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自1992年起開始在香港用微創外科治療結直腸癌。標準手術是封結腸癌行經腹腔鏡右半或左半結腸切除術和經腹腔乙狀結腸切除術。對直腸癌則可經腹腔前切除、經腹腔鏡腹會陰聯合切除,或經腹腔鏡下部前切除并中直腸系膜全切除術。最近發表了幾篇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報告,證實微創外科的許多優點:痛苦小,腸道功能恢復較早,出院較早。最重要的優點是長期存活率與腫瘤清除率是和傳統手術相近的。對巨大直腸絨毛腺瘤和早期直腸癌,以經肛內鏡顯微手術為首選療法。这是治療此病不需在腹部作切口的獨特手術。此術的技術要求很高,廣華醫院是唯一在中國香港經常施行此術的醫院。廣華醫院剛發表過治療中國患的結果的章。另一新技術是用吻合釘機行痔切除。廣華醫院于2004年6月中旬開展治療肛門脱垂舆痔手術的新模式。此術我們已在全中國首次施行30例,手術技術已在香港與全中國迅速展開。微創外科確是結直腸癌病症的最新手術。為普及這一技術還須克服許多障礙。但我們很明確:為了封病人有利,這是發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阮文東 《华夏医药》2004,8(4):102-105
牽拉骨生成技術可廣泛的應用于矯形及治療骨缺損,而經過改良的結合Ilizarov外固定架與髓内針技術的方法對肢體相對矮小的畸形及健康人進行肢體延長治療已廣泛的開展。它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與骨折的治療相比較其具有很高的成功率、非常低的骨折不愈合率及畸形率。這有賴于在肢體延長的過程中充分利用了影響骨折愈合的多方面因素及對截骨愈合、骨痂成骨過程的良好控制。  相似文献   

3.
微創觀念誕生于外科學發展之初,外科手術在治療疾病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人體的額外的創傷。如何趨利避害,提高手術效益,降低創傷程度,促進病人早期康復是外科醫師夢寐以求的奮斗目標。然而外科學的發展無不受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醫師對特定疾病的認識和治療觀念的約束。  相似文献   

4.
目前隨着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利用計算機進行醫院的現代化管理已受到社會廣泛關注:信息網絡技術的提高使人們對信息數量、質量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國際醫學信息標準化、電子化的推行.促使人們在HIS基礎上開始研究電子病案系統,實施電子病案將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電于病案(elsctronic medical record,EMR)是將傳統的紙張病案電子化,用計算機儲存、管理、傳輸和重視病人醫療記錄。  相似文献   

5.
10年來我國肝移植的發展日新月异,整體技術力量不斷增强,但與國際水平比較,仍有不小差距。目前肝移植的研究重心不再僅僅集中在外科技術、移植術后的近期生存率以及并發症的防治,而主要着眼于如何提高長期生存率。現就若干亟待統一認識和妥善解决的關鍵問題闡述如下,希望引起國内同道關注和進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遲淑君 《华夏医药》2004,8(3):30-31
隨着現代醫學的發展,社會文明的進步,護理工作模式也經歷了由以疾病為中心,以病人護理為中心,到今天以整體人的健康為中心的階段;護理工作不再是機械的、被動的、單純的執行醫囑和各項護理技術操作,主要任務是為人類的健康服務。全面照顧病人的生理、心理、社會方面的需要,密切護患關系,要以病人為中心,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論和實踐知識,為病人解决實際問題。手術室開展整體化護理,對病人在住院期實施的治療及手術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楊連庚 《华夏医药》2004,8(3):29-29
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對醫學人才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變我國傳統醫學教育重專業教育,輕人社科教育的現狀,實現由以“疾病為中心”到“以患為中心”的轉變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國的醫學教育只有重視和加强醫學人素質的教學,才能培養出醫德高尚、技術精湛的合格的醫學人才。  相似文献   

8.
(廣州市訊) 廣州市衛生局爲充分發揚祖國醫學,提高本市正骨專業者的技術水平,以發揮更大的醫療效能,决定在廣州市中醫進修班開設正骨專業進修班。該班學員名額共五十名,招收對象是以本市執行正骨專業而未經過進修者,該班學習時間爲三個月,全部學員均不脫産,每天上課時間爲二至四小時(均在下午及晚上),講授課程計有:正骨療法,解剖生理學,急救處理,細菌消毒外科,中藥使用,實習操作及政治學等科。學習期間所用的講義及課本,均由本班供給。  相似文献   

9.
《华夏医药》2004,8(4):110-110
為積極推進國際間開展學術交流,吸收當今世界最新醫學科學的信息和技術,培養高級的科技人才,本會组織中國大陸臨床醫、護、技人員赴歐洲德國研修學習,具體策劃方案如下。  相似文献   

10.
廣西省人民政府衛生廳直接領導的第二期中醫進修班,已於一九五四年九月廿日在南寧市開學了。該班的籌備工作,是在本省第一屆中醫代表會議之後,遵照第三屆全國衛生行政會議决議精神着手進行的。過去,由於對開辦中醫進修班的目的不够明確,内容亦不切合實際需要,爲了提高進修學員的政治覺悟和業務水平,不致重陷入第一班學員因文化、年齡的參差、語言不通,影響教學計劃的進行及中醫原有技術提高。除在這次進修班吸收學員方面作了一些具體的規定外,對中醫進修內容也根據實際  相似文献   

