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吞咽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9年10月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病人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吞咽康复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吞咽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澳洲皇家布里斯班医院的吞咽功能评定表(RBHOMS)评分高于对照组,食物性状和液体黏稠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6%与19.05%,P>0.05)。结论针刺联合吞咽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疗效较好,可促进病人吞咽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舌肌康复器联合吞咽康复对脑卒中病人口腔期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吞咽障碍口腔期病人90例,随机分为3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吞咽康复训练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予吞咽康复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吞咽康复训练组基础上联合舌肌康复器治疗,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吞咽康复训练组和联合治疗组均能改善吞咽障碍,但联合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舌肌康复器联合吞咽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有显著疗效,可有效改善吞咽功能并缩短治疗时间,且联合治疗疗效优于单一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导管球囊扩张术结合用力吞咽法应用于老年环咽肌功能障碍病人的疗效。方法选择经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明确诊断为环咽肌功能障碍的老年病人32例,按入院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例。研究组给予导管球囊扩张术结合用力吞咽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康复治疗,2组均辅以神经肌肉电刺激,分别在治疗前和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满6周后,利用吞咽障碍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和VFSS进行评定,分析比较2组病人吞咽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有效率为75.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FSS检查显示,治疗后2组Rosenbek分级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管球囊扩张术结合用力吞咽法,在改善老年环咽肌功能障碍方面优于常规吞咽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球囊扩张术治疗老年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择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32例,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4例。治疗组给予球囊扩张术及常规吞咽康复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吞咽康复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吞咽功能洼田饮水试验分级评价及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造影检查(VFSS)。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吞咽功能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较治疗前好转,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66.7%vs 35.7%,P<0.05);2组环咽肌开放情况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5ml浓流质吞咽通过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0.16±0.08)s vs(0.22±0.04)s,P=0.018]。结论球囊扩张术结合常规吞咽康复治疗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功能障碍具有显著疗效,可降低误吸等不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家庭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3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16例和对照组14例。用才藤7级分类法作为评价标准,对干预组患者进行以吞咽功能训练为主的家庭康复护理。对照组采用神经科常规护理治疗。结果两组患者4周康复护理训练后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干预组和对照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0%、100%和0、64.3%。结论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以吞咽功能训练为主的家庭康复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项五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所有病人均采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控制血压、调节血糖等脑卒中常规基础治疗及对症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吞咽训练,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康复吞咽训练的基础上给予项五针(廉泉、人迎、供血三穴五针)治疗,8周为1个疗程。治疗后采用电视荧光吞咽检查(VFSS)吞咽困难评价量表、洼田饮水试验、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和改良的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评价病人治疗前后吞咽障碍和吞咽能力的改善程度,并按照VFSS评分对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VFSS量表评分、吞咽能力、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MMASA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F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洼田饮水试验吞咽能力级别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MASA量表吞咽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吞咽能力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项五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能够明显改善脑卒中病人吞咽障碍,恢复病人的吞咽能力,优于单用吞咽训练。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吞咽障碍病人的康复治疗。方法对58例脑梗死吞咽障碍病人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29例(简称康复组)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组29例(简称对照组),对康复组进行系统康复训练治疗。结果康复组吞咽评价平均得分和吞咽功能康复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进行早期吞咽功能训练,使病人恢复经口吞咽进食,促进疾病的整体康复,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早期介入持续2个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根据日本学者才藤分级法,将吞咽障碍分级评定。分别于发病7天内,开始进行2个月的以吞咽康复训练为主的综合治疗,对两组患者在康复训练前,2、4周,2个月后进行评价,并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分级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2、4周,2个月后均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显效率及有效率4周内增高最明显,2个月后仍有增高。结论治疗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恢复,2周内效果明显,4周后进入缓升期,2个月后治疗组较对照组吞咽功能仍有恢复,故吞咽康复治疗应持续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神经肌电促通仪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早期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吞咽障碍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运用神经肌电促通仪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120例早期卒中患者进行治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纽和对照组2组。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测评,吞咽功能采用吞咽功能分级法测评。结果:应用神经肌电促通仪结合康复治疗的治疗组,其FMA指数及吞咽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神经肌电促通仪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肢体活动及吞咽功能的恢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未经指导吞咽训练与早期个体化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将68例假性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患者按传统治疗、护理及自行吞咽训练;康复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给予个体化吞咽功能康复训练。采用洼田式饮水试验对患者进食情况进行评估,并对68例脑卒中假性球麻痹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与训练前比较,训练30d后,康复组和对照组轻、中、重度患者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康复组训练30d后,轻、中、重度患者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康复组显效30例,有效6例,显效率为83.3%;而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7例,显效率为31.3%,2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个体化吞咽功能康复训练,能有效的提高吞咽能力,减少并发症,促进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