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度洛西汀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5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研究组(22例)和对照组(23例);给予两组患者口服度洛西汀(40~60 mg/d),疗程4周;在此基础上研究组联合rTMS每日1次、每周5次、共3周。治疗前及治疗后1、2、3、4周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减分率评定疗效,应用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HAMD-17评分随时间进展明显下降,第3、4周末研究组HAMD-17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显效率(80.95%)明显高于对照组(56.52%)(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7.3%)与对照组(4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用度洛西汀治疗相比,rTMS结合度洛西汀治疗躯体形式障碍起效快、疗效优、不良反应相似。  相似文献   

2.
正躯体形式障碍是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目前治疗首选抗抑郁药物治疗,临床常用度洛西汀[1]。药物治疗对于躯体疼痛疗效较好,但总体临床疗效不令人满意[2]。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 MS)具有无创、副作用小、操作简便等优势,在精神科中使用越来越广泛。有研究证实rT MS通过影响单胺类神经递质,特别是5-羟色胺水平,而对突触可塑性具有调节作用[3]。神经生物学研究发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度洛西汀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6例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采用rTMS联合度洛西汀治疗,对照组单用度洛西汀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2、4、6周末采用简易McGill疼痛量表(SF‐MP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2组治疗后SF‐MPQ的PPI总分及 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而且治疗2、4、6周末研究组SF‐MPQ的PPI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末研究组 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rTMS联合度洛西汀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疗效好,起效快,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在接受帕罗西汀治疗的同时联合低频(1Hz)r TMS,对照组则单一帕罗西汀,疗程均为6周。分别在基线、治疗2,4、6周末对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以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结果:治疗2周与4周末,研究组HAMD总分、焦虑/躯体化、绝望感因子,以及抑郁情绪、自杀、躯体性焦虑、精神性焦虑条目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6周末HAMD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6.7%和30%(P0.05)。结论:帕罗西汀联合低频r TMS治疗抑郁症较单一帕罗西汀起效快,能早期改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7.
焦虑障碍是一组常几尢的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 generalised anxiety disorder, GAD)、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 -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PD)及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等。它们在人群中患病率很高,  相似文献   

8.
<正>本研究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辅助治疗对躯体形式障碍(SD)患者焦虑、抑郁的作用。1对象和方法为2010年7月至2012年5月入住本院18~65岁SD患者24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男5例,女7例;年龄(51.6±15.9)岁;病程(59.4±54.0)个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2.75±5.659)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9.92±5.632)分。对照组:男5例,女7例;年龄(47.5±11.9)岁;病程(37.4±38.7)个月,HAMD(24.42±6.345)分,HAMA(21.17±6.820)分;入组者均无严重躯体疾病,  相似文献   

9.
本文综述了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用于治疗焦虑障碍的文献,以期能更好的了解此领域的研究现状,探讨进一步研究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揭示此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右侧前额叶皮质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3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双相障碍躁狂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7例和对照组16例,两组均给予丙戊酸钠缓释片;在此基础上,研究组给予20 Hz r TMS真刺激,对照组给予伪刺激,每天1次,共10次。采用躁狂量表(BRMS)、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于治疗前和治疗5、10 d分别评估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及治疗5 d,BRM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39,t=-0.204;P>0.05);治疗10 d,研究组BRM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58,P=0.000)。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心境稳定剂合并右前额皮质r TMS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1.
正焦虑障碍是现今最为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尽管目前有众多治疗方法用于改善焦虑障碍,包括药物治疗、心理疗法以及认知行为治疗等,但仍约有25%患者治疗无效~([2])。研究发现,焦虑障碍患者脑内存在紊乱的神经回路或异常的皮层兴奋区域~([3]),调节这些神经回路或皮层兴奋性成为治疗焦虑障碍的关键。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女性更年期抑郁症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症诊断标准的72例更年期女性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6例,研究组采用帕罗西汀联合r TMS治疗,对照组单用帕罗西汀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6、8周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4.4%和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治疗第1周末开始,研究组HAMD-17、HAMA及CES-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从治疗第2周末开始,对照组HAMD-17、HAMA及CES-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后两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结束时两组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罗西汀联合r TMS对女性更年期抑郁症疗效优于单用帕罗西汀,起效较快。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综述了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强迫症等焦虑谱系障碍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老年性痴呆(AD)患者认知功能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以2015年1月-2016年10月在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三医院和大庆市龙南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60例A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最小不平衡指数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给予20 Hz r TMS治疗;对照组给予r TMS假刺激治疗。每周5次,共8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 CA)、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分量表(ADAS-cog)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一般资料和MMSE、Mo CA、ADAS-cog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8周后,两组MMSE、Mo CA、ADAS-cog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20 Hz)r TMS可能有助于改善AD患者认知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重复经颅磁刺激在精神科领域的使用已趋于成熟,其对认知功能的治疗作用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就重复经颅磁刺激的基本原理、对认知功能治疗的有关研究结果及有关的作用机制、安全性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一种利用时变磁场作用于大脑皮质产生感应电流,进而改变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影响大脑代谢状况及神经元活动的生物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神经精神疾病的临床康复当中.孤独谱系障碍(ASD)是一种以持久的社会沟通和交往能力损害为主要特征,伴有重复和刻板行为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常起病于童年早期.现着重介绍rTMS在ASD的康复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正>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1985年Barker等[1]首先创立的一种非侵入技术,其通过磁场诱导周围介质产生电流而兴奋神经组织,并由此调节神经活动[2]。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在TM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神经电生理技术,不仅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也可应用于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方法对8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治疗,另选择7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对照。采用改进的H&Y(HoehnandYahr)评分标准、SchwabandEngland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以及帕金森病症状评分量表(UPDRS)进行疗效评估。结果8例接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的患者,于治疗第3、6和9个月时进行H&Y评分和UPDR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这两种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而SchwabandEngland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则明显提高,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有助于缓解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20.
经颅磁刺激安全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证实经颅磁刺激(TMS)的安全性,记录并分别分析了大鼠接受TMS和头部阳极电刺激(EBS)诱发时,后肢肌肉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s)。发现TMS能够在大鼠引发CMAPs,其阈刺激强度为最大输出的34.5%,而头旁刺激不能引发CMAPs;腰椎上方磁刺激可获得潜伏期远短于TMS的CMAPs。麻醉过深可抑制TMS引发的CMAPs。超强EBS与TMS所诱发的CMAPs的潜伏期相差1.3ms。结果表明,TMS可在大鼠脑组织中产生足够强度的诱导电流,因而适合于TMS安全性的动物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初步观察了每天50或100次的TMS连续刺激1~3天,对大鼠行为及脑皮层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发现100次/天的TMS连续作用3天,能够导致大鼠运动皮层产生光镜及电镜下的形态学改变。结果提示,在临床上应注意正确使用TMS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