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和硝苯地平控释片对清晨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将家庭血压监测明确有清晨高血压的1~2级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d;B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d),早晨服药,疗程5周,治疗前后监测家庭血压及诊室血压,比较两组患者清晨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的变化情况。结果两药均能降低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以及家庭自测清晨血压和睡前血压(P0.05)。A组的血压达标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诊室血压达标率:70.0%比66.7%,清晨血压达标率:73.3%比76.7%,睡前血压达标率:76.7%比80.0%;均P0.05);但治疗后A组家庭自测清晨收缩压变异性降低[(5.9±2.2)比(8.2±2.5)mm Hg,P0.05],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3.1)比(7.9±2.9)mm Hg,P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和硝苯地平控释片均能很好地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诊室血压及家庭清晨血压和夜间血压,同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在改善清晨收缩压变异性方面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自测血压方式在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自2010年5月~2012年9月于北京市丰台区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56例,其中男性143例,女性113例,年龄65~83岁,平均(72.23±10.34)岁。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8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高血压规范化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自测血压方式。比较干预1年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情况、遵医行为及用药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观察组收缩压下降[(145.35±9.54)mm Hg vs.(133.85±7.52)mm Hg],舒张压下降[(85.62±5.73)mm Hg vs.(81.28±6.41)mm Hg],(1 mm Hg=0.133k 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干预后较对照组服药依从率、高血压知晓率及血压控制达标率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干预后维持初始剂量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加量比例和退出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7.81%vs.1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采取自测血压的干预方式能够显著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社区医院中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苯磺酸氨氯地平和盐酸贝那普利对老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季节性变异的影响。方法选择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5例,随机分为氨氯地平组53例和贝那普利组52例。所有患者均于2012年秋季纳入试验,治疗至少4周后分别于春夏秋冬四季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每月至少测量诊室血压2次,同时记录当日平均气温、日照时间和相对湿度,共观察12个月。结果 2组冬秋两季清晨血压均明显高于春夏两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氨氯地平组冬季清晨血压明显低于贝那普利组[(134.2±4.5)mm Hg vs(139.4±4.6)mm Hg,1mm Hg=0.133kPa,P0.05],冬季清晨血压达标率明显高于贝那普利组(49.1%vs28.8%,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降压药物类别、冬季、日照时间、秋季和体质量指数是影响清晨血压的主要因素。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存在明显的冬秋两季增高现象;氨氯地平较贝那普利能明显提高冬季清晨血压达标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家庭自测血压管理对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压控制的干预效果。方法收集362例老年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2组,每组181例。家庭自测血压组进行家庭自测血压干预6月,每日定时测量3次,每周门诊测量血压1次,血压140/90 mm Hg视为达标,对照组未进行家庭自测血压。记录干预期间病人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干预前后分别进行病人生活质量评分,并在干预后进行依从性评分。结果研究结束时,家庭自测血压组还有病人160例,对照组有168例。干预后,家庭自测血压组的收缩压(P=0.011)、舒张压(P=0.038)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血压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干预后,家庭自测血压组病人的遵医行为、服药行为、日常生活管理、烟酒嗜好以及总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提示,其生理机能、心理职能、一般健康状态、精神健康评分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庭自测血压是协助降压治疗的有效手段,可提高病人依从性,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硝苯地平控释片和非洛地平缓释片对冬夏两季清晨血压和动态血压达标率的影响。方法入选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8例随机分为两组:硝苯地平组(30mg/d,n=79)和非洛地平组(5mg/d,n=79)。所有患者均于2012年秋季纳入试验,治疗至少8周后分别于冬季和夏季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研究周期为12个月。结果与夏季比较,两组患者冬季24h、日间、夜间平均血压显著增高,清晨血压达标率和动态血压达标率明显降低(均P0.05);尽管夏季两组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硝苯地平组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收缩压以及夜间平均收缩压的冬夏血压差值[(5.5±1.2)、(3.5±1.0)、(4.2±2.2)、(5.6±1.2)mm Hg]明显低于非洛地平组[(9.9±1.3)、(4.7±1.4)、(8.5±1.5)、(7.1±1.2)mm Hg](均P0.05)。硝苯地平组冬季清晨血压和日间收缩压的变异性[(10.3±4.2)、(8.5±3.2)mm Hg]明显低于非洛地平组[(13.3±4.4)、(10.7±3.9)mm Hg](均P0.05)。与非洛地平组相比,硝苯地平组能明显提高冬季清晨血压达标率(58.2%比41.8%,P=0.039)和冬季日间血压达标率(60.8%比43.0%,P=0.026)。另外,经多元回归分析发现,降血压药物类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季节和吸烟史是影响清晨血压的主要因素。结论与非洛地平缓释片比较,硝苯地平控释片明显降低冬夏血压差值,减少血压波动,提高冬季清晨血压和日间血压达标率。  相似文献   

6.
