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比较不同血管活性药物治疗脓毒性休克的效果.方法 分析56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结果,按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不同,分为多巴胺组(A组)、去甲肾上腺素组(B组)、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酚丁胺组(C组),比较3组用药0 h、6 h、12 h及24 h动脉血乳酸、平均动脉压的变化.结果 B组或C组动脉血乳酸浓度(24 h)显著低于A组(P<0.01),B组或C组平均动脉压(6 h、12 h)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 脓毒性休克患者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酚丁胺降低动脉血乳酸浓度、改善组织缺血缺氧、提高平均动脉压效果明显优于单用多巴胺.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去甲肾上腺素加多巴酚丁胺、多巴胺对脓毒性休克病人肾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脓毒性休克的病人经过积极的液体复苏后,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治疗组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对照组应用多巴胺,观察患者尿量及血尿素氮、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内生肌酐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尿量、尿素氮、肌酐则明显高于治疗组。结论联合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可显著增加CCr。  相似文献   

3.
儿茶酚胺类药物是稳定心源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的基础用药,该类药物应用需个体化。收缩压维持于80~90mmHg,可先用多巴酚丁胺或多巴胺;收缩压<80mmHg或平均动脉压<60mmHg,需要在提高心输出量的同时进一步收缩血管提升血压时,可首选去甲肾上腺素;较大剂量单药不能维持血压时,尽早联合用药,可以选用多巴酚丁胺联合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联合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联合多巴胺;过大剂量多巴胺(≥15μg·kg^-1·min^-1)副作用多,近期死亡增加,应尽量避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对感染性休克病人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符合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的 15例病人经过积极的液体复苏后 ,随机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观察尿量、肌酐清除率 (CCr)、钠排泄分数 (FeNa)的变化。结果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联合去甲肾上腺素都能提高血压 ,增加CI、SVRI、LVSWI,与基础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但对肾功能的改善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比单独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多巴胺增加尿量、FeNa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既能增加CI、SVRI、LVSWI ,又能改善肾功能 ,是治疗感染性休克病人理想的血管活性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多巴胺(Dopa)、去甲肾上腺素(NE)、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NE+Dobu)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胃肠道灌注的影响。方法:符合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的13例患者经过积极的液体复苏后,随机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观察胃粘膜内pH(pHi)、胃粘膜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O2)的变化。结果: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都能提高血压,增加心排指数(C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左室每搏功指数(LVSWI)、氧输送(DO2),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对胃pHi,△PCO2的改善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比单独去甲肾上腺素明显,比多巴胺更好,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多巴酚丁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即能增加CI、SVRI、LVSWI、DO2,又能改善胃pHi, △PCO2,是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理想的血管活性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对脓毒症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90例脓毒症患者经充分液体复苏后.随机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观察用药后肾功能的变化,包括尿量、肌酐清除率(CCr)、钠排泄分数(FeNa)等指标.结果 多巴胺组尿量、FeN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多巴酚丁胺组[(3072±480)、(2038±515)、(362±522)ml/24 h,(3.80±1.09)、(2.06±1.14)、(2.10±0.95)%,均P<0.05].多巴酚丁胺组的CCr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多巴胺组[(79.2±39.1)、(50.6±21.8)、(47.4±16.7)ml/min,P<0.05].结论 多巴胺能增加尿量和FeNa,但不增加CCr,多巴酚丁胺可增加CCr,但对尿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对严重感染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33例严重感染患者经过积极的液体复苏后,随机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观察尿量、肌酐清除率(CCr)、钠排泄分数(FeNa)的变化.