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早期将创腔引流管夹闭6h再开放的方法对出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4月我科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35例,术后对引流管的管理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创腔引流管护理,保持通畅,并记录不同时间段引流液量,当24小时引流量小于50ml时拔管。观察组患者将创腔引流管先夹闭6h后再开放引流,并保持通畅。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堵管、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将创腔引流管夹闭6h后开放可以有效地止血,减少出血量,有利于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2.
传统与微创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传统与微创入路方法的比较。方法 805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402例,经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组(MMV)203例和经小切口髌骨内侧旁入路组(MPP)200例;分别对术后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第一天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24h内VAS评分、输血量、镇痛剂追加量、主动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行走时间、术后患肢力线与假体位置、膝关节活动度(ROM)、术后3个月时HS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传统组与微创组在手术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引流量、术后第一天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24h内VAS评分、输血量、输血率、镇痛剂追加量及起始下地行走时间方面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微创两种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快,早期疗效更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在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关节置换术患者中应用快速康复理念与5E康复护理联合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我院82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试验组(快速康复理念+5E康复护理),每组41例。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试验组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直腿高抬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关节活动度ROM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和对照组相比,试验组HSS评分更高、ROM评分更低(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关节置换术患者中应用快速康复理念与5E康复护理联合护理模式效果理想,能加快患者康复速度,缩短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怎样减少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失血量。方法对我院2006-2010年收治的43例患者的61个膝关节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对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进行总结。术中对软组织创面及截骨创面彻底止血,术后弹性绷带使用、引流管夹闭,直至4小时后开放及使用冰袋冷敷伤口周围。结果一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出血量100-200ml,术后引流200-400ml,切口均甲级愈合,其中1例出现患肢广泛皮下出血。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对软组织创面及截骨创面的止血,结合术后弹性绷带使用、冰敷及夹闭引流管的方法,对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出血量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与选择性单侧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康复情况的差异。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0例患者按照置换方案进行分组,双膝组(n=26,52膝)行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单膝组(n=34,34膝)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分别对两组患者置换前后的关节活动度、屈曲挛缩度、疼痛评分及HS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并记录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置换术后1年随访,置换后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6);置换后屈曲挛缩度、疼痛评分,双膝组显著低于单膝组(P=0.039,0.04);同时双膝组置换后HSS评分优于单膝组(P=0.023)。结论: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在屈曲挛缩度、疼痛症状评分及HSS评分方面优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早期功能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金彩凤 《药物与人》2014,(10):226-227
目的:探讨负压吸引球应用于割宫产术后切口愈舍的效果.方法:lOO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安王负压吸引球引流的产妇为引流管组,100例剖宫产术后未安置引流管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敷,伤口裂开厦伤口愈合时间.结果: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伤口裂开厦伤口愈合时间有明显差异,引流管组优于时照组.结论: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安置负压吸引球能有效减少腹部切口感染,提高切口愈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放射状多切口中药冲洗引流联合悬浮式拖线术治疗马蹄形肛周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马蹄形肛周脓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切开引流术引流,实验组患者则应用放射状多切口中药冲洗引流联合悬浮式拖线术引流,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29/3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33%(22/3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放射状多切口中药冲洗引流联合悬浮式拖线术治疗马蹄形肛周脓肿效果确切,术后创面愈合时间短且肛门功能恢复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桑平 《中国卫生产业》2014,(33):176-177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手术治疗膝单间室骨性关节炎近期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该科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2例膝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观察组给予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和膝关节HSS和KSS评分。