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目的探讨青春发育减速期女性安氏Ⅱ1类错[牙合]减数治疗前后的牙颌组织变化。方法选择15例安氏Ⅱ1类错[牙合]女性患者,年龄12.2.14.3岁,均处于青春发育高峰期后期,低角水平生长型,拔除上颌两个第一前磨牙和下颌两个第二前磨牙,用MBT直丝弓矫治器治疗。治疗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并对治疗前后牙颌组织变化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上颌及上牙弓突度减小,上下中切牙角增大,腭平面角PP—sN和下颌平面角SN-MP减小,下颌升支长度Ar-Go、、前面高N—Me、后面高与前面高比值SGo/Nme增加,上下颌第一磨牙前移,下颌磨牙伸长,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下颌及下牙弓突度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增加。结论青春发育高峰期后期女性低角水平生长型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经矫治后下颌骨仍有一定生长,且发生逆时针旋转;此期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治疗后的变化是正畸治疗和生长发育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同一面部生长型女性在青春发育高峰期下颌骨的生长变化趋势。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青春发育高峰前、后期女性X线头颅侧位片各80张进行测量,对不同面部生长型不同时期的头影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青春发育高峰前、后期①下颌升支的高度(Co-Go)、下颌体的长度(Go-Pog)有显著增加;②垂直面部生长型下颌高度的增加比水平面部生长型的增加明显;③下颌角(Ar-Go’-Me)、面轴角(Nba-PtGn)相对恒定。结论同一面部生长型不同时期下颌骨的生长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成人骨性Ⅰ类错(牙合)双颌前突的正颌-正畸联合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采用正畸-正颌手术联合治疗成人骨性Ⅰ类错[牙合]前突患者,以期取得面貌及咬合关系的改善。方法选择10例成人骨性Ⅰ类错[牙合]双颌前突患者,通过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的联合治疗。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建立良好的上下颌咬合关系,面型改善;SNA、SNB显著减小。结论成人Ⅰ类骨性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正颌-正畸联合治疗,能快速地、有效地获得满意的咬[牙合]功能及侧貌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例外胚叶发育不全综合征伴先天性无牙颌患者以正颌外科作为修复前外科的治疗体会。方法:对1例28岁先天性无牙颌男性患者,完善术前检查及正畸外科的准备后,进行正颌外科手术治疗。上颌骨采用改良Lefort I型截骨前移术,下颌采用口外切口下颌骨升支截骨后退术,同期行颌间牵引钉植入术,术后第3天开始用橡皮圈进行牵引,维持颌关系,术后3个月结束牵引。结果:患者口内外伤口愈合良好,术后3个月,患者面型极大改善,X线头影测量结果示:SNA:81,SNB:79,ANB:2,SND:84,各项参数值基本达到正常。结论:正颌外科解决无牙颌患者的颌位关系及面型是一种较有效的方法,可为后期修复奠定良好基础,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社会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骨性Ⅱ类错伴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在正颌-正畸联合治疗后面型和咬合的长期稳定性。方法:选择10例在本院正颌-正畸中心治疗结束3年以上、资料齐全的骨性Ⅱ类错患者,男2例,女8例,平均年龄(22.3±2.9)岁,治疗结束平均随访期(2.63±1.36)a。治疗方案为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手术根据面型测量数据采用双颌手术或上颌手术+颏成形,术中采用坚强内固定。比较治疗前(T0)、治疗结束(T1)和随访结束(T2)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评价颞下颌关节(TMJ)症状量表和MRI的变化。