《中华高血压杂志》2021,29(8):772-775
目的观察家庭血压监测(HBPM)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和疗效的影响。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集建档管理的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 100例,根据完全随机数字表原则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 0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随访模式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HBPM,观察两组患者预后,随访时间为18个月,两组各有50例患者失访。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药物依从性为优的比例增高(51.4%比19.0%,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124.5±10.5)比(129.8±11.6) mm Hg,P0.01]、舒张压明显下降[(84.6±8.6)比(88.6±9.0) mm Hg,P0.01];血压控制达标率增高(83.4%比76.4%,P0.001)。两组患者治疗前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降低[(1.40±0.30)比(1.48±0.32)mm,P0.01]。观察组总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3%比8.8%,P0.01)。结论HBPM有利于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依从性,改善血压控制,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血脂康在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中对血压和脉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血脂康在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中对血压和脉压的影响.方法 将经氨氯地平(5 mg,1次/d)降血压治疗后达到轻度高血压标准的老年高血压患者58例随机分为两组,血脂康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低脂、低盐饮食及按原剂量服用氨氯地平;血脂康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脂康600 mg,2次/d,连续服用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12周时血压和脉压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血脂康组治疗12周收缩压降低,分别为(149±9)mm Hg与(130±8)mm Hg;脉压缩小,分别为(64±11)mm Hg与(48±7)mm Hg(均为P<0.05);12周时组间比较,血脂康组优于对照组,收缩压分别为(130±8)mm Hg与(144±9)mm Hg,脉压为(48±7)mm Hg与(60±10)mm Hg(均为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中,应用常规剂量血脂康治疗可以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个体化延续护理对改善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3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9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采用个体化延续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血压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134.96±5.48)mm Hg,舒张压(98.75±3.42)mm Hg,对照组收缩压(142.37±5.79)mm Hg,舒张压(102.48±5.74)mm 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采用个体化延续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分析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在高血压患者合并冠心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01月~2016年01月在我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并发冠心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给予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对照组(43例)给予氨氯地平。观察并比较经不同方式治疗后其血压以及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77.30±18.00)mm Hg、收缩压(120.60±30.00)mm Hg以及总有效率(90.70%)均优于对照组舒张压(85.20±21.00)mm Hg、收缩压(134.30±31.00)mm Hg以及总有效率(62.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血压患者并发冠心病治疗中,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可以有效促进患者血压恢复正常,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7月广东省东莞市长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沙头第一社区卫生服务站收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10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治疗前两周停止服用其他降压药,对照组患者给予氨氯地平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均治疗两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糖〔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及胰岛素〔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变化情况。并记录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SBP下降(27±2)mm Hg、DBP下降(23±4)mm Hg,分别大于对照组的(18±3)mm Hg、(14±3)mm Hg(P0.05);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u=1.990,P=0.047)。治疗前两组患者FBG、2 h PG、FINS及IS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FBG、2 h PG及FINS低于对照组,ISI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对照组为1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54,P=0.162)。