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BsAg携带者母乳喂养传染性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乙型肝炎(乙肝)母婴传播途径较为复杂,除宫内感染和分娩过程中感染外,产后母婴密切接触也可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乳喂养是可能感染的途径之一。我国HBsAg携带者高达15%~20%,了解母体血液与乳汁中HBV标志(HBVM)及传染性如何,对指导HBsAg携带者的母乳喂养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对40例HBsAg携带者的母亲血液及乳汁中HBVM进行检测,同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DNA,以确定其是否具有传染性。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一)母乳 40例HBsAg携带者母亲均来自本院妇产科和徐州市妇产医院。于产后5天内取初乳5ml,置于经硅烷化处…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评价消化科HBsAg阴性住院患者是否携带HBV方法使用PCR技术检测了119例HBsAg阴性的消化科住院患者的HBVDNA,并与103例HBsAg阴性传染料住院肝炎患者相比较.结果89.3%的传染科住院患者HBsAg,抗-HBs,抗-HBc,HBeAg,抗-HBe(统称HBVM)阳性,59.2%HBVDNA阳性;52.1%的消化科住院患者HBVM阳性,30.3%HBVDNA阳性.传染料患者两指标都显著高于消化科住院患者(P均<0.005)HBVM均阴性模式中传染科患者的HBVDNA阳性率显著地大于消化科患者(x~2=28.92,P<0.005),两组患者之间HBVDNA阳性率的差异仅存在于HBVM均阴性的HBV感染模式中.结论消化科住院患者中存在NBsAg阴性的HBV携带者,两组HBVM阳性患者实际上来自于同一群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延边地区朝、汉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M表现模式与HBVDNA含量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联反应(F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慢性乙肝患者1773例(朝鲜族1074例,汉族699例)血清HBVDNA含量及HBVM,比较分析朝、汉族HBVM表现模式与HBVDNA含量的关系.结果:HBVM表现模式中朝、汉族在A组(HBsAg 、HBeAg 、HBcAb )各占40.69%、47.07%(P<0.01),B组(HBsAg 、HBeAb 、HBcAb )和C组(HBsAg 、HBcAb )各占47.07%,38.34%及7.18%,4.58%(均P<0.05).两个民族A、B组HBVDNA的阳性率(A:93.82%,93.92%;B:47.54%,47.39%)相似,在A组HBVDNA含量主要以高含量(≥1014-1016copies/L,70.73%,72.17%)为主,B组多数以低含量(≥106-1010copies/L,51.64%,51.18%)为主.结论:延边地区朝、汉族HBVM表现模式有明显差异,但HBVDNA的阳性率相似,HBVDNA含量与HBVM表现模式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患者胃粘膜中HBcAg和HBVDNA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胃粘膜中是否有HBcAg和HBVDN的存在。方法 随机选择120例乙型肝炎患者并对其行胃粘膜活检。采用ELISA法检测其静脉血HBVM,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其胃粘膜中的HBcAg,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其胃粘膜中的HBVDNA。结果 乙型肝炎患者胃粘膜中有HBcAg和HBVDNA的存在,主要呈胞浆型分布,少数在胃粘膜腺细胞胞核上表达。胃粘膜腺腔、胃小凹及间质中也可见HBcAg和HBVDNA颗粒。血清HSsAg合并HBeAg和抗HBc阳性、HBsAg和抗—NBe及抗—HBc均阳性与抗—HBc阳性或HBsAg阳性或抗HBe阳性,但HBeAg阴性者的乙型肝炎患者胃粘膜中HBcAg、HBV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乙型肝炎患者胃粘膜中有HBcAg和HBVDNA的存在,与其血清中HBV复制状态不相关。  相似文献   

5.
