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糖尿病与胆囊炎是人们熟悉的两个系统疾病,前者属于内分泌病症,后者为消化道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发生了改变,体力劳动强度下降,活动减少,多脂和高热量类食物增多,不仅使糖尿病和胆囊炎的发生率都有所增加,而且这二者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了,糖尿病合并胆囊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与胆囊炎是人们熟悉的两个系统疾病,前属于内分泌病症,后为消化道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发生了改变,体力劳动强度下降,活动减少,多脂和高热量类食物增多,不仅使糖尿病和胆囊炎的发生率都有所增加,而且这二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了,糖尿病合并胆囊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  相似文献   

3.
胆囊炎、胆石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治疗的方法很多,但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仍为手术治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许多胆囊炎、胆石症的病人同时也患有隐性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疾病,这些疾病平时症状不明显,在术前非特殊检查一般是不易被发现的,但在机体受到外界刺激如手术创伤、麻醉、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就可能诱发.  相似文献   

4.
医学研究证明,肥胖极易并发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痛风、胆囊炎、中风等多种疾病,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探讨如何减肥已成为现代人茶余饭后的话题,诸如抽脂,塑身、服用减肥药等减肥方法无奇不有。目前市面上已有草药减肥制剂,某些商家宣称可在短时间内助肥胖者实现减掉赘肉的梦想,中药减肥渐成减肥市场新宠。  相似文献   

5.
胆囊炎、胆石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检查手段的不断完善,被检查出患有胆囊炎、胆石症的病人越来越多。可以说,胆囊炎、胆石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为此,本刊就“胆囊炎、胆石症的防治”这一话题,组织了一些医学专家,就胆囊炎、胆石症的发病原因、症状表现、检查诊断、治疗方法、用药原则、家庭保健和营养膳食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全面地介绍,以使老年朋友们认清此病,加强自我保健,有效地防治胆囊炎和胆石症。  相似文献   

6.
<正>糖尿病患者的感染发生率较高,一旦感染,病情会比较严重。临床上常见的感染如皮肤感染、牙龈炎等,在糖尿病人群中发生更频繁、更严重。糖尿病患者在高血糖高渗状态下,一些罕见的感染如气肿性胆囊炎、气肿性肾盂肾炎、恶性或坏死性外耳炎均可见到。所谓气肿性胆囊炎是急性胆囊炎的一种特殊类型,这是由于如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特  相似文献   

