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脐静脉导管(UVC)置留后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l)胃肠喂养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8年1月住院的VLBWl 86例,其中脐静脉导管置留者(UVC组)41例,无脐静脉导管置留者(N-UVC组)45例,观察两组患儿入院后经胃肠喂养时间、胎便排出和体重变化情况,以及低血糖持续时间和喂养后呕吐、腹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等喂养不耐受情况发生。结果:UVC组患儿脐静脉置管一次操作均入血管(100%),导管置留时间(9·2±2·73)天;两组患儿开始经胃肠喂养的时间和胎便开始排出、排完时间以及呕吐、腹胀、NEC、血培养阳性例数、肝功能异常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VC组患儿体重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11·55±3·26)天和低血糖持续时间(1·74±1·41)h较N-UVC组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静脉导管置留在VLBWI治疗中能迅速有效的建立静脉通道,减少早产儿并发症的产生,且不会影响胃肠喂养。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颈内静脉置管应用于肝、脾破裂失血性休克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对48例肝、脾破裂大出血急诊手术麻醉配合过程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抢救措施;观察记录颈内静脉总穿刺成功率、一次试穿成功率、置管成功率、穿刺成功的时间、置管完成时间及并发症。结果颈内静脉穿刺总成功率为100·0%,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0·6%,穿刺成功的时间为(17±6)s,置插管完成时间(130±38)s,误穿动脉3例,置管困难3例,没有气胸、血胸及导管异位等并发症发生。经积极抗休克,48例病人手术成功率达到100·0%。结论颈内静脉置管应用于肝、脾破裂出血性休克手术安全、操作容易、穿刺置管成功率及一次穿成功率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引言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经外周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 (pcriphc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与传统的经锁骨下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 (central venous cathetors,CVC)在老年病人临床应用中的优越性及并发症。 方法 :1988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对 2 0例老年病人实施了 PICC,同时与 70例实施 CVC的老年病人进行对比分析 ,观察置管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PICC与 CVC组穿刺置管成功率分别为 97.1%和 90 .0 % ,(χ2 =2 .97,P>0 .0 5 ) ;导管留置时间 PICC组 7~ 10 7天 ;中位数 (M) =14天 ;四分位间距 (Q) =2 5 .6 ;CVC组 8~ 90天 ;M=16天 ;Q=2 7.4;导管阻塞率分别为 11.4%和 4.2 % ;(χ2 =2 .47,P >0 .0 5 ) ;导管尖端误入颈内静脉 PICC组为 1.4% ,CVC为组5 .7% (χ2 =1.0 3,P>0 .0 5 ) ;导管感染率 PICC组为 1.4% ,导管尖端细菌培养和血培养阴性 ;CVC组为 2 .8% ,1例导管尖端细菌培养和血培养呈阳性 (χ2 =0 .34 ,P>0 .0 5 ) ;导管脱出 PICC组为 4.2 % ;CVC组为 1.4% (χ2 =1.0 3,P>0 .0 5 ) ;PICC组 3例 (4.2 % )发生外周静脉炎 ,CVC组有 2例 (2 .9% )发生气胸 ;CVC组有 7例穿刺置管失败病例改用 PICC方法均获成功 ,两组病人无深静脉血栓发生。 结论 :PICC具有置管成功率高 ,可以避免气胸、血管损伤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癌3种静脉通路化疗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11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A、B、C组,A组采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B组采用经锁骨上或下静脉置管,C组采用普通留置针。结果 3组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留置时间A组为(155.0±12.8)d,B组为(56.3±9.1)d,C组为(5.0±1.1)d。并发症发病率A组为16.3%,B组为32.1%,C组为71.8%。结论乳腺癌不同静脉通路化疗时,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明显少于经锁骨上或下静脉置管和普通留置针,而且导管留置时间较长,有利于血管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静脉应用地尔硫 控制阵发性心房颤动时快速心室反应的效果。方法  5 9例阵发性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者被随机分为地尔硫 治疗组 (D组 ) 30例和毛花甙丙对照组 (C组 ) 2 9例 ,观察用药后的心室率和血压变化。结果 D组用药后心室率从 (14 1± 13)次 min降至 (82± 10 )次 min ,有效率为 93.3% ;C组用药后心室率从(14 2± 15 )次 min降至 (88± 11)次 min ,有效率为 72 .4 %。