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5.8 高原胸痹 :名见朱文锋《内科疾病中医诊疗体系》。系根据其病变特征为胸痹 ,病发于高原地区而定。5 .9 心厥 :《内经》虽无直称心厥的病名 ,但《素问·厥论》谓 :“手心主少阴厥逆 ,心痛引喉 ,身热 ,死不可治。”可知实为心厥之义。5 .10 支饮 :名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咳逆倚息 ,短气不得卧 ,其形如肿 ,谓之支饮。”5 .11 风眩 :名见《针灸甲乙经·卷之十》:“风眩善呕 ,烦满 ,前庭主之。……风眩目眩 ,颅上痛 ,后顶主之。”《诸病源候论·风头眩候》引《养生方·导引法》曰 :“以两手抱右膝 ,著膺 ,除风眩。”5 .…  相似文献   

2.
眩晕论治     
眩晕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证候,往往伴随其他证象出现,亦有单独可现。眩是眼花,视物不清,晕,旋转不定,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中,不能站立,严重时伴见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祖国医学最早的记载《内经·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历代医学沿着内经的基石,论述眩晕的成因,其说各异。汉代张机,论眩晕的病源归于痰饮,停聚于肺,“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治主之”。晋王叔和《脉经》“病先发于肝者,头目眩胁肿,支满”。唐代  相似文献   

3.
在本刊一九八二年第二期《浅谈眩晕证》一文中,笔者对眩晕证的概念,病因病机,分类等几个问题,进行了粗浅的论述。本文则对眩晕证的辨证施治问题简述如下: 1.风眩:《诸病源候论》云:“风头眩者,由血气虚风邪入脑,而引目系故也。”由此可知,风眩的病因是体质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常见病,是众多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出血等的危险因素,具有较高的致病率和致残率。目前我国乃至全世界范围的高血压病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首要疾病之一。在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领域里,中医药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强调辨证论治,治病求本,其在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副作用相对较轻且药价便宜等方面均体现出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笔者就近6年来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情况概述如下。1病因病机祖国医学文献记载中没有“高血压”的病名,根据其头痛、眩晕伴恶心、呕吐、耳鸣等临床表现,辨证属于“眩晕”、“头痛”等疾病的范畴。本病相当于中医病名国家标准的“风眩”,其发病多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内伤虚损等因素有关。高血压病为一复杂疾病,到目前为止,病因病机尚未得到明确的统一。《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论述,认为与肝密切相关。《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而导致髓海不足的根本原因是肾精亏虚。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头眩候》主张因风致眩,指出“风头眩者,由血气虚,风邪入脑,而引目系故也”。唐代孙思邈...  相似文献   

5.
辨证治疗高血压病127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高血压病是一种血管调节障碍所引起的,以动脉血压升高,尤其是舒张压持续升高为特点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系西医之病名,而中医文献没有此病名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头痛头晕,乏力,心悸,胸闷痛,烦躁,视力模糊等症状,属于祖国医学的眩晕、头痛等范畴,而因高血压病引起脑溢血、脑血栓等病,属于中风、类中风、偏枯等症。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就有“诸风悼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的记载,认为眩晕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丹溪心法》提出“无痰不眩,无火不晕”。认为痰与火是引起眩晕的…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中医证治述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病 ,尤其中老年人发病率更高。根据中医辨证 ,临床常可分出多种类型 ,本文试以中医理论对高血压病的证治作一述要。1 中医文献对高血压病的认识高血压病中医文献没有此病名 ,对类似此病症状的记载大多散见于眩晕、头痛等篇中 ,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云 :“太过则令人善忘 ,忽忽眩胃而巅疾 ,”明确指出春脉太过所致 ,眩晕、头痛、眼花、耳鸣、健忘等头部症状。《灵枢·口问篇》又说 :“上气不足 ,脑为之不满 ,耳为之苦鸣 ,头为之苦倾 ,目为之眩 ,”《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说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也即内风理…  相似文献   

