例脊柱退变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24例,均行常规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组在植入螺钉前于椎弓根钉道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醋(PMMA)骨水泥。观察比较两组疼痛状况(VAS)评分、脊柱稳定性、神经症状(JOA)评分等。结果治疗组VAS评分:术前(7.21±1.01)分、术后1个月(3.12±1.65)分、术后6个月(3.08±1.10)分、术后12个月(3.09±1.25)分,对照组分别为(7.23±1.98)分、(4.31±2.13)分、(4.22±1.48)分、(4.12±1.34),两组在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5、2.08、1.97,均P〈0.05)。治疗组脊柱稳定23例、不稳定1例,对照组分别为19例、5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31,P〈0.05)。治疗组JOA评分:术前(14.12±2.65)分、术后1个月(26.76±4.36)分、术后6个月(26.78±2.10)分、术后12个月(26.96±1.89)分,对照组分别为(14.41±2.13)分、(24.13±5.28)分、(24,32±1,68)分、(24.32±1.99)分,两组术前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JO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4、3.39、3.56,均P〈0.05)。结论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固定在骨质疏松脊柱手术中可明显改善疼痛及神经症状,增强脊柱稳定性,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椎间盘摘除术与椎间盘融合术治疗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6例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病情和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3例。观察组采用椎间盘摘除术治疗,对照组选用椎间盘摘除术加后路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对2组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进行视觉疼痛模拟评分( VAS评分)及功能障指数评分( ODI评分),观察并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2.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4.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2组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及ODI评分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5%,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情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均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置入棘突间动态固定装置Coflex与PLIF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患者分析手术疗效。方法:对18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伴有腰椎不稳的患者行手术治疗,临床及相关影像学资料相对完整的患者进行随访调查研究,随访时间为2~14个月,平均(5.33±3.69)个月。术前和术后分别用ODI指数、JOA评分评价,并评价两种手术的疗效。结果:术后ODI指数较术前明显下降、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两种手术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患者的手术均具有较为满意的疗效,两者间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张超  韩金昌  周鑫  杨光  赵杨  李远栋  王平 《江苏医药》2021,47(2):124-128
目的 探讨持续抑郁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经皮内窥镜腰椎间盘摘除术(PELD)预后的影响.方法 168例LDH患者接受PELD治疗并随访2年,根据贝克抑郁量表(BDI)评分将患者分为情绪正常组(98例,BDI评分≤9分)和持续抑郁组(70例,BDI评分≥10分).采用VAS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系统评估两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和1、2年患者的腰腿痛、功能障碍和神经功能,比较椎间盘高度比及椎间不稳定发生率.结果 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3、6个月和1、2年腰腿痛VAS疼痛评分和ODI评分降低(P<0.05),JOA评分增高(P<0.05),情绪正常组优于持续抑郁组(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腰椎间盘高度比及椎间不稳定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抑郁会对LDH患者PELD术后疼痛及身体功能造成不利影响,应注意对LDH患者PELD术前及术后抑郁的筛查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三种不同的手术方法,将就诊患者分为A组、B组、C组,三个组例数分别为21例、16例、13例,对三组患者分别进行手术疗效分析.结果 三组治疗前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组(9.3±2.3)分,B组(9.4±1.4)分,A组(9.2±2.2)分];治疗后,C组[(14.5±3.4)分]明显高于A组[(12.6±1.2)分](t=3.09,P<0.0S)和B组[(11.3±1.4)分](t=4.62,P<0.05);C组术后优良率(76.9%)明显高于A组(43.8%)(x2=3.84,P<0.05)和B组(42.8%)(x2=4.11,P<0.05).结论 采取前后路联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功能恢复较好,具有减压彻底、疗效显著、手术并发症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钟翔 《江西医药》2013,48(7):624-625
目的探讨Q值引导个性化切削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月等效球镜低于-6.00D的34例64眼进行非球面切削(A组)或标准化(B组)LASIK术后进行随访,对比A、B组非球面切削与标准化LASIK术后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对比敏感度变化。对比敏感度采用CSV1000分析仪测量。结果 A、B组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8,P〉0.05;t=0.62,P〉0.05);LASIK术后1个月3C/D、6C/D频率段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P=0.11;t=-1.55、P=0.12),12C/D、18C/D频率段A组比B组优势,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P=0.03;t=-2.05、P=0.04);3个月各空间频率(3C/D、6C/D、12C/D、18C/D),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3、-1.78、-0.99、-0.97,P=0.06、0.07、0.32、0.33)。结论Q值调整非球面切削能改善中低度近视早期对比敏感度。  相似文献   

11.
