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龋病是一种牙体硬组织慢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1]。第四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2岁儿童中有34.5%的人患龋病,而在35~44岁的人群中患龋率则高达89.0%[2]。龋病可造成牙体缺损、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等,影响牙的功能与美观,可使患者的咀嚼功能减退、发音功能障碍,甚至可能会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和错牙合畸形。目前公认龋病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受宿主易感性、口腔细菌和饮食等因素影响的一种口腔牙体疾病[3]。这些影响因素具体为宿主的基因、唾液[4]、细菌的种类[5]及其附着方式、饮食的种类及频率等。而在宏观上,龋病的发生则可能受到家庭、政策、社会和经济[6]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的缺损严重影响患者的口腔功能,采用自体组织进行修复是一种理想的方式,但自体组织存在着来源不足和供区二次损伤的缺点[1]。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的发展为口腔组织的修复与再生提供了新的思路。组织工程的原理是在体外模拟体内的组织微环境,将种子细胞接种至支架材料上培养形成工程化组织再植入体内修复或再生体内缺损组织或器官,生长因子和外部物理因素也是组织工程中的重要要素[2,3]。支架材料在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形成期间为再生的细胞提供机械支持,是组织工程的核心部分[4]。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幼儿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以提高治愈率。方法 :对收治的6例幼儿(16岁)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因、发病特点、病情发展和治疗要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男性5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3岁。腺源性5例,牙源性1例,治疗时间36岁)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因、发病特点、病情发展和治疗要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男性5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3岁。腺源性5例,牙源性1例,治疗时间314 d,平均8.5 d。病原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经积极治疗5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掌握口腔解剖生理和儿童疾病的特点,兼顾局部和全身的综合治疗方法,可提高低龄儿童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正>牙瘤是牙胚组织发育异常而形成的一种假性肿瘤,也称为错构瘤,内含有成熟的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和牙髓组织,根据这些组织的排列结构不同可分为混合性牙瘤和组合性牙瘤两类[1]。牙瘤在牙源性肿瘤中约占22%,是20岁以下患者中最常见的良性牙源性肿瘤[2]。早期对牙瘤行手术干预可降低牙瘤患者牙瘤区恒牙埋伏及乳牙滞留的发生率[3]。但实际手术过程中进行牙瘤摘除可能损伤其临近组织。  相似文献   

5.
<正>在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现代研究中,仍然延续传统的以感染途径分类的方法:即牙源性感染和非牙源性感染。其中牙源性感染是颌面外科临床中最多见的感染类型。有资料显示:牙源性感染病例占口腔颌面外科病例总数的11.3%[1]。亦有学者报道,牙源性感染占颌面颈部脓肿及蜂窝织炎病例的77.7%[2]。陈文君等[3]报道,在112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中,牙源性感染99例,占88.3%。  相似文献   

6.
<正>种植义齿是近年来修复缺失牙的首选方法,其功能和美观与天然牙最接近。对于前牙美学区,唇侧骨板较薄,牙缺失容易导致水平向骨量不足,将会影响种植体植入位置、初期稳定性、美学效果等关键因素[1],因此牙槽骨缺损的再生及重建修复是口腔种植的关键点[2],目前有多种方法进行水平骨增量,包括自体骨块状移植(onlay植骨)[3],骨劈开,水平牙槽骨牵张术,异种骨移植,单独或与移植材料组合的引导骨再生,但目前对美学区的理想水平骨增量方法尚未达成共识[4]。  相似文献   

