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护理安全管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2020年1—12月南通市锡通科技产业园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常规护理模式院内转运580例(对照组),2021年1—12月护理安全管理模式院内转运580例(观察组),对比2组急诊科护理质量、院内转运风险事件、患者及家属对院内转运满意度。结果 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后的2021度急诊科护理人员考核风险评估、配合能力、急救技术、应变能力、转运流程评分高于2020年度(P<0.05);观察组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1.21%,低于对照组的4.31%(P<0.05);观察组患者病情告知、转运流程、转运技术、服务态度、转运时间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护理安全管理模式能够提高急诊科护理质量,减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不良事件,提升满意度,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实施外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后的效果。方法:2010年我院外科加强院内安全转运管理的113例危重症患者为实验组,2009年常规院内转运管理的102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转运时间、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和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结果:2010年院内转运时间为(30.2±7.9)min,2009年为(39.8±5.5)min,两组比较(P<0.01)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2010年院内转运时间比2009年有明显缩短。2010年不良事件的例数:脱管3例、窒息0例、坠床0例、病情恶化1例,不良事件发生率3.53%;2009年不良事件的例数:脱管5例、窒息3例、坠床2例、病情恶化7例,不良事件发生率16.67%,两组比较(P<0.01)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2010年不良事件的发生比2009年有明显减少。结论:实施外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可缩短转运时间,提高转运效率,减少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及意外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外科急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锦霞 《广西医学》2010,32(5):614-615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程序在外科急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效果。方法在院内转运的外科急危重病人547例中按随机数字表法抽取病例,其中2008年的100例为对照组,按常规的院内转运方法护理;2009年的100例为实验组,在转运前给予预见性护理。观察两组的转运时间、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和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结果院内转运所需时间,实验组为(30.8±4.3)m in,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8.2±8.7)m in(P〈0.01);转运效率实验组快于对照组(P〈0.01);不良事件和意外发生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院内转运的外科急危重病人进行预见性的护理程序,可缩短转运时间,提高转运效率,减少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及意外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陈昌群  侯翠霞  刘新凤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8):1130-1132, 1137
目的探讨建立急性脑卒中病人院内安全转运标准化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以常规护理方式转运的50例急性脑卒中病人设为对照组,将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使用标准化转运流程转运的50例急性脑卒中病人设为观察组,比较2组病人转运效果。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共发生8例,对照组共发生24例;其中观察组技术性不良事件总发生率(16.00%)低于对照组(48.00%),病人就医感受满意率(93.30%)高于对照组(73.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和P < 0.01)。结论标准化转运流程可有效减少急性脑卒中病人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了病人的安全,提高了病人及家属的就医感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实施外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后的效果.方法:2010年我院外科加强院内安全转运管理的113例危重症患者为实验组,2009年常规院内转运管理的102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转运时间、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和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结果:2010年院内转运时间为(30.2±7.9)min,2009年为(39.8±5.5) min,两组比较(P<0.01)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2010年院内转运时间比2009年有明显缩短.2010年不良事件的例数:脱管3例、窒息0例、坠床0例、病情恶化1例,不良事件发生率3.53%; 2009年不良事件的例数:脱管5例、窒息3例、坠床2例、病情恶化7例,不良事件发生率16.67%,两组比较(P<0.01)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2010年不良事件的发生比2009年有明显减少.结论:实施外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可缩短转运时间,提高转运效率,减少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及意外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于循证理念下的分级转运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对转运不良事件发生及转运途中所需时间的影响。方法转运前按照分级标准对患者进行评估分级,根据分级等级确定转运人员及转运物品。结果实施分级转运后,转运总体不良事件下降,转运中所用时间缩短。结论基于循证理念下的分级转运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评估能够有效减少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缩短转运途中所需时间,降低患者转运途中的风险,保证了危重患者的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7.