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疗效确切,能有效降低患者血压、控制血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健康行为改善情况。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于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高血压患者120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57例,年龄41~75岁。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采用社区分级管理干预;对照组(60例)未采用社区综合干预。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和疗效,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知识考评,在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比较患者的管理前后健康行为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下降分别为[(138.1±16.2)mm Hg vs.(127.7±12.0)mm Hg],(1 mm Hg=0.133k Pa)[(92.3±10.8)mm Hg vs.(81.3±9.5)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显效、有效、无效的比例为33.3%、40.0%、26.7%,观察组为40.0%、56.7%、3.3%。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7%vs.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疾病预防知识掌握优良比例高于对照组,及格和较差比例低于对照组,为(61.7%vs.28.3%)、(36.7%vs.30.0%)、(35.0%vs.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社区高血压患者分级管理干预可以改善人群心血管健康行为,有效控制患者高血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1%低于观察组的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收缩压(141.6±15.8)mm Hg,舒张压(92.1±11.6)mm Hg,观察组的收缩压(129.8±10.6)mm Hg,舒张压(82.7±9.2)mm Hg,观察组血压变化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应用于高血压患者中,可以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减少发病率,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缬沙坦在高血压患者防治心衰中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7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缬沙坦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疗效。结果两组高血压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血压均明显降低,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其中收缩压观察组(125±8.2)mm Hg低于对照组(132±8.7)mm Hg,舒张压观察组(79.4±7.4)mm Hg低于对照组(88.1±7.5)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在高血压患者防治心衰中疗效显著,用药安全性比较高,不良反应比较少,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内科》2020,(1)
目的探讨信息化管理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实际效果,提高管理水平。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2 965例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管理,观察组患者给予信息化管理,持续干预3年。比较两组患者管理前后的家庭自测血压率、服药依从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比较两组患者管理前后的血糖、血脂达标情况以及体质量和生活方式变化情况。结果持续管理3年后,两组患者的家庭自测血压率、服药依从率、治疗率和血压控制率均显著提高,观察组患者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达标率均显著提高,观察组患者的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超重、饮酒、吸烟患者所占比例均显著降低,规律运动、低盐饮食患者所占比例显著升高;观察组患者中超重、饮酒、吸烟患者所占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规律运动、低盐饮食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信息化管理能有效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改善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研究进展。方法将我市某社区12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一般组和实验组,两组各62例患者。一般组采取一般护理,即常规的饮食、药物、运动等护理宣教;实验组采取社区护理干预,其中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干预、饮食干预、运动干预、家庭跟访等,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压变化情况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一般组患者健康状况(72.21±4.59)分、肢体感觉(68.55±6.23)分、睡眠情况(70.12±5.35)分、生活质量(77.44±3.21)分、认知能力(69.89±3.65)分,实验组患者健康状况(89.35±5.35)分、肢体感觉(83.65±6.70)分、睡眠情况(88.44±6.41)分、生活质量(91.83±5.52)分、认知能力(88.65±5.51)分,实验组各方面评分均明显高于一般组(P0.05)。一般组护理后患者血压舒张压(88.53±10.42)mm Hg、收缩压(137.62±10.76)mm Hg,实验组护理后患者血压舒张压(83.26±10.34)mm Hg、收缩压(128.89±10.21)mm Hg均明显比护理前(t=8.9182、15.1445,P0.05)以及一般组要好得多(P0.05)。