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并不少见 ,但短时间内大量出血而致休克者罕见。 1995年 1月~ 2 0 0 0年 1月 ,我们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2 5 3例 ,其中 8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致休克 ,经保守治疗获愈。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本组男 5例 ,女 3例 ;年龄 42~ 71岁 ,平均 5 7岁。术前 GCS评分 4分 2例 ,6分 2例 ,9分 2例 ,12分 2例。术前双侧瞳孔散大 1例 ,单侧瞳孔散大 1例。均行颅脑 CT扫描 ,基底节区出血 6例 ,丘脑出血 2例。出血破入脑室者 8例。气管插管、全麻骨瓣开颅脑内血肿清除 3例 ,CT导引立体定向钻孔、血肿抽吸置管引流 4例 …  相似文献   

2.
经CT定位实施立体定向钻颅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48例。术后早期死亡17例,再出血13例(均发生在术后24h以内)。术后6个月随访106例,恢复良好45例。立体定向钻颅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改善患者愈后,术前证实有出血倾向者慎行该疗法。  相似文献   

3.
立体定向抽吸血肿辅以大剂量尿激酶治疗幕上脑出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辅以大剂量尿激酶治疗幕上脑出血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以立体定向技术,手术抽吸血肿并置入导管,术后注入大剂量尿激酶,治疗幕上脑出血106例。手术中根据血肿量抽吸血肿的50%~80%,术后每日向引流管内注入尿激酶2次,每次每管注入5万U,间隔12h。结果 30d内死亡23例,病死率为21.69%;术后再出血6例,占5.67%;术后再出血所致的死亡1例,占0.94%;入院时已有脑疝的患者,30d病死率为60%。结论 立体定向结合大剂量尿激酶治疗幕上脑出血安全有效,根据血肿量的大小和术前是否有脑疝存在,手术中清除血肿量以50%~80%为宜。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 ,以往多采用药物保守治疗或开颅清除血肿的方法。近年来 ,我们应用超早期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2 5 2例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8年 12月— 2 0 0 2年 1月共收治高血压脑出血病人 2 63例 ,接受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外引流术者 2 5 8例 ,发病到手术在 1h~ 7h内 ,符合超早期治疗标准[1] 者 2 5 2例 ,其中男 116例 ,女 13 6例 ,年龄最小 3 8岁 ,最大 91岁 ,平均年龄 63岁 ,高峰年龄段在 5 0岁~ 70岁间。出血部位分布 :基底节区2 12例 (破入脑室 164例 ) ,脑室…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立体定向幕下入路脑干穿刺引流治疗脑干出血老年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外三科2018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脑干出血老年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严格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筛选出行立体定向幕下入路脑干穿刺引流治疗且术后90 d内随访数据完整的65例脑干出血老年患者。查阅患者资料, 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后1 d血肿清除率、血肿腔引流管拔除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术后30 d、90 d的随访结果;采用30 d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评估存活患者的短期临床结局;采用改良Rankin评分评估存活患者90 d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65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1~2.8 h, 平均(1.9±0.4)h。术后1 d复查头颅CT发现, 患者血肿清除率为(84.6±13.6)%;血肿腔引流管在3~5 d内拔除, 术后无1例出现侧脑室穿刺路径脑出血或引流管相关的颅内感染;术后随访30 d, 9例患者病死, 56例患者存活, 存活率为86.2%。存活患者中5例暂时处于植物人状态, 51例苏醒, 但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存活患者术前血肿量少于病死患者, 术前GCS评分低于病死患者(Z=2.38...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方法 ,为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寻找合适、安全的治疗途径。方法利用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治疗年龄>75岁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1例,其中血肿量20~30 ml 5例,30~60 ml 16例。结果所有患者血肿均得到了有效清除,术后第1、3天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明显升高。术后除1例少量再出血,2例肺炎、1例一过性肾功能障碍外,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出现。所有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3.2 d。术后随访6个月,恢复良好者7例,中度残疾12例,重度残疾2例,无死亡。结论立体定向血肿穿刺抽吸引流微创、安全、有效,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抽吸术治疗少量丘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抽吸术治疗少量丘脑出血的可行性,并对其适应证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出血量5~10 mL的少量丘脑出血患者22例,立体定向组10例,对照组12例.立体定向组患者常规行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抽吸术,术后12 h后根据情况反复给予尿激酶(1~2)万U血肿腔内注入,保留2~4 h后冲洗引流以便彻底清除血肿.两组患者均给予适当的对症治疗.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4 d和30 d进行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别计算各组治疗后14 d和30 d时的评分降低值(均与治疗前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立体定向组14 d和30 d时的NIHSS评分降低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抽吸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更快.结论: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抽吸术可显著改善少量丘脑出血患者的转归.  相似文献   

8.
1996~1998年,我院采用CT脑立体定向抽吸术治疗高血压性丘脑出血13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9例,女4例;年龄54~72岁。13例均有高血压病史。患者血肿量10~27ml。出血位于左侧丘脑7例,右侧6例。意识GCS分级3~8分4例,9~12分6例,13~15分3例。均有偏瘫。发病至手术时间≤7小时者7例,8~48小时4例,48小时以上2例。手术方法与结果:局麻下安装立体定向仪框架。带框架行CT扫描后,选择血肿量最大平面中心点为靶点,并计算血肿量。确定定向仪三维坐标参数。手术切口定在冠状缝前3cm、距中线3cm处。局麻下切开头皮,钻一骨孔,“十”字切开硬脑…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病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在各种非损伤性脑出血的病因中 ,高血压脑出血占 90 %左右[1] 。其病残率和病死率都高。1 997~ 2 0 0 0年 ,我们采用微创立体定向多靶点穿刺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60例 ,并设对照组比较 ,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取同期临床确诊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1 0 8例 ,男 62例 ,女 46例 ;年龄 43~ 78岁 ,平均5 9.4岁。血肿量 2 5~ 60 ml,平均 36.5 ml。血肿位于大脑半球皮层下 38例 ,外囊区 30例 ,内囊区 2 6例 ,颞叶外囊出血破入脑室 6例 ,内囊出血破入脑室 4例 ,丘脑…  相似文献   