7.
祖国医学对眩晕病认识很早,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就有关于眩晕的记载。《如黄帝内经·素问》“愤愤欲吐”。《灵枢·口问》:“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其后于《东垣十书》中有“眩者言其黑运转旋,其状目闭眼暗,身转耳聋,如立舟船之上,起则欲倒”。这类对眩晕病的记述医籍中很多。再如对“眩”的解释:《说文·释名》:“眩者悬也,目视动乱,如悬物,摇摇然不定也”,晕则为头脑晕旋,视物皆转。古人在造字命名中已给了确切含义。我国古医家不但对眩晕的临床现象观察仔细,记载精确,对眩晕的治疗也积累了丰富经验。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多以内因为主,与肝、  相似文献   

8.
朱崇华 《光明中医》2005,20(3):22-23
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 ,眩晕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首言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后河间提出风阳化火说 ;丹溪主张 :“无痰不作眩” ;景岳倡言 :“无虚不作眩”。综各家所说 ,考临床所见肝、痰、风、火、虚诸因兼而有之。肝之病 ,有肝阳、肝风、肝火、肝郁之别 ;虚之证 ,有气虚、精亏、血少、肾衰之异。笔者在临证中将辨病 ,辨证相结合 ,运用经方治疗眩晕 ,取得较好的疗效 ,现总结如下 :1 高血压病眩晕1 1 泻心汤合泽泻汤加味治阳症高血压眩晕1 1 1 病例资料 :沈某 ,女 ,6 3岁 ,眩晕、头胀痛反复发作十余年 ,加重一月。头昏眼花…  相似文献   

9.
沈燕君 《四川中医》2000,18(1):9-10
眩晕是一个证,在内科范畴内涉及面广,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中,但又以眩晕为首发症状。前代诸贤对眩晕的病因及治疗论述颇多,如(内经》云:“诸风掉眩告属于肝”,“说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胜酸眩冒”;《丹溪心法·头眩》有“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景岳全书·眩运》又强调“无虚不作眩一。现今教科书把眩晕分为气血亏虚、肝阳上亢、肾精不足和疾浊中用四型,其重心在“虚”字上。笔者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将眩晕证按外感眩晕、内伤眩晕、不内外因导致眩晕三大类进行辨治,观介绍如下。!外虔眩晕外感眩晕为六建邪气度及头目,清房失它引起。…  相似文献   

10.
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旋转不安,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对于本病的发生原因及其治疗,历代医籍中论述颇多。《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口问》篇有:“上气不足”,《灵枢·海论》篇有:“髓海不足”,《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风火,有“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等病因论述。《丹溪心法·头眩》则偏主于痰,有“无痰则不作眩”的主张,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景岳全书·眩运》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  相似文献   

11.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又是难治之症。其病多见于老年人,近年来,中、青年发病也有增多趋势。历代医家对本病论述颇多。《灵枢·海沦》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呜、胫酸、眩冒、目无所见,”《丹溪心法、头眩》还提到:“无痰不作眩”。“清代陈修图认为本病可概括“风,火、痰、  相似文献   

12.
眩晕是指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种病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指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泽泻汤的功效是利水祛饮,健脾制水。本文总结了笔者在临床用泽泻汤对眩晕(痰浊中阻)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艾灸百会穴治疗眩晕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眩晕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要症状。病情有轻有重 ,轻者闭目即止 ,重者如坐车船 ,旋转不定 ,不能站立 ,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 ,甚则昏倒等症状。现代医学中的内耳眩晕 ,脑动脉硬化 ,高血压 ,贫血 ,神经衰弱以及某些脑部疾患 ,以眩晕为主症时 ,均可采取本法治疗。  由于本病病因病理较复杂 ,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丹溪心法·头眩》有“无痰不作眩”以及《景岳全书·眩运》有“无虚不作眩”等记载。尽管目前治疗方法也不少 ,但对控制发作性眩晕 ,制止复发均不理想 ,所以凡患本病的患…  相似文献   