7.
《健康促进》2004,(3):4-8
我们现在所面临着的心脑血管病、癌症、呼吸道疾病、糖尿病、脂肪肝、胆囊炎、胆结石、骨质疏松症的病因与我们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虽不能说是百分之百,但至少也有百分之七八十!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明显升高。2002年上海市18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为2.60%(其中城市居民患病率为4.50%)。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密切相关,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运动干预是糖尿病综合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9.
探讨急性胆囊炎手术的临床分析,可以及时准确的进行手术治疗。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的恶化,近几年急性胆囊炎的发病呈现上升趋势,因此,本文从急性胆囊炎手术时选择临床分析一些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提高疾病的治愈效率。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改善和人口的老龄化,胰腺癌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命的主要疾病。目前,我国胰腺癌发病率为5.1/10万,较20年前有大幅升高,已成为致国人死长期吸烟,饮烈性酒,有糖尿病、慢性胰腺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等慢性病病史,长期接触有毒物质等均为胰腺癌高危人群。此外,超重、有家族史、反复多次胰腺炎发作等也是胰腺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2型糖尿病与胆囊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241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行腹部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明确胆囊炎诊断,分为合并组:2型糖尿病合并胆囊炎患者105例,糖尿病组:2型糖尿病不合并胆囊炎患者136例;所有对象均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计算体重指数(BMI)、腰臀围比(WHR),检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行糖尿病眼底及四肢神经及感觉振动阈值检查.结果 BMI合并组(25.78士2.37)、糖尿病组(23.62±4.1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组血胆固醇(2.78±0.56) mmol/L、甘油三酯(5.50±0.96) mmol/L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71±1.36) mmol/L与糖尿病组血胆固醇(2.04士0.41)mmol/L、甘油三酯(4.61±0.73) mmol/L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14±1.22) mmol/L相比增高,而合并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1±0.71) mmol/L与糖尿病组(1.26±0.40) mmol/L相比显著降低;合并组HbA1c(10.01±2.56)%和微血管(74.29%)及周围神经病变(59.05%)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糖尿病组HbA1c(8.55±2.31)%、微血管(47.06%)及周围神经病变(24.26%)发生率.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易患胆囊炎与高血糖、血脂代谢紊乱、微血管及神经病变有关,积极控制血糖、调节血脂及治疗血管、神经并发症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胆囊炎发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以降低急性胆囊炎感染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3年1月收治的246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感染情况,并收集患者入院前相关资料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46例患者中有54例发生感染,感染率21.9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饮食习惯、糖尿病、肝硬化、白细胞计数、胆囊周围积液、胆囊结石等是引起急性胆囊炎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性别、饮食习惯、糖尿病、白细胞计数和胆囊结石是导致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影响急性胆囊炎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对老年女性且患有糖尿病患者需要早期进行正确的诊断、早期手术,减少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吃不可贪     
我国医学专家普遍认为糖尿病是“吃出来”的。过度营养、饮食结构不合理是造成糖尿病患者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营养不足会得病,营养过剩也会得病。在医生看来,营养过度和营养不足同样有害。这些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不仅吃得饱,而且质量也提高了,但是吃得并不科学。从儿童的性早熟、性功能发育不良到老人的高血压、冠心病;从急性胰腺炎到慢性胆囊炎;从肥胖症到糖尿病,都与营养过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观察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胆囊炎105例,均在矫正糖代谢障碍的基础上施行手术治疗。除进行胆囊炎的检查和诊断以外,测定血糖,检查中性白细胞的化学指标:碱性磷酸酶(ALP)、硝基四氮唑蓝(NBT)染色阳性率、髓过氧化物酶(MPO)。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中症和重症3组,轻症组44例:慢性胆囊炎15例,卡他性胆囊炎25例,蜂窝组织炎性胆囊炎4例。血糖8.69mmol/L,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胆囊疾病这一现代文明的“富贵”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常因反复发作的腹痛、恶心、呕吐而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至危及生命。治疗这类疾病的主要方法是胆囊切除。许多病人不愿接受胆囊手术,医学专家们探索了多种不切除胆囊的手术方法,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这是因为胆囊结石的病人常合并有胆囊炎,它们互为因果,互相影响;而胆囊炎所致的胆囊粘膜损害是不可修复的。手术单纯取出结石,就如同割韭菜一样,不能根除,  相似文献   

16.
胆囊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痛,常于饱餐后发作,疼痛剧烈,且间歇性加重,有时可向右肩部放散,常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胀、食少,甚至可有黄疸。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饮食结构发生变化,胆囊炎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自2002年以来,笔者采用胆康胶囊治疗胆囊炎湿热内阻挟淤型25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人体内脂肪积存过多,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者为肥胖。表现为易疲劳、精神萎靡、嗜睡、呼吸困难、懒于行动。过分肥胖会加重心脏负担,接踵而来的是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胆囊炎和胆结石等。而调查显示,主要导致肥胖的因素与生活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8.
由于生活提高,人们保护意识增强,寿命延长,社会人口老龄化。老年人胆囊炎发病率不断增加,65岁以上的老年人更多见。胆囊炎对于老年人是一个易被误诊的潜在性、致命性疾病,平时症状不明显,甚至胆囊内携带伤寒菌后都无临床表现,一旦急性发病则病情较重。  相似文献   

19.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糖尿病已成为一种困扰人们的常见病,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治疗和控制血糖除了长期服用降糖药物以外,饮食控制和食疗也是糖尿病的重要辅助疗法。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其病程长、并发症多。糖尿病的发生和预后与人们的生活行为关系非常密切。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必须从健康教育入手,努力使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为探索在社区开展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方法,我们在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举办了糖尿病健康促进学习班,并在学习班结束后组织了糖尿病健康促进小组。对个人进行生活行为指导,逐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现将一年来工作实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