周镁洁  钟利君 《浙江医学》2018,(18):2078-2079
目的探讨基于SHEL分析的院内转运管理在减少急诊颅脑外伤患者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6例实施基于SHEL分析的院内转运管理(观察组)、46例实施急诊常规院内转运管理(对照组)的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院内转运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接收科室满意度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院内运转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接收科室各项内容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患者对院内转运各项内容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急诊颅脑外伤患者实施基于SHEL分析的院内转运管理,能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医护患关系和谐,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流程管理在重危病人术后转运中的应用。方法:对74例危重病人术毕转运实施流程化管理,观察转运时间、转运过程中严重不良事件和一般不良事件发生率,并与传统转运方法比较。结果:对危重病人术后转运实施流程化管理可缩短转运时间,降低转运途中严重和一般不良事件发生率。结论:优化程序管理后转送重危病人降低了转运的风险,保障了病人的安全,降低医疗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将改良危重病人转运评估单用于急诊危重病人转运评估,减少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将改良危重病人转运评估单运用于急诊危重病人的转运评估上,并与使用前比较,比较两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科室满意率。结果:使用后危重病人转运不良事件明显低于使用前,科室满意率明显提高。结论:将改良危重病人转运评估单应用于危重病人转运评估有助于提高危重病人在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李凤英 《当代医学》2014,(20):124-125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程序在危重患者转运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清远市清城区人民医院80例ICU危重患者为基础组,采用常规转运方式;96例ICU危重患者为改进组,改进组在转运过程中采用预见性护理,比较2组危重患者的转运时间、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及医疗纠纷发生率、病情恶化情况。结果基础组转运时间为(28.73±3.35)min,改进组为(26.4±2.2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8,P〈0.05);基础组各种不良事件坠床(11.25%)、静脉通路中断(11.25%)、管道阻塞或脱管(15.00%)、供氧中断(10.00%)、心率改变(15.00%)、呕吐或气管堵塞(12.50%)和医疗纠纷(7.50%)发生率均高于改进组,分别为2.08%、3.13%、5.21%、2.08%、4.17%、3.13%和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组血氧饱和度降低(18.75%)、血压升高或降低21(26.25%)、心律失常19(23.75%)、休克4(5.00%)和其他类别14(17.50%)病情恶化比例均高于改进组,分别为4.17%、8.33%、5.21%、0%和3.13%。结论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应用预见性护理,可提高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减少转运途中意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娟  梁金清  黄珍贤 《广西医学》2011,33(8):1017-1019
目的 探讨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的管理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307例危重病人院内转运、检查、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并提出安全转运管理措施.结果 307例患者安全转运306例,转运成功率为99.67%.途中出现与转运有关的并发症25例(8.14%),经相应抢救处理后,病情稳定,成功转运24...  相似文献   

12.
管道标识在腹腔引流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管道标识在腹腔引流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对比分析作者医院腹部外科腹腔引流患者应用管道标识前后,管道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病人健康教育知晓率。结果实施管道标识管理后,管道堵塞、打折、脱落、更换时间延迟、管道判断失误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与管道标识管理实施前比较明显降低(χ^2=5.44~61.04,P〈0.05或P〈0.01);病人对管道健康教育的知晓率明显上升(χ^2=156.25,P〈0.01)。结论管道标识可以有效地降低腹腔引流患者管道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并提高病人健康教育知晓率。  相似文献   

13.
陆莉金 《吉林医学》2014,(14):211-213
目的:降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风险,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方法:归纳影响转运风险因素,采取有效可行的护理措施。结果:近2年院内转运156例危重患者中,有5例转运到达接收科室突生病情变化,立即气管插管抢救,有2例在住院30min内死亡,其余均安全转送到达相关科室。结论:规避院内转运风险是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4.
