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骨折内固定     
随着机械工业、高速交通业的发展,骨、关节创伤的发生率日益增高,临床上应用内固定治疗骨折也逐渐增多,因而促进了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内固定的螺钉、钢板型式,器械等都得到发展和完善,从而提高了手术质量、缩短了手术时间,扩大了骨折治疗范围,骨折部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稳定,骨折达到了一期愈合。下面介绍应用内固定方面的一些体会和教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椎结核内固定与非内固定疗效的差异,比较二者的优缺点。方法:总结1998年12月~2005年11月采用颈椎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术与同时用内固定治疗颈椎椎结核病人共47例。其中非内固定21例,内固定26例.观察术后植骨融合、神经恢复及治愈率。结果:经平均3.6年的随访证实,内固定植骨融合速度快于非内固定组,有显著性差异;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二组全部得到改善;内固定组治愈率为100%,非内固定组治愈率为80.9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颈椎结核内固定可早期重建脊柱稳定性并加速植骨融合;有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的作用;减少结核复发,在治疗颈椎结核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潘炜 《甘肃医药》2013,(4):259-260
目的:观察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53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观察组31例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22例患者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所有患者均得到6~24个月的随访,采用Mazur踝关节功能系统评分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优22例,良8例,优良率96.77%;对照组优13例,良8例,优良率95.45%;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胫骨Pilon骨折均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在临床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股骨近端存在压力骨小梁、张力骨小梁和股骨距等组成的衍架结构。由于股骨近端特殊解剖结构及颈干角(110~140°)和前倾角(12~15°)的存在,身体载荷经股骨头向下传递产生巨大的弯矩,股骨近端髓内骨小梁系统可以将弯矩转化,经股骨头传向股骨上段并均匀分布到骨皮质上。股骨近端骨小梁衍架结构对维持其正常解剖形态和力学传导具有重要作用。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常见损伤[1-2],会破坏张力骨小梁、次要压力骨小梁等结构。临床  相似文献   

5.
马滚韶 《吉林医学》2012,33(21):4523-4523
目的:观察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疗效。方法:选取53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骨折情况,31例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A组),22例患者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B组),所有患者随访6~36个月,观察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后两组患者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6~36个月,比较治疗效果显示,A组优17例,良12例,优良率为93.55%;B组优9例,良10例,优良率为86.3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各具特点,在临床使用时应该根据患者骨折部位操作情况,采用针对性的手术方法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髋臼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引起,保守治疗的效果不太理想。近年来随着内固定技术和影像学的发展,对髋臼骨折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正确选择手术入路,在最佳时机手术,术中解剖复位、坚强同定和术后早期正确的功能训练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刘沂 《北京医学》1991,13(6):366-369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5,(5):631-633
目的:探讨治疗腰骶段疾病脊柱内固定材料及内固定方式。方法:收集近年来骨类损伤、缺如等疾病治疗的相关文献,对骨科内固定材料、骨折后内固定方式的最新研究进展加以归纳,并选择其中比较经典和较新的内固定材料和技术加以详细讲解,分析其各自适应范围和不足,以期从固定材料选择和固定方式两个角度,探寻腰骶段破坏、缺如等脊柱疾病的治疗新思路,为改善此类疾病的手术治疗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结果:从固定材料选择和固定方式两个角度出发,探寻了腰骶段破坏、缺如等脊柱疾病的治疗新思路,为改善此类疾病的手术治疗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结论:具有优秀性能的复合型可生物降解医用材料可以作为骶椎体缺如、破坏治疗内固定材料的主要选择,坚强内固定作为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9.
黄永平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6):151-152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方法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76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通过影像检查,针对损伤情况制定不同的处理方法,33例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的患者为结合组,43例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患者为内固定组,所有患者均随访6~3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结果结合组Muzur分值(83.49±3.81)分,优14例,良15例,优良率87.88%;内固定组Muzur分值(90.07±2.88)分,优24例,良16例,优良率93.02%,内固定组治疗效果及Muzur分值略高于结合组,但两组胫骨Pilon骨折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 0.0753,0.0592).结论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两种方法均有适应者,术前结合检查资料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术中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间收治的90例pilon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治疗,观察两组踝关节恢复效果和术后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踝关节恢复优良率8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4%(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治疗pilon骨折更有利于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且恢复时间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29例按照Letournel分型,前壁骨折2例,前柱骨折5例,前壁并前柱骨折3例,后壁骨折6例,后柱骨折3例,后壁并后柱骨折3例,横行骨折2例,横行并后壁骨折2例,双柱骨折3例。采用髂腹股沟切口12例,Kocher-Langenbeck切口14例,延长的髂股切口3例。骨折复位后用骨盆重建钢板内固定24例,螺钉内固定5例。结果 按Matta标准:解剖复位17例,满意9例,不满意3例。术后无切口感染,无股骨头坏死发生。结论 根 据髋臼骨折类型选择手术入路,能使骨折复位满意,内固定可靠,术后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钢板及克氏针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钢板或克氏针治疗锁骨骨折的49例患者。结果:克氏针内固定优良率88%,并发症发生率12%,钢板内固定优良率95.6%,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优于克氏针内固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内固定治疗方法。方法笔者于2001年3月-2007年12月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17例,手术采用K-L入路和髂腹股沟入路,进行骨折复位,以骨盆重建钢板和AO螺钉进行固定。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5年,关节功能评定按美国骨科学会制定的标准:优8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82%。无切口及深部感染,无内固定物折断。结论正确选择手术时机,正确分析骨折类型,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手术复位及内固定植入和早期功能锻炼,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林清泉,庄志伟关键词: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锁骨骨折是一种常见损伤,有人统计其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5.9%[1]。但锁骨骨折没有十分理想的治疗方法[2].传统主张保守治疗。我院自1993年11月~1995年3月,采用切开...  相似文献   

