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猝死”一般是指发病 2 4小时以内不可预料的内因性急性死亡。欧美文献报道 ,自然死亡中 1 0 %~ 30 %为猝死 ,其中 45 %~ 6 0 %是来自心脏、主动脉疾病。日本厚生省循环疾病研究组报道 ,猝死占全部死亡的 1 0 % ,丰岛等对新泻的调查研究表明 ,猝死占 1 7.5 % ,其中心源性猝死达 6 9%。用动态心电图 (Holter)进行研究发现心源性猝死的原因 ,83%为快速性心律失常 ,1 7%为缓慢性心律失常。从这些结果可以推测 ,要想预防猝死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器质性心脏病 (心肌病、心肌梗塞等 )的患者 ,发生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危…  相似文献   

2.
业已证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虽然心脏监护和动态心电图(Holter)在监测和预防冠心病、心肌梗塞、猝死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仍有其缺点和局限性。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体表无创性心室迟电位检查技术可能是一项很有前景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心衰患者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律失常的治疗非常重要,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心衰患者,在诊断时必须与快速心率依赖性心肌病相鉴别。心功能低下的情况下,抗心律失常药的滥用反而会导致心功能恶化。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有恶化病理生理和生命预后的不良反应,因此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这种非药物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合并心衰的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方面,虽然导管射频消融成功治疗致死性心律失常的病例不少,但现阶段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致死性心律失常始终是一种探索性的治疗方式,一定要在植入ICD的前提下进行。  相似文献   

4.
高谦 《日本医学介绍》1993,14(9):411-413
1.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急救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有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②房室传导阻滞;③束支传导阻滞;④缓慢性心房纤颤等。在考虑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急救治疗方面,明确缓慢性心律失常与心脏性猝死有怎样的关系至为重要。一般猝死占总死亡率的12~15%,而心性猝死则占总猝死的60~70%。在动态心电图记录的猝死病例中,由缓慢心律失常引起的占15%。即使是同一种心律失常,由于轻重程度、患者基础心脏病等不同,危险性大不相同,处置上的紧急程度亦各异。对于各种各样的患者,迅速正确地判断现时和将来的危险性,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猝死高危病例心律失常的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猝死高危病例心律失常的管理土谷健等猝死多由于过速性心律失常所致,其中室速(VT)、室颤(VF)等室性心律失常占心脏性猝死的70~80%。本文拟就VT、VF发作时的治疗方法及复发的预防方法进行概述。一、室性心动过速1.分类及基础疾病3个以上连发小于30...  相似文献   

6.
最近循环内科学会多数计划制定“心源性猝死的预测”,该题目为现代医学非常重要的课题之一。心源性猝死多数容易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变的患者,其中以心肌梗死为代表的缺血性心脏病最多,占死亡的40%~65%。  相似文献   

7.
一、所谓致死性心律失常致死性心律失常正如字面所示是与死亡直接连接的心律失常,大部分心脏性猝死是由此而引起的。其种类以心室颤动(VF)、持续型室性心动过速[含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型室速(TdP)]所谓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alignantVA)为主,也包含高危性(向VF移行的,危险性高的)午-帕-怀三氏综合征(Wolff-Parkinson-White综合征、又称WPW综合或预激综合征),其kent束有效不应期(ERP)缩短≤270ms,心房纤颤动(af)中的QRS波群增宽(假性室性心动过速),RR最短RR≤205ms。所谓准恶性心律失常有时也包括于其中,本文予以省略。也有心动…  相似文献   

8.
1994年,在日本保险通过了导管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它采用高频能量消融并根治导致心律失常的心肌)之后,该法开始普及。导管消融不同于离断或冷冻凝固心律失常起源的外科开胸术,作为治疗药物无效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根治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目前,导管消融几乎可以治疗所有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成功率很高。其中,对于发作性室上性心律失常中的常见原因WPW综合征和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治疗的成功率超过95%。  相似文献   

9.
经导管消融术 (Radio Frequency CatheterAblation RFCA) ,80年代初始用于临床 ,当时能源为直流电。 80年代后期 ,能源改为高频电流 ,其安全性和疗效有所提高 ,遂迅速普及。从前认为药物治疗无效的心动过速是 RFCA的适应证 ,而近年来对多种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病例 ,RFCA与药物疗法一起被称为第一线治疗方法。对以往射频治疗成功率较低的心律失常 ,近年来 ,随着新仪器的出现和临床资料的积累 ,已使手术效果提高 ,故积极将 RFCA作为首选治疗方案的病例也增加起来。本文在于论述RFCA治疗的意义和现状及今后的展望。一、RFCA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1987年6月笔者赴日研修心血管内科,内容涉及心律失常现代诊治技术,其中主要是临床心脏电生理学和人工心脏起搏两个课题。兹简要介绍如下。临床心脏电生理学临床心脏电生理学是近代研究心律失常机理最有效的手段,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是非常有用的。它研究的领域从广义来说包括His束心电图,Holter心电图,心腔心内心电图和通过程序刺激研究各种心律失常的机理。心房调搏(TEAP)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无创性心脏电生理检查技术,其临床价值愈来愈受到心律失常专家重视。由于心房调搏法无创伤,不影响心肌电生理特性,可反复检查应用。这对筛选抗心  相似文献   