结果联合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时,CCr为(77.9±139.7)ml/min,显著高于基础值[(36.5±24.2)ml/min]和多巴胺组[(52.6±66.5)ml/min],P均<0.05.多巴胺组尿量为(195±101)ml/h,FeNa为(6.4±4.6)%,均明显高于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组[(135±142)ml/h、(3.2±3.2)%]、去甲肾上腺素组[(125±53)ml/h、(4.9±2.7)%]、肾上腺素组[(130±124)ml/h、(5.6±6.0)%]和基础值[(167±131)ml/h、(6.3±8.2)%],P均<0.05,但多巴胺组的CCr显著低于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组(P<0.05),与其余各组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联合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酚丁胺可显著增加CCr;多巴胺能增加尿量和FeNa,但不增加CCr.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对感染性休克病人胃肠道灌注的影响。方法 符合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的 13例病人经过积极的液体复苏后 ,随机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观察胃黏膜pHi、△PCO2 的变化。结果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 +去甲肾上腺素都能提高血压 ,增加CI、SVRI、LVSWI、DO2 ,与基础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但对胃pHi、△PCO2 的改善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酚丁胺比单独去甲肾上腺素明显 ,比多巴胺更好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多巴酚丁胺和去甲肾上腺联合既能增加CI、SVRI、LVSWI、DO2 ,又能改善胃pHi、△PCO2 ,是治疗感染性休克病人理想的血管活性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不同血管活性药物对脓毒症休克兔肠黏膜通透性影响.方法 采用盲肠结扎穿孔联合静脉注入内毒素制备脓毒症休克模型,将63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A组,n=7)、造模组(B组,n=14)、多巴胺组(C组,n=14)、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组(D组,n=14)和去甲肾上腺素+精氨酸升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组(E组,n=14),各组分别于造模后3、6 h 2个时相点处死7只,留取尿标本测定各时相点乳果糖与甘露醇比值(lactulose/mannitol, L/M) ,并留取回肠标本作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 各组尿中L/M值在各时相点均高于A组;C组与B组比较,尿中L/M值在3、6 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尿中L/M值在3 h显著低于B组(P<0.05);E组尿中L/M值在3、6 h均显著低于B组(P<0.05).形态学观察发现D、E组回肠损伤明显轻于B、C组.结论 脓毒症休克时肠黏膜屏障损伤严重;去甲肾上腺素联用多巴酚丁胺或小剂量精氨酸升压素可以有效缓解脓毒症休克引起的肠形态和肠通透性改变;去甲肾上腺素联用小剂量精氨酸升压素效果可能更持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应用左西孟旦和多巴酚丁胺治疗脓毒症心肌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6例脓毒症心肌病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多巴酚丁胺组(n=32)和左西孟旦组(n=34),分别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多巴酚丁胺和左西孟旦.分析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N末端B型利尿钠肽原(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肌钙蛋白I、乳酸水平、氧合指数、住院时间、住院死亡率、去甲肾上腺素总剂量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T-proBNP、肌钙蛋白I、乳酸、氧合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T-proBNP、乳酸、肌钙蛋白I水平比治疗前降低,氧合指数比治疗前升高(均P<0.05).治疗后,左西孟旦组患者的NT-proBNP、肌钙蛋白I、乳酸水平、住院时间和去甲肾上腺素总剂量比多巴酚丁胺组低,氧合指数比多巴酚丁胺组高(均P<0.05);与多巴酚丁胺组相比,左西孟旦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西孟旦与多巴酚丁胺相比,能更好地改善脓毒症心肌病患者的心功能,稳定血流动力学,减少住院时间,但无法降低住院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头部围针结合体针在偏瘫康复中的作用。方法90例患者分为头部围针体针结合康复组(实验组),焦氏头针体针结合康复组(对照组1),及康复组(对照组2)。判定标准为上田敏功能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头部围针组还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治疗前后评定。结果3组治疗前后功能评分有显著性差异,组间比较实验组ADL及下肢功能的恢复优于其他两组,上肢功能恢复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治疗前后抑郁量表评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头部围针是有效的疗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吴丽丽  黄丽华   《护理与康复》2017,16(9):919-923+927
