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6 毫秒
1.
目的探讨氩激光联合Nd:YAG激光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23例152眼,随机分成2组。联合激光组用氩激光及Nd:YAG激光对63例78眼进行虹膜周边切开术;Nd:YAG激光组采用Nd:YAG激光对60例74眼行虹膜周边切开术。结果联合激光组一次虹膜穿孔成功100%,Nd:YAG激光组一次虹膜穿孔成功66.21%。联合激光组术中术后并发症较Nd:YAG激光组明显减少。结论氩激光联合Nd:YAG激光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简单易行、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氪离子与Q—开关Nd:YAG激光联合应用行虹膜切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理想术式。方法 对41例(4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例,采用氪离子激光与Q-开关Nd:YAG激光联合应用的方法,行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先用氪离子激光在虹膜面作分层击射,然后用Q-开关Nd:YAG激光在此基础上作穿透性击射。结果 虹膜透切成功率为100.0%,一次透切成功率为97.9%。术后随访1年,无一例发生击孔完全闭塞及青光眼发作。结论 联合激光虹膜开术是预防和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的有效术式,疗效确切,是适宜于亚洲人虹膜特点的较为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理想术式。方法 对 4 1例 (48眼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例 ,采用氪离子激光与Q 开关Nd∶YAG激光联合应用的方法 ,行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先用氪离子激光在虹膜面作分层击射 ,然后用Q 开关Nd∶YAG激光在此基础上作穿透性击射。结果 虹膜透切成功率为 10 0 0 % ,一次透切成功率为 97 9%。术后随访 1年 ,无一例发生击孔完全闭塞及青光眼发作。结论 联合激光虹膜切开术是预防和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的有效术式 ,疗效确切 ,是适宜于亚洲人虹膜特点的较为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早期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变化.方法 58例68只眼早期闭角型青光眼分为两组,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8例34只眼,无糖尿病患者30例34只眼,均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先以531 nm绿光在虹膜面作预光凝,光斑直径100 μm,时间0.2 s,功率200~300 mW,点数20~30;再用波长1 064 nm Nd:YAG激光在原激光斑处透切虹膜,能量2~6 mJ,单脉冲4~10次.用角膜内皮显微镜分别于治疗前1 h及治疗后1周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变化.结果 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前后2型糖尿病早期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变化有显著差异.结论 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合并2型糖尿病的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间歇期患者,虽然对角膜内皮细胞具有一定的损伤性,但仍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Nd:YAG激光虹膜穿孔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Nd:YAG激光虹膜穿孔的术前准备、操作技巧、能量设置、适应证的标准化、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采用国产JYZ-1型Nd:YAG激光机对1562例2000眼的闭角型青光眼实施了虹膜穿孔术。结果 2000眼全部穿孔成功,1次手术成功率为75%(1500/2000),2次手术成功率20.4%(408/2000),3次及以上经4.6%(92/2000)。患者眼压、视功能98.9%(1978/2000)达到治愈标准,1.1%(22/2000)需要药物维持或改作滤过性手术,81.7%(1634/2000)出现了一过性并发症,1.6%(2.32/2000)出现了远期或临床意义的并发症,而传统的周边虹膜切除术的远期并发症高达4.57%(39/851)。结论 Nd:YAG激光虹膜穿孔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简便、安全、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采用何种激光进行周边虹膜切除术更适合我国患者,我们对Q-开关Nd:YAG激光与氩激 光周边虹膜切除术的疗效、并发症等进行了临床比较,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共24例39眼,男8例13眼,女16例26眼,年龄47~69岁。分別确诊为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间歇期或慢性闭角型青光眼。随机分为氩激光组19眼和YAG激光组20眼。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激光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理想术式,对98例(158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联合激光虹膜切除术.先用氩离子激光在患眼虹膜面作一光凝斑,再用Nd∶YAG激光在此光凝斑上作穿透性击射.虹膜透切成功率为100.0%,一次透切成功率为97.5%.所有病例术后随访1年半,无一例发生孔洞闭塞,扩瞳试验均无青光眼发作症状.