肝性胸水HBV标志物检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检测肝性胸水HBV标志物.方法根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变诊断者,出现漏出性胸腔积液,除外其他原因,诊断为肝性胸水8例.男3例,女5例,年龄27岁~62岁.7例胸、腹水并存,1例单纯胸水,均为右侧,积液中至大量.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均采用ELISA法,5例HBVDNA采用RT-PCR法.结果肝性胸水、腹水和血清的HBsAg,HBeAg,抗-HBe和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87.5%,85.71%,100%;25%,28.5%,37.5%;50%,57.14%,62.5%和3/5(60%),3/5(60%),4/5(80%),经统计学检验,P>0.05,无明显差异.三者抗-HBs均为阴性,抗-HBc均为阳性.结论同时检测血清、胸水和腹水HBVM结果显示,胸水和腹水各项标志物阳性率基本相同,二者HBsAg,HBeAg,抗-HBe和HBVDNA均略低于血清,但无统计学意义.抗-HBc均为阳性,抗-HBs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6.
血清前S1抗原与HBV其它标志物及其DNA检测间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 (PreS1)与HBV其它标志物及其DNA检测间的关系。对 916例血清标本进行PreS1、乙肝病毒标志物和HBVDNA同步检测。在HBsAg( )病例组 ,PreS1与HBeAg及HBVDNA阳性率分别为 77 0 9%、5 9 78%和 6 5 36 % ,结果符合率达 72 6 3%和 74 72 % ,在正常对照组三者均为阴性 ;在HBsAg、HBeAg、抗HBc与HBsAg、抗HBe、抗HBc和HBsAg、抗HBc三种阳性模式组 ,PreS1与HBVDNA结果符合率为90 4 2 %、5 1 0 0 %和 5 3 4 1% ,PreS1阳性率 (91 5 9%、5 5 0 0 %、5 6 82 % )与HBVDNA(96 96 %、17 0 0 %、2 1 5 9% )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均 <0 0 5 )。提示血清PreS1主要存在于HBsAg携带者 ,且与HBeAg和HBVDNA关系密切 ,是反映HBV复制及传染性的又一可靠血清学指标。PreS1联合HBV标志物同步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结合HBVDNA载量、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评价HBsAg在原发性肝癌(HCC)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306例HBV感染所致肝硬化及肝硬化合并HCC的两组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滴度,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患者血清HBVDNA载量。结果肝硬化组:血清HBsAg滴度≥250IU/ml者占67.5%;HBeAg阳性者占23.8%;HBeAg阴性者占76.2%;HBVDNA≥104copies/ml者占79.5%。肝硬化合并HCC组:血清HBsAg滴度≥250IU/ml者占81.9%;HBeAg阳性者占38.1%;HBeAg阴性者占61.9%;HBVDNA≥104copies/ml者占61.3%。两组中HBsAg≥250IU/ml与HBVDNA≥104copies/ml病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HBV感染所致肝硬化患者中,长期高滴度状态的HBsAg在评价肝硬化发展为HCC中同样起到预警信号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ALT正常的HBV慢性携带者肝组织病理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了解ALT正常的HBV慢性携带者(ASC)的肝组织病理改变状况,探讨其临床意义及其与HBVDNA、HBeAg的关系。对32例ALT正常的HBV慢性携带者行快速经皮肝穿刺术取肝组织,研究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分级分期;ELISA法检测血清HBVM,PCR法检测血清HBVDNA。结果没有真正的健康ASC(病理状态为G0S0),32例ASC中,G1S0有15例,G1S1有13例,G2S1有4例;肝组织学的炎症活动及纤维化改变程度HBVDNA阳性组明显重于HBVDNA阴性组,男、女之间、HBeAg定性检测及HBVDNA水平的比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55例活动性肝硬化中,HBVM2项以上阳性者50例(90.9%)。其中HBsAg、抗-HBc及HBeAg或抗-HBe阳性者43例,占HBVM阳性者的86.0%。在50例HBVM阳性中,41例检测了HDAg及抗-HD。HDAg阳性3例,抗-HD阳性27例,计30例阳性(73%)。提示在我国肝硬化的主要原因为HBV感染所致,活动性肝硬化可能与乙、丁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0.