7.
<正>口腔作为上消化道的组成部分,为微生物的定居、生长和繁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口腔微生物与宿主(饮食习惯、口腔卫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影响口腔微生态的组成与稳定。当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或口腔微生态失衡时则可引起多种口腔疾病,如龋病、牙周病、口腔黏膜病等,且可能进一步影响全身健康[1]。目前抗生素的滥用所导致的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也成为了一大潜在危险因素,因此替代疗法成为一大研究热点[2]。黄酮类化合物是人类营养和健康的重要化合物,已被证实具有抗氧化[3]、抗肿瘤[4]、抗菌、抗病毒[5]、抗炎[6]、抗动脉粥样硬化[7]等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错■畸形是指异常咬合关系或错乱颅面结构,是遗传、环境等因素引起的牙齿、颅面以及颌骨畸形[1]。错■畸形会对患者产生多重影响,不仅可以影响口腔健康,颅颌面发育,口面部肌功能,还会进一步影响容貌外观导致社交障碍[2]。其发病率自古以来居高不下[3]。研究发现错牙合畸形与舌位置、舌骨位置以及气道大小之间都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错■畸形会改变口内舌体压力的大小,并影响舌的位置和运动[4]。同时,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患者的气道大小、舌骨位置的角度和前后尺寸也存在差异[5]。  相似文献   

9.
<正>根尖囊肿是颌骨较常见的牙源性囊肿[1],长期的根尖囊肿会造成颌骨大面积破坏。根管治疗是根尖周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根尖周病变范围过大,同时伴有穿通性骨破坏时,根管治疗效果欠佳,需结合根管外科治疗[2-4]。本文报道1例前牙区根尖囊肿行显微根管治疗,结合显微根尖手术与引导组织再生术(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 GTR),进行3年回访,探讨显微根尖手术与GTR在大型根尖囊肿中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BL)是起源于生发B细胞分化的高浸润性的恶性淋巴瘤[1]。其发生发展与MYC基因失调,EB病毒感染及恶性疟疾有关[2]。BL由于肿瘤细胞倍增时间短,多数患者常表现为骨髓受累,发展为白血病阶段(肿瘤细胞>25%),被称为伯基特淋巴瘤/白血病。儿童BL多好发于腹腔,其次是颌面部[3],累及颌面部可表现为牙齿松动、疼痛、牙龈肿胀,颌面肿胀及疼痛等[4]。由于BL的发展快,病程短,其口腔病变表现差异较大,早期诊断困难,易导致误诊漏诊。本文报道1例以牙龈肿胀为首发的儿童伯基特淋巴瘤/白血病病例,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诊断过程进行总结,强调门诊医生在早期发现全身性疾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口腔颌面部感染中牙源性感染最为多见。已往人们认为牙源性感染主要是由链球菌引起的。近十多年来的研究证明,口腔颌面部牙源性感染是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混合感染,其中以厌氧菌占多数,本文将回顾人们对口腔颌面部牙源性感染病原菌的认识,并对引起牙源性感染的厌氧菌及其临床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BDNF/TrkB/Akt/p-RPS6信号通路在儿童口腔上皮牙源性病变中的作用及免疫反应。方法:以2018年6月—2020年6月间本院收治的50例口腔上皮牙源性病变患儿的口腔上皮病变组织标本(病例组)和50例健康儿童的口腔上皮组织标本(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均行BDNF/TrkB/Akt/p-RPS6信号通路蛋白检测、免疫功能T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检测和免疫球蛋白指标(IgG、IgA、IgM)检测,对比对照组和病例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BDNF/TrkB/Akt/p-RPS6信号通路蛋白与免疫功能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B,TrkB)、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又称Akt)、磷酸化S6核糖体蛋白抗体(anti-phospho-S...  相似文献   

13.
<正>伴随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重,全口无牙颌患者越来越普遍。范卫华等[1]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广东省城乡3544岁、6544岁、6574岁常住人口各720人,男女各半,按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检查余留牙和无牙颌,结果显示3574岁常住人口各720人,男女各半,按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检查余留牙和无牙颌,结果显示3544岁组人均有29.41颗牙,无单颌牙  相似文献   

