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菌素发酵过程中的补料工艺,是当前提高抗菌素发酵单位的主要措施之一。补料工艺早已在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族等抗菌素的发酵过程中广泛应用。本文主要报告井冈霉素发酵过程中菌丝形态、糖氮代谢与井冈霉素合成关系的试验研究,探索适宜的补料时间和补料培养基的配方,达到提高发酵单位、降低成本、节减粮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正> 补料工艺已在几种抗菌素发酵生产中被广泛应用。它不仅可以改善培养基的物理性状、适合菌体生长,还可以补充营养成份,控制基质浓度,以延长抗菌素的分泌期,从而提高发酵单位。利用地中海诺卡氏菌(Nocardia mediterraneiu—32)合成利福霉素所用的发酵培养基中葡萄糖的配比为10%,其它成份浓度亦较高,这样高渗透压的培养基,对稀浓度培养基所培养的种子菌丝必然要增长其适应期,也不适合菌丝生长繁殖。为  相似文献   

3.
一种复合蛋白粉对林可霉素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前期摇瓶试验筛选获得一种能够提高林可霉素发酵水、平的复合蛋白粉,使摇瓶发酵单位提高至4500μg/ml。在200 L发酵罐放大试验过程中,结合中间补料,考察了氮源对林可霉素产生菌菌丝生长及产物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有复合生白粉的培养基中,溶解磷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试验组,显著延缓菌丝自溶,使林可霉素发酵单位提高至9561μg/ml。添加相相同浓度无机磷的培养基试验组虽然同样能够延缓菌丝的自溶和促进林可霉素的合成,但其提高能力远低于含复合蛋白粉培养基组。推测复合蛋白粉中的有机磷源可能在林可霉素的,生物合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以顶头孢霉菌为试验菌株,采用200立升和2.5吨不锈钢发酵罐,作了不同培养基对顶头孢霉菌产生头孢菌素C影响的试验。 培养基用一号发酵培养基(以淀粉、糊精和玉米浆为碳、氮源)和二号发酵培养基(以植物油和玉米浆为碳、氮源),发酵中途都采用补料通氨水调节pH的工艺条件,常量法测糖;甲醛法测氨基氮;用定量发酵液以每分钟3000转离心五分钟,计算发酵过程中菌丝量的百分数(V/V%);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菸酰胺法、高压液相色谱仪测定发酵液中的总效价、头孢菌素C及去乙酰头孢菌素C的效价。 为选择较佳的发酵工艺条件,首先在200立升罐中做了三个试验内容,结果:以发酵中途不补料设其产量为100%,则发酵中途补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50L发酵罐上研究了工业羽毛蛋白胨对红霉素基因工程菌ZL 1004发酵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培养基中加入较多的羽毛蛋白胨不利于红霉素的合成,而加入适量的羽毛蛋白胨可有效提升整个发酵过程的摄氧率(OUR)水平、促进菌体对碳氮源的利用和红霉素的合成.进一步对培养基进行优化,采用0.6%羽毛蛋白胨、3.3%黄豆饼粉,发酵结束时红霉素效价达12487U/mL,A组分达9774μg/mL,分别比对照高18.21%和19.94%.利用显微图像及形态分析软件对发酵周期内的菌丝形态进行了跟踪定量研究,分析表明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羽毛蛋白胨可优化菌丝形态,使其朝有利于红霉素合成的方向进行分化.  相似文献   

6.
在青霉素发酵过程中如何在已稳定的发酵单位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潜力,提高发酵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在实际生产中,中间补料工艺最为关键.而氮源的补入又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氮源过量会严重阻碍菌体代谢合成,抑制青霉素的产生.如果缺乏氮源将导致菌体自溶和呼吸强度降低,青霉素产量大幅度下降.在培养基中只有保持一定量的氨氮,才能连续合成青霉素.因此控制培养基中氨氮残量使之稳定在工艺控制范围之内就显得很重要.  相似文献   