采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治疗前、随访结束与治疗结束的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覆盖平均增加0.62mm,有显著性差异,其余骨性、牙性复发和软组织改建无统计学意义;随访结束UI-NA距离、覆盖和覆变化>2mm占10%,Go-Co长度变化>2mm占20%,软组织颏前点的变化量>2mm占40%,LI-NB距离和颏唇沟的深度变化均小于2mm;所有患者关节症状无加重,MRI未见髁突吸收加重,盘髁关系未见明显改变。结论:骨性Ⅱ类错伴TMD患者通过正颌-正畸联合治疗,能获得面型美观和正常的咬合关系,远期面型结构及咬合关系未见明显复发趋势,未发现TMJ症状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女性正畸患者由青春发育高峰期后期至减速期所持续的时间 ,为临床生长改形治疗的应用范围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对腕骨骨龄和颈椎骨龄进行量化 ,细分出正畸治疗前后分别处于青春发育高峰期后期和减速期的女性患者 2 5例 ,计算两个时期之间所持续的时间。结果 :女性患者进入青春发育高峰期后期时的年龄为 12 .5 6 +0 .92岁 ,进入青春发育减速期时的年龄为 14 .6 4+1.10岁 ,青春发育高峰期后期至减速期的持续时间为 2 5 .5 2 +7.17个月。结论 :对处于青春发育高峰期后期的女性患者进行为时 2年左右的生长改形治疗应是安全高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安氏Ⅱ^1错[牙合]的颅颌结构特征。方法:53例恒牙初期安氏Ⅱ^1错[牙合]病例。测量8项X线头影测量线距指标,运用逐步回归法做因素分析。结果:男性安氏Ⅱ^1错[牙合]有效下颌长度减小、上切牙突距增加、上颌突度减小、有效上颌长度增加是导致安氏Ⅱ^1错[牙合]领面结构改变的主要因素。女性安氏Ⅱ^1错[牙合]上下颌长度差减小及下面高增加是导致安氏Ⅱ^1错[牙合]颌面结构改变的主要因素。结论;安氏Ⅱ^1错[牙合]不同性别表现出不同的颅颌结构改变特征,下颌骨长度减小,上颌位置后缩,上切牙唇倾度增加,上颌骨长度增加是男性安氏Ⅱ^1错[牙合]颅颌结构改变的主要因素。上下颌骨长度差减小及下颌顺时针旋转是女性安氏Ⅱ^1错[牙合]颅颌结构改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前磨牙正锁对青少年下颌骨矢状向位置的影响,为正确诊断和掌握正畸治疗时机及制定合理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04—2017年间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的前磨牙正锁青少年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4例、女46例,单侧前磨牙正锁70例、双侧前磨牙正锁30例。选用其正畸治疗前的X线头颅侧位片,利用Winceph 9.0软件测量16项上、下颌骨矢状向相关硬组织指标,采用SPSS 21.0软件包将所得测量数据与正常标准值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区分单侧前磨牙正锁与双侧前磨牙正锁,与正常值相比,Beta角、SNB、SND、ANB、AB平面角、APDI、颌凸角、面角、Wits值、S-Co、Co-Po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正常值,单侧前磨牙正锁组Go-Pog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少年前磨牙正锁患者,矢状向上颌骨位置正常,下颌骨位置后退,有形成骨性Ⅱ类面型的趋势。前磨牙正锁影响下颌骨发育,导致下颌体、下颌骨长度偏小。提示正畸诊治过程中,应提高对青少年前磨牙正锁的关注,及早进行正畸治疗,预防对下颌骨发育及矢状骨面型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偏颌畸形及其正颌手术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偏颌畸形(facialasymmetricdeformity)是颌骨畸形中比较常见的类型,包括先天性及发育性偏颌畸形,可分为偏侧小颌畸形及偏侧突颌畸形两类,多见于下颌骨,表现为面部左右不对称,上下中切牙的中线不一致,颏部及下颌中线偏向一侧,可有反或锁[1]。研究发现,偏颌畸形与颞下颌关节紊乱(temporomandibulardisorders,TMD)关系密切。TMD是颞下颌关节、咀嚼肌及周围相关结构表现的不同症状及体征的一个总称,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关节区疼痛、关节杂音及功能障碍,伴或不伴有下颌骨运动受限、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joint,TMJ)及相关肌肉触痛等[2]。偏颌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咀嚼和发音功能,随着正颌手术的顺利开展,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不仅可以使偏颌患者恢复面容的正常和美观,而且可以使牙、、颌的形态和功能达到协调、美观和稳定,但正颌手术对其颞下颌关节的影响还在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骨性安氏Ⅲ类畸形正颌术前正畸中上齿槽及牙的唇倾度的矫正,对正颌术后面型改善,以及正常前牙覆(牙合)覆盖建立的影响。