15.
锁骨骨折在临床极为多见,约占全身骨折的5.98%,通常多采用横“8”字绷带保守治疗,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手术适应症较前放宽。我院1997年12月~2001年12月共收治146例患者,对其中82例有明显移位的锁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加克氏针及钢丝内固定术,疗效满意。1临床资料本组82例,男64例,女18例;年龄18岁~64岁。锁骨外1/3骨折9例,中1/3骨折32例,中外1/3骨折38例,内1/3骨折3例。所有骨折均因车祸或跌伤所致。其中横形骨折17例,斜形骨折34例,粉碎性骨折31例。开放…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分析单纯植骨和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疗效,探讨胸椎结核外科治疗中一期经胸腔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的可行性及其治疗效果。方法采用一期经胸腔病灶清除,单纯植骨治疗胸椎结核患者30例,植骨内固定治疗38例,分析术后植骨融合、畸形矫正及结核病灶愈合情况。结果内固定组6个月内植骨融合率97.4%,畸形矫正角度平均26.2±5.2,疗效评定优良率92.1%;非内固定组6个月内植骨融合率66.7%,畸形矫正角度平均12.3±4.3,疗效评定优良率73.3%。结论一期经胸腔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既可彻底清除病灶、矫形,并能重建脊柱的即刻稳定性,其疗效的优良率明显高于非内固定组。  相似文献   

17.
髌骨骨折的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1.65%,对有移位的髌骨骨折一般采用手术治疗。现将我院自1995年以来102例髌骨骨折手术病例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102例,男78例,女24例。年龄20—69岁。损伤原因:跌跪伤66例,车祸伤17例,坠落伤13例,其他伤6例。闭合骨折92例,开放骨折10例。新鲜骨折94例,陈旧骨折8例。  相似文献   

18.
褚慧英 《中外医疗》2012,31(7):155-155
导尿是所有临床护士所进行的最基本护理操作,它不同于医生手术是在可视状态下进行。以往导尿管固定法是采用蝶形胶布外固定,它损伤不到尿道,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导尿管也由外固定改为内固定,即导尿管前端5cm处有一气囊装置,当导尿管需要保留时,将气囊充足无菌液即可。  相似文献   

19.
髌骨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59例髌骨骨折内固定治疗的总结,讨论了纲丝环扎、丝线荷包缝合及张力带固定的3种方法在治疗髌骨骨折中各自的优、缺点。与纲丝环扎相比,丝线荷包缝合可避免内固定物取出的二次手术,张力带固定有利于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疗效优于前两种方法,但术中操作要求准确细致,否则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在治疗髋臼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有移位的髋臼骨折共 15例。手术入路采用 Kocher- L angenbeck(K- L)入路 7例 ,髂腹股沟入路 3例 ,髂股加 K- L 入路 3例 ,三射线入路 2例。结果 :解剖复位 10例 ,满意 3例 ,差 2例。随访功能评分优 7例 ,良 3例 ,可 2例 ,差 3例。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已成为多数有移位髋臼骨折的治疗标准 ,L etournel分类对手术入路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