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8例疑有下肢动脉硬化、阻塞性病变患者在血管动脉期进行16排螺旋CT容积扫描,重建动脉血管的三维图像。结果:6例腹主动脉下段闭塞,11例髂动脉闭塞,21例股浅动脉闭塞,6例股浅动脉狭窄,4例动脉闭塞。结论: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评价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方面与DSA结果基本一致,是一项高度准确的成像技术和非侵袭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6排CT血管成像在下肢阻塞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行16排CT容积扫描及血管三维重建,扫描范围1100~1200mm,层厚5mm,螺距1.375mm,重建层厚1.2mm,造影剂量120~150ml,注射速率3.5~4ml/s,智能跟踪自动触发扫描,扫描时间20~35s,对全部图像行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及表面阴影显示重建。结果32例共608节段,血管重度狭窄120节段,闭塞102节段。结论作为一项高度准确的成像技术和非侵袭性检查方法,16排CT管成像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在2018年5月~2019年5月选取本院接受320排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检查的100例患者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320排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检查。总结100例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100例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腹主动脉粥样硬化表现。100例患者中合并腹主动脉瘤患者6例,髂总动脉狭窄患者26例,髂内与外动脉狭窄患者28例,闭塞患者6例,股动脉狭窄患者46例,闭塞患者7例,颈前后动脉狭窄患者23例,多动脉多发节段型狭窄患者26例。结论: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显著,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的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方面的作用明显,并且对患者的辐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64例临床诊断为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患者,分别接受CTA检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分析CTA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检出率和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结果:在检测542个节段中,DSA共检测出病变节段共208个,其中轻度狭窄38个,中度狭窄36个,重度狭窄32个,闭塞102个;而CTA共检测出病变节段共201个,检出率96.63%,其中轻度狭窄41个,中度狭窄34个,重度狭窄33个,闭塞93个。CTA检查阳性预测率为94.71%,阴性预测率为98.80%。结论:多层螺旋CT在评估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方面与DSA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上肢血管疾病中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方法 对21例临床怀疑上肢动脉及静脉阻塞性疾病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采集到的原始图像重建1.25 mm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照,分析多层螺旋CT在诊断上肢血管疾病中的灵敏度及准确度.结果 18例上肢中CT血管成像有3例右侧肱动脉闭塞,7例锁骨下动脉狭窄,2例左侧腋动脉瘤,2例前臀动静脉瘘,4例未见明显异常,CT静脉成像中3例多发静脉石;其中18例同时进行DSA检查,2例未见明显异常,CT血管成像敏感度为87.5%(14/16),准确度为88.9%(16/18).结论 多层螺旋CT在上肢血管造影是上肢动脉病变的一种新的无创伤检查方法,诊断上肢血管疾病的灵敏度较高,比DSA方便,快捷,可作为血管造影筛选及替代DSA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螺旋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CTA血管成像用于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价值。方法:以2021年1月~2022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51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CTA在腓动脉、胫后动脉、胫前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股动脉、骼外动脉、骼总动脉8节段评定其诊断准确率、特异度与敏感度,同时分析其阳性、阴性诊断预测值情况。结果:51例患者经两种诊断方式诊断后,不同诊断下肢动脉节段图像各400个。其中两种诊断结果一致的阶段有385个,一致率为96.25%。其他15个不相符的节段中,7个节段为低估,8个节段为高估。经Kappa检验分析得出,Kappa值=0.969,证实两种诊断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得出CTA在腓动脉、胫后动脉、胫前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股动脉、骼外动脉、骼总动脉8节段的诊断准确率、特异度与敏感度,同时分析其阳性、阴性诊断预测值中均高于90%,证实了CTA诊断在该疾病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结论:螺旋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CTA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怀疑下陂动脉疾病的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下肢血管戍像检查,重建分析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曲面重建(CPR)。结果:其中腹主动脉狭窄4例,髂动脉狭窄6例,股动脉狭窄狭窄8例,闭塞3例;小腿动脉狭窄7例,闭塞2例。