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强对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新时期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重点方向,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新的时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与思考也日益深入,究竟哪些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作用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经常思考的问题。本研究结合笔者在从事辅导员工作中遇到的1例真实案例,发现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分析家庭各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探讨家校如何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作为应激因素,调查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应激状态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自助应对方式,为采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使用 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焦虑自评量表,对3975名大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及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02名(12.6%)名大学生可能存在抑郁症状,1066名(26.8%)名大学生肯定有抑郁症状,焦虑情绪发生率是13.9%,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焦虑发生率分别是12.30%、1.30%、0.30%.相关分析显示:是否存在抑郁症状与疫情信息、生活影响程度、学习影响程度、是否需要心理支援(r=0142,0.205,0.224,0.360;P<0.05)成正相关;焦虑等级与疫情信息、生活影响程度、学习影响程度、是否需要心理支援、抑郁总分(r=0.126,0.134,0.134,0.274,0.496;P<0.05)成正相关,而与疫情发生前是否存在心理疾病(r=-0.103;P<0.05)成负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接受负面疫情信息大于正面疫情信息、在家运动时间、对学习影响程度、焦虑标准得分都影响抑郁症状出现;而性别、专业、关注疫情的信息时间及抑郁情绪出现都影响焦虑程度.结论:应激(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一定影响,性别、专业、运动时间、关注疫情信息时间、正/负性信息、学习影响程度及抑郁焦虑等多个因素可能与应激状态下大学生心理变化相关,采取应对方式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制定个体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王永会 《校园心理》2011,9(2):116-118
<正>新时期,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如何提高和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每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研究和思考的课题。自浙江大学首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以来,高校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在高校中普遍开展,为提高和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方面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如课程目标定位单一、教学内容知识化倾向、教学方式被动且陈旧等[1]。因此,定位多元化教学目标、选择实用性的教学内容、采用积极的体验式教学方法是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者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探索和建设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对于提高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教学模式和方法。1应用参与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兴趣和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背景下大学生应对方式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以及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的一般背景调查问卷封2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在性别、专业、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各不同背景下大学生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存在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幻想、自责、解决问题三应对方式因子对心理健康有显着影响。结论心理健康教育应加强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培养.应特别注重幻想、自责、解决问题三个因子。  相似文献   

6.
谢秉宸 《校园心理》2017,(6):438-441
本研究以学习绩效为因变量,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自变量,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评,使用平均学分绩点(GPA)代表学生的学习绩效,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了问卷的效度和信度的检测、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变量的独立t检验和相关分析,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学习绩效的影响;针对南京某高等院校存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习绩效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症状和提高学习绩效的建议,教育大学生正确看待学习过程,激发学习动机,走出学习困境,积极应对不良心理症状,注意劳逸结合,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积极与人交往,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7.
完美主义对心理健康、自尊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对心理健康、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完美主义量表、心理健康量表、自尊量表和幸福感量表对29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担心出错、对行动的疑虑是心理健康的影响变量;担心出错、组织性和对行动的疑虑是自尊的影响变量;担心出错和组织性是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变量.②顺应不良的完美主义对心理健康、自尊及主观幸福感产生消极影响;顺应良好的完美主义对自尊和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结论完美主义维度对心理健康、自尊及主观幸福感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顺应良好和顺应不良的完美主义对心理健康、自尊及主观幸福感具有不同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医学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分析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新乡医学院2007级1524名新生进行调查。结果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学生检出率为32.3%,进一步的咨询分析发现一类学生中7.62%的学生存在心理困惑,主要心理问题有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结论医学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学校应营造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马金焕 《校园心理》2016,(2):114-115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独生子女和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高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虚拟网络社交的广泛使用使得高校大学生面临的环境愈来愈复杂,所引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针对大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以往的研究思路大多集中在症状的原因分析及症状的消除上。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有些生活在压力或挫折环境下的大学生,其心理发展水平不仅没有倒退或停滞,反而社会功能完好甚至出现"创伤后成长"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师范类大学生完美主义、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运用大学生完美主义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袁和一般健康问卷对师范类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心理健康与完美主义存在显著负相关,与自我效能感呈较高正相关;完美主义与自我效能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交互作用,高自我效能中完美主义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心理健康水平最低的是低自我效能高完美主义者。结论完美主义和自我效能共同作用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需要引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注意。  相似文献   

