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刺"肩奇穴"配合温针灸治疗足跟痛6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病,以足跟肿胀、麻木疼痛、局部压痛、行走困难为特征,包括跟骨骨质增生及足跟肌肉劳损.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女性多于男性.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肝肾不足,经脉痹阻,瘀血阻滞、中气下陷引起,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局封足跟部皮神经是临床上治疗足跟痛的有效手段之一。为探讨跟内、外侧皮神经支与足跟痛的关系 ,我们对此两支皮神经的局部解剖进行了观测 ,并应用于临床 ,取得了良好效果。讨论 多认为与跟骨骨刺、跟骨高压、跟下软组织炎及慢性劳损等有关。近年来有报道认为足踝部细小神经、特别是足底小趾展肌神经支卡压是引起足跟痛的主要原因 ,跟骨骨刺、跟下软组织炎及慢性劳损等无菌炎症刺激和增生性压迫足跟部皮神经 ,便可产生足跟痛。在正常情况下由于跟骨运动轴的偏心性 ,即跟骨呈外翻状着地 ,着力点主要在内侧突部 ,支撑人体大部分重力。…  相似文献   

3.
足跟痛与跟骨刺无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病,文献记载其发病原因有二十余种.五十年代以前,人们认为足跟痛是由跟骨刺引起的.近二十余年来,一些学者先后否定了上述观点。然而,目前仍有许多人认为跟骨刺是引起足跟痛的原因.为了进一步证实此问题,作者总结了1981年7月至1982年6月间亲自诊治121例足跟痛病人的临床资料,再一次证明了足跟痛与跟骨刺无关. 临床资料 121例中,男63例,女58例,平均年龄38.3(7~72)岁.其中,单侧患病69例,占57%;双侧患病52例,占43%.每例均拍摄双侧跟骨的侧位  相似文献   

4.
足跟痛病,诊断标准以跟下或跟后疼痛在0.5个月以上,除因鸡眼、胼胝及感染等因素引起外。跟痛部位以足跟跖面内侧为多见,中间次之,外侧最少。中药治疗,疗效标准。  相似文献   

5.
足跟痛主要是指跟骨底面由于慢性损伤引起的疼痛。常伴有跟骨结节部的前缘骨刺,跟部滑囊炎,跟骨下脂肪垫炎。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年老体衰,肝肾不足;或长期站立行走工作;或鞋不合脚,鞋底过硬等原因所致。自1996年以来,笔者运用针灸、中药、TDP照射治疗足跟痛64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小针刀治疗足跟下滑囊炎导致的跟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跟痛症患者85例,在足跟部运用小针刀在痛点进行治疗.结果:近期疗效治愈81例,好转10例,无效0例.远期疗效治愈76例,好转11例,无效4例.结论:小针刀疗法是治疗跟下滑囊炎所致跟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俗话讲:患者足跟痛,医生头痛。这话虽不准确,但它确实说明了足跟部部位小,疾病多,而且症状互相掩盖,给诊断上带来各种各样的困难。真正的原因还是医生对这个部位发生疾病的原因不清楚;疾病发生的部位是在跟骨上,还是在肌腱上,还是在软组织上弄不清楚。如果能弄清这几点,结合其发病的原因、症状,就不难作出正确的诊断及合理治疗。足跟部常见疾病有以下五种 1.跟痛症跟痛症是指跟骨底部的疼痛。病因有两个:一是足底部的皮肤及皮下纤维脂肪垫萎缩,因行走时足跟着地持重而引起疼痛;二是由于蹠筋  相似文献   

8.
<正>跟痛症(painful heel syndrome)是临床上对站立或走路时引起足跟部周围慢性疼痛的骨科疾病的统称,可一侧或双侧发病,多见于40~70岁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约2∶1~[1]。临床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足跟或足底部酸胀、刺痛,主要由跖腱膜炎、受伤或退行性变导致的足跟脂肪垫萎缩、跟骨骨刺、跟骨滑囊炎、神经卡压、跟骨高压症等原因引起。笔者采用独活寄生颗粒剂辨证加减治疗跟痛症89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足跟垫配合封闭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足跟垫配合封闭治疗80例跟痛症患者,并与只采用封闭治疗跟痛症的对照组80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6.2%,对照组有效率77.5%,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足跟垫配合封闭治疗跟痛症疗效确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足跟痛是由急性或慢性损伤引起的跖筋膜炎、足跟纤维脂肪垫炎、跟骨后滑囊炎、跟骨骨突炎、距骨下关节炎、跟骨骨刺以及外伤等引起的以跟骨及周围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多因足部长期负重或长时间站立而诱发,临床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见,严重影响病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笔者于2002年6月2009年2月采用曲安奈德痛点封闭并配合复方风湿宁治疗足跟痛患者78例,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正足跟痛是一种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主要症状为足跟部的局部疼痛及明显压痛,有时局部红肿,站立、行走时疼痛加剧,因此不能久站及远行。此病多因穿鞋过大常撞击足跟,跑步过久或速度过快,所跑路面凹凸不平或过硬,引起跟骨骨膜炎、滑囊炎、足跟前筋膜炎或跟部脂肪垫炎,发生疼痛。另一种足跟痛则无上述外界刺激因素,而因肾气不足所致,常见于体质较差的中老年人。有少数患者的疼痛症状是由跟骨出现骨刺所致。中医认为,  相似文献   