李静 《实用全科医学》2011,(12):1968-1969
目的在医院整体搬迁中ICU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有效管理,为临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提供依据及方法参考。方法对医院综合ICU 12例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实施情况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①运用合理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②根据危重患者安全转运指引,制定应急预案;③新旧病区转运管理。结果 12例ICU危重症患者得到安全、快速、有序的转运,转运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未出现病情变化或加重,正常的治疗护理未受影响,患者家属正常探视时间未受到影响。结论医院领导及护理部高度重视,科室详细计划,规范转运工作流程,充分做好患者转运前期准备,充足的物品准备,每个转运单元相当于一个移动ICU的配备,中期严密监护和后期严格交接查对,医护患密切配合,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情况,全员参与安全管理,使转运工作顺利完成。因此,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及方法,优化转运流程,树立以"病人安全为中心"的观念,是确保ICU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集束化干预在院内危重患者转运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时间段分组,其中2015年1-3月院内转运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2015年4-6月的院内转运患者设为观察组,应用集束化转运策略.以5%的比例随机抽样,抽样结果为对照组110例,观察组116例.分别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转运前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和等级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中人员因素、设备因素、病情因素、流程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集束化干预可以减少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转运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急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措施.方法:2010年1月-2010年12月从我院急诊科转运至病房的危重患者2188例,正确评估患者病情、做好转运前物品的准备、途中严密观察病情及转运后病情的交待等.结果:2188例患者采取上述护理后均安全转运至病房,无一例患者途中发生意外.结论:在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实施护理措施后,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了患者的安全,提高了科室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陈艳 《当代医学》2011,17(20):117-118
目的采用"APACHE Ⅱ"(危重病人评分)提高急诊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的成功率。方法把急诊科2009年1月~8月期间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09年9月~2010年12月为试验组,各68例同病种的危重病人转运前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来比较两组转运成功率、意外发生率。结果各68例对照组和实验组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的成功率、风险性和意外发生率相差较大。结论急诊危重病人转运前采用科学的APACHE Ⅱ来进行评估,再备有合理的护理措施,保证了急诊科危重病人的院内安全转运。  相似文献   

18.
孙茜  孙春霞  孙晓阳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2):4022-4027
目的 探讨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改善和优化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4月江苏省某三甲医院急诊科抢救室和重症监护室(ICU)转运的1 488例危重患者纳入对照组,2017年5—8月其转运的1 632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凭经验转运的方法,观察组应用HFMEA方法,找出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可能存在的失效模式,对失效模式的严重度和发生率评分,计算危害指数(RPN),通过决策树分析,决定优先改善的流程,制定并实施解决方案。结果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94%(97/1 632),低于对照组的22.58%(336/1 488)(χ2=180.249,P<0.001)。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5.96%(1 566/1 632),高于对照组的77.96%(1 160/1 488)(χ2=229.378,P<0.001);观察组接收/检查科室满意度为94.98%(1 550/1 632),高于对照组的68.95%(1 026/1 488)(χ2=364.806,P<0.001)。结论 通过运用HFMEA优化了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降低了转运过程中失效模式的发生风险,保障了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对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实施安全护理的效果,探讨临床价值。方法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分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实施院内转运的急诊科危重患者80例,实施转运前、转运途中、转运后系列安全护理。结果 80例急诊科危重患者均达到安全转运的目的,其中CT、X-线、超声等检查均做到零等待,全部患者转运时,无1例因病情加重造成途中抢救和死亡,无护理纠纷的发生,转运时间平均(11.09±2.84)min;患者家属对转运护理满意79例(98.75%,79/80)、相关科室满意78例(97.50%,78/80)。结论经过检查前的充分评估,有效地计划,组织、准备及实施相应的安全护理措施,可以将急诊科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危险事件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对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应用全程安全转运与前瞻性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危重患者120例,按照入院时间,随机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处置流程,观察组实施全程安全转运和前瞻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转运治疗期间的时间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转运时间、治疗等待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全程安全转运和实施前瞻性护理干预,对于急诊中的危重病人而言,能够减少治疗的转运时间和等待时间,减少因救治不及时而发生的不良事件,同时,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医院急诊科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