目的建立一套科学、客观、系统的急性脑卒中护理质量指标,为我国急性脑卒中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制定严密的文献检索策略,采用美国霍普金斯证据等级与质量评价方法评定检索到的文献质量,在借鉴国内外有关急性脑卒中护理质量指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定急性脑卒中护理质量指标37条,利用专家小组讨论和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指标重要性、公式合理性及可行性进行评价。结果构建了一套包括17个指标在内的急性脑卒中护理质量指标。2轮专家咨询的有效回收率分别是92.00%和95.24%,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4和0.85,2轮专家咨询后各项指标重要性的变异系数为0.09~0.23,计算公式合理性变异系数为0.08~0.21,收集资料方法可行性变异系数为0.10~0.24,均小于0.3。结论基于德尔菲法构建的急性脑卒中护理质量指标科学性强,可为我国急性脑卒中管理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多发性硬化MRI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磁共振检查在监测多发性硬化的病程进展和临床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出现的磁共振新技术如磁共振波谱成像、扩散张量成像、磁化传递成像等为早期显示病灶和判断病理类型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对近年来MRI在多发性硬化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健康教育对骨折病人康复锻炼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240例骨折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系统化、针对性的康复教育,对照组进行常规教育,统一发放问卷,比较两组病人健康教育前后康复知识掌握情况和依从性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出院后康复知识得分、依从性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骨折病人实施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病人康复锻炼的依从性,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6.
产后康复按摩对产妇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产后康复按摩对产妇身心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5-12月在本院分娩、无慢性躯体疾患、无精神障碍、新生儿出生时健康的初产妇40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产后常规护理的同时加用产后康复按摩,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护理,比较2组产妇产后康复情况。结果实验组产妇产后疼痛、睡眠质量、排泄情况、子宫复旧、产后抑郁程度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康复按摩对产妇身心健康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产后康复按摩对产妇身心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5—12月在本院分娩、无慢性躯体疾患、无精神障碍、新生儿出生时健康的初产妇40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产后常规护理的同时加用产后康复按摩,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护理,比较2组产妇产后康复情况。结果实验组产妇产后疼痛、睡眠质量、排泄情况、子宫复旧、产后抑郁程度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康复按摩对产妇身心健康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健康教育对骨折病人康复锻炼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240例骨折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系统化、针对性的康复教育,对照组进行常规教育,统一发放问卷,比较两组病人健康教育前后康复知识掌握情况和依从性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出院后康复知识得分、依从性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骨折病人实施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病人康复锻炼的依从性,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康复疗养对于高原官兵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将刚下4,000 m以上高原赴临潼疗养院的31名高原官兵分为疗养+高压氧疗组和正常疗养组,分别于入院时、疗养15 d,疗养30 d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原官兵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中切还原黏度随着疗养时间的增加而降低,疗养+高压氧疗组和正常疗养组疗养30 d、15 d较入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养+高压氧疗组较正常疗养组效果好。结论刚下高原官兵通过康复疗养,血液黏度显著降低,对提高高原守防部队官兵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进一步增强部队连续作战能力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20.
卢玉贞  刁冬梅  丘宇茹  黄芳玲 《现代护理》2007,13(28):2675-2677
目的了解广州市临床一线护士掌握艾滋病知识的程度,为提高目标人群的防护知识、意识及所在科室相关制度的完善提供依据。方法2005年3月采用调查问卷考核的方法对广州市部分一甲、二甲、三甲医院临床一线的834名护士进行了艾滋病认知状况的调查。结果对艾滋病一般知识,如HIV/AIDS的名称、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掌握较好,回答的正确率都在90%以上;对专业性较强的艾滋病知识,如艾滋病的抵抗力、窗口期、有效的预防措施等掌握稍差,回答的正确率是50%~60%;对艾滋病职业暴露及艾滋病职业防护等方面的知识等20%~30%能够正确回答;文化程度和专业技术职务对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无显著性差异,而不同医院类别以及门诊等特殊临床科室的一线护士对某些问题的回答正确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强临床一线护士对艾滋病职业防护等方面的培训,完善相关制度和工作指引,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杜绝职业性暴露和感染,保护临床护士的职业安全成为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