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究早期盆底功能康复干预对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9月本院接收的364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182例)和对照组(182例)。对照组产妇采用生物反馈和电刺激疗法,研究组产妇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早期盆底功能康复干预。比较两组产妇治疗后肌电活动(盆底Ⅰ类纤维持续收缩压和收缩持续时间,Ⅱ类纤维持续收缩压、收缩持续时间及收缩次数)、性生活质量评分、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中经阴道分娩产妇和剖宫产产妇盆底Ⅰ类纤维和Ⅱ类纤维的持续收缩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盆底Ⅰ类纤维收缩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盆底Ⅱ类纤维收缩次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剖宫产产妇盆底Ⅰ类纤维和Ⅱ类纤维的持续收缩压均显著高于经阴道分娩产妇(P<0.05)。研究组产妇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2666,P=0.0389)。治疗后,研究组产妇直肠脱垂、尿失禁、子宫脱垂、膀胱脱垂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性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盆底功能康复干预可有效改善产妇盆底肌收缩能力,增强肌肉强度,延长肌肉持续收缩时间,经济、无创,并发症少,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训练对自然分娩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自然分娩且产后发生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盆底肌肉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治疗前后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力改善情况、女性性功能指数(female sexual function index,FSFI)评分和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elvic floor impact questionnaire 7,PFIQ-7)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力持续收缩压、FSFI评分和PFIQ-7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力收缩持续时间均显著长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力持续收缩压、FSFI评分和PFIQ-7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力收缩持续时间均显著长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训练可改善自然分娩且产后发生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初产妇的盆底肌力和盆底功能,提高其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1月—2017年11月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则给予早期盆底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改善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产妇盆底肌力分级(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疲劳度(Ⅰ类和Ⅱ类)、盆底动态压力、盆底肌张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产妇盆底肌力分级(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疲劳度(Ⅰ类和Ⅱ类)、盆底动态压力、盆底肌张力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盆底功能,缓解肌纤维疲劳,改善肌张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Glazer方案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住院分娩,并于产后6~8周来医院进行产后复查符合条件的产妇31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Glazer方案对其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盆底肌快速收缩最大值、持续收缩和耐受测试平均值,盆底肌力及Ⅰ、Ⅱ类肌纤维受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快速收缩最大值、持续收缩和耐受测试平均值均显著提升(P 0.05)。治疗后前基线平均值降低,后基线平均值增高(P 0.05)。治疗后盆底肌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均有显著提升(P 0.05)。治疗后盆底肌I类、Ⅱ类肌纤维受损率均有显著降低(P 0.05)。结论采用Glazer方案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有显著疗效,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健康教育与物理康复治疗对产妇盆底肌功能恢复的效果及盆底肌肌力、疲劳度、盆底动态压力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在本院顺产的产妇14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70例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70例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联合健康教育、物理康复治疗,比较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功能恢复的效果及盆底肌肌力、疲劳度、盆底动态压力情况。结果两组干预前肌肉张力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干预后肌肉张力评价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类肌纤维疲劳度、II类肌纤维疲劳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盆底动态压力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对照组生活质量分别为(89.25±5.25)分、(60.48±3.85)分,观察组生活质量评价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顺产产妇生产后在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联合健康教育和物理康复治疗可改善产妇盆底肌功能,并且对于降低疲劳度,提高盆底动态压力及产后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会阴侧切对初产妇盆底肌损伤的影响,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临床指导。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7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经阴道分娩的足月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共1 512例。756例会阴侧切产妇为实验组,756例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产妇盆底肌损伤情况以及盆底器官脱垂情况。结果两组产妇Ⅰ、Ⅱ类纤维肌力、疲劳度和盆底动态压力值异常的发生率均较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比两组阴道前壁膨出、阴道后壁膨出、子宫脱垂情况,对照组阴道前壁膨出和子宫脱垂的发出率高于实验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阴道后膨出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会阴侧切对盆底肌的保护作用有限,应严格控制侧切率,有指征的使用侧切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肌电生物反馈联合阴道肌力训练器治疗产后盆底肌力减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孝感市妇幼保健院接收的分娩住院产妇16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号(1~168号),将奇数号产妇纳入对照组,产后给予阴道肌力训练器治疗;将偶数号产妇纳入研究组,产后给予阴道肌力训练器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分级、电测肌电值、尿失禁发生率、子宫脱垂改善效果及产后3个月性功能评估结果。结果治疗后,两组中肌力>Ⅲ级的产妇盆底肌力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肌力>Ⅳ级的产妇盆底肌力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产妇Ⅰ类、Ⅱ类肌纤维肌电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组间肌纤维疲劳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研究组0度子宫脱垂产妇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尿失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研究组产妇性高潮、性交痛、阴道润滑度及性满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阴道肌力训练器治疗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显著提高产后盆底肌力减退产妇的盆底肌力和产后性功能,有效减少产后尿失禁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凯格尔运动对产后盆腔脏器脱垂(POP)患者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6月曹县人民医院产科收治的64例产后POP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电脑随机数表法分两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凯格尔运动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凯格尔运动治疗。比较两组盆底肌力、POP分度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POP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POP分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盆底肌力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Ⅰ类、Ⅱ类肌纤维肌电压高于治疗前,Ⅰ类、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QOL各项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凯格尔运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分娩方式对孕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及盆底肌康复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8月期间在梅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进行分娩的180例初产妇.根据临床分娩方式不同分成顺产组、顺产转剖宫产组、剖宫产组各60例.