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键  高晓平 《安徽医药》2012,16(10):1518-1520
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发病率较高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发展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增加社会及家庭负担.目前临床上对脑卒中后抑郁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对其康复治疗手段尚不十分全面,本文就脑卒中后抑郁的康复治疗及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刺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症状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抗抑郁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单盲方法,治疗组在常规脑卒中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神庭、气海等抗抑郁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症状及神经功能康复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无论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欧洲卒中评分标准(ES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变化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抗抑郁治疗不但有利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症状的康复,也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是脑卒中后抑郁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浅谈脑卒中后抑郁的护理。方法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给予科学合理的心理、康复、饮食、用药、生活等护理。结果通过以上护理措施,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康复起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使其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4.
方勇  李艳彬  魏明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197-198
了解致残性脑卒中患者合并抑郁的发生率及其与发病年龄、残损程度等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致残性脑卒中患者常合并抑郁症状,该症状的存在会加重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直接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对致残性脑卒中合并抑郁的早期诊断及干预可有助于致残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本文将对致残性脑卒中患者合并抑郁的发生率进行调查,分析其与患者发病年龄、残损程度等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医院、社区及家居联合照护模式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72例脑卒中后抑郁( PSD)患者按住院单双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定期门 诊复查;观察组采用医院、社区、家居联合照护模式干预,具体包括成立脑卒中后抑郁指导小组,建立医院-社区-家居三方的交流平台,制订出院康复手册,社区医护人员每周根据出院康复手册对PSD患者康复情况进行了解、记录与指导,每月由脑卒中后抑郁指导小组组织讨论与修订必要的康复计划,共同跟进患者康复.于入组前及干预2个月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RSD)和脑卒中生活质量量表(SS-QOL)对两组患者进行脑卒中后抑郁状况和生活质量的评定.结果 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H RSD[( 11.33±6.56)分vs.( 25.00±12.23)分]和SS-QO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医院、社区及家居联合照护模式能有效改善患者脑卒中后抑郁,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6.
董焕娥  牛秀茹  吴彦茹  刘惠勤 《河北医药》2009,31(18):2506-2507
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59.42%,其抑郁情绪对患者的运动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非常不利,故其预后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的关注,多种新的治疗措施和康复手段不断出现。本文对10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配合药物治疗对照研究,以探讨更好的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措施和手段。  相似文献   

7.
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周敏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3):399-400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2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抑郁状态评定,其中患有脑卒中后抑郁的52例患者分别接受帕罗西汀治疗(治疗组)以及不干预(对照组)。采用斯堪的那维亚脑卒中量表(SSS)、Barthel指数(B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测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急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患病率为43.3%,治疗组HAMD、SSS评分减少和BI评分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给予帕罗西汀治疗能提高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程度和生活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8.
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孟聪 《河北医药》2009,31(16):2181-2181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脑血管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23%-65%[1]。抑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依从性差,导致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较差。本文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127例进行4周心理护理,以探讨其对PSD的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80例脑卒中抑郁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康复护理、阅读疗法、健康教育等综合护理干预。结果干预后4周、干预后8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干预前相比较有明显的降低,抑郁程度较干预前显著减轻(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抑郁状态效果明显,能够提高生存质量,促进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联合抗焦虑/抑郁对脑卒中后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方法合并焦虑/抑郁脑卒中患者101例,随机分为2组:抗焦虑/抑郁组50例,抗焦虑/抑郁联合早期康复组51例,进而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分析神经功能康复情况。结果治疗前后FMA积分,BI积分治疗两组之间的无差异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伴有焦虑/抑郁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经予以早期康复联合抗焦虑/抑郁治疗后,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提示对于合并有的焦虑/抑郁患者除了及时应用抗焦虑/抑郁药物外,早期康复亦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俞风华  陈艳妮  王丽敏  安爱荣 《河北医药》2011,33(22):3515-3516
脑卒中后抑郁是指脑卒中后出现抑郁症状且持续2周以上,属于一种继发性抑郁症,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总发生率为28%~80%。国外文献报道,卒中后抑郁患病率5%-63%,而处于抑郁状态的患者,不可能对康复治疗有足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影响卒中的康复过程,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提高了致残率和病死率。因此,我们在做好基础护理的同时,给予全程健康教育,使患者获得健康知识和技能,从而转变健康观念,树立健康行为,对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和促进整体康复有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缓解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康复的影响。方法将69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CN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HAMD评分和CNS评分在治疗前无差别(P〉0.05);治疗后6周末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心理护理能显著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和改善神经功能,有助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选择帕罗西汀+心理治疗的方法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加以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安排所有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通过抽签展开随机分组;观察组;帕罗西汀+心理治疗;对照组:帕罗西汀;临床分别选择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以及SSS(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对两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障碍情况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实施评分,观察对比评分结果。结果在HAMD评分以及SSS评分方面,观察组同对照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之间凸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临床治疗方法选择帕罗西汀+心理治疗,可以将患者内心的抑郁状态进行有效改善,对于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可以发挥极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值得脑卒中后抑郁疾病过程中,广泛普及。  相似文献   

14.
卒中后抑郁状态与神经功能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瑞华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23):72-72,74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与神经功能缺损及康复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34例住院诊断为脑卒中的急性期患者,在入院后1周和1个月分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测定。结果脑卒中后抑郁82例,发生率35.04%(82/234),其ADL评分显著高于无抑郁状态患者,而且抑郁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呈高度正相关,抑郁恢复患者的ADL评分显著低于抑郁未恢复者(P〈0.01)。结论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能加重神经功能缺损,影响康复,对其预防和治疗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5.
曹雪  孙旭 《中国实用医药》2011,6(30):211-212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护理过程及体会。方法给予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合理科学的护理措施。结果 6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经过合理护理后症状均得以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痊愈29例,显效26例,有效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00%。结论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可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对康复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2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7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按常规脑血管病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氟西汀20~60 mg/d,疗程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抑郁量表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活动能力检测。结果治疗组抑郁量表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减低,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改善。结论氟西汀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心理干预在脑卒中恢复期护理实践中的作用,提高护理质量,指导护理工作。方法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进行多方位心理干预,并将此项工作贯穿于恢复期护理全过程。结果康复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康复信心及对护理人员信赖度明显提高,抑郁、焦虑症状减轻或消失。结论心理干预在脑卒中患者恢复期护理实践中的开展,有利于患者抑郁、焦虑等心理康复,融洽护患关系,提高治疗和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抑郁状况的早期护理干预。方法:将2015年7月~2017年2月80例脑卒中患者作研究对象并随机分组,常规干预组实施常规护理,早期干预组针对抑郁症状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脑卒中康复效果;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评分、自理能力评分、住院时间;干预前后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早期干预组脑卒中康复效果高于常规干预组,P0.05;早期干预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评分、自理能力评分、住院时间优于常规干预组,P0.05;干预前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评分相近,P0.05;出院时早期干预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评分优于常规干预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患者抑郁情绪,提高康复效果,改善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提升患者自理能力和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发生抑郁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60%[1],抑郁不仅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而且延缓脑卒中的康复,  相似文献   

20.
关翠娟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2):1820-1821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抑郁症状缓解程度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7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护理及基础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和基础护理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表(HAMA)、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CN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HAMD评分、HAMA评分、CNS评分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但干预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的抑郁症状善神经功能,有助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