11.
王峰 《华夏医药》2004,8(4):97-98
醫院改制就是改革,改革就是一場革命。對于醫院这樣的小環境而言,實際上也是一場革命,在改革與改制的過程中,充滿了許多不可遇知的風險與危機,變数極大。如何有效預測、化解風險,及時應對、消除危機,對于確保醫院改制成功,順利實現改革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改制成功,就能使醫院擺脱困境、走出低谷,為醫院發展闖出一條生路;假如不成功,則會把醫院推入更加困難的境地,甚至引來滅頂之灾。  相似文献   

12.
我國醫學有數千年的曆史,有豐富的内容和寶貴的臨床經驗,在我國歷代人民對疾病的鬥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繼承和發揚這份文化遺産,認真學習和研究它的學理和實踐經驗,用科學方法加以整理和總結,逐步提高它的學術水平和醫療水平,使它更有效地爲人民服務,這是我國醫學界的一項十分光榮的艱巨任務。做好這一工作,不僅大大有助於我國人民的保健醫療事業的發展和提高,而且能使世界醫學的内容更加豐富起來。中國共産黨和人民政府向來是重視自己祖國的文化遺産的;黨和人民政府對中醫的政策向來是明確的。黨  相似文献   

13.
章如新 《华夏医药》2004,8(4):25-26
前顱底外科是近年來新興的一門邊緣學科,而结合内窺鏡技術的前顱底微創外科更是將前顱底疾病的治療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使一直以來難以切除的侵犯顱底的鼻腔或鼻竇腫瘤、鼻腔神經膠質瘤、前顱底腦膜瘤、嗅溝瘤、前部腦膜腦膨出、鞍區腫瘤、侵入顱内的鼻咽纖維血管瘤等顱底病變的治療成為可能。鼻顱聯合窺前顱底微創外科是近年來新開創的微創外科技術。  相似文献   

14.
中藥劑型改進工作,經過幾年來摸索的經驗,和一般臨床應用的反映,都一致認定了比煎劑簡便,而且是逐漸接近科學化的開端,這是在不斷實踐中肯定了的新的方向;但是我們無可否認在技術操作上會有很多的困難,這些困難又必須根據實踐的經驗來逐步的克服它。這裏僅就個人所體會到的提出一些關於技術上的問題,只有從實際發現問題,解决問題,才是  相似文献   

15.
劉慶利 《华夏医药》2004,8(4):57-58
目的探討心肌缺血預適應(IP)對急性心肌梗塞(AMI)範圍和愈后的影響。方法回顧梗塞前有心絞痛的病例38例(A組),和梗塞前無心絞痛的病例30例(B組),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對比。結果A組的單部位梗塞發生率多于B組,A組的肌酸磷酸肌酶(CK)和同工酶(CK-MB)峰值,嚴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2周內死亡率低于B組。結論梗塞前心絞痛促使IP產生,其對AMI範圍和預后起到保護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小柴胡湯治瘧的爭論問題,在中醫治療瘧疾的歷史上相持了好幾百年。崇奉傷寒派的認爲瘧疾不離少陽,治瘧即不離小柴胡湯,崇奉溫熱派的則認爲今世「正瘧」少而「時瘧」多,小柴胡只可以治「正瘧」未可以泛應「時瘧」。目前我們許多中醫師在臨床上對此還缺乏一致的認識,有提出來談一談的必要。我們不一定要作和事老,也不一定能作最後的結論,但正視這一事實並加以討論,對整理祖國醫學遺產及解决臨床上的矛盾現象,可能會有一些幫助。  相似文献   

17.
關愛民 《华夏医药》2004,8(4):72-73
本對住院的盆腔炎病人128例。分别采取盆腔穿刺抽液細菌培養及给藥治療盆腔炎和静脉滴注抗生素等治療盆腔炎各64例進行臨床對照。對用藥量、治療時間、臨床療效、復發情况及副反應追行探討,并實施相應的護理措施。經臨床實踐證明:盆腔注藥治療盆腔炎是一種操作簡單、安全、治療時間短、療效快、治愈率高、經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鐘守先 《华夏医药》2004,8(4):16-17
要攻克胰腺癌治療的難題决不能單依赖于外科的治療,但手術切除,特别是手術的質量仍是取得良好療效的關鍵,胰十二指腸切除(whipplc)術一直是治療胰頭導管腺癌的一個主要方法。但由於手術切除率低,并發症多,死亡率高,而遠期療效又甚差,因此,多年來世界各國胰腺外科的同道們都在不斷的探索和改進手術方法,確實在近期的療效上已取得了可喜的結果,  相似文献   

19.
冠狀動脉粥樣硬化的確診有賴于血管内超聲檢查和冠狀動脉造影檢查,但這兩種檢查方法均存在費用高、有創傷性的缺點,不利于臨床廣泛應用。近年來國内外有獻報道頸動脉粥樣硬化與冠狀動脉粥樣硬化之間存在密切的相關性,而應用頸動脉超聲檢測頸動脉粥樣硬化的方法簡便、快捷,有利于臨床早期檢測冠心病高危病人。  相似文献   

20.
《华夏医药》2004,8(3):64-66
為推動醫藥學學術交流和醫學科學事業的發展,增進海内外華裔和世界各國醫藥學界互通信息與友好合作,經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批準,由國際華夏醫藥學會、中華醫學會吉林分會、中國天津醫科大學、香港東華三院、臺灣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國吉林市中心醫院聯合主辦的“.2004國際華夏醫藥學學術大會”,定于2004年7月16曰至21日在中國吉林市西關國賓館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