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索静脉输液的无痛性拔针技术及加强静脉保护。方法:拔针时,减慢输液速度、不关调节器、平行转动针柄,使其与皮肤呈45度角、将取下的废胶布"米"字形贴于覆盖针眼的小纱布上、拇指沿血管走向摆放,不压穿刺点,快速拔针、同时按压穿刺点、致手臂略高于心脏位置。结果:患者血管损伤、疼痛率明显降低,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合理利用力学原理,采用无痛性静脉拔针技术,能有效减少血管损伤,减轻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静脉穿刺后如何拔针,基础护理书上没有明确规定,实际操作中许多病人对拔针仍感畏惧,特别是儿童,有时拒绝拔针,说明在操作时仍不不同程度的疼痛,且常出现拔针后病人皮下青紫。如何减轻病人疼痛,保护好病人的静脉,本人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对比,得出一些体会,现总结如下。1 棉签放置方法静脉穿刺时不仅皮肤有一进针孔,穿刺血管也有一进针孔,在拔针时棉签习惯上是横向放置,这种放置方法,由于按压面积较小,造成按压针眼处过高,引起皮肤针眼外出血,按压针眼处过低,引起静脉血管进针点出血,为解决这一问题,改进棉签沿血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静脉穿刺后拔针法——静脉穿刺后改良拔针法,并对该法在临床使用中病人的痛感反应进行观察,统计。方法严格确定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将符合条件的输液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改良组实施静脉穿刺后改良拔针操作,常规组实施静脉穿刺后传统拔针操作,两组累计病人评价各100人次,观察各组病人对拔针的疼痛反应。结果改良组病人对拔针的痛感反应低于常规组(P〈0.01)。结论静脉穿刺后改良拔针法可以降低病人的拔针后痛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有推广使用价值,可以取代静脉穿刺后传统拔针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静脉穿刺后拔针法-静脉穿刺后改良拔针法,并对该法在临床使用中病人的痛感反应进行观察,统计.方法严格确定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将符合条件的输液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改良组实施静脉穿刺后改良拔针操作,常规组实施静膊脉穿刺后传统拔针操作,两个组累计病人评价各100人次,观察题组病人对拔针的疼痛反应.结果改良组病人对拔针的痛感反应低于常规组(P<0.01).结论静脉穿刺后改良拔针法可以降低病人的拔针后痛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有推广使用价值,可以取代静脉穿刺后传统拔针法.  相似文献   

5.
静脉穿刺后拔针是临床上最普遍、最常见的护理操作。目前,《基础护理学》教材中介绍的静脉穿刺拔针方法为“用消毒干棉签按压穿刺点上方,迅速拔出针头,但对棉签按压的时机和针头拔出的方法却没有明确规定。并且在实际操作中,病人有明显的疼痛感,为减轻病人疼痛,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我们通过临床实际观察认为在针柄远端手持头皮针,平行快速拔出针头,不但可以减轻病人的疼痛。而且血管损伤也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6.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主要的给药途径,静脉输液也是护理人员最基本的一项操作技术。静脉穿刺时对血管的损伤是不可避免的,但应避免拔针时操作方法不当对血管造成的损伤。教科书中”用无菌干棉签按压穿刺点上方,迅速拔出针头,局部按压穿刺点上方片刻”操作,病人疼痛十分明显。对此,我采用新拔针法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静脉穿刺拔针后皮下瘀血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华 《华夏医学》2002,15(2):256-257
静脉穿刺失败,使药液外渗,可致穿刺部位肿胀及皮下瘀血,给患者造成疼痛,给以后的穿刺带来困难.而如果整个静脉输液(或注射)过程顺利,拔针后未能妥当压迫穿刺点,亦会使皮下瘀血,造成不良后果.因而,要有效地保护好血管,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在治疗中的痛苦,要有熟练的穿刺技术外,注意拔针后压迫穿刺点的最后环节也至关重要.现对本科静脉穿刺拔针后出现皮下瘀血的病例进行分析,并针对其原因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在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方法,通过改进法以提高检查成功率.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原则,对170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病人,分别采用改进法静脉留置针穿刺和传统穿刺法的比较,观察操作过程中,统计患者出现的疼痛,皮下瘀斑等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造影检查中,18G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右侧肘静脉注射,以45° ~60°角度的注射方法和穿刺技巧及拔针方法的改进是检查成功的关键.结论 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尽量选择18G直管型密闭式静脉留置针.从右上肢大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注射.采用快、准、稳法,大角度静脉穿刺技巧,缩短了静脉回血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改进传统的拔针法,用静脉输液贴按压穿刺点及以上部位5min,可减轻病人疼痛,减少拔针后的皮下淤血.提高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成功率,为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刘爽 《中原医刊》2006,33(17):94-94,F0003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广泛用于防治疾病及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种迅速有效的给药途径,也是临床治疗多种疾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因此护理人员要特别注意保护静脉血管,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操作技术,以减少不必要的静脉机械损伤,正确运用拔针方法,避免静脉穿刺术后皮下淤血,提高穿刺成功率,从  相似文献   

