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眩晕是对自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性幻觉,是自觉平衡障碍或空间位像自我感知错误,属于中医学"眩晕"的范畴。眩晕往往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血管性眩晕属于中枢性眩晕中较常见的一种,笔者采用天麻素联合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该病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西电集团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1]的100例血管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  相似文献   

2.
颈性眩晕是颈椎病的主要症状之一。近年来 ,随着颈椎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及患者的年轻化 ,颈性眩晕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笔者运用红外线照射加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和混合型颈椎病引起的眩晕 ,疗效满意 ,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 对象 :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患者 72例 ,均符合诊断标准[1 ] 。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37例 ,男 1 9例 ,女 1 8例 ;年龄 2 1~ 73岁 ;病程 1~ 2 0年 ;单纯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 1 1例 ,混合型颈椎病 2 6例。对照组 35例 ,男 1 6例 ,女 1 9例 ;年龄 2 0~ 74岁 ;病程 1 0个月~ 2 1年 ;单纯椎…  相似文献   

3.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以上腹疼痛或不适、餐后饱胀、腹胀、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烧心及反流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症候群,其病因复杂,发病机理尚不清楚,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且复发率高。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收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共76例均为2010年8月2013年6月我院消化内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男13例,女25例;年龄212013年6月我院消化内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男13例,女25例;年龄2165岁,平均(43.3±4.5)岁;病程365岁,平均(43.3±4.5)岁;病程372个月,平均(13.8±3.4)个月。对照组38例,男15例,女23例;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多样,有些单纯表现为眩晕,有些以眩晕为主要表现,对于这一类病症,笔者用镇肝熄风汤加味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80例均为2004~2006年本院住院及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男20例,女2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3):5338-5339
选取2008年1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予口服血府逐瘀片、甲钴胺片、氟桂利嗪胶囊。对照组口服氟桂利嗪胶囊。4w为一疗程。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2%,对照组总有效率75%,有效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口服血府逐瘀片,甲钴胺片、氟桂利嗪胶囊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显著,是临床治疗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6.
杜磊  李秀玲 《中国康复》2011,26(3):218-219
目的:观察颈椎定点伸引术结合肌肉起止点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颈源性眩晕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B组各50例,均采用肌肉起止点疗法,隔日1次。A组加用颈椎定点伸引术关节整复手法治疗,5-7 d 1次。结果:治疗3-4周后,2组头晕症状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A组明显低于B组(P〈0.05);临床疗效比较,A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颈椎定点伸引术结合肌肉起止点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对改善症状,提高疗效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中医特色护理对颈源性眩晕病人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1月8日—2015年11月30日在我院推拿科、骨伤科、针灸科就诊的颈源性眩晕病人进行调查,将62例颈源性眩晕伴发焦虑、抑郁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除常规治疗外,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治疗组加中医特色护理。[结果]颈源性眩晕伴发焦虑、抑郁发病率为39.43%,50岁发病率为22.92%,50岁~69岁发病率为43.27%,≥70岁发病率为56.52%,其中焦虑发病率为32.00%,抑郁发病率为7.43%,男性发病率为24.62%,女性发病率为48.18%。两组治疗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降低。[结论]中医特色护理可改善颈源性眩晕病人焦虑、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8.
我们用超短波、牵引、高压氧综合治疗颈性眩晕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随机分2组,第1组37例,男23例,女14例。第2组49例,男28例,女21例。年龄35~67岁。两组患者均以眩晕为主诉,经临床或门诊  相似文献   

9.
<正>小儿急性肠炎是儿科的常见病,近年来,笔者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敷脐治疗小儿急性肠炎42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确诊为小儿急性肠炎的患儿77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6个月2014年5月收治的确诊为小儿急性肠炎的患儿77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6个月3岁,平均1.6岁;病程33岁,平均1.6岁;病程35 d,平均3.3 d。对照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6个月  相似文献   

10.
眩晕症是多个系统发生病变时所引起的主观感觉障碍,是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我院自2001年以来应用东莨菪碱合用苯海拉明治疗眩晕症5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对象:本组52例患者,男30例,女22例;病程在3天以内;年龄在23~69岁,平均年龄45岁;临床诊断为椎基动脉供血不足19例,美尼尔氏综合征22例,外伤性眩晕6例,药物中毒性眩晕6例,首发眩晕者16例,既往有发作史者  相似文献   