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对比安氏Ⅲ类错颌畸形双颌手术,术前正畸中上颌拔牙和非拔牙的两组患者,拔牙病例20例,非拔牙病例20例,头影测量研究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牙长轴、鼻唇角、颌凸角等与面型有关的数据,评价拔牙和非拔牙术前正畸对安氏Ⅲ类错颌畸形面型矫正的影响。结果测量显示术前正畸中上颌拔牙矫正使鼻唇角明显增大,覆盖明显增大,代表面型的数据:鼻唇角、面角、颌凸角、颏前点到零子午线的距离、鼻下点到零子午线的距离两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拔牙组对面型的调整更有效;牙长轴、覆骀覆盖、鼻唇角、面角、颌凸角、颏前点到零子午线的距离、鼻下点到零子午线的距离在拔牙组数据与正常均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值得注意上颌前牙的代偿性唇倾,对其去代偿矫正是安氏Ⅲ类错颌畸形矫正中调整面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下颌前突畸形是由于下颌骨发育过度而致下颌角增大 ,下颌支下颌体的长度有不同程度增大 ,而造成下颌前突或开牙合畸形 ,并影响咀嚼和发育 ;在生长发育期一般常采用口腔正畸的非手术疗法矫正 ,对正畸无效或严重畸形的病员只有通过手术改善。我科近年来采用改良式口内矫正下颌前突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 2例中男 7例 ,女 5例 ,年龄 2 2~ 3 8岁。其中 ,下颌前突伴偏颌 2例 ,下颌前突伴轻度开牙合 1例 ,术后效果满意。1 .1 术前准备X线头影测量判断出下颌前突的程度及对上颌的关系 ,以确定所需移动下颌骨的距离 ,为下颌前突术前设计和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面部软组织变化的特征。方法选择在江苏省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14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拍摄3dMD,利用3dMD vultus软件对颌面部软组织进行重建,然后选取面部软组织有代表性的17个三维标志点并测量线距和角度,比较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面凸角、鼻唇角、颏唇角、上唇长度,鼻翼宽度及鼻基底宽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3dMD提供了三维测量软组织的一种方法。②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面型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颌间Ⅲ类矫形力对恒河猴上、下颌骨长度改变的影响。方法:选用青春发育期恒河猴6只,实验组4只,对照组2只。实验动物分别于上颌骨颧额缝、颧颞缝、颧颌缝两侧,下颌骨髁突颈、下颌角及颏下点打银汞合金标记点。实验组戴颌间Ⅲ类双阻板磁力矫冶器,对照组不戴。矫治前、后拍头颅侧位片。矫治前、处死动物后测量标记点间距离的变化,对相关数据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矫治前、后上颌骨长度明显增加,颧额缝、颧颞缝、颧颌缝间距增宽;下颌骨长度未见明显变化。结论:颌间Ⅲ类矫形力可促进上颌骨生长发育,抑制下颌骨水平向生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数后牙正锁[牙合]畸形的临床矫治方法。方法选择11.3~32.0岁多个后牙正锁[牙合]的各类错[牙合]患者19例,比较治疗前、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模型改变,并分析患者软、硬组织头影测量指标的变化。结果19例患者锁[牙合]关系全部解除,[牙合]面有咬合接触,覆盖关系基本恢复正常,尖窝关系基本正常,恢复至个别正常[牙合]关系。生长发育期的10例患者原有的颌面部不对称得到改善。对需要正颌外科治疗严重骨性不调的1例成人患者进行了术前正畸治疗,为正颌外科手术创造有利的条件。结论治疗多数后牙锁[牙合]的患者要根据不同情况确定矫治方法。  相似文献   

15.
Wang LY  Xu Y  Lin Z 《上海口腔医学》2011,20(4):390-393
目的:探讨颌间Ⅲ类矫形力对恒河猴上、下颌骨长度改变的影响。方法:选用青春发育期恒河猴6只,实验组4只,对照组2只。实验动物分别于上颌骨颧额缝、颧颞缝、颧颌缝两侧,下颌骨髁突颈、下颌角及颏下点打银汞合金标记点。实验组戴颌间Ⅲ类双阻板磁力矫冶器,对照组不戴。矫治前、后拍头颅侧位片。矫治前、处死动物后测量标记点间距离的变化,对相关数据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矫治前、后上颌骨长度明显增加,颧额缝、颧颞缝、颧颌缝间距增宽;下颌骨长度未见明显变化。结论:颌间Ⅲ类矫形力可促进上颌骨生长发育,抑制下颌骨水平向生长。  相似文献   

16.
