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消腹水问题消腹水的方法,原则上不外攻和补两种。腹水水肿的见证是脾虛、气滞、三焦不利及肾与膀胱不化气等一系列病理表现。而最根本的问题是脾虚,故补脾应视为治疗之重点;但在临床症状以标实为主的情况下,攻泄利水也是必须的。攻补两法的运用原则要看临床表现的“虚”与“实”来决定。腹水证体气偏虚或久病等以补脾的方法为主,可以达到补正与袪邪的目的;体气偏实或初病等以攻邪方法为主,可以达到袪邪以养正的目的。但最后收功都应当是补脾。当然,  相似文献   

2.
癌性疼痛多由于癌症在发展过程中压迫或侵犯邻近器官、神经末梢或神经干以及术后放、化疗均可导致疼痛,还可见原因不明之疼痛。多见于中、晚期。笔者根据“不通则痛”及“坚者削之,结石散之,留者攻之,损者益之、虚者补之”的原则,将癌性疼痛的治疗归纳为七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清代陈修园在《本草经读》中说:“仲景用附子之温有二法,杂于苓芍甘草中,杂于地黄泽泻中如冬日可爱,补虚法也,佐以姜桂之热,佐以麻辛之雄,如夏日可畏,救阳法也。”其意是“冬日可爱”者,虚人爱其补,“夏日可畏”者,因性猛能救阳。由于味辛气温,火性迅发,乍看可畏,用之贴切,起死回生。并说:“附子上而心肺,下而肝肾,中而脾胃,以及血肉、筋骨、营卫,因寒湿而病者,无有不宜。”  相似文献   

4.
总结贾六金教授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临证经验。贾教授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若胃气强者,损之、消之、攻之则去,而疾常易愈,此以胃气强而药力易行也;胃气虚者,攻之不去,乃胃气本弱,攻之则益弱,而药力愈不行,惟以健脾平胃,养正则除积,体质强弱不同,治亦有所不同。故当分虚实、定寒热进行辨证论治,灵活运用损谷、消滞、攻积、健脾四法,使实者以去积为要,虚者养正除积,以平为期,临床才能取得满意疗效。附案例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5.
李杲深究经典又通过丰富的临床实践,从而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形成了独创的系统理论。李氏认为内伤病的形成,乃是人体气的不足,而气之不足,又是脾胃受损的结果。他指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也。”肺为气之本,脾为气之母,脾胃一虚则肺之气绝,故多用黄芪、人参、甘草以补脾肺气。他认为脾胃在精气升降运动中,具有重要的枢纽作用,指出:“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  相似文献   

6.
《中国药店》2002,(12):88-89
冬令进补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医《索问直解》上说:“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古人认为冬三月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要讲究“养藏之道”。冬天人们食欲大增,脾胃运化转旺,此时进补能更好地发挥补药的作用,可以说是投资少,见效快。 进补的主要作用是“补虚益损”。而“虚”又分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四种,各有不同的补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金元四大家之一”、“攻邪派”的创始人张子和的中医理论学术特点,提出粗浅见解。认为张氏在攻邪理论方面的创新成就,提出论病首重邪气,“先论攻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认为“凡药有毒”、“久服偏胜”,提出“养生当论食补”、“因证施补”、“补之适足”,把妄补的庸医斥之为“皆鲧湮洪水之徒”;认为凡邪在表,都可应用汗法,提出刺血、按摩与发汗,虽名异而实同,并临床运用于头面五官的红肿热痛诸证、皮肤科的痈疽癣瘤及风搐、呕血、肾风等诸证,疗效满意;认为攻邪法临床运用于不孕、赤白带下、经闭、收产伤胎、乳汁不下,首次比较系统地把攻邪理论运用于妇产理论和临床实践中。目的通过对张氏中医理论学术特点的探讨,总结祖国医学的理论渊源,为后世医学的发展提借鉴。  相似文献   

8.
阴阳为医道之纲领,可分属于脾胃、营卫、气血,四者之间可相互影响转化。正常人体中阴阳要维持相对平衡稳定的状态。人不和则为病,桂枝汤五药合用,既可补脾胃而生营卫气血,又可恢复营卫运行和脾胃阴阳。本文通过3则运用桂枝汤调和脾胃、营卫、气血、阴阳的验案,验证桂枝汤“和其不和”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的功效,为临床辨治儿科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腹水相当于中医所说的鼓胀痛,大多表现为正虚邪实。临床常采用攻补兼施、救本治标之法,即“虚实同调”的治疗原则,关键在于辨症处理好攻补之间的关系。依据“急则治标”的原则,需适时减少腹水,  相似文献   