7.
红霉素发酵基础料液体化的探讨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很多种抗生素的发酵中,采用丰富培养基往往能提高发酵单位,然而随着培养基的加富,固形物增加而溶解氧随之下降,又限制了抗生素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寻找一个既能加富培养基成份,又能减少固形物、提高溶解氧水平的方法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我们认为培养基液体化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两年来,我们在红霉素发酵基础料液体化方面作了一些试验,取得了一些初步结果。我们用蛋白酶水解各种饼粉,取滤液(下称酶解液)代替固体饼粉配入培养基进行发酵,再加之用酶解液进行中间补料,使摇瓶发酵单位大幅度提高。本文介绍有关蛋白酶酶解工艺及其他因素对红霉素发酵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分别以玉米浆、花生粉和黄豆粉为单一氮源配制摇瓶发酵培养基,培养赤霉菌(Gibberelafujikuroae),测定其菌丝生长和生物合成赤霉素的量。结果表明玉米浆以促进菌丝生长为主,花生粉和黄豆粉则以促进合成赤霉素为主  相似文献   

9.
以薏苡仁为基质的茯苓发酵罐补料液体发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薏苡仁添加到茯苓发酵罐液体发酵培养基中组成药性培养基,薏苡仁可促进茯苓的生长。文章研究了以薏苡仁为基质的茯苓发酵罐补料液体发酵,确定了最佳的补料时间和补料量。在最佳补料液体发酵工艺下,茯苓菌丝体产量达15.09g/L,茯苓胞外多糖产量达7.52g/L。  相似文献   

10.
链霉素发酵工艺的状况链霉素生产的发酵过程的详细叙述是在1946年最初出现的。Waksman 等人描述了在含有肉膏和玉米浆的培养基中的生产情况。同年 Rake 和 Donovick 发现了一个链霉素生产的经典的发酵培养基,它含有碳源 D—葡萄糖、氮源豆饼粉以及氯化钠。氯化钠可能和从菌丝中释放抗菌素有关。在这种培养基中工业生产可达5—10克/升。发明了很多合成培养基,有些非工业生产的菌株几乎能达到4克/升。似乎复杂的培养基不含有独特的刺激化合物。对任何菌株似乎都能设计一个在抗菌素产生方面接近于复杂培养基  相似文献   

11.
有许多文献报道,培养基中的无机磷含量是金色链霉菌由生长期转入抗菌素生物合成期的关键性因素。大家也知道,培养基中过量磷能抑制形成抗菌素过程。根据基础资料来看,只有生长旺盛的菌株才能生物合成四环素,而放线菌菌丝的生产能力又关连着它的生长速度,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培养基中的磷含量、金色链霉菌的生长速度和菌丝的生产能力之间是存在着数量关系的。本报列举了研究这种关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仅就链霉素发酵有关方面进行一些概括介绍,其中包括培养基、培养条件,若干酶反应,前体,种子质量,代谢与生物合成等,大部来自国内外文献资料,其中亦谈到些链霉素发酵近年来发展和动态,供有关方面参考。Ⅰ.沿革和概况链霉素产生菌是灰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us),该菌株在1944年由Waksman氏等所发现,并用于工业生产。最初链霉素发酵采用可溶性氮(肉浸液、蛋白胨)作氮源,1%葡萄糖为碳源的稀薄培养基,在这种培养环境下,糖很快消耗尽,导致菌丝早期自溶,pH上升到8~9,发酵单位仅50~300单位/毫升(1945—1947年),后改用黄豆粉培养基,以不溶性氮代替可溶性氮作为氮源,并相应增加葡萄糖用量(由1%增至2.5%),这样就延缓了菌丝自溶,有利于抗菌素的合成,1951年发酵单位可达1000~2000单位/毫升。以后又采用了无机氮和有机氮  相似文献   

