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β位淀粉样前体蛋白裂解酶1(BACE1)最早于1999年被发现鉴定,它是催化β淀粉样蛋白(Aβ)生成的关键限速酶,而Aβ单体的异常聚集所形成的淀粉样斑块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典型病理特征。在AD患者的大脑及体液中BACE1的浓度及活性异常增高,BACE1在AD的病理级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BACE1是减少Aβ生成,改善早期AD的重要药物靶标。BACE1除了参与淀粉样前体蛋白的淀粉样途径,  相似文献   

2.
<正>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大脑皮质弥散性萎缩,神经元丢失,突触减少,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形成老年斑(SP)和细胞内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导致神经原纤维缠结(NFT)形成是其特征性病理变化。因此,建立能够较好模拟AD患者行为学及组织病理学方面改变的动物模型是AD研究的重点之一,将有助于推动对AD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治疗药物的筛选。目前,在AD的模型复制中,大多集中在模拟AD主要病理特点之一,即SP的形成为主,多采用海马注射Aβ142、Aβ142、Aβ140与Aβ淀粉样蛋白进行模型复制。在动物实验中,模型是评价  相似文献   

3.
<正>阿尔茨海默病(AD)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记忆和认知功能下降,行为异常和社交障碍〔1〕。其主要病理改变是大脑皮层和海马等脑区神经细胞外老年斑(SP)形成、神经细胞内出现神经纤维缠结(NFT)、神经突触丢失和神经元大量死亡〔2,3〕。AD患者脑内出现大量蛋白样沉淀及神经纤维的交联。β-淀粉样蛋白(Aβ)是脑内蛋白样沉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4〕。尽管AD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明确,Aβ作为AD发病的始动因子已得到  相似文献   

4.
<正>阿尔茨海默病(AD)临床表现以进行性认知障碍、人格及行为损害为主。AD主要的病理改变为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形成老年斑(SP),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神经元突触功能异常及椎体细胞丢失。研究显示90%以上的AD患者均存在血脑屏障(BBB)损伤〔1〕,Aβ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而引起BBB破坏可能是AD新的特征性病理改变〔2,3〕。1 BBB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5.
正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目前全球大约有3500万患者,到2050年约有1亿1千500万患者[1]。AD的特征性病理改变是位于细胞外的由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成的老年斑和由异常磷酸化的tau蛋白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这些病理特征和AD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相关,最终可引起患者死亡。Aβ主要是从淀粉样蛋白前体通过β和γ裂解酶水解而来,有以下几种形式存在:可溶性的  相似文献   

6.
<正>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目前全球大约有3500万患者,到2050年约有1亿1500万患者。AD的特征性病理改变是位于细胞外的、由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为主形成的老年斑和由异常磷酸化的tau蛋白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这些病理特征与AD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相关,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出现,最终可引起患者死亡。Aβ主要是淀粉样前体蛋白通过β和γ裂解酶水  相似文献   

7.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以智能衰退和行为紊乱为特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引起痴呆的主要疾病之一。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是AD主要病理特征老年斑(senileplaque,SP)的核心成分,目前认为Aβ神经毒性作用是各种原因引起AD的共同通路,是AD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Alzheimer病β-淀粉样蛋白神经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老年斑 (SP)是 Alzheimer病 (AD)患者脑内重要的病理改变之一 ,而β-淀粉样蛋白 (β- amyloid,Aβ)是 AD的核心成分 ,被认为是多种因素导致 AD的共同途径。本文就有关 Aβ的神经毒机制假说作一综述。1 Aβ的神经毒性作用为了证实 Aβ的神经毒性作用 ,Kowall等将 Aβ注入大鼠或猴的大脑皮质中 ,发现注射部位发生组织坏死 ,周围神经元缺失及神经胶质增生 ,并与剂量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而且 Aβ诱导的神经元退行性变与 AD的病理改变十分相似。刘辉等 〔1〕应用凝聚态 Aβ进行大鼠海马齿状回背侧细胞带微量注射 ,发现Aβ注射后大鼠迷宫…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早期老年性痴呆(AD)、血管性痴呆(VD)患者血清、脑脊液Tau蛋白与β-淀粉样蛋白浓度的变化,为早期诊断AD、VD及相互间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0例早期AD患者,20例早期VD患者及对照组正常人20例血清及脑脊液中的Tau蛋白和Aβ1-42的浓度。结果早期AD组患者脑脊液中的Aβ1-42浓度低于对照组(P<0.01)。而Tau蛋白浓度分别高于早期VD组(P<0.05)和对照组(P<0.01),早期AD组患者静脉血Aβ1-42浓度显著升高,分别高于早期VD组(P<0.01)和对照组(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液、脑脊液Tau蛋白和Aβ1-42可提高早期AD与早期VD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淀粉样前体蛋白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飞  罗焕敏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23):3144-3147
淀粉样前体蛋白(APP)是中枢神经系统广泛表达的跨膜蛋白.APP是阿尔茨海默病(AD)病理改变老年斑的主要成分β淀粉蛋白(Aβ)的前体蛋白,因此受到广泛的关注.Aβ聚集形成的Aβ寡聚体具有神经毒性,被认为是AD的主要病因,形成AD发病的"Aβ假说".然而,APP水解产生Aβ的过程中,还能产生较长的N末端片段(secreted APP,sAPP)和短的APP胞浆区(APP intracelluar domain,AICD),这些蛋白片段及APP本身参与一系列生理信号转导过程,如轴突运输、生长、突触形成等.本文主要就APP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正>老年性痴呆(AD)占痴呆的65%~75%~([1,2])。大脑局部尤其是海马和皮层出现由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形成的老年斑(SP)和由Tau蛋白异常磷酸化而形成的纤维缠结(NFT)及神经细胞的减少是AD的主要病理特征~([3,4])。而Aβ生成增加与  相似文献   