HBV感染者HBV DNA与血清标记物间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HBsAg阳性患者血清标记物与HBVDNA水平间的关系。方法 用时间分辩免疫荧光分析法测定HBV感染者的血清标记物 ,荧光定量PCR法测定HBVDNA含量。结果  2 0 4例HBV感染者中 ,血清标记物出现三种组合 ,组合Ⅰ为HBsAg ( +)、HBeAg ( +)、抗 HBc ( +) 10 4例 ,血清HBVDNA阳性率为 86.5 % ;组合Ⅱ为HBsAg ( +)、抗 HBe ( +)、抗 HBc ( +) 80例 ,血清HBVDNA阳性率为 3 2 .5 % ;组合Ⅲ为HBsAg ( +)、抗 HBc ( +) 2 0例 ,血清HBVDNA含量均低于检测低限 ( <1× 10 3 拷贝 /毫升 )。结论 HBV感染者血清HBVDNA水平更能反映病毒复制的程度 ,应努力开展此项检测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了597例甲肝患者HBVM的检测结果。HBVM的阳性率为79.73%,其中HBsAg阳性率为13.61%,抗-HBs79.20%,HBeAg4.83%,抗-HBe18.91%,抗-HBc37.4%,抗-HBcIgM11.35%HBsAg/IgM50.29%,以抗-HBs阳性率最高,HBsAg/IgM次之。单项抗-HBs阳性者占43.91%。抗-HBcIgM的阴转率为62.07%。  相似文献   

12.
45例HBsAg阴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HBsAg阴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血清HBV标志物、HBVDNA水平、肝脏病理变化及肝组织HBsAg和HBcAg的表达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HBsAg阴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肝组织活检和病理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在45例患者中,23例(51.1%)感染途径不明,25例(55.5%)无任何自觉症状,肝功能异常和病理损害均为轻度,但8例(17.8%)肝脏病理诊断为早期肝硬化;45例患者肝组织HBsAg和(或)HB-cAg均有至少一项阳性;43例(95.6%)患者血清抗-HBs、抗-HBe和抗-HBc出现单独或联合阳性,而仅4例(8.9%)血清HBVDNA阳性。结论HBsAg阴性乙型肝炎起病隐匿,临床症状、肝功能变化和病理损害相对较轻,但其危害不容忽视,明确诊断需检测血清HBVDNA和(或)肝组织HBsAg和HBcAg。  相似文献   

13.
刘英 《地方病通报》2006,21(4):46-47
为进一步探讨HBsAg滴度与HBeAg、抗-HBc检出的关系,我们对160例HBsAg携带者进行了HbsAg,HbeAg和抗-HBc的测定,现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门诊病人和乙肝疫苗接种前、自愿做两对半检验的人员中、筛检出的无临床症状、HBsAg阳性者160名。1.2方法:静脉采血,HBsAg测定用反向被动血凝法。HBeAg、抗-HBc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来源于上海科华生物技术公司,在有效期内使用,结果按说明书判定。2结果2.1 HBsAg滴度与HBeAg检出情况:在160例HBsAg携带者中,检出HBsAg阳性62例,阳性率为38.8%(62/160)。其中HBeAg滴度小于或等…  相似文献   

14.
去年底,我科对急性甲、乙肝炎各6 例,HBV携带者8例,慢迁肝50例,慢活肝14例,晚期肝硬化8例,正常人7例,共99份血清进行前-S_2抗原(ELISA法)检测,同时测HBsAg(RPHA),PHSA受体(PHA),抗-HBc(HLISA)及HBVDNA  相似文献   

15.
