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暑”是指在夏季感受暑邪而发生的病症,现代医学认为是人体对热的排散功能降低所致。“中暑”表现为突然晕倒、身热、恶心、呕吐、烦躁、大汗(或无汗)、面色苍白,重者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应很快将患者转移至凉爽通风处,喂服清暑解热药,补充水分,配合针灸、刮痧等疗法,很快可以得到缓解,逐渐恢复正常。而对于“阴暑”,祖国医学是这样论述的“:静而得之”“,避暑乘凉得之”“,阴寒袭人者快而莫知。”夏季人们往往贪凉、露宿太过或者久卧空调房间,或用凉水冲澡;年轻人则自恃身体结实,大量进食冰啤酒、冰汽水、冰西瓜;更有怕热者,干脆在室外…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说到,“初一日在静虚观打醮”,史太君亲去拈香,林黛玉跟了去,回家“中了暑”。 中暑,俗称“发痧”。中医认为,中暑是因感受夏令之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每因夏日暑气当令,气候炎热,人一旦元气有亏,暑邪即乘虚袭人而发病。现代医学认为,中暑是因长时间受日光曝晒或高温引起,产妇、老人、体弱者易发生。  相似文献   

3.
中暑是指夏月感觉暑热而发病突然的一种病症。多因炎热夏季,在烈日下劳作、远行,或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过高的环境下工作太久,感受暑热,或暑湿夹秽浊之邪伤人,暑热郁遏、热闭于内致病。素体不强、老幼、产后、正气亏虚、肥胖之人,形盛气虚,不耐暑热,暑邪易侵。  相似文献   

4.
中医认为,夏季感受暑热病邪是引起中暑的外因,而正气不足则是导致外邪侵袭而发病的内因。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它们的关系是渐进的。中暑后的治疗以清暑泄热为基本,突出一个“快”字。未病先防很重要,中署后也要依照病情辨证论治。到了夏季,家庭防暑药箱可有选择的备好以下中药,以预防、应急中暑:  相似文献   

5.
正【受访专家】朱淑媛南京市急救中心急救专家现在正值盛夏时节,天气酷热,很容易引起中暑。虽然"中暑"这个词我们经常提起,但究竟什么是中暑,很多人不明就里。人体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后,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会出现障碍,产热大于散热,体内的热量会蓄积过多,从而引起循环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的症状。根据临床表现,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其中重症中暑又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有致命风险。因此,当自己或身边的人出现重症中暑时,及早发现、做好紧急处理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6.
《健康必读》2010,(9):50-51
竹叶可清热解暑 中医认为暑为炎热之气所化,主要在夏至后、立秋前侵犯人体。其中以病情轻,发病缓者为伤署;以发病急,病情重者为中暑。  相似文献   

7.
正气(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虚弱和病邪(致病因素)的入侵,是中西医共认的发病因素。中医认为,正气就是维持人体正常活动之动力,邪气就是导致人体发病的一切因素。“正”与“邪”是疾病过程中矛盾的两个对立  相似文献   

8.
《rrjk》2014,(13)
<正>入夏后,暑、湿当令,且常夹有火热之气,人们的生理状态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一般来说,暑为阳邪,性炎热、外散,易伤津耗气;湿为阴邪,湿性重浊,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因此,入夏后人们养生保健的总体要求有以下6点:补益气阴暑邪易伤津耗气,人体大多偏虚,出汗多,常感口渴、疲乏,是气阴两虚的典型表现,故夏天常用益气阴、生津之品。中医有"冬补三九,夏养三伏"的说法,尤其在伏天,人体更加虚弱,天气越热,越要注意保护正气。一般多选用西洋参、太子参、沙参、石  相似文献   

9.
正盛夏,正是中暑、空调病、肠胃炎、感冒、腰背酸痛等疾病的高发期。此时,不妨刮刮痧,既有保健作用又能治病。早在明代,医学家张凤逵的《伤暑全书》中,对于痧症的病因及症状等都有具体描述。他认为,毒邪由皮毛而入,可阻塞人体脉络、气血,使气血流通不畅。毒邪越深,郁积越厉害,就必须采取急救措施,即用刮痧放血法来治疗。运用刮痧疗法,直到刮出皮下出血凝结成像米粒样的红点为止,通过发汗使汗孔张开,痧  相似文献   

10.
风、寒、暑、湿、燥、火属于大自然中的六种不同气候变化,当它们表现太过或不及的时候,就会危害人体而发病。在通常情况下,脚位在下属阴,而寒亦为阴邪,故脚是寒邪侵犯人体的主要途径之一。这就是“寒从脚下起”。头位在上属阳,而火亦为阳邪,故头部是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的主要途径之一,这就是“火自头上生”。  相似文献   

