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致泻大肠埃希菌中,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能引起腹泻腹痛型胃肠炎,亦是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菌.我们在食品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的肛拭中检出-株具有沙门菌O11抗原的EPEC O125:K70菌株,属我市首次检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一起由水体污染引起感染性腹泻病暴发的原因,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腹泻患者进行个案调查和流行病学分析,并采集水样和部分腹泻患者肛拭样进行实验室检查。结果个案调查1 316个腹泻患者,患病人群以青少年为主(67.34%),患者职业以学生为主(69.63%);实验室检查患者肛拭12份,其中4份中检出产毒性大肠埃希菌;检查发病范围内自来水末梢水样15份,11份大肠菌群含量超过国家标准(73.33%),其中1份中检出产毒性大肠埃希菌;检查自来水厂出口水样5份,3份大肠菌群含量超过国家标准(60%),其中1份检出产毒性大肠埃希菌。结论这是一起因某水厂水体污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病暴发事件,应加强对自来水卫生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确定2006年7月我县某村陆续出现感染性腹泻暴发的病因及其来源。[方法]对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病人粪便检出病原性大肠埃希菌;饮用水中检出病原性大肠埃希菌,后者毒力基因LT阳性;病例对照调查显示与饮用水相关。[结论]这是一起主要由饮用受病原性大肠杆菌污染的水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  相似文献   

4.
<正>能够引起肠道内感染,包括胃肠炎、腹泻等症状的大肠埃希菌称为致泻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DEC),它是现今引起全球感染性腹泻流行和地方腹泻暴发的主要病原体,国外研究显示,在腹泻患者中DEC检出率为17.4%~28.0%[1-3],而国内研究中该菌检出率稍低,为12.7%~18.9%[4-5]。根据不同的毒性特征可将DEC分为6类,肠致病性大肠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和分析某校教职工中发生的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原因,为预防和处理类似事件提供参考。方法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和个案调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事件特征;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和现场卫生学调查追溯原因;采集病例标本、环境样品和剩余食品进行致病菌检测。结果本次事件共搜索到病例73人,罹患率35.27%。患者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流行曲线显示病例为多次暴露,未确定可疑餐次和可疑食品。56件粪便/肛拭子标本有10件检出产气荚膜梭菌,其中有1件粪便计数结果为10~6 CFU/g,3件为10~5 CFU/g;9件检出致泻大肠埃希菌(其中7件检出肠道聚集性大肠埃希菌,2件检出肠道侵袭性大肠埃希菌)。结论此事件可能是一起产气荚膜梭菌和致泻大肠埃希菌混合感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以腹泻伴腹痛、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的感染性腹泻的病因,查找传染源,分析调查处置过程,为预防控制疫情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积累应急处置经验.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病例进行调查,采集患者和食堂员工样本、水样品进行分离培养和运用PCR和等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对采集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和4份患者样本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毒素基因阳性,PCR检测4份患者样本杯状病毒阳性,从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和5份患者样本中分离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结论 该校学生是由于水源污染引起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茵和腹泻病毒混合感染所致的感染性腹泻,水源水被污染,消毒设备损坏而至饮用水未经过消毒处理是引起此次感染性腹泻疫情发生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1起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流行特点及暴发原因,为今后预防控制类似疫情提供经验。方法采用统一设计的表格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分析,并开展实验室常规检测。结果共发病439例,罹患率为1.04%。采集腹泻病例肛拭子28份检测,检出26份诺如病毒GⅠ、1份诺如病毒GⅡ和23份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阳性,采集7份水样本进行检测,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和大肠埃希菌均超标,7份水样均检出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3份末梢水检出诺如病毒GⅠ型阳性。结论水源水受污染及水厂消毒措施不到位是引起本次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今后应加强集中式供水水源的保护及卫生监督。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眉山市某学院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查找疫情暴发原因,及时控制疫情,为学校卫生监督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患者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疫情暴发的原因。