14.
<正> 眩晕证在临床多见,其病因较多。古人有“风眩”、“火眩”、“痰眩”、“虚眩”等等之说。风眩始见于《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孙思邈、沈芊绿也都认为肝风能引起眩晕;痰眩始见于《金匮要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朱丹溪认为:“无痰不作眩”。《济生方》曰:“胖人停饮而眩”;火眩刘河间认为由风火引起,王肯堂认为火致目眩,张三锡主张痰火成眩;虚眩《灵枢》谓:“上虚则眩“,张仲景、徐春甫同意此说。张景岳认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见痰火者,不过一二,但卢搏导主张下虚上实而眩。《临证指南》曰:“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气,风阳上冒,中虚下虚”。我认为眩晕证,病况繁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风、痰所致。故痰聚中焦而上泛,火借风力而飞扬,直达清空之窍而引起眩晕证。善治上者,必求其下。滋其苗者,必灌其根。治病必求于本。因而风、火、痰,则为产生“眩晕”之根本。脾居中洲,为机体气化升降的枢纽。在里属阴,藏而不泻,故脾为阴脏,其性主升,升  相似文献   

15.
何炎老中医治疗眩晕经验介绍刘石坚主题词眩晕/中药疗法@何炎眩晕一症病因甚多,《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头眩》谓“无痰不作眩”。《景岳全书》则云“无虚不能作眩”。何炎老中医融汇诸家学说,结合数10年临床经验,将...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眩晕病的病因病机、辨证立法、处方用药进行系统分析,并将其归纳为痰饮病致眩、邪热致眩、湿邪致眩、虚损致眩.  相似文献   

17.
眩晕治验     
眩晕一证 ,临床颇为常见 ,笔者记录几例临床治验与同道参考。1 外感男 ,35岁。因出差 ,生活不规律 ,遂至眩晕。首如裹 ,腹部不适 ,欲吐 ,便溏 ,舌淡 ,苔白腻 ,脉濡缓。治宜藿香正气散去白术 ,加苍术、肉豆蔻、炒麦芽 ,2剂愈。后用香砂六君子丸调理脾胃。按 :患者体质素虚 ,舟车劳累 ,而致体质更虚 ,气温冷热失衡 ,易感风寒之邪而致眩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头眩晕》曰 :“逢身之虚则为风邪所伤 ,入脑则脑转而目系急 ,目系急故成眩也”。饮食失调而成外感风寒 ,内伤湿滞之证 ,治用辛温解表和中、芳香理气化湿之法。2 高血压男 ,58…  相似文献   

18.
王荫卿主任医师,从医近五十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随王老工作时,曾受益匪浅,兹将其治疗高血压病的经验介绍如下:高血压病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该病以持续性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继而产生复杂的内脏病变引起全身性疾病.祖国医学根据其临床表现,概括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等病的范畴.本病的病因病机在祖国医学中早有记载,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愤愤欲吐。"又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在《灵枢·口问篇》中也有论述:"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苦眩"。合并…  相似文献   

19.
<正> 傅通敷(fū).涂;敷布.《荀子·成相》:“禹傅土,平天下”.《后汉书·华佗传》:“傅以神膏”.〔例〕《诸病源候论·伤寒登豆疮后灭瘢候》:“所以宜用消毒灭瘢之药以傅之.”《诸病源候论·牙齿痛候》:“此则针灸不瘥,傅药虫死,乃痛止.”倍通背(beì).违反;违背.《礼记·缁衣》:“信以结之,则民不倍”.《墨子·非儒》:“倍本弃事而安怠傲”.〔例〕《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病人有强弱相倍也.”受通授(shòu).授予;给予.《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因能而受官”.《宋书·垣护之传》:“岂是朝廷受任之旨?”〔例〕《诸病源候论·牙齿病诸候》:“虫居其间,又传受余齿,亦皆疼痛.”长通常(cháng).经常.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诗:“茅檐长扫净无苔.”〔例〕《医林改错》:“随胎衣而  相似文献   

2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 I)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病,本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本病有上升趋势。近年来,国内采用中医药治疗的研究报道屡见不鲜,效果显著。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VB I性眩晕属于祖国医学“眩晕”范畴。历来医家们认为此病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虚为主,主要夹风、火、痰、瘀等。医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素问》主张应从风火立论。《景岳全书·眩运》中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局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丹溪心法》云:“无痰则不作眩”。现在学者的观点也不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