结论目前所实施的社区护理干预已能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起到控制血压、优化生活习惯、改善生活质量等多种良性作用,无论是对患者还是家属均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给予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对照组给予氢氯噻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平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的SBP为(117.23±12.65)mm Hg,DBP为(80.12±4.86)mm Hg,对照组患者SBP为(128.86±11.37)mm Hg,DBP为(85.23±5.37)mm Hg,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与氢氯噻嗪联合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可以提高疗效,有效控制血压水平,且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清晨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选择昌平区中医医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10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51例,年龄60~80岁。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单纯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钙,均连续治疗24周。治疗前、治疗24周后监测24 h动态血压,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和舒张压(24hDBP)以及清晨6~10时平均血压(SBP和DBP)。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仪测量舒张晚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24h SBP、24h DBP、清晨SBP、清晨DB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IVST、PWT、LVEDd均改善,而观察组改善更明显,[(11.8±1.4)mm vs.(10.4±1.2)mm]、[(12.6±1.0)mm vs(11.3±1.1)mm]和[(48.6±5.2)mm vs.(42.7±5.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能更有效降低老年清晨高血压患者血压,改善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高血压患者治疗中氨氯地平与尼群地平运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利用尼群地平治疗,观察组选择氨氯地平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血压控制有效率为90.24%,对照组为7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结果分别为(143.6±11.8)mm Hg、(73.2±11.2)mm Hg,对照组为(157.5±10.1)mm Hg、(87.6±13.1)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8%,对照组为1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尼群地平相比较,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患者的效果更为明显,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糖尿病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30例设为实验组,同时选取单纯高血压患者30例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24 h的动态血压监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动态血压与血压变异性。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日间平均收缩压(137.2±4.9)mm Hg,夜间平均收缩压(113.7±2.4)mm Hg;对照组患者的日间平均收缩压(127.5±3.7)mm Hg,夜间平均收缩压(108.3±4.4)mm Hg。实验组平均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日间脉压差(70.3±3.5)mm Hg、24 h平均脉压差(76.2±2.7)mm Hg;对照组患者日间脉压差(61.4±5.4)mm Hg、24 h平均脉压差(72.7±2.5)mm Hg,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患者日间收缩压标准差9.36、日间收缩压标准差变异系数6.6,24 h收缩压标准差7.42;对照患者日间收缩压标准差4.09、日间收缩压标准差变异系数2.9,24 h收缩压标准差3.75。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和血压变异性增大,心血管功能出现异常,糖代谢异常状况的改善是减少心血管疾病及其并发症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住院病人的临床特点及血压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5年1月山西大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老年高血压病人资料,根据年龄分为高龄老年组和低龄老年组,分析两组高血压病人的一般情况、入出院的血压水平、降压药物的服用情况及临床事件发生率;按入院时的收缩压水平将两组病人分为A组(≥150 mm Hg)、B组(150 mm Hg)。分析各组高血压病人入院、出院的血压水平及降压药物的服用情况。结果与低龄老年组的基线资料比较,高龄老年组高血压病史较长,体重指数、血红蛋白较低,更多病人合并脑血管病、外周动脉疾病、肾功能不全及房颤/房扑。高龄老年组和低龄老年组入院时收缩压(SBP)分别为(140.38±19.51)mm Hg、(139.22±17.71)mm Hg,舒张压(DBP)分别为(74.36±10.15)mm Hg、(76.40±11.13)mm Hg,出院时SBP分别为(129.79±14.31)mm Hg、(128.55±10.79)mm Hg,DBP分别为(72.27±8.16)mm Hg、(72.86±7.76)mm Hg,两组比较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使用降压药物的种类相近,高龄老年组和低龄老年组分别为2.14±1.06、2.13±1.03(P0.05),两组住院期间的临床事件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老年组和低龄老年组入院时SBP≥150 mm Hg的病人分别占34.97%、31.01%,住院期间SBP、DBP变化幅度较入院时明显(P0.01),高龄老年组和低龄老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SBP≥150 mm Hg的病人高龄老年组、低龄老年组分别占13.19%、3.58%,较低血压水平SBP1 3 0 mm Hg,高龄老年组和低龄老年组分别占4 1.2 1%和4 5.5 8%,DBP≤6 0 mm Hg,高龄老年组和低龄老年组分别占1 3.1 9%、11.7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工作中对高龄老年高血压的治疗比较积极,降压达标率高,但在治疗中未根据年龄及一般状况进行细化区分,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