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是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治疗上较棘手。近年来有关脑血管痉挛治疗研究进展较快,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就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理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曹辉  蒋正方 《西南军医》2015,(2):202-205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0%[1]。SAH的最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约占85.0%。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残、致死重要原因。目前关于造成CVS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较多,由于各种因  相似文献   

3.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血管痉挛10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建辉  冀风云 《人民军医》1997,40(5):268-269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急、死亡率高。流入蛛网膜下腔的血液或因直接刺激,或因血细胞破坏,释放大量促血管痉挛物质,引起脑血管痉挛,并发脑梗死,加剧脑水肿,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1)。因此,较好地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发的脑血管痉挛,成为抢救SAH成功的关键。1991年1月~1996年4月,我们应用尼莫地平治疗SAHIOO例,并与1991年1月以前70例未用尼莫地平治疗的SAH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发现尼莫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脑血管痉挛有较好的对抗作用。1临床资料1.五一般情况用尼莫地平组(治疗组)100例与未用尼莫地平…  相似文献   

4.
MAPKs信号通路及其与疾病关联性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APKs)是一种胞浆内广泛分布的含有丝氨酸和 (或 )苏氨酸残基的蛋白激酶 ,在真核细胞中 ,有 4条信号转导通路 ,即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 (ERK)p42 / p44通路、c Jun氨基末端激酶 (JNK)和 (或 )应激活化蛋白激酶 (SAPK)通路、p3 8通路和ERK5 /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1(BMK1)通路 ,它们通过转录因子磷酸化而改变基因的表达水平 ,可介导细胞生长、增殖、分化、死亡及细胞间的功能同步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压氧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08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42例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高压氧组(21例)在常规治疗脑血管痉挛基础上辅以高压氧治疗,对照组(21例)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脑血管痉挛,对2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高压氧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为14.3%,脑梗死发生率为4.8%;对照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为47.6%,脑梗死发生率为23.8%.高压氧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和脑梗死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压氧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贾秀芬  尹剑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3):384-384,388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脑微循环改变较为常见,有文献报道[1],7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但目前大部分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了颅内大血管的损伤方面,并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颅内大血管受累,出现管腔狭窄、管壁增厚等特征性血管痉挛表现,而对脑微循环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分析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影像学资料,旨在  相似文献   

7.
实验性脑血管痉挛超微结构与形态定量①100700北京北京军区总医院刘芳龄张葆樽郝晓淑田玉旺邢惠清关键词脑缺血,暂时性;显微镜检查,电子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743.35脑血管痉挛(CVS)多发生在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之后,是SAH致死与致残的重要...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常由脑动脉瘤破裂引起,再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致命的并发症。首次出血的病死率高达40%,第二次出血的死亡率高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表面的血管发生病变,破裂而使血流入或主要地流入蛛网膜下腔时称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如系脑实质出血后,特别血液穿破组织而流进蛛网膜下腔者则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二者均为非损伤性又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急性脑出血病7%~15%川。其中半数以上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破裂,颅内血管畸形,以及高血压动脉硬化,颅底异常血管网液病等。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有脑血管痉挛,再出血,脑积水等严重的并发症。给治疗和预后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10.
王俊华 《西南军医》2012,14(1):46-48
目的总结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效果,提高临床救治水平。方法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经头颅CT及MRI检查,部分经腰穿脑脊液验证,临床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0例,均予脱水降颅压、止血、抗血管痉挛等治疗,统计分析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头痛持续时间、头痛缓解天数,头痛激烈程度,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出现再出血甚至死亡的概率。结果40例患者均出现程度不同的头痛,平均疼痛持续时间为11天,其中治疗过程中需维持服用止痛剂缓解症状的27例,出现血管痉挛表现3例,再发性出血2例,合并坠积性肺炎8例,合并脑梗塞2例,死亡4例。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高,临床症状重,来势凶险,出现脑血管痉挛、再出血等并发症的患者预后较差。致死、致残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高场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联合液体衰减恢复序列(FLAIR)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磁共振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MR表现,行常规T1WI、T2WI扫描及FLAIR、SWI序列扫描。结果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FLAIR及SWI均可显示,FLAIR表现为脑沟裂池内高信号,SWI为低信号,6例患者T1WI可见高信号蛛网膜下腔出血,T2WI无一例显示。结论常规MR序列诊断SAH准确率不高,FLAIR联合SWI对SAH敏感性高,诊断准确率高,可作为诊断SAH的常规序列组合。  相似文献   

