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茯苓真伪鉴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鉴别茯苓与混伪品。方法:对茯苓及其混伪品的外观性状、显微鉴别、紫外吸收等进行了鉴别研究。结果:茯苓与混伪品的外观性状、显微鉴别、紫外吸收均有明显区别。结论:混伪品不能充茯苓入药,应予以鉴别。  相似文献   

2.
《陕西中医》2013,34(3):367-368
目的:鉴别白前与其混伪品的性状特征。方法:通过对比白前与其混伪品的植物来源、性状特征进行鉴别。结果:白前与其混伪品在形态、颜色、质地、气味等方面有不同之处。结论:白前与混伪品在植物来源、性状特征、化学成分、性味功能方面有差异,不可混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如何鉴别冬虫夏草及其混伪品。方法:采用性状鉴别方法。结论:鉴别冬虫夏草及其混伪品应注意它们的性状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吴茱萸及其混伪品进行鉴别。方法采用性状、显微、理化等方法进行系统鉴别。结果吴茱萸及其混伪品虽然在外形上有些相似,但仔细鉴别,其在性状、显微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臭辣树果、巴氏茱萸等作品吴茱萸的混伪品,不可充当吴茱萸供临床药用,应仔细鉴别。  相似文献   

5.
张凌云 《陕西中医》2012,33(5):612-613
目的:辨别鸦胆子及其多种混伪品的性状特征。方法:从鸦胆子与其多种混伪品的植物来源、药材性状进行比较鉴别。结果:正品与混伪品形态与性状结构,质地与气味等均具显著差异。结论:正品与混伪品在植物来源、药材性状、功用主治方面有明显不同,不能作鸦胆子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中药饮片茯苓与其混伪品进行鉴别.方法 通过性状、显微、薄层色谱法等方法进行综合鉴别.结果 薄层色谱法:正品茯苓与对照药材薄层鉴别分别显2个相同颜色的荧光宽点,混伪品显4个荧光斑点,且有2个荧光斑点位置不一致.结论 中药饮片茯苓及其混伪品的鉴别,可通过性状鉴别、显微鉴别与薄层色谱法进行检识.  相似文献   

7.
《中药材》2020,(2)
目的:利用中药系统鉴定法鉴别青葙子及其混伪品,为青葙子药材的准确鉴定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性状、微性状、显微鉴别和DNA条形码分析等方法,对青葙子药材及其混伪品进行比对分析,利用MEGA 7.0软件计算物种DNA条形码序列的种内、种间Kimura 2-Parameter遗传距离、评估序列的条形码间距,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聚类树。结果:仅凭性状鉴别难以区分青葙子与混伪品;青葙子及其混伪品的微性状、显微特征差异明显,可作为其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经筛选,推荐ITS序列作为青葙子及其混伪品的DNA条形码候选序列,trnL序列作为补充序列。结论:中药系统鉴定法能够完成对青葙子药材的精准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三七及其混伪品的鉴别方法,确保临床中药饮片质量。方法:对比分析三七及其混伪品在来源、性状、理化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三七及其混伪品均有不同的性状和理化特征。结论:注重三七及伪品的特征差异,从性状、理化特征等多方面综合鉴定,为饮片鉴别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金钱草及其市场销售的几种常见混伪品进行鉴别,为金钱草及其混伪品的鉴别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从生药鉴别角度运用性状、显微鉴定法及薄层色谱法,分析金钱草及其混伪品的特征差异。结果金钱草及其混伪品在性状、粉末显微及薄层色谱均有区别,可以将茎的形状、是否密被绒毛、叶片形状、主脉是否明显突起,用水浸后,对光透视是否可见黑褐色条纹作为金钱草的性状鉴别指标;有无红棕色腺鳞,非腺毛的多少,薄壁细胞是否含红棕色物质作为金钱草的粉末鉴别指标;是否检出槲皮素、山柰素和在这两个斑点中间或上方是否存在红色斑点作为金钱草的薄层鉴别指标。结论以上结果可作为金钱草及其常见混伪品连钱草、广金钱草、积雪草、马蹄金的主要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药柴胡与常见混伪品的鉴别方法。方法运用薄层色谱鉴别、植物鉴定、DNA分子鉴定以及药材性状鉴别方法,鉴别中药柴胡与常见混伪品。结果中药柴胡与锥叶柴胡在薄层色谱、药材性状以及植物状态方面的区别明显;经DNA分子鉴定,结果显示,与种内最大K-2-P距离相比,锥叶柴胡和中药柴胡的最小种间K-2-P距离较大;同时,与常见混伪品相比,中药柴胡呈现出单系性,容易区分。结论运用DNA分子鉴定+薄层色谱鉴别+药材性状鉴别的方式有助于准确区分中药柴胡与常见混伪品。  相似文献   

11.
对补骨脂混伪品天仙子进行性状显微和理化鉴别  相似文献   

12.
针对防己的混伪品在产供销环节鱼目混珠的情况,笔者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的有关资料,对防己及其混伪品的来源、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等鉴别方法进行了概述,以便在临床使用过程中能够鉴别品种,分清科属,正确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覆盆子及其混伪品绵果悬钩子进行鉴别。方法根据二者的来源、性状、显微、理化等特征进行鉴别比较。结果覆盆子与其混伪品绵果悬钩子的来源不同;性状、显微、理化等特征上也有差别,二者不可混用。结论此方法简便、易操作,可供同行在验货,调配时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正品檀香及其市售混伪品进行比较研究,找出特征性鉴别点。方法 采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薄层鉴别、挥发油含量测定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自动解卷积定性系统(GC-MS-AMDIS)自动智能化成分鉴定等手段,对正品檀香及其市售混伪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性状鉴别中,檀香独有的奶香味为其鉴别点;显微鉴别中油脂的颜色,分布及方晶数量可用于区分正伪品;伪品的挥发油成分与正品檀香差异较大,且不以檀香醇为主要成分;挥发油的含量测定可作为最准确、简便的检验手段,用以判断檀香样品是否符合药典标准的规定。结论 建立正品檀香及市售混伪品的鉴别方法,并给檀香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广藿香及其最近发现的混伪品防风草进行了性状、显微及薄层鉴别,为该药材的鉴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连翘及其混伪品秦连翘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锦华  李水福 《中药材》1997,20(7):335-337
本文对连翘及其混伪品秦连翘进行了性状、显微特征、薄层层析的鉴别比较。  相似文献   

17.
乌梅与其混伪品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鉴别乌梅与其常见混伪品。方法:从性状、理化性质两个方面进行鉴别比较。结果与结论:正品乌梅与伪品无论外观性状、理化性质等均有所不同,乌梅的果核表面具众多小凹点及网状纹理。正品乌梅的酸性也相对最强。  相似文献   

18.
杜泽乡 《中草药》1995,26(9):486-488
对紫草混伪品──金樱根进行了药材性状、显微特征和理化鉴别研究,并与紫草进行比较区别。  相似文献   

19.
彭强  陈有亮 《中药材》1993,16(8):17-19
对肉桂混伪品香樟树皮进行了药材性状、显微特征和理化鉴定研究,并与肉桂作了比较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土茯苓及其两种混伪品的鉴别方法,以区别真伪,保证临床准确用药.方法 从性状、显微、理化、化学成分、功效等方面对土茯苓和其混伪品进行鉴别比较.结果 三者在性状、显微、理化、化学成分、功效等方面有显著差异.结论 三者有明显差异,可鉴别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