D组心室率下降和有效率均优于C组 ,P <0 .0 5。最大效应时间D组为 (7.0± 2 .5 )min ,C组为 (10 5± 2 9)min ,P <0 .0 1。地尔硫 治疗组有 2例出现一过性无症状性低血压 ,无需处理。结论 静脉应用地尔硫 能快速、有效和安全地控制阵发性心房颤动时快速心室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69例临时中心静脉置管血液透析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运用的优缺点。 方法选择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2017年1月至12月新留置临时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血液透析的6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其中男性42例,女性27例;年龄20~89岁,平均(61.06±15.09)岁。统计并记录69例患者的原发疾病、导管留置部位与时间、导管相关性感染以及导管血栓形成情况、疾病转归。对比分析不同的置管部位对血液透析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 结果69例临时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原发疾病主要为慢性肾炎30例(43.48%)、肿瘤相关性肾病12例(17.39%)、糖尿病肾病9例(13.04%)等,直接直观原因包括急性肾衰竭17例(24.63%)、慢性肾衰竭首次透析内瘘未成熟43例(62.32%)以及内瘘失功9例(13.04%)。14例(20.29%)患者死亡、7例(10.14%)患者好转、33例(47.83%)转为长期血液透析、5例(7.25%)转为腹膜透析、1例(1.45%)患者放弃治疗。4例(5.79%)患者出现了导管相关性感染,感染率为1.47次/1 000导管日;12例(17.39%)患者发生血栓形成,其中3例(25.00%)溶栓无效,重新置管,余9例(75.00%)患者经溶栓治疗可维持适当的血流量,9例溶栓患者的平均溶栓次数为(3.44±1.84)次。69例临时中心静脉置管血液透析患者中,选择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的患者分别为39例(56.52%)和30例(43.48%),不同部位导管的留置时间无差异[(39.64±25.43)比(38.86±26.77)d,P>0.05],但颈内静脉置管的导管相关性感染率(0.65次/1 000导管日比2.57次/1 000导管日)和血栓形成率[5.13%(2/39)比33.33%(10/30),P<0.05]均低于股静脉置管。 结论临时中心静脉置管为透析患者第一时间建立了安全、快捷、可靠的临时血管通路,在临床运用中值得推广;但临时中心静脉透析导管也增加了透析患者的感染率及血栓形成率。  相似文献   

8.
两种中心静脉置管方法的临床应用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比两种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方法特点及并发症. 方法:采用一次性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单腔中心静脉导管(CVC).观察240例病人中,CVC组120例,应用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行锁骨下静脉穿刺至上腔静脉;PICC组120例,应用一次性导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 结果:①置管成功率:PICC组117/120,占97.5%;CVC组120/120,占100%.②气、血胸并发症:PICC组无血气胸;CVC组1例,占0.83%.③导管移位:PICC组10例,占8.33%;CVC组1例,占0.83%.④静脉炎发生率:PICC组2例,占1.67%;CVC组无一例发生.⑤导管堵塞:PICC组17例,占14.17%;CVC组9例,占7.5%. 结论:PICC置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部分治疗可取代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在临床上可达到与CVC相同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9例经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扩大PICC导管应用的范围。方法对9例患者实施经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至下腔静脉,患者分别为上腔静脉入口处鸟嘴样狭窄1例,装有心脏起搏器患者1例,肿瘤患者外周静脉条件差3例,双上肢烧伤1例,双侧乳腺癌根治术后1例,上肢外周血管细小PICC导管经外周静脉穿刺失败2例。结果9例患者置管均一次穿刺成功,配合适切的护理措施,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经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至下腔静脉安全、可行,扩大了PICC导管应用的范围。  相似文献   

10.
高勇 《社区医学杂志》2012,10(16):78-78
目的探讨经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替代常规胸腔穿刺术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入院治疗的64例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引流组35例,常规组29例。结果平均胸穿次数引流组为(1.00±0.18)次,常规组为(2.00±0.61)次;平均治疗费用引流组为(564±128)元,常规组为(678±153)元。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在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中的价值优于常规胸腔穿刺抽液,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