为总结小儿慢性乙肝(CHB)的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了70例小儿CHB患者的感染途径、症状、体征、肝功能以及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小儿CHB临床症状以食欲不振较多见,体征以肝肿大多见。血清ALT、TBiL以轻中度升高为主,ALT超过4 0 0U/L者或TBil大于85. 5 μmol/L者均少于成人组(P <0. 0 5 ) ;血清ALB正常和轻度下降者多见,而小于32g/L者较少见。HBVM以HBsAg( )、HBeAg( )、抗-HBc( )、HBVDNA( )最多见,HBsAg( )、抗HBe抗-HBc( )、HBVDNA( )较少出现。小儿CHB患者临床表现及肝功能损伤均较轻,血清HB VM以病毒复制指标阳性者为多,前C区变异较少出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分析220例抗结核药物对结核合并乙肝病毒标记物(HBVM)阳性患者肝功能的影响及肝损害与乙肝病毒载量水平(HBVDNA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88例HBVM阳性而HBVDNA阴性患者(Ⅰ组);132例HBVM阳性且HBVDNA阳性患者(Ⅱ组);与同期住院686例HBVM阴性患者作对照(Ⅲ组).HBVDNA阳性患者根据HBVDNA水平:在300拷贝/mL~ 105拷贝/mL之间的患者(Ⅱa组);HBVDNA水平﹥105拷贝/mL的患者(Ⅱb组).结果 肝损害发生率分别为:Ⅰ组10例(11.36%);Ⅱ组58例(43.94%);Ⅲ组84例(12.24%);Ⅱ组与Ⅰ组、Ⅲ组之间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而Ⅰ组与Ⅲ组之间无明显差异;Ⅱa组18例(31.58%);Ⅱb组40例(53.33%),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BVM阳性而HBVDNA阴性合并结核的患者可予有效抗结核治疗,HBVM阳性且HBVDNA阳性患者在接受抗结核治疗时发生肝损害的危险性大,肝损害的危险性与HBVDNA水平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调查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慢性HBsAg携带者的HBeAg、抗HBe和DNA聚合酶及其抑制因子。 91例急性肝炎,在发病后1~6天,第1、2和6月进行检测。44例慢性肝炎,其中慢性侵袭性肝炎30例,慢性持续性肝炎14例。HBsAg慢性携带者组中健康携带者36例,长期血透HBsAg健康携带者17例。HBsAg和抗HBc阴性的对照组50例均作同样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HBsAg/抗-HBs、HBeAg/抗一HBe、抗一HBc)不同模式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HBVpreSl)、HBVDNA,探讨HBV—LP与HBVDNA及HBVM模式间的关系,研究HBV—LP用于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诊治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HBV—LP、HBVpreS1和HBVM进行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HBVDNA进行检测。结果乙型肝炎患者大蛋白检测结果与HBVDNA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7,P〉0.05)。HBV—LPA值随HBVDNA拷贝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二者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r=0.565,P〈0.01),在不同HBVDNA拷贝数组别间,HBV—LP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3,P〈0.01)。结论HBV—LP是反应HBV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程度的良好的血清免疫学指标,血清中的HBV—LP与HBVDNA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特别是可作为HBeAg阴性患者体内监测病毒复制及预后判断的良好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抗-HBs阳性HBV感染者5年前瞻性随访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乙肝表面抗体(抗-HBs)阳性HBV感染者5年疾病演变。方法对62例抗-HBs阳性者检测5年前后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HBVDNA水平及观察临床演变。结果5年后肝硬化、肝癌发生率分别11.3%、4.8%,死亡5例见于123、12阳性模式组,123、12、245阳性模式5年后仍有48.1%、66.7%、61.1%保持原模式不变,临床类型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5年后抗-HBs和HBVDNA水平总趋势下降,123模式HBVDNA定量显著下降,12模式抗—HBs水平显著下降。结论HBVDNA和血清抗-HBs水平高低是预示疾病转归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聚合酶链反应在不同背景抗HBc阳性血清中检测HBVDNA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背景抗HBc(+)259份血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生物素(B:0)两种方法检测HBVDNA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抗HBc(+)/HBsAg(+)、抗HBc(+)/HBeAg(+)及抗HBc(+)/抗HBs(+)血清,前者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00%、100%、7.14%;后者分别为38.46%、51.63%、0。证实PCR检测血清中微量HBVDNA最敏感、特异性最强。另对HBsAg(-)血清应用PCR检测单项抗HBc(+)血清中HBVDNA阳性率43.48%,而单项抗HBcIgM(+)、抗HBcIgA(+)及抗HBcIgE(+)均为100%。为单项不同型抗HBc(+)血清中HBVDNA存在提供了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