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背景下大学生应对方式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以及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的一般背景调查问卷封2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在性别、专业、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各不同背景下大学生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存在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幻想、自责、解决问题三应对方式因子对心理健康有显着影响。结论心理健康教育应加强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培养.应特别注重幻想、自责、解决问题三个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高考落榜后学生的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8名落榜者用症状自评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进行施测。结果①不同居住地、是否为独生子女的落榜者的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都有显着差异,还有不同分科、不同性别的落榜者在心理健康方面都存在显着差异。②落榜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应对方式有着密切相关.SCL-90总分与解决问题应付因子有显着负相关;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呈显着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贵、求助、退避、合理化因子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较为明显。结论在高考落榜后,落榜者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并且其状况与应对方式密切相关。因此提高落榜者的耐挫能力,改变其认知方式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资本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197名贫困大学生和343名非贫困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通过与对照组非贫困大学生的对比,发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及各个维度均显著较低,且其中的自信维度女生又显著低于男生。2层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理资本、自信、希望、坚韧性和乐观维度对心理健康水平均有正向预测作用。3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在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及各子维度与非贫困大学生存在差异,自信维度上还存在着性别差异,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积极应对方式在其中发挥着中介变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大学生村官的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状况,为大学生村官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分组随机抽取某市120名大学生村官进行应对方式调查。结果大学生村官面临着工作压力、社会生活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和出路压力。应对方式得分最高的是求助(0.7175)和解决问题(0.6868),解决问题和求助在家庭经济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F=71.381,11.527;P<0.01),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0.176,-0.054;P>0.05),在专业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0.703,0.417;P>0.05)。结论大学生村官大多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等成熟型应对方式,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大学生村官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大学生村官的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状况,为大学生村官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分组随机抽取某市120名大学生村官进行应对方式调查.结果 大学生村官面临着工作压力、社会生活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和出路压力.应对方式得分最高的是求助(0.7175)和解决问题(0.6868),解决问题和求助在家庭经济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F=71.381,11.527;P<0.01),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0.176,-0.054;P>0.05),在专业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0.703,0.417;P>0.05).结论 大学生村官大多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等成熟型应对方式,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大学生村官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和社交焦虑的特点及相互关系,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GSES)、应付方式问卷(CSQ)和社交焦虑问卷(IAS)对368名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①不同性别大学生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解决问题应对方式中存在显著差异,但社交焦虑无显著性差异;理科、文科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差异不显著,但在社交焦虑和求助应对方式中差异显著。②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解决问题和合理化应对方式与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而自责与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③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自责、合理化应对方式三变量对社交焦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在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交焦虑和应对方式上表现出差异性,并且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和社交焦虑存在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的防御机制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防御方式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和防御方式问卷对432名医学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①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应付方式、防御方式存在密切相关;②不成熟及中间型防御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3高、低症状组在使用防御方式上存有差异。结论探讨大学生防御方式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成熟防御机能和应对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师大学生应激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群体应激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洛阳师范学院331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大学生的应激源、应对方式问卷以及心理健康(SCL-90)自评量表.对他们的应激源、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进行评定分析。结果①大学生压力感受较重的两个应激源是学习与人际交往、社会发展及未来前途。②大学生对各种应激源及采用的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均有显著的正相关。③应对方式是作为应激源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而存在并发挥作用的。结论大学生应激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有显著相关,应对方式是应激源和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医学院校大学生自尊水平、应对方式特点及两者的关系.方法 使用自尊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某医学院校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应对方式进行调查.结果 ①医学院校大学生自尊水平与积极应对方式维度呈显著正相关(r=0.338,P<0.01),与消极应对方式维度呈显著的负相关(r=-0.156,P<0.01);②自尊水平高分组和低分组在应对方式积极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5.54,P<0.01),在消极应对维度上差异性不显著(t=1.15,P>0.05).结论 医学院校大学生自尊水平较高,应对方式上倾向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地方院校大学生的应对方式特点,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应付方式问卷(CSQ)、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量表(SSQS)对60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在应对方式上趋于成熟;不同院校大学生在解决问题、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上差异显著(P&lt;0.01);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大学生在在求助、自责、幻想、退避因子上差异显著(P&lt;0.05);大学生应对方式因子与SCL-90所有因子呈显著相关(P&lt;0.01),与社会支持因子存在相关(P&lt;0.01)。结论根据应对方式特点,提高应对方式水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S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47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自我和谐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自我的灵活性维度上差异显著(t=-3.581,P<0.01);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自我的刻板性维度及自我和谐总分上差异显著(t=3.340,P<0.01;t=2.819,P<0.05)。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积极应对方式维度上差异显著(t=-2.887,P<0.05),在消极应对方式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积极应对方式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消极应对方式维度上差异显著(t=2.117,P<0.05)。不同自我和谐水平的大学生采用的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F=11.163,40.048;P<0.01)。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与应对方式均显著相关(r=-0.302~0.457,P<0.01)。结论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影响其应对方式,自我和谐水平越高,应对方式越积极。  相似文献   

12.