11.
加藤裕文  李春元 《日本医学介绍》1991,12(11):512-512,527
婴幼儿期猝死的原因多半为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及呼吸系统疾病,而心脏疾病引起的猝死于学龄期以后随年龄而增加,但婴幼儿期的猝死较其以后发病率增高,其中因心脏疾病引起的猝死亦不少。以前关于学龄期以后心源性猝死(SCD)的报道不少,但有关婴幼儿期SCD的详细报道则很少。一、引起SCD的心脏疾病据厚生省SIDS研究班对全国8个单位出生后1天至6岁的儿童中195例SCD的调查,在引起SCD的7类心脏疾病中,以低氧性(74例)、心功能不全性(47例)、心肌及冠状动脉性(37例)最多,其次为心脏手术后(17例)、心律失常(7例)、肺动脉阻塞性疾病(6例)及其他心脏疾病(7例)。从原因  相似文献   

12.
植物神经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二者支配人体的生命活动。为适应环境,人体在运动时交感神经占优势,而安静时副交感神经占优势。许多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等致死性心律失常常伴有器质性心脏疾病,这常是心律失常的基础。但致死性心律失常并不经常发生,其发生与心律失常的基础、触发活动(期外收缩)、修饰因子(植物神经、电解质等)三者平衡相关,而有时也与植物神经密切相关。本文就植物神经与致死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分别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3.
现在临床分析室性心律失常的方法主要有Holter心电图、信号平均值心电图、体表心电图、电生理检查等。本文仅就电生理学检查的临床应用及某些疾病的特征加以论述。一、室性心动过速电生理检查的目的室性心动过速电生理检查的目的是①阐明室性心动过速的机理,②找出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部位,③判定抗室性心动过速药物的效果。1.心动过速发生机理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理有过去的折返激动和自律性增强及现在的触发活动学说。虽然通过电生理学检查不能确切地判断三种机理,但可间接推测其发生机理。  相似文献   

14.
近十余年来在慢性心衰时的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方针有了很大的变化.最初是1991年的CAST试验引发的.对心肌梗死后的频发室早(VPC)用Ic类抗心律失常药治疗,本来的目的是减少心源性猝死进而延长预后,遗憾的是其结果惊人,即抗心律失常的使用虽然抑制了VPC,但相反生命预后却恶化.  相似文献   

15.
金武 《日本医学介绍》1992,13(3):128-129
猝死的原因大致分为心脏致死和非心脏致死。非心脏致死为脑血管病、主动脉瘤破裂、消化道出血等。猝死大半是以心脏病为基础的心脏致死。心脏致死的原因大致分为泵失调导致的全身循环衰竭和致死的心律失常。即便是在反应一般人口猝死原因的东京都监察医务院的报告中,心血管系统疾患亦是猝死的第一原因。其中以缺血性心脏病为基础的心律失常死亡最多。研究的病例虽然较少,但在动态心电图检查中偶然发现由于室颤等过速性心律失常导致的猝死则较多。本文考察了以猝死为主要原因的心律失常诱因和机理,概述心律失常猝死的预测和预防手段。一、猝死的基础疾患及心律失常作为心脏死的基础疾患有①缺血性心脏病最多;②心肌疾患(肥大型及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炎、右室有形成心律失常源、继发性心肌病等);③慢性心功能不全(伴有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④传导系统异常(完全性房室传导  相似文献   

16.
抗心律失常药是直接与离子通道结合,或通过受体等的间接作用,使离子发生变化,从而抑制心肌细胞的电活动,纠正心律失常。而且抗心律失常药不仅影响异常电活动,对正常的电活动也有影响。另外,由于电活动的过度抑制也会产生新的心律失常(致心律失常作用),通过抑制离子流也会影响心肌收缩力。不少药物在心功能低下或心功能不全时禁用。因此,抗心律失常药在某种意义上是难以正确使用的药物,但其效用显著,在临床上处于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步,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心脏离子通道基因异常是心律失常发病的原因之一。各种疾病的病因、临床特征以及引起这些的遗传背景已经阐明,因此,本文阐述目前这些成果在心律失常诊断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塞等缺血性心脏疾病时出现的室速和室颤等重度心律失常是导致猝死的原因。致死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左右患者的预后。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是随时相变化的 ,所以要根据不同时相选择抗心律失常药。本文在于综述 ATP敏感性 K 通道 (KATP)与 Na /H 交换系 (NHE)与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关系 ,探讨 KATP通道阻断剂与 NHE交换系阻断剂作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可能性。一、心肌缺血时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心肌梗塞时的心律失常分为缺血后 1 0分钟以内的 a期 ,1 5~ 30分钟出现的 b期以及 4~ 2 4小时发生的 期。 a期发生的心律失…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心律失常的研究工作进展较快。在诊断方面,Holter心电图、心脏电生理学检查(EPS)、心室迟延电位(LP)和体表心电图等检查已应用于临床。在治疗方面,已研制出以la-c类为首的新抗心律失常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的起搏器、植入型自动除颤器(AICD)等器械,心律失常的外科治疗也取得良好效果。但对心性猝死的预测和预防还不十分令人满意。对抗心律失常药效果的认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所报告的效果也不一样,甚至是相反的,产生了某些混乱。因此,很难把所有问题拢在一起论述。仅就几个课题概说如下。  相似文献   

20.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经常遭遇到的心脏异常 ,其中致死性心律失常 ,由于伴有血流动力学改变 ,而发生晕厥、猝死 ,危及生命。近年 ,有关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及治疗 ,均有令人瞩目的进展。《日本临床》杂志 2 0 0 2年第 60卷第 7期 ,特集———不整脉———致死性不整脉の最新治疗法を中心に ,用整集 ,分总论、最新基础研究进展、致死性心律失常的预防和对策和各种病态时的心律失常的治疗四个主题 ,载文共 2 7篇 ,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际对心律失常 ,尤其致死性心律失常做了系统、细致地探讨 ,颇值得心血管内、外科医生的参考。本杂志选择其中 2 0篇 ,分两期刊完。全辑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院心血管内科翻译 ,柯若仪教授主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