全部患肢均存在股动脉以下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结论:利用16层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技术可以直观了解病变的范围和程度,是一种安全、准确、无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上肢血管疾病中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方法对21例临床怀疑上肢动脉及静脉阻塞性疾病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采集到的原始图像重建1.25mm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照,分析多层螺旋CT在诊断上肢血管疾病中的灵敏度及准确度。结果18例上肢中CT血管成像有3例右侧肱动脉闭塞,7例锁骨下动脉狭窄,2例左侧腋动脉瘤,2例前臂动静脉瘘,4例未见明显异常,CT静脉成像中3例多发静脉石;其中18例同时进行DSA检查,2例未见明显异常,CT血管成像敏感度为87.5%(14/16),准确度为88.9%(16/18)。结论多层螺旋CT在上肢血管造影是上肢动脉病变的一种新的无创伤检查方法,诊断上肢血管疾病的灵敏度较高,比DSA方便,快捷,可作为血管造影筛选及替代DSA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普勒血管检查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PAOD)中的诊断价值,为PAOD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56例临床怀疑PAOD的患者行多普勒血管检查,将每例每侧下肢动脉分为1 1个节段,分析各段血管的显影质量和狭窄程度,以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结果为参考标准,评估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动脉狭窄的效度.结果 所有多普勒超声和DSA图像均有诊断价值.全组总计307个动脉节段,共发现钙化斑块或血管壁钙化256段,其中0级狭窄节段为157个,Ⅰ级狭窄33个,Ⅱ级狭窄42个,Ⅲ级狭窄38个,Ⅳ级37个.多普勒超声显示,97.4%血管的狭窄闭塞程度与DSA一致(Kappa值=0.85>0.75).多普勒超声诊断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下肢动脉狭窄(≥50%)的敏感度为99.6%,特异度为99.7%,准确度98.6%,阳性预测值为99.6%,阴性预测值为99.7%.结论 多普勒超声可无创、准确地诊断PAOD,为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术后随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20排CT头颈部血管成像的扫描方法及其对头颈部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152例疑似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行320排CT血管成像,扫描数据调入Vitrea fx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其中21例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结果:该组152例320排CTA检查均能清楚显示头颈部动脉,其中,阴性35例,动脉闭塞15例,动脉变细或狭窄28例,动静脉畸形8例,动脉瘤23例,动脉钙化或斑块76例.21例同时行DSA检查,其中,320 CTA检出的5例动脉狭窄仅1例得到DSA证实,余4例中3例为阴性,1例为颅底小动脉瘤;320 CTA检出的9例动脉瘤经DSA检查证实均有动脉瘤存在;320 CTA检查中3例阴性病例DSA检查也为阴性.2种检查结果基本相符.结论:320排CT头颈部血管成像可清楚显示头颈部血管病变,避免了分段成像的遗漏或不必要的重复及追加扫描,为头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无创性“一站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在诊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6月完成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及手术的3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64排CT薄层图像实施三维重建。结果在血管病变方面,轻度狭窄17段、中度狭窄20段、重度狭窄19段、闭塞32段。责任血管均经CT血管成像明确显示出来,与术后血管检查结果比较,准确率100%。结论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和治疗中,使用64排cT可以了解到病变的具体情况,明确病变范围,为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64排CT血管成像(CTA)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本次研究的对象均为本院收治的110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所有患者均于2014年至2015年期间入院,分别给予患者64排CT血管成像(CTA)检查与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其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进行比较,同时分析CTA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血管病变分布情况.结果:CTA狭窄或闭塞血管检出率与多普勒超声比较,明显较高,其轻度狭窄符合率、中度狭窄符合率、重度狭窄符合率以及闭塞符合率均明显较多普勒超声高,P<0.05;CTA诊断中腘动脉、股动脉、髂动脉、腹主动脉及小腿动脉占比分别为31.48%、27.78%、15.74%、12.04%及12.96%.结论:64排CT血管成像(CTA)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下肢血管CTA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方法:22例下肢血管可疑病变患者患者行MSCTA检查,并行MIP、VR、MPR和CTVE重建。结果:22例下肢动脉病变的MSCTA均能获得准确的诊断,与DSA和手术结果比较,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为100%。结论:加强16层螺旋CT下肢血管CTA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与3T核磁血管成像(MRA)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与3T核磁血管成像检查。结果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出脑动脉瘤38例,脑动脉畸形2例,3T核磁血管成像检出脑动脉瘤34例,脑动脉畸形2例,且瘤体的大小存在差异;脑动脉狭窄或闭塞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出21例,3T核磁血管成像检查26例,血管狭窄的程度也不一致。结论在脑血管疾病检查中,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与3T核磁血管成像技术均为无创性血管检查,CTA对于脑动脉瘤准确率较高,但颅底位置容易漏诊。