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均是临床常见的血管性疾病.近年研究表明,炎性反应参与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及脑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其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动脉粥样硬化的炎性反应学说、hs-CRP与脑血管病、MMP-9与脑卒中等几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李猛  宣之东 《临床荟萃》2012,27(11):975-976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是预测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IMT增加,可作为评价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可靠指标[1]。炎性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白细胞介素(IL)在免疫应答和免疫监视中起着主要作用。IL-6是一种  相似文献   

3.
压疮(pressure ulcer,PU)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得不到缓解造成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慢性溃疡[1],亦称压力性溃疡.其病理实质是受累部位皮肤软组织的缺血缺氧坏死,同时伴有局部和全身的炎性反应.而组织炎性因子IL-6(白介素-6)与CRP(C反应蛋白)既能被炎性反应激活又可促进炎性反应的发展,两者在压疮的发生发展中密切相关,故其是反映机体炎性反应水平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通过建立大鼠压疮模型,诱导与临床相似的压疮组织病理变化,观察皮肤和肌肉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和Bax(促凋亡基因)、Bcl-2(抑制凋亡基因)和Caspase-3(半胱氨酸蛋白酶蛋白-3)在细胞内的表达以及IL-6与CRP的蛋白表达情况,进一步探讨压疮的发生发展机制,为临床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不稳定心绞痛是指介于稳定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是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表现之一[1].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随之触发的血小板激活和凝血酶形成,最终导致血栓形成是ACS主要发病机制.近来已肯定炎性反应是ACS发病的重要因素[2].流行病学研究证实某些炎性反应标志物是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因子,目前认为C反应蛋白是最实用的反应炎性反应的指标[3].本文选择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82例,通过观察不稳定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探讨利用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预测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为危险程度评估和护理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微量蛋白尿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有观点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1-2]。近来研究发现,CD40与CD40配体(CD40L)相互作用不只局限于免疫炎性细胞的信号传递,还参与了动脉硬化斑块内主要炎性反应的调节,对破坏斑  相似文献   

6.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在冠心病风险评估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低密度脂蛋白 (LDL)密切相关的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LP PLA2 )能水解致炎因子如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及结构相关的氧化磷脂 ,产生溶血卵磷脂 (Lyso PC)及游离脂肪酸 ,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在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及预防性治疗上 ,LP PLA2 是一个新的有待研究的因子。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导致不可逆性眼盲的重要原因之一,DR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其治疗干预靶点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是一种新型炎症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及炎症反应等相关。了解Lp-PLA2与DR相关性研究现状可能为进一步研究DR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其反复发作可导致完全性卒中的发生[1]。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研究[2]发现,高尿酸血症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和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高尿酸可促进脂质过氧化反应在血管壁的沉积,可损伤血管内膜并发生炎性反应,与短暂性脑缺血的发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研究探讨高尿酸血症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动脉粥样硬化和  相似文献   

9.
<正>炎症反应在糖尿病肾病(T2DN)的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的炎性反应指标~([1]),可反映机体炎性反应状态。研究发现,NLR较白细胞计数或淋巴细胞计数具有更高心血管疾病预测价值,且高水平NLR是远期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的预测指标~([2])。目前临床上主要根据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正常(≤40 U/L)的乙型肝炎病毒(HBV)e抗原(HBeAg)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组织病理学特点,进一步研究影响肝组织炎性反应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的相关因素。方法 185例ALT正常的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肝组织明显炎性反应者(A2~A3)29例,占15.7%;肝组织明显纤维化者(F2~F4)32例,占17.3%。回顾性分析纳入者的人口学、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模型筛选影响肝组织明显炎性反应和纤维化的相关因素,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T和肝脏弹性测量值(LSM)是肝组织明显炎性反应的独立预测因素(HR=1.078、1.492,P=0.019、P0.001);家族史、HBsAg和LSM是肝组织明显纤维化的独立预测因素(HR=4.398、0.343、1.308,P=0.023、0.022、0.008)。ALT、LSM在诊断肝组织明显炎性反应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69、0.742(P0.05);以ALT≥30.5U/L为截断值,诊断肝组织明显炎性反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55.2%、73.7%、67.9%;以LSM≥6.4kPa为截断值,诊断肝组织明显炎性反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51.7%、83.3%和75.4%。LSM在诊断肝组织明显纤维化的AUC为0.688(P0.05);以血清LSM≥8.1kPa为截断值,诊断肝组织明显纤维化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为40.6%、92.8%和85.4%。结论在HBeAg阳性的慢性HBV感染的患者中,正常的ALT水平并不总是代表肝组织没有炎性反应及纤维化的存在;高ALT水平和高LSM是肝组织明显炎性反应的独立预测因素,有家族史、低HBsAg和高LSM水平是肝组织明显纤维化的独立预测因素;血清ALT水平与LSM能够较准确地诊断肝脏炎性反应程度,LSM能够较准确地诊断患者肝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是导致脑实质缺血性病变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其发病率也与冠心病发病率密切相关,两者具有多种共同的危险因素[1,2].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ariery atheroselersis,AS)斑块的易损性是决定病情轻重的主要因素[3].因此,对颈动脉斑块的早期筛查、诊断、风险性评估及干预,具有重大意义.但目前尚缺乏敏感而特异的早期实验室检查指标[4].近年研究[5-7]发现AS斑块内常出现病理性新生血管,其在斑块发生发展进程中起关键性作用.研究已经证实[8,9],斑块新生血管是易损斑块的预测因子.应用超声造影技术检测斑块新生血管,为临床评估斑块易损性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如今超声造影已应用于检测及评价多种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以及肿瘤新生血管的临床与研究中,由于它同样可显示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因此可以实时、定性、定量评估斑块易损性.  相似文献   