联合激光虹膜切除术操作简单、安全,可在门诊进行,且疗效确切,是治疗和预防由于瞳孔阻滞引起的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532 nm半导体激光联合Nd:YAG激光行周边虹膜切开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68例76只眼,34只眼行单纯Nd:YAG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42只眼行联合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观察术中能量,术后眼压恢复情况,术中、术后并发症,前房及房角情况.结果 术前、术后1h、1d、1和4周的平均眼压值,联合激光组分别是(16.07±3.32)、(24.56±3.01)、(18.36±2.01)、(16.12±2.13)和(15.91±2.38)mmHg;单纯激光组分别为(15.98±2.11)、(28.12±3.37)、(19.52±2.47)、(17.22 4-2.24)和(15.87±3.41)mmHg,单纯激光组术后1 h、1 d的眼压升高幅度较联合激光组高.联合激光组周边虹膜均一次透切成功,前房出血较少,前房炎症反应较轻,无视力损伤及角膜、晶状体损伤.结论 532 nm半导体激光联合Nd:YAG激光行周边虹膜切开术具有并发症少、一次透切率高和总能量低等优势,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Nd:YAG激光虹膜切开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11月,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87例90只眼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两组,激光组患者45例47只眼,采用Nd:YAG激光虹膜切开术,选择颞上或鼻上周边虹膜松弛或虹膜隐窝处行激光切开,激光能量7~14 mJ,每次曝光时间0.2s,光斑直径30μm,每例平均激光能量(214.1±31.2) mJ。对照组患者42例43只眼,采用传统保守治疗。两组患者术后1、3、6和12个月随访,行眼压、视野、视力、房角等检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并记录青光眼发作情况。结果激光组患者治疗后1、3、6和12个月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激光组青光眼复发率(4.26%)显著低于对照组(20.9%)(P 0.05);激光组患者治疗后视野缺损进展和房角开放度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Nd:YAG激光虹膜切开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控制理想、病情进展缓慢,可作为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免疫抑制剂联合Nd∶YAG激光虹膜切除术治疗葡萄膜炎继发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葡萄膜炎继发瞳孔阻滞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7例61只眼,应用免疫抑制剂联合Nd∶YAG激光虹膜切除术治疗。随访时间6~40个月。结果免疫抑制剂联合激光术后未加重葡萄膜炎反应,一次激光成功率为47.5%,多次激光治疗后91.8%的患眼获得了通畅的激光孔。结论免疫抑制剂联合Nd∶YAG激光虹膜切除术治疗葡萄膜炎继发闭角型青光眼,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前房穿刺联合Nd∶YAG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不同治疗时机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首次急性发作患者64例64只眼,按急性发作后不同就诊时间分为三组:A组患者20例20只眼,就诊时间在24 h以内;B组患者23例23只眼,就诊时间24~72 h;C组患者21例21只眼,就诊时间72~120 h。在保守治疗眼压控制不佳的情况下行前房穿刺联合Nd∶YAG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治疗,观察患者眼压、前房角开放及视力情况。随访时间6~18个月。结果治疗后A组17例(85.0%)、B组12例(52.2%)、C组4例(19.05%)在未用药或局部滴用1~2种降眼压药物后眼压可控制至目标眼压。治疗后有效率:A组优于B组(P0.05);B组优于C组(P0.01)。其余31例31只眼接受了滤过手术。治疗后三组患者前房角开放180°者分别为:A组18例(90.0%)、B组13例(56.5%)、C组4例(19.1%);A组优于B组(P0.05),B组优于C组(P0.01)。三组患者术后眼压可控制,术后2 d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A组优于B组(P0.05),B组优于C组(P0.01)。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早期(48 h)行前房穿刺联合Nd∶YAG激光周边虹膜切除可以有效控制眼压、开放房角,防止青光眼病变的继续发展,减少甚至避免行滤过性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武警总医院接受抗青光眼手术的PACG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恶性青光眼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 共纳入患者238例315眼,其中观察组共17例22眼;对照组共221例293眼.观察组患者的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体厚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术前持续高眼压、眼轴长度<22 mm、前房深度<2 mm、晶体厚度<4.5 mm、房角完全关闭、慢性闭角型是影响患者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的可能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50岁及眼轴长度<22 mm是PACG术后出现恶性青光眼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 年轻、术前眼压较高、眼轴较短、前房较浅、晶体较薄、房角关闭、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PACG患者在术前易出现恶性青光眼并发症,尤其是年轻及眼轴较短患者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的小切口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将579例(772眼)原发闭角青光眼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14眼行复合小梁切除术,B组:458眼行改良的小切口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随访一年,观察术后眼压、滤过泡、视力、并发症等。