比较三组孕产妇分娩后盆底肌纤维肌力正常率,同时对比分娩后盆腔器官脱垂和尿失禁患者经盆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在产后盆底康复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分娩的160例初产妇,将她们随机分成剖宫产组和阴道分娩组,其中,剖宫产组50例,阴道分娩组110例。在产后42~50 d再返回医院进行盆底肌功能的测试,并且对两组患者进行盆底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研究两组患者在产后盆底康复中的情况。结果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两组患者尿失禁较为频繁,尿垫试验重量,骨盆肌的收缩持续时间,骨盆肌Ⅱ类和Ⅰ类纤维收缩压力等盆底功能障碍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娩和妊娠会影响患者的盆底功能,在产后给予患者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盆底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三维超声观察伴盆底功能障碍的妊娠期女性盆膈裂孔的结构变化。方法将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100例孕周20~30周的伴盆底功能障碍的妊娠女性纳入观察组,另将本院同期100例孕周20~30周的无盆底功能障碍的妊娠女性纳入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三维超声检查,比较两组研究对象静息期、缩肛期及张力期的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结果在静息期、缩肛期及张力期,观察组患者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与静息期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在缩肛期均减小(P<0.05),而在张力期均增大(P<0.05)。结论三维超声作为一种无创、快捷的检查手段,能够有效观察妊娠期女性盆膈裂孔的结构变化,对于临床评定妊娠女性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阶段剖宫产对产妇盆底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10月于本院待产的133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其中经阴道分娩的40例产妇纳入阴道分娩组,56例择期剖宫产产妇纳入择期剖宫产组,37例经相应评估及处理后选择行第二产程剖宫产的产妇纳入第二产程剖宫产组。三组产妇均于产后6~8周完成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检查、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检查及超声检查。所有产妇均随访40天,第1次随访于上述检查后的第20天,第2次随访与第1次随访间隔20天,记录随访中产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三组产妇SUI阳性比和POP阳性比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第二产程剖宫产组产妇SUI阳性比和POP阳性比最高(P<0.05)。三组产妇膀胱颈角度(静息状态和最大幅度Valsalva动作时)、膀胱旋转角、膀胱颈移动度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择期剖宫产组上述指标最小(P<0.05)。三组产妇随访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阴道分娩组和择期剖宫产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无显著差异(P>0.05),第二阶段剖宫产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相较于第二产程剖宫产和阴道分娩,择期剖宫产对产妇盆底结构和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盆底功能训练对老年宫颈癌患者术后尿潴留的影响。方法选取绵阳四〇四医院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116例老年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保持体位、留置尿管、会阴冲洗、膀胱功能训练等常规围术期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前3天进行盆底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尿管留置时间、术后首次残余尿量及术后尿潴留和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尿管留置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首次残余尿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尿路感染发生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7例患者术后再次置入尿管,尿管留置时间为(3.28±0.41)天;对照组15例患者术后再次置入尿管,尿管留置时间为(5.50±0.55)天,观察组患者尿管再次置入后留置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功能训练能够有效预防老年宫颈癌患者术后尿潴留的发生,对缩短患者恢复时间、提高其恢复质量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烧伤早期康复治疗的成本-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烧伤患者84例,根据患者实际治疗情况分为试验组(44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烧伤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早期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成本及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温哥华瘢痕评定量表(VSS)评分降低,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I)评分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SS和SAS评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VSS、SAS和BI的成本-效果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烧伤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医疗成本,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个体化康复辅助器具(以下简称康复辅具)在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就诊于本院的60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患儿家属自愿选择的治疗方式将60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患儿采用个性化康复辅具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患儿行常规康复治疗,比较康复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儿的运动功能、独立性、发育商及家属对康复治疗的满意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评分为(195.5±69.4)分、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Wee-FIM)评分为(88.7±32.4)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71.5±61.3)分、(72.7±26.3)分](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粗大动作、精细动作、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能力的盖什尔发育商(development quotient,DQ)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患儿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康复治疗的内容、质量及效果的满意度分别为93.3%、96.7%、96.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家属(80.0%、76.7%、66.7%)(P<0.05)。结论个体化康复辅具能明显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快速康复外科对行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的子宫腺肌症患者早期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162例拟行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的子宫腺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围术期干预,包括术前肠道准备、术中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术后给予止痛药物等;观察组患者接受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的综合围术期干预,包括超前镇痛、限制性补液、早期下床活动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分析两种方案对患者早期康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气管导管拔除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_均<0.05),住院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术后6、12、24 h VAS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后3 h(P_均<0.05),且于术后12 h达到峰值;观察组患者术后6、12、24 h 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_均<0.05)。术后3 d,除精神病性评分外,观察组患者SCL-90中其他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术前和同期对照组(P_均<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χ~2=0.206,P=0.650)。结论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围术期干预能够有效减轻子宫腺肌症患者子宫全切术后疼痛,缩短恢复时间,优化心理状态,对于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元化康复干预对外固定支架下肢延长术后患者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行下肢单边外固定支架延长的1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干预和指导,研究组患者接受多元化康复干预,包括钉道处理、支架调整、关节松动、功能锻炼、中药熏洗、拆除外固定支架等方面,并通过微信接受康复干预指导。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前和出院后1、3、6个月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出院后1、3、6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较本组出院前均逐渐提高(均P<0.05),且研究组患者出院后1、3、6个月上述3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外固定支架延长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神经损伤、延迟愈合、关节畸形、肌肉挛缩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多元化康复干预能明显促进外固定支架下肢延长术后患者关节功能的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