11.
父母养育方式、应对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应对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应对方式问卷、90项症状自评量表对 1 65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父母养育方式和大学生应对方式密切相关 ,两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均产生影响 ,父母养育方式对心理健康的直接作用似乎比通过应对方式所产生的间接作用更强一些。结论 研究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关系及其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对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探讨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对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127例网络成瘾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网络成瘾大学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分上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和健康适应事件与心理健康各因子都存在中等程度的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心理健康各因子分与积极应对方式呈现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结论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一定问题,受到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692名高等师范生毕业前16PF测评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人格因素密切相关[1 2 ] 。人格是人类心理行为的基础 ,人格特征影响人对外界的认知过程、调节机制和行为方式 ,因此 ,人格的面貌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潜能开发和对社会的适应状况。应届大学毕业生对社会的适应状态是其人格素质的综合反应 ,也体现了高校育人环境对在校大学生人格完善与健全的促进与影响。研究大学生毕业前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 ,可为大学生毕业后能够不断健全自己的人格以适应社会需求提供依据 ;更重要的是为在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1 对象和方法1.…  相似文献   

14.
张宁东  张海燕  蓝洁 《校园心理》2009,7(5):308-311
为了解高职高专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与汉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量表对2712名高职高专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少数民族学生838名。高职高专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基本趋同,客观环境条件对高职高专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影响,高职高专少数民族男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伴随着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出现了差异化和个性化,面对同样的逆境,有些人屈服于压力而有些人却变得更加坚强,这也是近几年心理学界关注的对心理弹性的研究。在逆境面前,具备较高心理弹性的个体可以勇于面对并挑战逆境,最终战胜逆境;而低心理弹性水平的个体则无法应对逆境,从而导致出现各种不适应或产生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影响到学习和生活。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弹性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特点,从而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对海南省某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进行调查,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人格量表为测量工具,对683名不同年级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测评,有效问卷为672份。结果显示,除了躯体化症状外其他8个因子都显著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不同人格特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诸多因子存在显著相关。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同时体现因材施教,更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近5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目的 在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的形势下,探究真正适合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路.方法 就近5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成因、影响因素、研究路径、研究成果等作以综述.结果 近5年来,高校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出复杂化、消极化、突发化的发展趋势,不同群体特征渐趋明显,如贫困生、女生、成绩落后学生等.结论 提出回归本位,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基础上创立符合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18.
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应对方式问卷(CSQ),对19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SCL-90得分,除偏执因子外.其余均有显著性差异;在CSQ中除求助项外.其余5项得分差异均有显著性;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结论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需要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性少数(GLBT)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性取向自我认同、秘密隐藏在非支持环境对心理健康影响中的作用。方法:以290名GLBT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非支持性环境问卷、内化同性恋问卷、自我隐藏问卷以及抑郁量表、焦虑量表、孤独量表测量被调查对象的非支持环境、性取向自我认同、秘密隐藏、心理健康分数。采用SPSS 22.0以及Hays(2013)的Process宏程序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结果:性取向自我认同在非支持环境对心理健康影响中的中介效应值为-0.302,95%置信区间为[-0.409,-0.215],性取向自我认同在非支持环境对心理健康影响中起中介作用;秘密隐藏在非支持环境对心理健康影响中的中介效应值为-0.194,95%置信区间为[-0.299,-0.112],秘密隐藏在非支持环境对心理健康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内化恐同和秘密隐藏在非支持环境对心理健康影响中的链式中介效应值为-0.054,95%置信区间为[-0.093,-0.028],性取向自我认同、秘密隐藏在非支持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结论:对性少数人群的非支持性环境负向影响GLB大学生自我性取向认同,导致他们隐藏自己的同性取向秘密,进而损害其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原因;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及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阐明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所具有的高效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