10.
进展性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高血压性进展性脑出血的手术治疗。通过CT导向立体定向抽吸和开颅血肿清除治疗25例进展性高血压脑出血,血肿位于壳核15例,丘脑9例,皮层下1例;立体定向抽吸治疗16例,其中2例抽吸后再出血行开颅手术,开颅血肿清除术9例。存活15例,死亡10例,进展性高血压脑出血有快速扩展和迟发再出血二种类型。  相似文献   

11.
方体定向血肿吸引术治疗高血压患者壳核出血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初步探讨应用方体定向软管血肿吸引术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壳核出血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壳核出血患者227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方体定向吸引术组(微创组)113例及内科保守治疗组(内科组)114例,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微创组平均住院时间较内科组明显缩短(14 d vs 26 d),近期功能恢复良好率明显升高(50.0%vs 20.0%),病死率明显下降(6.2%vs 16.7%),并发症(肺内感染、电解质紊乱、急性肾功能不全、再出血)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6个月随访,微创组出血量<50 ml患者治愈率明显高于内科组(57.8%vs 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方体定向软管血肿吸引术治疗老年高血压壳核出血可明显缩短住院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病死率,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疗效,旨在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2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精心护理下经CT引导对患者进行血肿定位,应用YL-1型微创针行血肿穿刺碎吸引流术。结果 29例患者痊愈14例,好转10例,无效3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为82.8%。结论微创血肿碎吸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具有出血创伤小、成功率高、病死率低、病残率低、感染率低、住院时间短的特点,可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辅助脑沟入路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3例为观察组,采用小骨窗微创手术,术中实时超声辅助观察手术是否干净;同期随机抽取采用常规显微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5例作为对照组。术后对2组血肿清除、病死率、日常生活能力等进行评价。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颅内高压症状减轻更明显,血肿清除量80%所占比例更多(P0.05)。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为67.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77%(P0.05)。2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辅助脑沟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特别是血肿散在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出血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高血压基底节出血患者60例,采用翼点入路或扩大翼点入路开颅,在显微镜下,经外侧裂经岛叶入路行颅内血肿清除和止血,必要时去骨瓣减压。术后随访6~24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临床预后,以MRS 0~2分为良好,3~4分为一般,5分和死亡为差。结果 60例患者中,死亡5例,病死率8.3%。存活的55例中,MRS 0分0例,1分1例,2分2例,3分19例,4分25例,5分8例,恢复良好占5.5%,一般占80.0%,差14.5%。结论经翼点入路或扩大翼点入路开颅,经外侧裂经岛叶入路,采用显微外科术清除颅内血肿和止血的方法.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出血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应用神经内窥镜外鞘经额上入路治疗基底核区出血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内窥镜外鞘经额上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的效果。方法对18例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患者于发病24h内选择额上入路,使用内窥镜外鞘作为操作通道,以神经内窥镜及常规吸引器通过内窥镜外鞘进行血肿清除。结果手术时间平均为55min。术中发现大脑中动脉中央支活动性出血13例。术后1d复查头部CT,出血量按多田氏公式计算。血肿全部清除2例,血肿大部清除(〉90%)11例,部分清除(〈90%)5例。随访时间3~11个月,平均7个月。除1例术后死于冠心病外,ADL评分:Ⅰ级7例,Ⅱ级4例,Ⅲ级3例,Ⅳ级2例,Ⅴ级1例。结论神经内窥镜结合内窥镜外鞘,使术野有一定的操作空间,避免术中内窥镜物镜的模糊,改善内窥镜的视野。为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CT定位脑穿刺碎吸术、微创显微手术及传统开颅方式,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并用卫生经济学方法研究3种治疗方案的成本效果.方法 将105例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34例、定向组36例及微创组35例,分别测定术后3个月的K氏评分,并统计其住院费用,再用卫生经济学方法比较其成本效果.结果 传统组、定向组及微创组的治疗成本分别为9741.55元、7957.51元和13256.01元;K氏评分分别为59.7、63.7和50.3.以传统开颅组为参照,每获得1例生活自理患者,定向组和微创组分别需要救治51例和10例患者,治疗总成本依次为496819.05元和79575.10元.结论 微创显微手术是最佳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小骨窗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青岛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采用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经侧裂一岛叶人路清除血肿的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115例,其中男71例,女44例;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3~15分的12例,9~12分的33例,5~8分的70例;根据治疗时间的不同分为早期(发病7~24h内)手术组(82例)和晚期(24h~5d)手术组(33例)。对比分析各组手术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率、死亡率和手术后6个月随访,按照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进行疗效评价。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早期手术组与晚期手术组的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早期手术组血肿大部以上清除76例(92.68%)、再出血8例(9.76%)、死亡6例(7.31%)、术后6个月ADL良好率76.82%(63/82)。晚期手术组血肿大部以上清除27例(81.81%)、再出血10例(30.30%)、死亡14例(42.42%)、术后6个月ADL良好率24.24%(8/33)。统计分析两组再出血率、死亡率及术后ADL分级具有显著性差异(X2=7.5245、20.1866、13.3942,P均〈0.05)。结论早期小骨窗侧裂一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具有创伤小、神经功能恢复快、预后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