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的手术时间(49.5±21.3)min、出血量(98.4±25.1)m L、住院天数(5.3±2.1)d均少于对照组;随访6~12个月,两组术后HSS和KSS评分均优于HSS和KSS术前评分,观察组HSS和KSS术后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单髁置换手术治疗膝单间室骨性关节炎近期临床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11月-2013年8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关节镜辅助复位内固定(ARIF)组和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组各30例,ARIF组采用膝关节镜辅助手术治疗,ORIF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指标,并对其进行长期随访,按照Rasmussen和HSS系统,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ARIF组的患者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及伤口愈合时间均明显少于OR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Rasmussen和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IF技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张静  黎坚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3):2684-2685
[目的]探讨AIRCAST加压冷疗系统在膝关节镜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8年8月~2010年8月92例膝关节镜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6例,A组(实验组)术后采用AIRCAST加压冷疗系统进行冷疗,B组(对照组)运用自制冰块冰敷,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2组研究对象术后24、48、72h进行评分,测量膝关节周径并对比两组减少值,记录术后24、48h伤口引流量。[结果]两组研究对象术后24、48、72hVAS评分及膝关节周径减少值、术后24、48h伤口引流量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镜术后AIRCAST加压冷疗系统较自制冰块冰敷更能早期缓解膝关节疼痛,减轻肿胀,减少切口出血,使患者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促进膝关节功能早期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小麻醉剂量氯胺酮预处理对骨科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骨科择期行下肢手术的56例65~80岁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氯胺酮组各28例,氯胺酮组行全麻诱导后,以0.25 mg/(kg·h)速度持续静脉泵注氯胺酮,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静脉泵注。检测术前1 d、术后6 h、24 h、48 h、72 h外周静脉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记录术前1 d、术后24 h、48 h、72 h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评价认知功能。结果:氯胺酮组术后6 h、24 h、48 h血浆TNF-α、IL-6升高程度及术后24 h、48 h、72 h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麻醉剂量氯胺酮预处理可以降低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早期POCD发生率,推测可能与氯胺酮的抗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化脓性阑尾炎术后留置引流管对预防切口感染的作用。方法将该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化脓性阑尾炎患者46例,随机分为术后不放置引流管组(对照组)和术后放置引流管组(观察组)各23例,对比两组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对照组切口红肿发生率为34.78%,切口感染发生率为30.43%,观察组切口红肿发生率为13.04%,切口感染发生率为8.70%。两组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为(11.54±4.64)d,而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为(7.19±2.45)d,两组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术后留置引流管对预防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效果显著,且可以缩短切口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孔多聚糖材料在体表创腔的止血效果。方法:随机选择需置入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患者80例,术中共制备皮下腔隙142个。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为使用微孔多聚糖材料组,B组为空白对照组。收集临床术后前3 d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和拔管天数等数据,按照创腔单位面积引流量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使用微孔多聚糖材料组在术后前3 d创腔单位面积引流量(0.275±0.126)mL/cm~2,术后创腔单位面积总引流量(0.458±0.207)mL/cm~2,而对照组分别为(0.472±0.222)mL/cm~2和(0.722±0.303)mL/cm~2,2组对照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置管时间2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微孔多聚糖材料对临床体表创腔的止血作用安全而有效。  相似文献   

14.
陈雄  李杰  李俊 《现代保健》2012,(21):20-21
目的:探讨结肠镜与腹腔镜联合在治疗结肠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0例患者使用结肠镜与腹腔镜联合治疗,并与单独使用腹腔镜治疗的50例患者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留置引流管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同时统计两组发生的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发生肠穿孔、伤口感染和术中出血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较小的肿瘤可以结肠镜为主,而较大的肿瘤则应以结肠镜治疗为辅,双镜联合治疗有效地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王凯辉 《现代保健》2014,(8):139-141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头颈乳腺科收治的I、Ⅱ期乳腺癌患者7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淋巴结清扫方式的不同分为腔镜下手术腋窝淋巴结清扫组(观察组)35例和传统手术腋窝淋巴结清扫组(对照组)35例。观察并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枚数、术后引流量、预后等。