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血透患者在透析治疗时心律失常发生率可高达50%[1],尤其老年病人,由于身体耐受力下降常可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心室颤动。由此导致的猝死在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中较为常见,可以达到15.7%[2],美国USRD报告甚至高达25%[3],并且认为血液透析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与高血钾、电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不同透析频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转归的影响.方法 根据透析频率将53例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三组:A组19例,每周透析3次;B组15例,每周透析2次;C组19例,每2周透析3次.记录透析1年内三组感染发生情况及死亡例数.结果 三组共发生感染62例次,A组17例次,B组18例次,C组27例次;感染部位依次为肺部35例次(56.45%)、血管通路14例次(22.58%)、尿路8例次(12.90%)和消化道5例次(8.06%).三组共死亡8例,病死率15.09%(8/53).A组死亡1例,B组死亡1例,C组死亡6例.三组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93,P<0.05).结论 透析频率低于2次/周的患者感染发生率高,病死率也高.应调整透析方案,增加透析频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51例腹膜透析患者的转归情况。方法:收集、整理2015年2月~2017年9月间所有行腹膜透析并随访的患者,共51例,记录转归情况并做出分析。结果:患者的腹膜透析龄1~32个月,平均10. 5个月。随访时间平均8个月(4~12个月)。51例腹膜透析患者中,继续腹膜透析44例占86. 2%,死亡4例占7. 8%,转至血液透析2例占4%,肾移植1例占2%。结论:在进行腹膜透析患者的转归情况中,退出者的最主要原因是死亡,次因是转做血液透析。患者转做血液透析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腹膜炎。死亡原因排在第1位的是心血管事件,其次是感染,再次是脑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PD)及血液透析(HD)患者的菌血症发生率以及危险因素,探索更好的预防措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维持性透析的2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菌血症进行统计。结果 224例患者发生菌血症78例,发生率为34.82%;血管通路感染是血液透析患者菌血症主要原因占54.69%,腹膜炎是腹膜透析患者感染菌血症的主要感染部位占57.14%,两者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液透析患者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占39.06%,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在腹膜透析患者中最常见占35.71%;腹膜透析患者每年总体菌血症发生率为5.36%,血液透析患者为7.62%;腹膜透析患者感染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最常见占21.27%,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27.53%;血液透析患者菌血症常见感染部位为血管通路;腹膜炎是腹膜透析患者菌血症的常见感染;年老、透析初期、血液透析相对腹膜透析、使用中心静脉透析导管、糖尿病、低白蛋白血症为菌血症的危险因素。结论开始透析之前建立永久通路(内瘘或腹膜透析置管)、良好的营养状况能减少透析患者感染菌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正>血液净化技术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肾病的常用方法,其中的腹膜透析能较好地保护残肾功能~[1]。但腹膜透析较高发的并发症——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dialysis-related infectious peritonitis,PDAP)是导致腹膜透析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危险因素。据统计,腹膜透析患者因感染住院的比例高于血液透析患者~[2]。同时,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也易引起腹膜透析患者病原菌谱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患者在血液透析中发生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相关因素,以降低HCV感染率。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5月于医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76例2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itic回归分析HC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76例2型糖尿病慢性肾衰竭患者中发生HCV感染31例,感染率为40.79%;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液透析持续时间、每周血液透析次数、输血史、透析设备破膜、行透析治疗医院数5个因素与行血液透析治疗的2型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患者发生HCV感染有关(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液透析持续时间(OR=2.010)、透析设备破膜(OR=2.131)以及行透析治疗医院数(OR=2.980)等均是2型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患者在血液透析中发生HCV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2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HCV感染率较高,与血液透析持续时间、透析设备破膜及行透析治疗医院数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DN)末期患者血液透析治疗中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 选择入住我院的42例糖尿病肾病末期患者进行血液透析,并进行观察监测其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的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糖尿病肾病末期患者透析并发症主要为低血糖与低血压,2年内死亡原因主要为心力衰竭与严重感染,其死亡患者首次透析肾功能血肌酐及血尿素氮指标明显高于存活患者(P<0.05).结论 DN末期患者应透析应及早进行,并积极改善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加强患者营养支持及减少感染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某基层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法检测5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中的HCV抗体(抗 HCV),同时对患者既往HCV病史、透析时间、输血史、血液透析频率及接受过透析的医院数等进行调查。结果5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抗 HCV阳性22例,阳性率40.74%。其中透析时间≤2年者抗 HCV阳性率为7.69%(2/26),>2年者则达71.43%(20/28),显著高于前者(χ2=22.68,P<0.01); 透析频率3次/周的患者抗 HCV阳性率为91.67%(11/12),明显高于透析频率为1~2次/周的患者(26.19%,11/42)(χ2=16.57,P<0.01)。结论该基层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率较高,应引起重视。血液透析时间和透析频率是HCV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 初步分析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 ,并探讨其防治对策。 [方法 ] 对我院血液透析中心 1999年 1月至 12月共 2 44例血透维持 1月以上的尿毒症患者进行有关临床分析。 [结果 ]  2 44例患者中死亡 12例 ,其中 7例死于脑溢血 ( 5 8.3 % ) ,4例死于心力衰竭 ( 33 .3 % ) ,1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 ( 8.4% )。死亡组患者平均年龄显著大于成活组患者 ,左心室肥厚及贫血程度也较成活组严重 ,动脉收缩压及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率较成活组高 ,而血清白蛋白 ,血清总胆固醇 ,血清肌酐及尿素氮浓度等反映患者营养状态的指标均较成活组低。死亡组患者平均血透时间较成活组明显缩短。 [结论 ] 心脏及血管并发症是尿毒症维持性血透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以控制体重的增长 ,重视血透充分性、控制血压、纠正贫血、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是预防该类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胡留春 《中国保健》2008,16(4):167-168
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来说,由于其免疫功能受到损害,而同时血液净化是一种有创侵入性治疗操作和接触大量的生物不相容性材料,因此,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性远高于普通人群.感染是现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第二大原因[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