结果共发现腹泻病例249例,平均罹患率5.16%,男女比例1∶2.46。4份病例和3份水样检出致泻性大肠杆菌,4份病例检出杯状病毒。结论该起暴发疫情由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引起,供水系统受到污染是引起水源性暴发的主要原因。加强饮用水的消毒与管理,开展健康教育是控制疫情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深圳市光明新区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征,为感染性腹泻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哨点医院采集门诊未使用抗生素腹泻监测患者的大便样本、肛拭子或呕吐物标本,进行常见肠道致病菌的分离培养,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阳性菌株进行复核和分析。结果共检测863份标本,分离出163株致病菌,分离率为18.89%,检测出沙门菌(SM)、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副溶血弧菌(VP)、志贺菌(SH)、类志贺邻单胞菌。阳性菌株中以SM感染为主(80株),占49.08%;其次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61株),占37.42%。病原菌的检出具有明显的季节性,6-9月是高峰。SM是辖区内引起婴幼儿腹泻最主要的病原微生物。检出的SM的优势血清型分别为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结论光明新区细菌性腹泻病原菌主要以SM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为主,应加强主动监测,做好腹泻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感染性腹泻疫情暴发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感染危险因素,为有效防控该类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腹泻学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并采集水样、食品留样和部分腹泻学生粪便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结果本起疫情累计报告病例84例,病例均为学生。疫情罹患率为4.91%(84/1 712),病例无班级聚集性。对留样饭菜及食堂从业人员粪便标本进行检测,未检出致病菌。对学生区饮用水源及患病学生粪便进行检测,饮用水源及病例粪便标本中均检出大场埃希氏菌。结论此起暴发疫情的致病病原体为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疫情发生学校化粪池渗漏导致饮用水水源受污染,学生饮用了受污染的生水是导致此起暴发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探讨温州市洞头区某学校一起由大肠埃希菌O153感染引起的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类似疫情防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进行现场调查,描述流行特征,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探讨病因假设,采集患者、食堂工作人员的肛拭标本进行病原微生物培养,采用多重PCR技术确定毒力基因.结果 2016年10月16-31日,1 256名学生和教职工中累计发现病例126例,罹患率为10.03%(126/1 256),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腹泻(≥3次/d)(100.00%),伴有腹痛(84.13%)、恶心(27.78%)、呕吐(13.49%)、发热(7.14%)等症状.学生、教师不同食堂就餐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24,P=0.01).病例对照研究提示饮用学生食堂未烧开的水是此次暴发疫情的危险因素(OR=5.33,x2=10.33,P=0.00),病原微生物培养和多重PCR技术毒力基因鉴定确认为肠产毒大肠埃希菌O153感染.结论 本次疫情为由肠产毒大肠埃希菌O153引起学校感染性腹泻暴发,病例分布呈现明显的聚集性,发病曲线呈持续性暴露,饮用学生食堂未烧开的水是危险因素.建议学校严格执行因病缺课登记,完善校医制度,做好食堂卫生和饮用水管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一起学校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结合临床特征及标本实验室检测结果综合分析。结果该事件共发病23例,均为学生,罹患率1.0%。从患者的粪便标本和食堂菜品标本中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饮用水标本检测结果均符合国标。患者发病潜伏期6~70h。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泻和呕吐,符合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致病特征;经补液和抗感染等治疗,病情均有效控制,未出现重症及死亡病例。结论结合发病潜伏期、患者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为一起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污染食品引起食物中毒。学校应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做好食堂风险隐患排查及从业人员自查。规范食品保存、再加工及消毒餐具。发生疫情时应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并妥善处置。  相似文献   

13.
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是婴儿和旅游者腹泻最常见的病原菌。临床上表现为轻度腹泻及严重的霍乱样腹泻。在国内我国林成水等于1974年6月首次在霍乱样腹泻病人中发现并报告。ETEC常见散发感染性腹泻,也有报道因ETEC污染水源而暴发腹泻,笔者报告的是一起家庭型食物中毒患者肛拭中检出一株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06:K15(L)。  相似文献   

14.