11.
出现中暑或有中暑先兆时,除应让病人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处,用冷水毛巾敷额降温,或适量补充水液外,还可根据暑症的不同表现,对症选服一些祛暑化湿的中药。中药既能治疗暑病,有效缓解中暑症状,同时还可预防中暑发生。不过,暑邪致病,有的表现为热症为主,有的会因暑邪内伏而兼外感风寒之症,更多的则是暑温夹杂,还有的可出现暑热伤气伤阴之表现。所以在选用中药祛暑药时,一定要对症,方能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12.
正传统中医认为,"夏三月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的确,夏日气温常常在37~39摄氏度,大大超出了人体平常耐热的程度,人体常常因为受热时间过长、身体过于疲劳、没能及时补充水分等原因而出现中暑症状,加之夏季湿度普遍较高(尤其是初夏的梅雨时段),人体健康容易受暑湿之邪侵袭而生病。尤其体弱者(如老年人、生病刚愈及慢性病患者),如果不在饮食起居、适应气候方面多加调节,就会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3.
用中成药防治中暑,方法简单,疗效确切,以下几种可供选用。1.六一散有清暑利湿之功。适用于中暑、胸闷、心烦、口渴、小便黄少或呕吐腹泻者。外用还可以治疗暑痱,阴囊湿疹及小儿脓疱疮。2.藿香正气类藿香正气类包括藿香正气丸、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液、藿香正气片、藿香正气软胶囊等,有清暑利湿、理气和中之功。适用于热伤风、中暑、胃寒腹痛、急性胃肠炎等。3.仁丹有祛风健胃、舒气生津、清暑醒神、避秽化浊之功。适用于夏令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胸中烦闷、口渴多饮、头昏脑涨、晕车晕船、水土不服等。4.十滴水有清热祛暑、通窍利湿之功。…  相似文献   

14.
<正> 现代医学认为艾滋病是人体受HIV病毒(人体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疾病,中医对此又是如何认识的呢? 《素问·评热病论》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认为,正气具有祛邪、调节阴阳、保护机体的作用,这和现代免疫学的观点相一致;“正邪相争”与免疫反应观点也有相同之处。由此分析艾滋病的病因不外“正虚”、“邪侵”两个方面。HIV属中医所谓的病邪之一,它侵入人体,日久伤正,导致人体脏腑正常机能受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密切相关,早在《灵枢》中就有“人与天地相应也”之说。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无时无刻都在影响人体。因此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必须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转化的客观规律。否则,将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而老年人因肾气日衰,正气不足,腠理不密,极易受邪致病,且一旦发病,往往病情不易控制,故老年人只有因时保健,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才能保持人体阴阳与自然界四时之阴阳相对平衡,才能健康长  相似文献   

16.
养阴清肺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燥,有燥气和燥邪之分。中医认为秋季是燥气当令,而燥气过盛则成燥邪。燥邪为“六淫”之一,可致人体疾病,临床表现有目赤、口鼻干燥、唇焦(多属脾胃实热,或见于秋燥、热病伤津的内燥证)、干咳、胁痛等。其偏热者为温燥,偏寒者为凉燥。治疗燥的原则是养阴润燥。  相似文献   

17.
入伏后,中暑成了常见疾病。听到“中暑”,大家可能觉得没什么大问题,歇歇就好。可中暑也是分级的,重症中暑又叫热射病,可是致命的,不可不知。热射病病死率高达热射病病死率高达50%热损伤因素作用于人体后会导致一系列变化,从轻到重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热射病)。  相似文献   

18.
正暑季,亦是小暑、大暑之总称。在这个时段,天气开始炎热,人体正气不足,抗争不过外邪的影响,则容易产生暑风、暑泻、暑秽、暑湿以及暑湿流注等疾病。这些疾病,都是中医特有的病名,特有的治疗方法。这些急性病,防治得当,则无大碍。否则,就会导致慢性疾患,多见虚脱后遗症或阴虚症候群。暑风因热盛而出现昏迷抽搐症状。表现为突发高  相似文献   

19.
正你是容易受寒的人吗祖国医学认为,外邪侵犯人体后是否发病,关键取决于正气的强弱,同时与感邪的轻重有一定关系。《黄帝内经》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又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就是抵抗力,外邪指的是外来的邪气,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病毒、细菌等。俗话说"篱笆扎的紧,野狗钻不进"。这个"篱笆",指的就是人体的正气、抵抗力,正气虚弱就是篱笆的缝隙太大了;"野狗"就是指发病的  相似文献   

20.
姜田  薛文仲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5):2702-2703
中医理论认为风,寒、湿、热、毒、劳伤、产后及七情失调均为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诱因.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风湿性关节炎发病主要内因是肝肾不足或劳累过度耗损正气,致素体正气亏虚,正气既虚外邪易入侵,复感风寒湿,气血痹阻不行,关节闭涩,或风、寒、湿、热之邪留滞筋骨关节,久之损伤肝肾阴血,筋骨失养[1].近年来笔者用清热通络汤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