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15.46±23.45)min、(78.73±18.34)min,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8.36±10.35)mL、(87.42±20.76)mL,平均淋巴结清扫数分别为(16.67±4.37)枚、(18.74±4.98)枚,平均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95.57±47.87)mL、(362.72±67.93)mL;两组平均随访(22.21±14.48)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复发转移者分别为3例和4例。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但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较对照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乳腺癌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与传统手术清扫的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异,但腔镜具有微创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腹部术后各类治疗导管对患者引起的痛苦程度.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进入本研究;记录一般资料,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记录外科治疗需要留置的尿管、胃管、腹腔引流管、胆总管引流管、伤口引流管、中心静脉导管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等,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记录患者在置管后24、48和72 h的读数,评价不同导管对患者带来的痛苦程度.结果 共157例患者进入本研究,其中男性70例、女性87例;年龄(60.5±12.5)岁;体质量指数(23.8±3.2) kg/m2;总营养风险发生率为42.0%;根据视觉模拟尺读数,患者主观感觉痛苦程度依次为:胃管(4.9±1.7)、伤口引流管(3.6±0.9)、尿管(3.0±0.9)、中心静脉导管(2.6±0.9)、腹腔引流管(2.4±1.0)、胆总管引流管(1.9±0.7)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1.8±0.8);患者认为导管给其本次住院带来的痛苦占(44.9±14.1)%.结论 胃管、伤口引流管和尿管可增加患者痛苦,在不影响治疗前提下,及时拔除导管,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帕瑞昔布钠联合舒芬太尼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0例择期全麻下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舒芬太尼2 μg/kg组(Ⅰ组),舒芬太尼2.5 μg/kg组(Ⅱ),舒芬太尼2 μg/kg+帕瑞昔布钠组(Ⅲ组).记录术后2 h(T1)、6 h(T2)、12 h(T3)、24 h(T4)、36 h(T5)和48 h(T6)患者静止和运动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PCA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患者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Ⅰ组比较,Ⅲ组T4~T6静止VAS评分降低,T3~T6运动VAS评分降低(P〈0.05);与Ⅱ组比较,Ⅲ组T4~T6静止VAS评分降低,T3~T4运动VAS评分降低(P〈0.05).T3~T6 Ⅲ组PCA按压次数少于Ⅰ组和Ⅱ组;Ⅱ组术后各时点舒芬太尼用量高于Ⅲ组(P〈0.05).Ⅱ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高于Ⅰ和Ⅲ组(P〈0.05).Ⅲ组患者满意程度高于Ⅰ和Ⅱ组(P〈0.05).结论 帕瑞昔布钠联合舒芬太尼用于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确切,优于单独应用舒芬太尼.  相似文献   

18.
伞有利 《现代保健》2014,(13):119-122
目的:对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从本院自2008年9月-2012年3月收治的所有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中,随机抽样96例患者进行疗效观察,并将抽样样本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入路开放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的患者则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的耐受性都很好,70~110 min,手术的平均出血量为(150.8±18.4)mL,且所有患者在手术中没有出现并发症。手术完成之后,本组患者在24~48 h之内就可以下床进行活动,在术后两年内接受回访的患者恢复情况良好,内固定去除之后有5例出现骨折部位二次塌陷的问题。对照组在手术中有3例无法耐受手术,手术时间为80~130 min,平均出血量(235.4±25.4)mL,有4例患者在手术后出现并发症。手术完成之后患者一般在72 h左右能下床进行活动。术后两年内接受回访发现,本组患者在内固定去除之后,有13例出现骨折部位的二次塌陷。经过对比,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内固定治疗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常规的入路开放手术相比,具有损伤小、近期效果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李丽  焦根龙 《现代保健》2014,(7):137-139
目的:讨论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分娩后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PR)的浓度指标变化规律,分析对血清CRP水平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8月本院妇产科分娩的产妇250例,其中经阴道分娩115例,剖宫产135例,测量产妇术中出血、手术时间、产后48 h体温及血常规等,同时测量产妇分娩前24 h、分娩时、分娩后24、48、72、96 h的CRP浓度,然后结合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剖宫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经阴道分娩组(P〈0.01),产后感染率高于阴道分娩组(P〈0.05);剖宫产组术后48 h中性粒细胞及体温明显高于经阴道分娩组(P〈0.01);两组分娩后CRP浓度逐渐升高,较分娩前水平有显著增高(P〈0.01);CRP在经阴道分娩后72 h开始降低,而在剖宫产分娩后96 h开始降低,剖宫产组分娩后不同时期CRP浓度均高于经阴道分娩组(P〈0.01)。结论:分娩方式是产后血清CRP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产后测量CRP对科学的选择分娩方式及临床治疗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液保护在心外科围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接受心脏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采用常规血液保护进行手术的30例患者定义为对照组,将采用改进血液保护进行手术的30例患者定义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血红细胞比容情况、输血情况及胸腔引流量等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的人均输血量(0.89±1.12)U及人均胸腔引流量(303±85)mL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的人均输血量(1.07±1.68)U及人均胸腔引流量(571±16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红细胞比容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外科围手术期中使用改进血液保护,可减少患者的围手术期输血量,降低术后胸腔引流量,提高红细胞比容,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