11.
将在我院健康体检的2个社区1357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分组,A组为患有颈源性眩晕症病史组,B组为没有颈源性眩晕症病史组,统计2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并进行比较。结果颈源性眩晕症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几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老年人颈源性眩晕症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缺血性脑卒中一个重要临床参考指标,应及早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12.
<正>脂溢性脱发又称男性型秃发、雄性激素性秃发、弥散性秃发,是青春期后头额、颞、顶部进展缓慢的秃发,男女两性均可发生,但以男性患者更为常见。临床本病患者往往伴有头部皮脂溢出较多、头皮屑多、毛发干枯、瘙痒等症状[1]。脂溢性脱发的治疗较为困难,至今尚无十分理想的治疗方法。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于2011年5月2012年12月以复方土槿皮汤加减治疗本病5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0例患者,男33例,女17例;年龄182012年12月以复方土槿皮汤加减治疗本病5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0例患者,男33例,女17例;年龄1855岁;病程0.555岁;病程0.55年;有明显家族史者  相似文献   

13.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002年3月-2004年6月,笔者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眩晕症52例,其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19~67岁;病程24d~17年;高血压15例,脑动脉硬化5例,内耳性眩晕18例,颈椎病8例,原因不明者6例.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视物旋转,甚则站立不稳,如坐舟船,恶心、呕吐、纳差、胸闷等.  相似文献   

14.
<正>功能性腹泻属于功能性肠病的一种,病程长,容易反复发作,其病因尚不明确,且无器质性病变的依据,西医对此暂无满意的治疗方法。笔者近年来对此采用健脾益气、温中散寒法,运用中药内服与外敷治疗40例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功能性腹泻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192013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功能性腹泻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1982岁,平均50.7岁。对照组40例,其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2082岁,平均50.7岁。对照组40例,其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2081岁,平均51.2岁。入选患者诊断均符合功能性腹泻罗马Ⅲ标准及中医"泄泻"病诊断,其中中医"泄泻"病诊断参照《中医内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针刺颈夹脊配合透穴刺法为主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理.方法 将66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颈夹脊配合透穴刺法为主、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颈夹脊法,进行对照观察.同时在治疗前后应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评分.结果经统计学处理,针剌颈夹脊配合透穴刺法治疗后进行症状评分,病情明显改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或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针刺颈夹脊配合透穴刺法为主治疗颈源性眩晕,能够改善眩晕症状,是目前治疗此疾病的有效方法 之一.  相似文献   

16.
章波  吴飚 《中国临床医生》2012,40(10):72-74
颈源性眩晕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晕[1].由于劳损引起颈椎的骨关节、椎间盘及椎周软组织慢性退行性改变,在一定的诱因下,发生脊柱小关节错位、椎间盘突出、韧带钙化或骨质增生、脊柱周围软组织肿胀、炎性变等,直接或间接刺激或压迫交感神经和椎动脉,而产生眩晕、头痛、恶心、胸闷、失眠等临床症状.中医临床治疗颈源性眩晕多以血瘀辨证治疗,同时也认识到其痰浊内阻的一面[2].笔者应用调理脾胃法治疗颈源性眩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王林 《临床医学》2007,27(1):87-87
颈源性眩晕是指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所引起的以眩晕为主症的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病。作者自2001年11月~2006年3月采用神经阻滞配合天舒胶囊治疗颈源性眩晕患者51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以祛风胜湿法拟方治疗颈源性眩晕症的疗效。方法:将颈源性眩晕病人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脑力隆早晚口服加丁咯地尔静滴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具有祛风胜湿作用的汤药,7d为1个疗程并观察疗效,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眩晕积分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有效率大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祛风胜湿法治疗颈性眩晕症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正>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之一,临床以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为特点。自1996年1月2010年10月,作者采用针灸配合手法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6例,临床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86例,男29例,女57例,年  相似文献   

20.
<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因特定头位改变而诱发的阵发性短暂眩晕,为常见的前庭末梢器官病变,亦称为管石症或耳石症。该病发病率高,占所有周围型眩晕的15%~17%。自2008年以来,本人采用动态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25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5例,男8例,女17例;年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