结果:A、B两组术后早期结膜渗漏X=4.95,P<0.05有显著性差异,随访一年有效率过泡、眼压、及视力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改良的小切口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较好的防止术后组织瘢痕形成,是简单易操作、安全,经济、并发症较少的治疗青光眼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综合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综合介入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 血管内接触溶栓治疗;B组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 血管内接触溶栓 碎栓 PTA治疗。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5 7.89% (2 2 /38) ,其中治愈率0 % ,显效率2 1.0 5 % (8/38) ,好转率36 .84 % (14 /38) ;B组总有效率为10 0 % (35 /35 ) ,其中治愈率5 4 .2 9% (19/35 ) ,显效率4 0 % (14 /35 ) ,好转率5 .71% (2 /35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B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A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综合介入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视觉皮层激活情况。资料与方法20例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青光眼组)和20名健康成人(对照组)左、右眼分别行3.0 T MR血氧水平依赖(BOLD)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将BOLD-fMRI原始数据经基于Matlab平台的SPM2软件进行数据的预处理和统计分析,分别对青光眼组、对照组左、右眼进行组内分析,获得组内平均激活图;病变组与对照组的左、右眼进行组间分析,获得组间比较激活图。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青光眼组左、右眼刺激时双侧视皮层激活范围、激活强度都明显减小,以右侧视皮层为著。(2)与对照组比较,青光眼组左、右眼刺激时大脑皮层均发现异常激活区域。结论 fMRI可以反映青光眼患者视觉皮层功能活动,能为青光眼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外周静脉留置针与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肿瘤化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06年1月—2007年4月60例首次化疗的肿瘤患者分为两组,40例外周静脉留置针为A组,20例PICC置管为B组,两组基本情况无明显差异。治疗中观察记录留管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A组留置针保留时间为1~5 d,中位时间3.7 d,B组PICC置管保留时间为15~280 d,中位时间157.5 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主要并发症有局部渗出、静脉炎及管腔堵塞。A组发生局部渗血18例、静脉炎29例及管腔堵塞10例,B组发生局部渗血4例、静脉炎1例及管腔堵塞0例。A组日常生活需人照顾,B组日常生活无需人照顾。结论PICC置管安全、保留时间长,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在肿瘤病人的化疗中的临床价值显著高于外周静脉留置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56例(56眼),术前房角开放超过1800,均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8~12个月。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房角的变化。结果术前平均眼压(19.45±5.01)mmHg,术后平均眼压(10.11+2.9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周边前房深度〈1,2CT者36例,术后周边前房深度≥1CT者43例,所有眼术后房角加宽,大部分开放,术前视力≤O.05者18眼,占32.14%,术后视力t〉0.3者35眼,占62.5%,患者满意度较高。结论房角开放超过180。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单纯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可以较好地控制眼压,并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8.
体外冲击波治疗兔骨不连的能量分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通过不同能量体外冲击波对动物骨不连的治疗,确定骨不连治疗的最佳能量范围。方法 制作兔骨不连模型并随机分为A、B、C、D4组。分别用0.33,0.42,0.54.0.60mJ/mm^2的能量行骨不连断端体外冲击波治疗,其中A组11只,B、C、D组各12只;定期拍片、组织学检查及电镜检查。结果 X线片显示B、C、D组动物经体外冲击波治疗,其骨不连愈合效果较A组好,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组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