师范大学生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师范大学生的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方法: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症状自评量表、自我和谐量表与大学生行为抑制量表对282名师范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师范大学生的主要生活事件来源于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生活事件与消极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生活事件不仅直接作用于心理健康,同时还通过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产生间接影响,模型拟合度较好(χ^2=111.4,df=41,P〈0.001;GFI=0.935,NFI=0.89,CFI=0.926,RMSEA=0.078)。结论:应加强对师范类大学生应对方式的训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欠发达地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为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领悟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安顺学院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276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结果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朋友支持相关较高,应对方式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80后和90后贫困大学生在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和敌对因子存在显著差异(t值分别为-2.20,-2.50,2.40,-2.22;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朋友支持、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能够预测心理健康.结论 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存在关联.需改善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引导他们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焦虑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焦虑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和应对方式量表对12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存在性别差异,尤其表现在消极应对方式方面。②应对方式存在特质焦虑水平差异,高焦虑与应对方式有显著相关。③毕业生与非毕业生的特质焦虑水平和应对方式有一定的差异。结论:消极应对方式是引起大学生焦虑的重要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中国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影响两者关系的调节变量。方法运用M eta分析对23篇研究包括10130名被试进行分析,使用应对方式问卷(CS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做问卷调查。结果①解决问题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效果量(r=-0.14~-0.21),除与躯体化和恐怖因子外,95%置信区间都不包括0;自责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效果量(r=0.28~0.40),除与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因子外,95%置信区间都不包括0;求助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效果量(r=-0.06~-0.12),除与强迫因子外,95%置信区间都包括0;幻想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效果量(r=0.22~0.30),除与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外,95%置信区间都不包括0;退避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效果量(r=0.18~0.25),95%置信区间都不包括0;合理化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效果量(r=0.23~0.28),除与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外,95%置信区间都不包括0;②调节变量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的大学生主要在下面几个相关系数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即解决问题与敌对、解决问题与偏执、自责与人际关系敏感、退避与强迫、退避与人际关系敏感、退避与偏执、退避与精神病性;地域对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不起调节作用。结论①中国大学生成熟型应对方式(解决问题和求助)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不大;不成熟型应对方式(自责、幻想和退避)和混合型应对方式(合理化)对心理健康的阻碍作用中等且较稳定;②不同类型大学生和不同地域大学生在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关系上的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性犯罪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为性犯罪的社会心理评估和矫治干预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40名性犯罪服刑人员及40名正常被试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罪犯组较正常对照组在EPQ的精神质、神经质、掩饰性因子及焦虑、抑郁、消极应对方式指标上均有显着性差异,在焦虑、抑郁情绪与人格之间的相关上得出P指标与SAS指标呈显着正相关,N指标与SDS指标、SAS指标呈显着正相关,L指标与SAS指标呈显着负相关,在应对方式与人格的相关方面,N指标与消极应对指标呈显着正相关。结论性犯罪的服刑人员的心理问题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临沂师院的271名大学生进行SCL-90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应对方式问卷调查分析。结果不同心理健康状况的大学生主观支持、应对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支持与抑郁、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不成熟或混合型的应对方式与SCL-90的某些因子分之间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结论大学生更多地使用不成熟或混合型应对方式,其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目的:了解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关系。方法:对230名大学生进行网络成瘾量表与应对方式问卷测试。结粜:①网络成瘾问卷得分男生与女生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得分。(2)根据网络成瘾量表得分可将被试分为三组,网络过度使用者有23人,网络成瘾倾向者有7人。③三组被试在自责,幻想,退避三种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④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幻想、退避因子进入回归方程。结论:幻想和退避两种应对方式对网络成瘾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医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应用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对96名中医大学生进行特性应对方式问卷和SCL-90测试,分析差异和相关性。结果:专科生消应对和焦虑因子明显高于本科性,积极应对明显低于本科生,消极应对与SCL-90各在子呈正相关,积极应对与强迫症状等6个因子呈负相关。结论:应对方式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父母养育方式、应对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应对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应对方式问卷、90项症状自评量表对 1 65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父母养育方式和大学生应对方式密切相关 ,两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均产生影响 ,父母养育方式对心理健康的直接作用似乎比通过应对方式所产生的间接作用更强一些。结论 研究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关系及其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对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探讨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