10.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随着医疗水平和静脉输液要求的不断提高,不仅要求“一针见血率”,也要求输液完毕时“无痛性”拔针和拔针后“无瘀血”。多次输液的病人因静脉输液拔针后穿刺点周围皮下瘀血、青紫、肿胀,影响了血管的清晰度,给继续输液造成困难,也给病人带来痛苦。我们随机选择静脉输液病人274例,对静脉输液拔针后穿刺点采用不同按压方法的结果进行了观察与分析,旨在探求能够减少静脉穿刺点局部不良反应的正确按压方法。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选择我院 2002 年 8 月~2002 年10月…  相似文献   

11.
静脉输液拔针后局部淤血成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脉输液拔针后由于按压不当而引起穿刺点出血、疼痛、皮下瘀血,会直接影响病人静脉的完整性,从而影响再次注射的成功率,增加病人痛苦。为有效地保护好血管,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在治疗中的痛苦,除了要有熟练的穿刺技术外,注意拔针后压迫穿刺点的最后环节也至关重要。现对本科静脉穿刺后出现皮下瘀血的病例进行分析,并针对其原因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2.
刘桂娥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9):919-920
目的探讨新型拔针法在预防与减轻静脉穿刺并发症方面的作用。方法将干棉签放于穿刺点处,先迅速拔出针头,再立即以干棉签按压穿刺点。观察患者拔针后穿刺部位的皮下瘀血青紫、局部疼痛或压痛、静脉炎发生及患者对拔针方法的满意度等。结果通过对以上四个项目的观察,新型拔针法对组织的损伤程度明显小于传统拔针方法,患者满意度提高。结论运用新型拔针法拔针可使患者的血管损伤程度大为减轻,缓解紧张,增加舒适感,有利于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预防静脉输液拔针后,局部皮下组织瘀血,保护患者静脉血管,减轻其痛苦.方法 将100例静脉输液拔针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穿刺点10min为试验组.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穿刺点少于10min为对照组,操作者为笔者.结果 试验组静脉输液拔针后,皮下组织瘀血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穿刺点10min,能有效预防皮下组织瘀血的发生,保护患者静脉血管.  相似文献   

14.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病人静脉穿刺拔针后需要按压,而其他病人又急需抢救,护理人员不得不交给病人或陪护按压。这样穿刺点不能持续按压,在替换时可能因按压部位改变而造成静脉出血和局部淤血。凝血机制异常,血管脆性增加,应用抗凝药物,静脉穿刺拔针后如果不能持续按压,更易发生穿刺部位出血和局部淤血。而这些病人往往需要长期输液,多次抽血化验。静脉是病人的“生命线”,保护好静脉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5.
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血管时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静脉输液拔针后,需按压血管多长时间较为合适,目前尚无定论。旨在探讨按压血管的最佳时间,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出血及皮下瘀血,减轻病人痛苦,保护静脉血管。方法 对535例静脉输液病人拔针后以不同时间按压血管的止血效果进行了观察,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拔针后4min左右较为合适,能够有效地防止瘀血,时间过长.多数病人难以坚持;过短则皮下瘀血率高。结论 这种做法,克服了过去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血管时间随意性的较大缺陷,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病人对不同拔针方法的疼痛反应及针眼出血和皮下淤血情况。方法:对200例住院输液病人进行同体双侧手背部位静脉穿刺后拔针对比观察,专人操作。左侧采用旧拔针法(对照组,用无菌干棉签横向按压穿刺点皮肤针眼处,迅速拔出针头);右侧采用新拔针法(观察组,迅速拔出针头,用无菌干棉签按静脉血管方向同时按压静脉血管针眼和皮肤针眼两处)。结果:对照组疼痛反应及局部淤血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结论:新拔针法能显著减轻病人的疼痛,并能将静脉穿刺后局部淤血降低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7.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的主要给药途径,静脉穿刺也是护理工作者最基本的技术操作之一。静脉穿刺时针头刺入血管的损伤是不可避免的,但应尽量避免拔针时由于操作方法不当造成新的血管损伤。笔者对传统拔针法进行了改进,收到了良好效果,特介绍于同道,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研究、改良静脉穿刺后拔针法。方法选择2008年5~6月在医院门诊治疗室输液治疗病人20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每组100例。常规组以传统方法实施静脉穿刺后拔针操作,改良组以改良方法实施静脉穿刺后拔针操作,观察、统计病人的疼痛反应、血管周围瘀血和针眼出血情况。结果两组病人针眼出血情况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疼痛反应和血管周围瘀血现象常规组与改良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静脉穿刺后改良拔针法有临床应用价值,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临床静脉给药时多选用肢端浅表静脉,尤其是长期治疗的慢性病患者,因此,应注意保护血管,以提高其利用率,应保证病人治疗需要和心理需要。本文介绍了根据药液性质选择恰当的血管,穿刺时充分显露血管以减少反复穿刺造成的机械性损伤,避免进针过长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刺激和损伤,拔针时用指腹同时按压皮肤和血管两个穿刺点,防止皮下瘀血和连续静脉点滴者双侧肢体轮流交替使用等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用44只家兔进行耳缘静脉穿刺,观察两种拔针法对兔耳血管的损伤性改变。结果表明,新法拔针的病理变化均明显轻于旧法拔针,从而为临床应用和推广新法拔针技术提供了客观的病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