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可导致人、动物感染,引起食物中毒、尿道感染、肠道感染、脓毒症或脑膜炎症等。主要分为5类,即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粘附性大肠埃希菌(EA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为了解平罗县感染性腹泻样本中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感染情况,2011年4—12月对平罗县3家哨点医院收集到的感染性腹泻监测病例的粪便标本进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检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查明该起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病因和来源. 方法在学校、医疗机构进行病例主动搜索,开展病例个案、病例对照专题调查和现场勘察,及采集标本进行实验室相关检测. 结果该起事件涉及学校3个年级的45个班,暴发始于3月17日,持续11 d,发病高峰在3月19-23日间;共报告91名病例,罹患率为2.5%(91/3 721);症状以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和水样腹泻为主;病例暴露于学校食堂,可疑食物不确定;实验室检测结果,2份病例和3份厨工的肛拭子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其中2份病例和1份厨工肛拭子检出的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菌株间高度同源. 结论这是一起食源性疾病局部暴发,由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为主,暴露来源与途径不单一.建议规范和落实学校饭堂餐饮卫生监管,开展学校突发卫生事件症状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学生健康异常状况对学校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查明1起166人食物中毒的原因。方法所采集样品参照GB/T4789-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等标准进行检验。结果从3份厨工肛拭样品、1份厨具擦拭棉签样品和2份病人肛拭样品中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从3份病人肛拭样品、3份厨具擦拭棉签样品和5份留餐样品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经现场调查、流行病学分析、临床表现和检测结果确定,是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7.
—起水污染致感染性腹泻暴发流行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政 《职业与健康》2008,24(4):314-314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由于其血清型较多,常难以确定型别,并多引起婴幼儿腹泻,一般经水和食物引起暴发性流行。2006年9月26日—10月7日,江阴市霞客镇东宏村黄北沟村,发生感染性腹泻暴发,325名村民中,有22名村民发病,罹患率为6.77%。经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验证实,这是1起经水传播,由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性流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玉林市某学校发生的一起感染性腹泻进行查因。方法按GB/T4789-2010、WS289-2008等方法进行致病菌检测。结果 17份腹泻病人和厨师的肛拭子标本中,有10份检出布伦登卢普沙门菌,检出率为58.8%;3份检出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其中有2份是同时检出上述沙门菌的样本,即沙门菌和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复合感染),检出率为17.6%;2份散装矿泉水有1份检出侵袭性大肠埃希菌;2份井水未检出致病菌。结论这是一起由布伦登卢普沙门菌为主合并侵袭性大肠埃希菌感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疫情。  相似文献   

19.
2003年 9月 8日至 16日,本区某学校发生一起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暴发疫情,该校共有学生 534人,均为女性,发病143名,罹患率 26 78%,经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验,确定系产肠毒大肠埃希菌 (ETEC)O6∶K15型菌株污染水源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流行,现将其病原学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标本来源现症病人及食堂从业人员粪便 14份、肛拭 7份;食堂厨房内炊具物体表面涂抹物 13份;水样 7份,其中取自厨房内末稍自来水龙头 1份、取自学生清洗处水龙头 1份、取自河水 (清洗处“自来水”的水源水)5份。1 2 试剂增菌、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福建省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离株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为防控感染性腹泻暴发提供客观的流行病学资料。方法 2010年6月至2016年10月通过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多重PCR和单重PCR检测方法确定其致病型别,并分析其毒力基因分布。结果 2 231份粪便标本中共分离到146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阳性率为6.54%;其中4株EPEC均为escV(+)、bfpB(+)、stx1(-)、stx2(-),65株aEPEC为escV(-)、bfpB(+)、stx1(-)、stx2(-),39株EAEC中,35株aggR(+)、3株pic(+)、1株aggR(+)、pic(+),38株ETEC中19株elt(+)、14株estIa(+)、5株elt(+)、estIa(+);男80例,女66例,3岁的57例,占39.14%,45岁的51例,占34.93%。结论福建省存在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性腹泻病例,以婴幼儿和中老年为主要病例构成;致病型别以aEPEC为主,EAEC、ETEC次之,未检出EIEC、EHEC;相关毒力基因呈多态性携带情况,应加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中5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