1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常见于外伤、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烟雾病、肿瘤等,蛛网膜下腔出血使血管痉挛,使细胞继发性损害,早期应用尼莫地平能改善血管痉挛,防止继发性损害,自1999年-2000年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72例,40例按常规治疗,32例加用尼莫地平等综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蛛网膜纤维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蛛网膜纤维化的发生机制.方法 实验大鼠分成对照组、实验组、治疗组,使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蛛网膜中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Ⅳ型胶原的含量.应用电镜观察蛛网膜细胞的形态及蛛网膜胶原纤维分布情况.结果 RIA 测量的4种细胞外基质中,PⅢNP在出血后增高最明显,LN与HA也明显升高,而Ⅳ型胶原变化不明显.应用地塞米松治疗后PmNP明显降低.电镜下发现蛛网膜细胞在出血后其生物活性增强,蛛网膜下腔的胶原纤维在1周左右开始明显增多,持续3周以上,地塞米松治疗后蛛网膜细胞线粒体密度相对较低,蛛网膜胶原纤维较稀疏.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细胞外基质明显增加,参与蛛网膜纤维化.地塞米松可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蛛网膜纤维化,为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快速自行吸收的急性硬膜下蛛网膜下腔混合出血的CT特征.方法 对17例常规CT表现为不典型急性硬膜下血肿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脑损伤病人进行了短时间CT复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均表现为类似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新月形混杂高密度影.病灶特点:①病灶吸收很快,在动态CT监测下,病灶多在短时间(1~7 d)内吸收.②病灶密度混杂,可见不规则形或带状低密度区.③病灶临近脑池脑沟密度升高.④病灶多位于额颞部.⑤部分病灶可沿蛛网膜下腔"游动"(血肿重分布).结论 快速自行吸收的急性硬膜下蛛网膜下腔混合出血具有一定的CT特征,由于硬膜下腔及蛛网膜下腔沟通,加速了出血的吸收,应归属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准确诊断及严密观察可避免患者的手术之苦.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因不伴明显的定位体征,常被误诊为脑震荡.本文回顾分析62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特点,可供临床诊断参考.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血浆及脑脊液中内皮素含量的变化及意义214044无锡解放军第101医院江卫,吴萍嘉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内皮素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743.35内皮素(ET)具有强烈而持久地收缩血管的作用,为探讨内源性ET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并发症为脑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我们通过脑脊液置换加控制性腰大池引流术,观察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排CT脑血流灌注( CTP)联合CT脑血管成像( CTA)在判断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7例,通过64排螺旋CTP及CTA检查,检出脑动脉瘤,同时以灌注参数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中37例患者,CTA检出动脉瘤35例38个,CTP联合CTA检查,共检出血管痉挛23例,出血后急性期(3天),检出血管痉挛5例,其余为出血后4~10天检出,其中有7例轻度脑血管痉挛,8例患者为中度脑血管痉挛,8例显示为重度脑血管痉挛,未检出血管痉挛14例中,发生局部脑低灌注者6例。结论 CTA联合CTP检查不仅能够诊断SAH原因,并能同时显示SAH后脑血管痉挛的情况,有助于对SAH患者预后的判断,同时给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最常见的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确诊和及时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病残率和死亡率。综述了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动脉瘤的形态位置的各种影像学方法的优势与不足,总结了影像学判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的作用,对比了手术夹闭和血管内动脉瘤栓塞术的危险性,并归纳了血管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20.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血管痉挛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subarachnoidhemorrhageTSAH)是颅脑损伤死亡和病残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CT及MRI等技术的应用,该损伤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我院对300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TSAH患者92例,占同期颅脑损伤的30.66%,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本组TSAH92例中,男63例,女29例;年龄5~66岁,平均31岁;车祸伤46例,跌伤27例,击伤11例,砍伤8例;入院时GCS:3~8分35例(38.4%),9~12分29例(31.5%),13~15分28例(30.4%);伤后昏迷者28例(30.4%)。无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