13.
头孢菌素生物合成的种子能否移种可根据种子培养基的利用情况、细胞形态、菌种呼吸强度及其菌丝量等参数来决定。本文就改善头孢菌素C产生菌种子培养条件的研究,以便提高头孢菌素C生物合成指数。在固定无机和有机氮源情况下产生菌的生长速率变化取决于糖浓度。在种子培养基中糖的浓度从1%提高到3.5%生长速率将增加到最大值。但在相同培养基中把有机氮源浓度提高到3%,生长速率也能达到最大值,但需较长时间。值得指出增加培养基糖的浓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林可霉素发酵效价,我们采取了二个措施。(1)二级种子液培养从原工艺的24h延长到48h,其间视pH和菌丝情况补种子补料培养基1~2次。菌丝浓度由34%增加到52%,种子效价从0达到350u/ml;(2)发酵前期加入发酵补料培养基,使发酵后期效价得到持续增长。两项措施使林可霉素发酵效价提高15%~18%。  相似文献   

15.
灵芝菌液体深层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研究了培养基成分及摇瓶发酵条件对灵芝菌丝体生长的影响,进行了 100 L气升环流式生物反应器的扩大试验。研究表明,无机盐KH_2PO_4和MgSO_4·7H_20对生长有影响,其最适浓度分别为0.1%和0.025%.麸皮、玉米粉和葡萄糖对菌丝体生长都有显著的作用。在摇瓶培养中,菌丝体易形成菌丝球,其大小随振荡速度而变化。将菌丝球用玻璃球打碎制成的匀浆种比直接用菌丝球接种获得的产量高。 100 L气升环流式生物反应器培养结果表明,以较皮为培养基的氛源,5d菌丝体干重为5~6g/L;以豆粉为培养基的氮源,5d菌体干重可达7~8g/L。  相似文献   

16.
由电远传转子流量计检测的补料流量信号进入控制系统,经计算机处理后输出驱动信号,通过气动薄膜调节阀调节补料流量,使中间料能根据菌丝生长与代谢情况连续流加补入发酵罐。本法用于100m ̄3林可霉素发酵罐上,同间歇补料相比,使菌丝生长和代谢过程控制更加平稳,发酵效价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以热带假丝酵母菌为试验菌株,通过发酵工艺优化,提高菌种发酵产酸量。方法 对发酵培养基中碳源和氮源等成分进行优化,同时研究了种龄、发酵培养温度、摇瓶转速、发酵接种量、发酵瓶装量和发酵pH值对发酵产酸量的影响。结果 发酵培养最适碳源为2 g/L蔗糖,最适氮源为3 g/L酵母浸膏,菌体发酵在28℃,200 r/min,25 mL/250 mL装量,以15%接种量条件下培养,发酵pH值调至7.0~7.5时,十二碳二元酸平均产量可达到130 g/L。结论 对发酵培养基碳氮源成分进行优化、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发酵产酸量提高至130 g/L。同时发酵培养基中添加氯化钠和硫酸镁后,均不利于菌种产酸。  相似文献   

18.
有机氮源对红霉素发酵影响的具体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红色糖多孢菌的摇瓶培养基中使用不同有机氮源时红霉素的效价明显不同。通过对不同有机氮源所含营养成分的逐步回归分析,我们得到有机氮源中的苏氨酸为影响红霉素效价的主要因子。最后向对照培养基中添加苏氨酸,则使红霉素的效价比对照培养基提高了22.85%。  相似文献   

19.
<正> 四环素发酵过程中,采用了通氨补料新工艺后,已显示出明显的结果。它具有补充无机氮源和调节pH的作用,还可以延长抗菌素的分泌期,提高发酵单位和发酵液的总体积,从而使四环素的产量明显增加。但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发酵液前期容易变稠,糖耗加快,发酵单位波动大等问题,因而进行了考查。  相似文献   

20.
千佛链霉菌新种SIIA 91818在含合适碳氮源的培养基内,经发酵获约50%菌丝量的培养液。发酵第5天,其代谢产物S-9818的产生达到高峰,主要存在于菌丝体内。淋巴细胞产生抑制试验显示,S-9818比环孢素有更强的抑制小鼠淋巴细胞产生的免疫抑制性能,S-9818的生物学性质和日本报道的FK-506十分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