偏颌畸形正畸-正颌外科治疗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偏颌畸形的临床护理特点。方法 :3 8例偏颌畸形患者中 18例进行正畸矫治 ,2 0例进行正颌外科治疗。结果 :采用正畸方法矫治 ,患者和家长对治疗效果满意 ;采取正颌外科治疗 ,面型改善明显。结论 :良好的护理是偏颌畸形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外科-正畸治疗下颌骨偏斜的Ⅲ类骨性畸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下颌骨偏斜的Ⅲ类骨性畸形的颅面形态特征,总结采用外科-正畸治疗矫治此类畸形中正畸治疗的特点及难点。方法 总结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通过外科-正畸治疗完成的下颌骨偏斜Ⅲ类骨性畸形病例25例,通过治疗前后患者资料的对比分析,对该类畸形的临床特点、正颌手术前后正畸治疗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 骨性Ⅲ类下颌骨偏斜畸形是合并有矢状向及冠状向的错畸形,正颌手术前的正畸治疗主要是平整协调上下牙弓形态和去除各类牙代偿,正颌手术后的正畸治疗为咬合的精细调节。经外科-正畸治疗,25例下颌骨偏斜的骨性III类畸形患者的形态和功能均得到改善。结论 下颌骨偏斜的Ⅲ类骨性畸形的临床表现复杂,有别于单纯的骨性Ⅲ类畸形,正颌手术前后的正畸治疗是保证矫治效果、达到功能形态俱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已行双颌手术的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治疗前、正颌手术前正畸后和治疗完成后拔与不拔上颌第一前磨牙的上、下颌骨硬组织结构差异。方法:研究对象为均已行上颌骨Le Fort I型前移和下颌骨矢状劈开后退术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畸形伴上颌骨发育不足和下颌骨发育过度的患者。研究对象被分成两组:术前正畸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组15例,未拔牙组16例。摄取治疗前(T1)、正颌手术前正畸后(T2)、治疗完成后(T3)的头颅侧位定位片分析测量9个指标值,采用SAS 8.0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团体t检验。结果:治疗前(T1)拔牙与非拔牙组上牙槽角(SD-SN)有显著差异(P<0.05)。正颌手术前正畸后(T2)下中切牙角(L1-MP)和覆盖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T3)下中切牙角(L1-MP)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各测量项目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拔牙组在治疗前骨组织的结构形态上上牙槽骨较非拔牙组更前突,通过术前拔牙正畸内收上前牙长轴后得以改善。正颌手术前正畸后拔牙组下前牙去代偿较非拔牙组更明显,下前牙更直立。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正颌-正畸联合治疗30例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30例.年龄19~26岁.平均年龄22.5岁。所有患者均经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术前正畸旨在排齐牙列,去代偿,协调上下牙弓,平整[牙合]曲线,建立术后良好的咬合关系。术后正畸进一步排齐牙列,精细调整[牙合]关系。治疗前、后摄取头颅定位侧位片,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30例患者术后面形改善,上、下牙弓协调。咬合关系良好。测量数据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能获得功能和美观的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铸造twin-block矫治器对生长发育期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下颌骨形态的影响。方法:20例恒牙早期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平均年龄12.4岁,男女各10例。所有患者都使用个别铸造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时间12个月。治疗前、后通过研究模型、相片及头颅侧位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拆除矫治器后,所有患者的侧貌都得到明显改善,下颌骨不能退回到原有位置。头影测量显示下颌骨总长度明显增加,下颌骨重叠图显示下颌骨体部形态没有明显变化,下颌升支高度明显增加,主要体现在髁突颈部的长度增加。结论:铸造twin-block矫治器能改变生长发育期患者的下颌骨形态,这种形态的变化能显著改善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的侧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