MRA对于过小动脉瘤容易漏诊;CTA对钙化和软斑块显示比较好,M RA可以较好的显示血流方向以及血管功能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64层螺旋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造影)用于诊断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疑似患者130例,并对所有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与DSA造影检查,观测两种检查手段的效果差异。结果 64层螺旋CT检查结果正确率接近DSA造影,且前者造成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分别经t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CT检查的临床效果优于DSA造影,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分析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成像,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32例疑似或确诊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进行CTA及DSA检查(CTA检查均在DSA前1周内完成),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共分析了32例患者的全部血管节段(243个),DSA检测到病变节段138处,无病变节段105处,CTA检测到病变节段129处,无病变节段114处;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1.3%,特异性为97.1%,阳性预测值为97.7%,阴性预测值为89.5%,准确率为93.8%;CTA检查发现59支冠状动脉血管有斑块,DSA检查发现62支有斑块,二者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CTA与DSA对狭窄程度<50%、50%~75%、>75%的所有部位病变的检出数目分别为18、24处,35、32处,6、6处,二者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较为准确,是诊断冠心病和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一种有效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小视野血管容积成像技术的应用及其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16层螺旋CT小视野血管容积成像技术对50例临床怀疑为脑动脉瘤的患者行CT脑血管造影(CTA)检查,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照,前瞻性分析16层螺旋CT小视野血管容积成像技术对脑动脉瘤的诊断准确度及灵敏度.结果 CTA检查50例患者,检出43例脑动脉瘤,共46个病灶,采用16层螺旋CT小视野血管容积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与周围血管及颅骨的关系以及病灶与颅骨结构间的关系;50例患者中DSA检查最后确诊为脑动脉瘤42例,共45个病灶,其中3例为多发(2个病灶),有8例结果为阴性,其中7例与CTA结果相符.16层螺旋CT小视野血管容积成像技术在显示脑动脉瘤的形态特征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方面明显优于DSA,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6层螺旋CT小视野血管容积成像技术诊断脑动脉瘤灵敏度高,在显示脑动脉瘤形态特征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方面优于DSA.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64-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64-MSCTA)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1年12月期间在该院血管外科诊断为下肢ASO,并行64-MSCTA检查的60例住院患者病例资料和图像质量,依据下肢动脉及静脉显影分级标准进行图像质量评估,探讨64-MSCTA下肢动脉成像技术的扫描和重建技巧。结果 60例64-MSCTA均获得较满意的原始图像及后处理图像,能够满足影像诊断的需要。结论 64-MSCTA在观测下肢血管分级、狭窄部位及临床分型等方面,具有与下肢动脉DSA相同的检查效果,可作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的首选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19.
肾动脉狭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DSA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肾动脉狭窄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临床疑有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行16层或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并行三维血管重建,经MSCTA发现肾血管及其周围血管病变者共28例,再做DSA对照检查。结果:36例中MSCTA诊断肾动脉狭窄19例,其中2例为双侧肾动脉狭窄,2例为肾动脉变异畸形。3例肾上腺瘤,2例肾上腺增生,1例为多囊肾。而28例经DSA检查病例中,21例有不同程度肾动脉狭窄,MSCTA诊断与DSA比较符合率达90%以上。结论:MSCTA对肾动脉狭窄诊断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对肺动脉栓塞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5年10月至2007年12月采用16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共14例,采用1.5mm准直,0.75~1.00mm重建层厚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和多平面重建.结果 应用16排螺旋CT扫描对肺动脉干、肺叶动脉、肺段动脉、亚段肺动脉显示良好,16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显示受累肺动脉166支,其直接征象为肺动脉内充盈缺损,包括中心型、锐角附壁型(本组无此型)、钝角附壁型、完全闭塞型.均为急性肺栓塞.间接征象包括肺梗死、肺少血征、胸腔积液等.结论 多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能清楚显示肺动脉栓塞的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1.5mm准直薄层扫描完全能满足临床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和洽疗的需求.多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与心胸联合造影及下肢深静脉造影联合成像有助于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