12.
足跟痛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症,尤以女性为多见。其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足跟或脚底部酸胀作痛或针刺样痛,步履困难。多因跖筋膜创伤性炎症、跟腱周围炎、跟骨皮下滑囊炎、跟骨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医外治足跟痛临床心得.方法 采用家传中药验方外敷患处治疗足跟痛(跟痛症).结果 治疗2mo显效率92.8%;半年显效率82.1%.结论 中药外敷治疗跟痛症是一种方法简便、疗效可靠的保守疗法.  相似文献   

14.
<正>日常生活中,常听一些中老年朋友说自己足跟部位疼痛,活动时加剧,甚至有时痛得不敢走路。多数人从足跟表面看不出红肿,也没有畸形改变。这就是常说的足跟痛,医学上称之为跟痛症。足跟痛在中老年人中发生率转高,仅次于腰腿痛。引起中老年人脚跟痛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1.足跟脂肪纤维垫炎简称"跟垫炎",  相似文献   

15.
跟痛症又叫足跟痛,是临床外科的一种常见病,尤其多见于中老年人。该病一般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轻者走路时可出现跟骨疼痛,重者甚至可影响足部的正常活动。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跟痛症是由跟骨骨刺引起,但据临床观察,大约半数跟痛症患者的足跟部并没有骨刺存在。实际上,跟痛症的发生主要与患者的足跟脂肪垫炎、跟骨本身病变,以及跟腱周围炎等因素有关。中老年人由于足部软组织逐渐趋于老化,组织弹性和功能日渐下降,很容易发生劳损,因此,中老年人平时要注意呵护好自己的足部,避免长时间站立,经常用热水泡洗双足,有条件的还可定期按摩足部。一旦得了…  相似文献   

16.
李大伟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6):831-831
足跟痛,也称跟痛症,通常是趾跟骨跖下面局限性疼痛,是一组以足跟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疾病的总称,是临床常见足部疾病之一,多见于40岁~60岁的中老年人,体型肥胖更易患此病。它包括跖筋膜炎、跟骨下脂肪垫炎、足跟滑囊炎、跟骨骨刺等。本病起病缓慢,少数可急性发作,多发于一侧,主要症状是足跟底部疼痛,以行走、站立时明显,部分患者踏地时局部有刺痛感,  相似文献   

17.
跟痛症是指以足跟部疼痛为主的疾病,多因跟骨骨刺、跟骨滑囊炎及跟部脂肪垫变性等引起,好发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常与无菌性炎症或骨刺对周围神经组织的压迫、刺激有关,在临床上对跟痛症的分类主要有以下三类:①跟后痛②跟下痛③跟骨痛[1]。目前对于跟痛症的治疗方法繁多,笔者拟用补肾活血汤治疗跟痛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足跟骨痛多来源于跟骨疾患,多见于老年人.在传统的顽固性跟骨痛治疗中,多采用跟骨刺切除术,即腰麻下跟骨内侧缘切开暴露跟骨跖面,切断跖腱膜,凿除骨刺.但随着对跟骨痛认识的加深及手术器材的创新,开展微创技术治疗成为可能.自2002年5月~2004年7月,笔者设计微创手术方法祛除跟骨骨刺治疗老年跟骨痛17例,平均随访5个月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麝香跟痛散填充足跟垫环形药垫治疗跟痛症临床疗效。方法:对105例跟痛症患者采用麝香跟痛散填充制成中空环形药垫,兼有中医外治及西医足跟垫双重功效治疗。结果:105例中,治愈60例,好转30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85.7%。结论:麝香跟痛散填充足跟垫治疗跟痛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跟痛症是以足跟部跖面疼痛为主症的一种常见慢性疾患,重者足跟不敢着地、跛行,一侧或两侧同时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我们自2001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216例跟痛症患者,均获良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