12.
阿尔茨海默病(AD)是痴呆的最常见病因,我国AD患者群体巨大,AD防治势在必行。淀粉样蛋白斑块靶向治疗的失败让毒性β淀粉样蛋白寡聚体(AβOs)学说愈加醒目,体内、外试验证明AβOs的神经毒性可能是AD病理改变的原因。本文主要阐述AβOs致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治疗策略,旨在更好地了解AD与AβOs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病变,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异常为主要特征,占所有痴呆类型中的50%~70%。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5年全球约有4700万AD患者,到2050年将达到1.41亿~([1])。AD病理特征为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protein,Aβ)沉积形成的老年斑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  相似文献   

14.
<正>β淀粉样蛋白(Aβ)异常沉积形成的老年斑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被认为是AD的毒性来源。Aβ神经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集中在小胶质细胞(MG)上。自1970年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MG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效应细胞,参与炎症和神经损伤,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始动因子和促进因素〔1〕。MG在AD神经病理变化中起着"双刃剑"的作用。本文就MG在AD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正>阿尔茨海默病(AD)是慢性、进行性以记忆力衰退和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其病理表现为神经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和神经细胞内神经元纤维缠结。研究发现,由Aβ诱发的脑组织慢性炎症级联反应介导神经元损伤是AD病理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1〕;同时,临床上发现AD患者的血液和脑脊液中白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升高〔2,3〕,因此IL-1β和TNF-α作为介导脑组织  相似文献   

16.
阿尔茨海默病(AD)亦称老年性痴呆症,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以及人格改变等症状.AD的主要病理特征有:大脑皮层和海马出现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形成的老年斑(SP)、Tau蛋白常聚集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NFTs)以及脑皮层和海马区神经细胞大量减少丢失[1].最近研究表明,AD病变过程与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综述了AD病变与线粒体结构功能异常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脊液tau蛋白和人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联合检测在诊断阿尔茨海默病(A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AD患者31例(AD组),血管性痴呆(VD)患者38例(VD组)以及健康对照组30例。采用ELISA法检测三组受试者的脑脊液tau蛋白和Aβ1~42浓度,并对比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AD组的脑脊液tau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其他组间脑脊液tau蛋白浓度无差异(P>0.05);AD组的脑脊液Aβ1~42浓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其他组间脑脊液Aβ1~42浓度无差异(P>0.05)。结论联合检测脑脊液tau蛋白浓度和Aβ1~42浓度,并结合头颅影像学检查排除出血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可能对AD的早期诊断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阿尔茨海默病(AD)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发病率极高,是由多因素所导致的神经退行性疾病[1],主要病理学特征为β样淀粉蛋白(Aβ)沉积形成的老年斑和由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纤维原缠结。研究表明,在AD患者中,代谢减退早于认知功能障碍及这些病理改变[2]。而人体内的能量代谢主要来源于糖酵解。当糖酵解功能下降时,大脑会通过减少突触密度及产生高糖基化合物以加重AD症状,不仅如此,糖酵解途径与上述AD病理也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9.
<正>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临床表现主要为患者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语言障碍、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等神经行为异常。特征性病理改变为β淀粉样蛋白(Aβ)在脑内沉积形成的老年斑(SP)和tau蛋白  相似文献   

20.
阿尔茨海默(AD)患者的迅速增加是当前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故对AD病理机制的研究及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法已成为了目前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的热点和重点。AD主要病理特征为大脑萎缩,在脑膜、大脑皮层及海马的血管壁内见有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形成的老年斑(SP)〔1〕、神经纤维缠结(NFTs)及神经元丢失〔2〕。大量研究表明,Aβ沉积和tau蛋白的NFTs在AD发病中起关键作用。海马和大脑皮层区细胞外Aβ的聚集及细胞内高磷酸化tau蛋白的神经纤维样缠结,导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