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AIP)是常见的周围神经病变,但其发病机理尚未定论。本文开展了对AIP和其动物模型——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EAN)的研究工作,以探讨发病机理。材料与方法一、病人:21例AIP病人均系我院病例,男13例,女8例,年龄2~15岁。  相似文献   

2.
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分析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食物过敏、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湿疹)的相关因素,明确主要危险因素,以利早期预防及干预治疗。方法对2004年1月~12月诊断为变态反应性疾病的276例患儿进行问卷调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随机选择无变态反应性疾病史的266例其他疾病患儿为对照。结果延长母乳喂养时间组发生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危险性较小(P<0.005)。特应性体质、过敏性疾病家族史、RSV感染和细菌感染与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有关(P<0.005)。婴儿期主要是食物过敏,之后以吸入性过敏原过敏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自身特应性体质、喂养方式、食物过敏原、吸入过敏原,其OR值分别为11.144、2.414、16.888、40.439。结论早期明确变态反应性疾病高危因素,针对危险因素进行规范化管理及采取相应治疗,将防止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脐血IgE水平测定预测婴儿变态反应疾病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为评价脐血IgE(CB-IgE)是否可作为一项在婴儿早期预测变态反应疾病的有用指标。应用UniCAP100型测定仪,用荧光酶免疫方法检测了300名足月新生儿的脐血IgE(CB-IgE)。对这些新生儿进行随访,观察其变态反应疾病的发病情况。脐血IgE(CB-IgE)≥0.35KU/L为A组共100名,CB-IgE<0.35KU/L为B组共200名。A组在随访的10月~13个月中发生变态反应疾病者(婴儿湿疹、婴儿哮喘)显著高于B组(25%VS.5%,X~2=5.96,P≤0.05)。A组中有20例患儿的CB-IgE≧0.45KU/L(占80%),与其父母有变态反应病史呈明显相关性。其中有64%的父母有过敏性鼻炎或荨麻疹等变态反应病史。本文结果提示脐血IgE≥0.45KU/L,婴儿变态反应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脐血IgE高水平加上父母亲有变态反应病史对预测婴儿变态反应疾病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关于夜尿和尿频等与变态反应是否有关的问题众说不一。笔者常见到过敏患儿的夜尿因食物过敏引起,因此考虑,部分夜尿症与变态反应有关。所谓夜尿症是夜间睡眠中不自觉排尿,所谓变态反应性夜尿是由于变态反应所致的夜尿。变态反应性夜尿的发病机理,Breneman推测,发生变态反应的膀胱粘膜浮肿,使膀胱平滑肌收缩产生夜尿。Espranca认为膀胱的容量减少是变态反应性夜尿的原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变态反应性疾病患儿血浆中肥大细胞羧肽酶和类糜蛋白酶的含量,评价其在变态反应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59例变态反应性疾病儿童和53例健康儿童血浆中肥大细胞羧肽酶和类糜蛋白酶水平。结果:变态反应性疾病患儿血浆羧肽酶和类糜蛋白酶含量分别为1.089±0.752 ng/mL、0.905(0.375~2.318)ng/mL,显著高于健康儿童[0.593±0.380 ng/mL、0.454(0.097~1.077)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态反应性疾病患儿血浆羧肽酶水平与类糜蛋白酶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84,P<0.01)。结论:变态反应性疾病儿童血浆中肥大细胞羧肽酶和类糜蛋白酶水平增高,提示二者可作为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诊断的有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080159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相关因素研究/张晓波…∥临床儿科杂志.-2007,25(9).-755~758对276例诊断为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患儿及266例随机选择无变态反应性疾病史的其他疾病患儿为对照进行问卷调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延长母乳喂养时间组发生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危险性较小(P<0.  相似文献   

7.
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是由上皮细胞衍生的一类白介素7样细胞因子,于1994年由Friend等学者首次发现并报道。此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广泛出现在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文章对近年来TSLP及其与变态反应性疾病密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脐血IgE、IL-4、IL-12水平对婴儿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生的预测价值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变化关系.方法 应用美国IMX型化学发光检测仪,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测定129例新生儿脐血IgE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新生儿脐血IL-4、IL-12水平,并进行3 a随访.根据是否出现变态反应情况分为变态反应组和正常组.结果 变态反应组脐血IgE、IL-4水平均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a<0.01),而IL-12水平较后者明显降低(P<0.01).变态反应性疾病患儿脐血的3种介质相关分析显示IL-4与IgE呈显著正相关(r=0.878,P<0.01);IL-12与IgE呈显著负相关(r=-0.643,P<0.01);IL-12与IL-4呈显著负相关(r=-0.711,P<0.01).结论 脐血IgE、IL-2、IL-5水平检查可预测婴儿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从而发现高危儿,对儿童避免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和指导医疗保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许多皮肤病和免疫都有密切联系,如Ⅰ型变态反应,即速敏型(Anaphylactive type),又称IgE依赖性反应。属于此型的皮肤病象先天性过敏性湿疹、荨麻疹、神经血管性水肿等,此类反应是由于抗原(变态反应原或过敏原)与IgE为主的抗体(反应素)相互作用所引起。此种抗体是亲细胞抗体,吸附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社会中,变态反应是一个重要的发病原因。近几十年,较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早期发现易患变态反应性疾病的高危个体。新生儿期脐血-IgE(CB-IgE)增高及阳性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家族史有助于发现易发病的新生儿,并尽早地开始预防工作。因为CB-IgE 是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筛选参数而被广泛使用,所以确定新生儿的正常值,并了解影响此正常值的因素是必要的,在本组研究中,我们探讨了性别对CB-IgE 的影响以及胎龄与CB-IgE 之间的关系。病人、方法和结果1985年比利时Willems 学院用传统ELISA 方法分析了5305份脐血标本的IgE(男:女1.05)。5124份CB-IgE≤2.4μg/L。2617份为男性(男:女1.04)。181(3.4%)份标本的CB-  相似文献   