12.
不同水平高敏C反应蛋白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几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且发病年龄明显提高,死亡率较高,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动脉粥样硬化是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病理生理基础,有研究指出:慢性炎性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高敏性C反应蛋白(hs-CRP)是一项反应机体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其浓度增加与冠脉事件发生的危险性密切相关.本文探讨UAP患者基础hs-CRP水平对患者预后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动脉硬化症患者血浆富含半胱氨酸蛋白(Cyr61)的水平及相关临床意义.方法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动脉狭窄闭塞的主要病理机制,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等多种细胞的黏附、增殖和迁移均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动脉粥样硬化的炎性反应学说鉴于Cyr61在细胞功能和炎性反应方面的作用,本研究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和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危险评分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评价GRACE和TIMI危险评分对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预测的价值.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7年4月住院的NSTE-ACS患者共1082例,以相关临床预测变量对其分别进行GRACE和TIMI危险评分,以及行冠状动脉造影,分析不同危险分层系统中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及GRACE和TIMI危险评分与冠脉病变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GRACE和TIMI危险评分分值的增加,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支数及狭窄的程度呈增加的趋势.结论:GRACE和TIMI危险评分对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痛变支数、狭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AS)与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性。方法:颅内动脉瘤患者120例纳入研究,根据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99例和未破裂组21例,对其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χ2检验分析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及AS与颅内动脉瘤的易感性。结果:颅内动脉瘤是否破裂与患者性别、个人饮酒和吸烟史、心脑血管疾病既往史、颅内动脉瘤发生部位和颅内动脉瘤的大小有关(P<0.05)。颅内动脉瘤患者并发AS与患者具有动脉狭窄、早期的血管内皮损伤及患者体内炎性反应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S是发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结论:颅内动脉瘤是否破裂与患者性别、个人饮酒和吸烟史、心脑血管疾病既往史、颅内动脉瘤的发生部位和大小有关;AS可能与颅内动脉瘤破裂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中国普通人群中高甘油三酯腰围(hypertriglyceridemic waist,HTGW)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进行常规体检者,纳入其中行颈动脉彩超检查且否认相关动脉缺血症状者,对其进行相关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腰围及血清甘油三酯等)筛查。根据腰围及甘油三酯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腰围及甘油三酯均正常组(组Ⅰ)、腰围或甘油三酯升高组(组Ⅱ)和腰围及甘油三酯均升高组(组Ⅲ)。分析HTGW对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结果共纳入484例研究对象,其中男性占72.1%,平均年龄47.3±11.1岁。组Ⅰ、组Ⅱ及组Ⅲ中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年龄对人群进行分层,老年人群(≥60岁,n=75人)中组Ⅰ、Ⅱ及Ⅲ中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分别为73.7%、79.3%及70.4%,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HTGW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较弱;而在中青年人群(<60岁,n=409人)中,组Ⅰ、Ⅱ及Ⅲ中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分别为19.8%、35.1%及36.1%,以组Ⅰ为对照,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组Ⅱ及Ⅲ依然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OR值分别为1.987[95%CI(1.073,3.679),P=0.029]及2.060[95%CI(1.020,4.161),P=0.044]。结论 HTGW人群中各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水平较高,且存在聚集趋势。在中青年人群中,HTGW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而在老年人群中,HTGW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较弱,但该人群中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研究发现 ,血浆高半胱氨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等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 ,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日趋受到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的关系,探讨NLR对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作用.方法 将307例患者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分为NSTE-ACS组226例和非冠心病组81例,NSTE-ACS组又以SYNTAX评分结果 分为低危组(1~22分)137例、中危组(23~32分)47例及高危组(≥33分)42例.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分类计数并计算NLR,应用SAS 9.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NSTE-ACS的中、高危亚组NLR与非冠心病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STE-ACS各亚组中,高危组NLR与中危组和低危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危组NLR与低危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与年龄、高血压及糖尿病均是NSTE-ACS的独立危险因素.(2)线性分析显示NLR与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538,P〈0.05).(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显示NLR的曲线下面积为0.664(95% CI:0.599~0.730),且当NLR切值取2.145时,其诊断效率最高,敏感性为58%,特异性为71.6%.结论 NLR是NSTE-ACS的独立危险因素,且NLR与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诊首次确诊2型糖尿病(2型DM)患者亚I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情况、危险因素及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无创伤高分辨超声血管成像技术检查103例,急诊首次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总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别比较老年组与中青年组,老年组有无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在性别、体质量指数、血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胰岛素抵抗等方面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急诊首次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老年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组8例(20.5%),中青年组11例(17.2%,P<0.01).股动脉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高于颈总动脉分别为(9.2%、5.4%,P<0.01).收缩压水平:老年组(128±20)mm:Hg 1 mm Hg=0.133 kPa高于中青年组[(120±21)mm Hg,P<0.05];舒张压水平:老年组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83±8)am Hg高于无动脉粥样硬化组[(76±7)mm Hg,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老龄化、胰岛素抵抗、舒张压水平增高及低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5).结论 急诊首次确诊2型糖尿病部分存在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患者患病率更高;不同部位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存在差异;急诊首次确诊2型糖尿病伴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患者舒张压水平增高,其危险因素为老龄化、胰岛素抵抗、舒张压水平增高及低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相似文献   

20.
钟玉法 《浙江临床医学》2005,7(11):1198-1198
近年的研究证实,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炎症密切相关.一些感染因素如肺炎衣原体、幽门螺旋杆菌、巨细胞病毒和牙源性病灶等可能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作为机体非特异性炎性反应的敏感标志物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预后有直接的联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