刘超 《中国医药》2013,8(8):1134-1135,1138
目的 系统评价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中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于湖南省株洲中心医院治疗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120例患者.完全随机分为传统手术组和椎间孔镜组,每组60例.观察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观察指标、围手术期手术切口、术后24、48、72、96 h视觉模拟评分(VAS),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2组患者术前、术后1、6、12及24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椎间孔镜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分别为(0.69±0.23) cm比(4.92±0.35) cm,(60±12) min比(71±18)min,(11.6 ±2.2)ml比(85.9±16.3)m1,(27±8)h比(94±19)h,(3.3±1.1)d比(8.3±2.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椎间孔镜组在24、48、72、96 h VAS分别为(3.76±1.21)、(2.19±1.13)、(1.45±0.93)和(0.72 ±0.18)分,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6.83±1.97)、(5.39±1.68)、(4.41±1.56)和(3.27±1.0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镜组患者术后1、6个月时ODI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患者[分别为(12.1±4.7)分比(18.6±3.6)分,(5.4±2.3)分比(13.2±2.7)分](P<0.05).结论 腰椎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和住院时间等方面具有微创优越性,对脊柱稳定结构破坏最小,患者术后恢复快,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一种新的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赵猛  马超  韩猛 《中国基层医药》2013,(23):3592-3594
目的探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联合单侧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6例患者使用Wallis系统植入联合单侧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组),并与26例单纯使用单侧开窗髓核摘除术的患者(对照组)比较,术后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术后VAS和Oswa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239.3±15.6)ml,多于对照组的(141.3±15.7)ml(t=3.154,P〈0.05);手术时间(121.3±19.3)min长于对照组的(69.4±15.8)min(t=3.256,P〈0.05),两组切口总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986,P〉0.05);观察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15.638、16.327、18.204,均P〈0.05);两组术后1周、1个月以及1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62、1.774、1.697,均P〉0.05)。结论Wallis系统植入联合单侧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更好的达到术后稳定效果,减少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Modic改变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腰椎间盘突出伴Modic改变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MED组(即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组,42例)和PLIF组(即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前、随访末临床基本情况,包括Oswed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0~45)、视觉疼痛模拟标尺(VAS)(腰,0~10)、VAS(腿,0~10)。结果术后,两组患者症状均较术前改善,MED组手术后ODI、下腰痛及下肢根性痛的改善率分别为81.7%、76.6%、90.3%,PLIF组手术后ODI、下腰痛及下肢根性痛的改善率分别为85.0%、86.7%、91.8%,PLIF组总体优于ME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内ModicI型下腰痛的改善程度优于ModicII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ED组不同终板类型间VAS、OD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下腰痛的改善与终板Modic改变间存在相关性,MED术和PLIF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有Modic改变均有效,但处理终板后的PLIF术疗效优于MED术,特别是对ModicI型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36例,116例选择后路手术,其中,行开窗减压单纯髓核摘除手术66例,在后路减压的同时进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50例;余20例患者选择前路置换人工椎间盘手术。观察治疗前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情况。结果治疗后JOA评分高于治疗前,VA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不同病理分型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9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术中所见椎间盘突出的髓核形态及纤维环破损大小将其分为四型,并对各型进行术后3个月疗效观察,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术前术后JOA评分显示下腰背痛、腿痛和/或麻刺痛、步态、日常活动受限度及总分的改善各分型都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下腰背痛和直腿抬高试验,除Ⅰ型外,其它各型术前术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感觉、运动及膀胱功能方面,除Ⅳ型外,其它各型术前术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各型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1).根据SC标准,疗效优劣依次为Ⅳ型、Ⅱ型、Ⅲ型、Ⅰ型.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采用开窗髓核摘除术后患者的下腰背痛、步态、腿痛和/或麻刺痛及总分改善各分型等方面均较明显改善,有较好临床疗效.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预后跟术前椎间盘的纤维环的完整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激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9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激光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激光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JOA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给予针刺配合激光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9月对32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后路全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自体骨椎间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术后疗效。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7.8个月。临床疗效:优27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93.8%。术前ODI为(42.2±7.3)%,术后终末随访ODI为(6.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合适的术式,进行良好减压的同时可重建腰椎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分析射频消融联合臭氧介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5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75例为实验组,采用射频消融联合臭氧介入治疗方法,剩余75例为对照组,采用传统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术后患者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1个月、3个月实验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术后3个月实验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射频消融联合臭氧治疗椎问盘突出症可以有效减少患者术后疼痛并提高治疗效果,安全性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