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氯吡格雷联合常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瞿萍 《江苏医药》2006,32(8):792-792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我们对UA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指除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以外的一组其他类型的心绞痛患者,其中,部分患者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或发生心源性猝死,采用常规抗心绞痛药物对改善患者预后多不理想。自2001年以来,患者收治的UA患者10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中药脉舒胶囊进行强化降脂治疗,取得了较满意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心绞痛分型劳力型心绞痛临床上分为三个类型,即稳定型心绞痛、初发型心绞痛及恶化型心绞痛。与稳定型心绞痛相对应,初发型、恶化型及自发性心绞痛又统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相似文献   

4.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AS)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短暂而危险的一个阶段,病情不稳定。为预防UA进展,护士应及时观察病情变化,努力使患者的病情趋于稳定,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分别通过阻断血栓烷介导和ADP介导的聚积通路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我们采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老年人UA,以观察其临床效果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的并需要及时处理的心血管病急症之一,经过有效的治疗可转化为稳定型心绞痛,但也可能迅速进展为心肌梗死甚至猝死[1]。冠心病心肌缺血引起的缺血性胸痛有各种不同表现类型,目前已趋向将劳力性心绞痛以外的缺血性胸痛统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它与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的差别主要在于冠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继发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应用卡维地络的疗效。方法 11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2组,对照组予以常规肝素治疗,实验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卡维地络。结果 2组治疗方法均能较好地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缓解时间,硝酸甘油用量(P〈0.01),但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常规肝素治疗基础上加用卡维地络能够更有效地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相似文献   

8.
张长群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5):1986-1987
1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定义UA是最多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之一,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SA)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病情复杂,进展迅速,临床表现多样,且预后具有多方向性,既可演变为SA,又可恶化为AMI或猝死,故值得临床高度重视。2UA的发生机制或病理  相似文献   

9.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不稳定的心肌缺血综合征,是冠心病的一种类型。动物试验与临床病理均证明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中含有大量血浆组织因子(TF),而缺血性心脏病大多数都是在冠状AS基础上发生的,AS斑块破裂可导致TF途径启动,从而引发临床不稳定型心绞痛。  相似文献   

10.
张勉 《中国医药研究》2005,3(5):369-370
目的探讨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尿激酶每日20万U,连用7天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64%,总有效率96%;对照组显效率28%。总有效率6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小剂量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安全方便,对基层医院处理不稳定型心绞痛。尤其是顽固性不稳定型心绞痛提供一个有益的选择手段。  相似文献   

11.
同型半胱氨酸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变化及预测意义。方法入选对象208例测定HCY值,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组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53例、无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5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54例。结果UA组HCY明显高于SA组,P〈0.05;NSTEMI组和AMI组明显高于UA组和SA组,P〈0.01;NSTEMI组与AMI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HCY)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是独立预测因子,可用于ACS的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2.
邰炜彦 《河北医药》2011,33(23):3626-3627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如果未能及时有效治疗,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UA患者存在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因此,正确评价UA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的程度并进行积极的针对自主神经功能改善的治疗措施是十分必要的。窦性心率震荡(HRT)可以反映心脏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是判断冠心病发生猝死危险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所谓中间综合征,易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文献报道13%~40%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在3个月内发展为心肌梗死.而30%~65%的心肌梗死先有不稳定型心绞痛。故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达到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作用。我院应用葛根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26例,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PR)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变化及预测意义。方法入选对象210例测定CPR值,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组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52例、无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5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56例。结果UA组CPR明显高于SA组,P〈0.05 NSTEMI组和AMI组明显高于UA组和SA组,P〈0.01 NSTEMI组与AMI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反应蛋白(CPR)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是独立预测因子,可用于ACS的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5.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eqcle Angina,UA)亦称为梗死前综合征、急性冠状动脉机能不全或冠脉中间状态综合征,一般包括初发型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卧位型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和变异型心绞痛,UA是一种严重并具有潜在危险的急症状态,可能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AMI),晚近冠脉造影、血管内超声、血管镜和有效的病理学手段的进展使我们对UA的病理生理有了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水蛭逐瘀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水蛭逐瘀汤,连用7d,于治疗第7天及治疗后1个月统计两组心绞痛缓解率、出血并发症和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心绞痛改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出血、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水蛭逐瘀汤治疗,可安全有效地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  相似文献   

17.
吴秀平  谢耀君  赵明芹  赵春茹 《河北医药》2009,31(14):1799-1800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疾病,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表现为劳力型心绞痛、初发型心绞痛、自发型心绞痛。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选择适当的治疗对改善其预后有重要意义。氯吡格雷是近年来应用较多的新型抗血小板药,我们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22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及健康对照组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方法选取30例UAP患者,4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hs-CRP浓度。结果UAP患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可以作为识别和判断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状态。治疗不当极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或猝死。自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对住院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不稳定型心绞痛(UA)多由于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并发血栓形成,导致管腔狭窄程度的急剧变化,甚至伴有管腔的不完全性闭塞所致。UA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进展迅速,患者随时可能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策略已达成共识:一是早期有创策略,对合适病例实施血运重建;二是保守治疗策略,使用药物治疗。2005年6月至2008年10月我院采用硫酸氢氯吡格雷(商品名泰嘉)联合阿司匹林(商品名拜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2例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