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并腔内化疗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疗效.方法 23例心包积液患者经B超定位后穿刺引流,引流干净后注入顺铂.结果 在B超实时引导下或B超定位下23例患者穿刺置管均包成功.结论 经皮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并腔内化疗治疗恶性心包积液方法简单、方便、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心包穿刺置管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疗效。方法采用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并心包内注入BLM、DDP及白细胞介素Ⅱ。结果24例患者心包积液完全吸收。结论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并心包内注入药物疗效好,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心尖区穿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心包积液的应用。方法:应用16号穿刺针对46例心包积液进行心尖区穿刺置管引流。结果:44例心包积液病人有效置管成功,成功率95.7%,心包填塞症状迅速缓解。结论:经心尖区穿刺置管引流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心包积液的方法,便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Seldinger法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心包积液的临床疗效、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在B超引导下,45例心包积液患者采用Seldinger导管法经皮穿刺,心包腔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进行间断抽吸心包积液、注射治疗药物,观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同时采用多种措施防止并发症发生.结果 45例患者均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置管穿刺引流后,患者胸闷、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留置导管引流心包积液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诊床旁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治疗心包积液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迈瑞-M7便携式彩色多普勒诊断仪作引导,对110例心包积液患者施行急诊床旁穿刺置管引流。结果110例床旁穿刺置管均成功,确诊为结核性心包积液55例,肿瘤性心包积液34例,尿毒症7例,心脏介入手术并发心包积液3例,不明原因11例。结论急诊床旁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心包积液,具有安全、成功率高、快捷、实时动态观察的优点,是目前诊断治疗心包积液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心包积液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 20例心包积液病人均应用Seldinger法从心尖区穿刺,将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心包腔引流.结果 20例均穿刺成功,引流时间3天~30天,平均6.5天,引流积液量350ml~4000ml,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置管引流可用于治疗心包积液.可避免损伤心肌,引流彻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7.
2002年12月至2005年9月,作者采用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心包积液65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大量心包积液的治疗常需反复心包穿刺放液,操作繁琐,并发症多。我院自2000年以来,采用Seldinger法对36例各种原因所致的心包积液患者,行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效果良好。现将置管引流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王宝琴 《现代实用医学》2007,19(12):993-993,1002
回顾性分析30例行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的心包积液患者临床资料,总结中心静脉导管在心包穿刺引流术中的应用及护理经验。认为心包积液患者行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具有组织损伤小、引流彻底及疗效好的特点。引流过程中应加强病情观察及引流导管的护理,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厉彦云  付深香 《中外医疗》2010,29(36):84-84
目的讨论有心包压塞表现的大量心包积液患者的病因、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及心包腔内化疗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16例有心包压塞表现患者的病因及治疗措施。结果 16例患者中积液性质均为渗出液,病因以恶性心包积液最多,占88%(14/16),14例恶性心包积液患者原发病均为肺癌,16例患者均给予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心包压塞表现全部缓解,无医源性并发症。恶性心包积液患者在充分引流基础上给予心包腔内灌注化疗,有效率87%。结论有心包压塞表现的大量心包积液患者的病因与非选择性心包积液患者的病因有明显区别,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安全有效,恶性心包积液患者心包腔内化疗有效率高于其他浆膜腔积液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心包积液的护理措施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本组41例患者在心脏彩超指引下行心包穿刺置管引流,用康惠尔透明贴覆盖穿刺处,间断引流.结果 本组41例均置管成功,置管引流后1~2小时,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结论心包置管引流减少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加强病情观察及引流导管的护理,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谢清军  孙朋  陈健 《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5):149-150
目的 探讨心包腔内中心静脉置管治疗心包积液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63例恶性心包积液患者行心包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行心包闭式引流.结果 63例患者均一次穿刺置管成功,患者无明显不适,引流后患者均感到症状明显减轻.结论 通过心包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是一种安全、便捷、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缓解心包填塞症状,反复抽液后还可向心包内注入药物,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Seldinger技术指导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并发心包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并发心包积液18例,在床边超声心动图定位指导,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并内置深静脉留置导管进行心包腔内持续或间断引流心包积液。结果18例患者均1次穿刺并留置导管引流成功.未出现因继发感染、出血、血气胸、严重心律失常、心脏穿破及与心包穿刺置管导致的死亡。留置时间7~21d,平均(9.4±3.7)d;引流量为180~450ml,平均(190±50)ml。结论采用Seldinger技术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并发心包积液,方法简单,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可替代传统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14.
李霖 《海南医学》2006,17(5):11-12
目的探讨经心尖区穿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心包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心包积液患者随机分为置管引流组(30例)和单纯穿刺组(28例)。观察两组病人抽液后的临床疗效。结果置管引流组显效19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90.00%;单纯穿刺组显效4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25.00%。置管引流组明显优于单纯穿刺组(P〈0.001),操作相关并发症少。结论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治疗心包积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剑突下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大量心包积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剑突下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大量心包积液章萍,王岳送,孙葆青,王社临(马鞍山市人民医院心内科243000)我们自1993年2月开始对大量心包积液患者采用剑突下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到1994年12月止共做10例次。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1临床资料与方法1.1...  相似文献   

16.
吴毓优  刘苏  高炳玉 《海南医学》2011,22(17):73-74
目的探讨微创中心静脉导管心包穿刺置管术治疗心包积液的疗效。方法46例心包积液患者采用微创中心静脉管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46例心包积液均一次成功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时间3~10d,平均5d,引流量300~1600ml,平均800ml。结论心包穿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中量及以上心包积液安全有效,由于该操作简单,取材方便,成功率高,明显减少不良反应,可替代传统穿刺方法,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在心包积液穿刺引流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通过对14例心包积液患者完善好术前准备;穿刺成功后用“猪尾巴”导丝将导管引入并留置引流及药物灌注治疗。结果 全组患者均一次置管成功,引流管通畅无脱出,经1-14d的置管引流与灌注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心包穿刺引流并留置,操作安全,成功率高,可一次性引流完心包积液和进行必要的药物灌注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临床观察经皮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并腔内注入药物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3例有心包填塞症状患者行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并腔内注药。结果穿刺成功率100%,置管引流后心包填塞症状迅速缓解,总有效率92.3%。结论在心包积液量较大有心包填塞症状时选用B超引导下心包腔内置管引流注药治疗,安全有效,可迅速缓解心包填塞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在心包积液的诊断价值及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置管引流的应用。方法采用超声仪对63例临床心包积液疑似病例进行检查,对中到大量心包积液患者,经皮穿刺心包腔并内置深静脉导管引流心包积液。结果排除心包积液17例,明确诊断心包积液46例,其中26例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并一次性成功。结论利用超声诊断心包积液简便可靠,敏感性高,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心包积液,安全方便、损伤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包穿刺置管间断抽液治疗大量心包积液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 30例心包积液患者应用中心静脉导管,采用Seldinger导管法经皮心包腔内置管间断抽取心包积液.结果 30例患者均穿刺成功,5例出现随呼吸运动心前区轻微疼痛,2例出现引流不畅,改变体位后通畅,1例术后第2天发生心包积液漏入胸腔,无1例发生心包内继发感染.结论 心包腔内置管间断抽液治疗心包积液具有较好的疗效,特别是肿瘤所导致的恶性心包积液,护士应加强置管前后的观察和护理以及预防感染,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