14.
肿瘤术后、外伤、牙周病、先天畸形等因素造成的口腔颌面部骨和牙等硬组织的缺损与缺失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如何有效保存和功能性修复口腔颌面部骨和牙等硬组织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重点和难题。基于组织工程技术的颌面部硬组织的再生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通过模拟生物的天然结构及成分对生物材料及干细胞投递方式进行仿生设计的策略,因其简洁、高效的优势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目前仿生策略用于口腔颌面部骨再生与牙种植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口腔颌面部硬组织缺损和缺失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正>牙折、牙根纵裂、牙本质微裂、髓腔壁穿孔等是牙髓治疗术中、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会导致患牙无法正常行使咀嚼功能,甚至无法保留。提高患牙远期保存率是牙髓治疗的首要任务。有研究表明,剩余牙体组织结构决定着治疗的远期效果[1],可见微创理念的重要意义。最大限度地保存牙体组织,是微创牙髓治疗(minimally invasive endodontics, MIE)的主要目标[2]。  相似文献   

16.
口腔颌面部畸形和缺损包括先天性畸形、发育性畸形、后天畸形和缺损。最常见的先天性口腔颌面部畸形是唇、腭裂畸形,常见发育性畸形为牙颌面畸形,而后天畸形和缺损是指由于疾病或损伤等引起的畸形和组织缺损。口腔颌面部畸形和缺损常导致外貌缺陷和功能障碍,因此治疗这类疾病必须遵循整形外科的治疗原则,必要时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7.
龋病是以细菌因素为主的多种因素引起的口腔微生态失衡为特征的口腔慢性感染性疾病,是人类最常见的细菌性疾病[1,2]。目前龋病预防的关注点集中于对牙菌斑的去除,而牙菌斑实则为大量共生微生物集中组成,因此"移除或杀灭所有"菌斑微生物的理念对于致病微生物创造了一个开放的非竞争性的环境。传统的方法预防或治疗龋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牙体组织损伤及细菌耐药性等问题。微生态制剂及抗菌肽应运而生,通过抑制口腔病原菌毒性作用以达到调节口腔微生态平衡的目的,是预防及治疗龋病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口腔白斑病(oral leukoplakia,OLK)作为一类常见的具有恶变潜能的口腔黏膜疾病,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不能擦去且不能以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的方法诊断为其他疾病的一种白色损害,不包括局部刺激因素去除后可消退的单纯过角化症[1]。OLK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烟草、残冠残根等因素长期刺激,念珠菌感染和某些全身因素有关。口腔白斑病属于口腔潜在恶性疾患(oral potential malignant disorder,OPMD),平均恶性转化率为3.5%。目前预测OLK恶变的因素主要基于临床数据,包括高龄、女性、白斑病损面积>200 mm2、非均质型白斑和上皮异常增生程度等[2]。近期,Wu[3]等报道中国口腔白斑病恶性转化率为1.7%,从OLK检出到恶变的平均间隔期为26.7个月,因此,精确有效地治疗口腔白斑病并防治其恶变一直以来都是口腔医学领域研究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9.
<正>牛牙症是一种少见的牙齿结构变异,其特征是髓室垂直高度增加,髓室底向根方移位,牙根短,且没有明显的颈部缩窄,故牙齿在三维空间中呈现圆柱形[1]。关于牛牙症的病因目前尚无定论,通常认为与Hertwig上皮根鞘的改变以及遗传有关[2]。牛牙症多见于女性,一般发生在恒牙和乳牙列的前磨牙和磨牙中,发生率较低(约2.5%),其中上、下颌第二磨牙的发生率最高[1,3]。有少量文献报道了上颌第一磨牙的牛牙症病例[4,5]。本病例将报道1例上颌第一磨牙重度牛牙症伴颊侧C形根的病例。  相似文献   

20.
<正>牙龈瘤是一种常见的牙龈增生性疾病,通常发生在龈乳头。如瘤体组织较大,切除后可能会出现角化龈变窄以及骨面和根面暴露等不良预后情况。牙龈瘤是一种在牙龈局部生长的炎性反应性瘤样增生物,常发生在牙龈乳头处[1]。主要病因为菌斑、牙石等外界刺激。其主要来源有:牙周膜和牙龈的结缔组织,一般无明显症状,但可引起溃疡、感染或出血,严重时可造成牙槽骨的破坏。治疗原则为手术切除[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