10.
張氏所謂汗吐下三法,包括內容很广:引涎、漉涎、嚏气、追淚等凡上行者皆属吐法范圍;灸蒸、薰、渫、洗、熨、烙、針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属汗法范圍;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經、泄气等凡下行者皆属下法范圍。而且張氏“亦未尝以此三法遂棄众法,各相其病之所宜而用之”。比如說:張氏固然极力反对濫用溫补,主張五谷、五肉、五菜为最好的补养方法,所謂“养生論食补,治病論葯攻”,但張氏也認为“病有百变,岂可执方?”“岂有虛不可补,实不可泻之理哉?”掌握或攻或补的前提在于全面地分析“天地寒暑之理,以人参之”。他在“立諸时气解利禁忌式”中說:“南陲  相似文献   

11.
针对2型糖尿病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复合为患的临床特点,提出脾胃损伤、肝肾亏虚为发病之本,痰、湿、瘀、热、郁滞为发病之标,治疗要补虚祛实并重,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临床分为五个常见复合证型,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12.
胀满蠱胀第十二(水肿参看)“胀为病,辨实虚。”“原注”:胀者,胀之于内也,虚胀,误攻则坏,实胀,误补则增。“浅说”:人体在由于各种病因作用之下而致之生理调节代偿功能失调,若干生理或病理产物不能得到正常排除,壅滞于人体内部,因而使患者产生膨膨然若不能容之不适情况,中医即谓为胀满,所谓“胀者,胀之于内也,”由于胀满本身只是一个症状,许多疾病都可以便人发生胀满不适,因此其所包括有的疾病相当广泛,中医认为人体各个系统病变都可以发生胀满,李某十书谓:“五脏六腑,俱有胀满,”李中梓医宗必读亦谓:“按内经之论肿胀,五脏六腑靡不有之,”于此可见胀满症状包括范围之广。兹就中医在临床上对于本症状的一般认识,仍按病因、病理生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结合本书原文原注,简单系统介绍如下列:  相似文献   

13.
蔡淦 《家庭用药》2011,(5):45-45
中医说的脾胃功能要比西医讲的脾、胃功能要宽泛的多。 中医认为,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故《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因而又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闭经的疗效。方法对临床收治的40例闭经患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以西药治疗诱导月经来潮,中药治疗调节人工周期。结论闭经的治疗,当以通为法,但因病机虚实不同,因而通之法有异,即虚者补之使通,实者泻之使通。但应注意,补虚时当补而不腻,补中有行,以利气血化生;泻实时又不可通利太过,以防邪去正伤。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便秘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病症,随着年龄增高,气血衰退,肠胃蠕动功能减退,发生便秘的几率逐渐升高,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老年性便秘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可概括为虚实两大类,虚指气血阴阳不足,实则邪滞肠胃,壅塞不通。应用中医药治疗便秘,诚如《景岳全书?秘结》所言:“盖阳结者邪有余,宜攻宜泻者也;阴结者正不足,宜补宜滋者也,知斯二者即知秘结之纲领矣。”必须辨别虚实,“治病求本”,分别予以“以补为通”与“以通为补”法施治。1虚性便秘,以补为通老年性便秘以虚证居多,常因津液不足、脾肾等脏器虚衰所致。此类便秘多相当于…  相似文献   

16.
<正> 小儿脾胃娇嫩,“脾常不足”,一但饮食失调,喂养不当,饥饱无度,或感受湿热之邪,均能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产生消化系统的一系列病证。又可影响肺、心、肝、肾等脏腑的正常功能,而产生其他脏腑的病证。所以,调理脾胃在治疗儿科常见病中具有极其重要意义。调理脾胃的方法很多,大致有消积、健脾、杀虫、燥湿、祛痰、芳化、温中、升陷、固涩、清热、生津等等。应区别情况,随证选用。一、腹泻“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临床以虚中夹实,寒热夹杂的证候多见。每以消补  相似文献   

17.
中风乃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初期攻治也难免有伤气阴,病至后期往往正气虚损,邪气难尽。故其治疗应以补虚为主,兼以祛邪,笔者在临床上宗此为用,屡获佳效。1养肝血、祛瘀血中风病位主要在肝,故治疗时应有所侧重。初起多以平肝、镇肝,后期则当柔肝,养肝以补肝之阴血。阴血得补则筋  相似文献   

18.
正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夏季,人们大多贪食冷饮冷食,脾胃功能还没恢复过来。秋季,若是大鱼大肉进补,会增添脾胃负担,吸收效果下降。但用些有滋补作用的素食来进补,既能补虚,又不会增加脾胃负担。红薯又名地瓜、山芋、番薯、白薯等。《本草纲目》记载,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  相似文献   

19.
小儿因脾胃之要,临床"胃不和"多见。高修安主任医师辨治小儿睡眠障碍从"胃不和则卧不安"着手,首辨虚实,次辨脏腑。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固护胃气为原则,临床疗效显著。附案例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20.
《上海医药》2009,(7):311-311
裴兆期日:补虚之最切要者,在扶胃气。胃气强则饮食进。饮食进则气血生,补何如之!今之不善补者,概用归地参术甘草黄芪等类,以为补虚之法莫比若矣,不知此等品类,皆甜腻壅膈之物,胃强者尚可,胃弱者服之,不胀则泻,不泻则呕吐而不能食矣,病不转加者,未之有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