11.
《中华儿科杂志》2000,38(11):695
由香港变态反应研究所 (HongKongInstituteofAllergy)及美国变态反应、哮喘及免疫学院 (AmericanCollegeofAllergy,AsthmaandImmunologyConvention :ChallengesintheNewMillennium)共同举办的香港变态反应大会。将于 2 0 0 1年 1月 12~ 14日在香港举行。会议期间将就变态反应疾病的综合处理、荨麻疹的诊治、湿疹、哮喘、环境因素与过敏性疾病等新进展进行交流与研讨。大会秘书处联系电话 :(85 2 )2 5 2 78898,传真 (85 2 ) 2…  相似文献   

12.
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嗜酸性粒细胞特异性激活标志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P  He SH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8):637-639
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紫癜、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多种炎症性细胞参与了变态反应的发生发展,例如哮喘患者气道存在激活的TH2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Eos)、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的特征性改变。因此测定炎症激活标记物在判断变态反应性疾病炎症反应程度及诊断治疗上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支气管哮喘就其本质来说,可以认为是一种免疫性疾病或称变态反应(Allergic disease)疾病。按目前大多数学者所公认的四型分类(Coombs与Gell氏1968,1975),变态反应疾病按其免疫学机理的不同可主要分为四种类型:1.速发型(Anaphylaxis)或称第Ⅰ型;2.细胞毒型(Cytotoxic type)或称第Ⅱ型;3.免疫复合物型即血清病型或称第Ⅲ型;  相似文献   

14.
小儿变态反应疾病近年来持续普遍性增加,在许多国家似流行病,近20年增加3~4倍,小儿变态反应疾病发病率约为25%,许多学者判断这类疾病还在继续增加,现将近年俄文及国内资料综述如下。发病机制近代观点一、特异反应与变态反应疾病在变态反应疾病中特异反应性疾病占优势,特异反应为机体对周围环境广泛外源和内源性过敏原作用产生IgE能力增加,按近代临床免疫和遗传学观点,与变态反应遗传性素质、Th2细胞免疫反应,继而发生器官变态反应炎症和引起变态反应病变器官非特异高反应性有关。特异反应标志是血清总IgE和特异性IgE含量增加,标准过敏原…  相似文献   

15.
05 1 78 8 变态反应性疾病患儿乳胶变应原反应性及抗原交叉性的研究 /陈同辛…∥中华儿科杂志 .-2 0 0 4,42(4 ) .-2 71~ 2 74采用国际标准化变应原试剂 1 3种 ,利用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 ,对 2 65例变态反应性疾病患儿进行检测。结果 :79例变应原皮试阳性。夏秋季发病 5 1例 ,冬春季发病2 8例。哮喘儿 66例 ,过敏性皮肤病 5例。有变态反应性临床症状者反应率高于无症状者。乳胶变应原与螨虫变应原的交叉反应最常见 (1 0 0 % ) ,其次是动物蛋白变应原(62 .0 %~ 43 .0 % ) ,与霉菌或植物花粉变应原交叉反应性最少 (1 0 .1 %~ 3 .8% )。表 2…  相似文献   

16.
变态反应性疾病中肥大细胞的特异性激活标志物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 ,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紫癜、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多种炎症性细胞参与变态反应的发生发展 ,如哮喘患者气道的特征性改变有激活的肥大细胞 (MC)、嗜酸性粒细胞、Ⅱ型辅助性T细胞 (Th2 )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MC是人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初级效应细胞 ,其激活直接影响次级效应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募集和激活。类糜蛋白酶 (chymase)及类胰蛋白酶 (tryptase)是MC重要的特异性激活标志物。在哮喘患者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ronchoalveolarlavag…  相似文献   

17.
1960年曾有人报导,近20年来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率增长了10倍,其最重要的原因是用牛奶制品进行人工喂养。促使变态反应发生的因素有以下几  相似文献   

18.
牛奶过敏(CMA)是婴幼儿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由IgE介导和(或)非IgE介导的免疫反应,常累及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由于CMA发病有速发型和迟发型2种,在胃肠道的临床表现有口腔过敏综合征、速发型胃肠道过敏、胃食管反流病、环咽肌痉挛、变态反应性嗜酸性食管炎、食物蛋白诱导小肠结肠炎综合征、牛奶蛋白诱导肠病、便秘、婴儿肠绞痛和食物蛋白诱导胃肠炎和直肠结肠炎等,症状多种多样,错综复杂,临床上识别和诊断极具挑战性.  相似文献   

19.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道变态反应炎性疾病,现已成为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哮喘尤其是哮喘危重状态严重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现着重介绍儿童哮喘危重状态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20.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简称APN)一般来说预后是比较好,但对严重型患儿预后远期随访报道较少,为了探讨APN早期预示后遗症的因素,对我院神经组11年中住院严重型APN 106例进行随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