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桂枝汤新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方意新解桂枝汤是《伤寒论》第1方,有群方之冠的美誉。柯音员伯称之为“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方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5味药可分为2组(或者说2对药),桂枝、甘草为温通阳气的一组药;芍药、甘草为滋养阴血的一组药。配以生姜...  相似文献   

2.
高三成 《山西中医》2007,23(3):30-30
小柴胡汤是东汉名医张仲景《伤寒论》中和解剂之代表方,被历代医家奉为和解剂之祖方.由柴胡、黄芩、党参、半夏、生姜、大枣、甘草7味药组成.  相似文献   

3.
桂枝主要作用为温经通脉,只要身体有经脉痹阻之证,皆可使用。大枣补中。生姜发散表邪。甘草生用补气生津,清热解毒;炙用温中健脾,和里缓急。《伤寒论》中,四药合用,温通经脉,解表散邪;生姜、大枣、甘草合用,解表散邪,补益中焦,生姜、大枣合用,调和营卫,补益脾胃;大枣、甘草合用,养营调中,扶正祛邪。仲景将这四味药与诸多药物配伍,巧妙地运用于临床,从而治愈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4.
小柴胡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少阳经病的主方。病邪在半表半里,以柴胡为君转枢机清表热,黄芩为辅泄少阳之里热;配人参、甘草、大枣益气调中,扶正祛邪,半夏、生姜和胃,以治不欲饮食喜呕之证,以为佐;生姜、大枣同用和营卫、调寒热为方中之使。《伤寒论》本方加减化裁,变通运用,可发表、攻里、泄实、补虚,以广治疗。后世历代医家对本方应用又颇多发挥。我在临床师意前贤用小柴胡汤,略有体会,经整  相似文献   

5.
桂枝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5味药组成。用于治疗太阳中风,有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的功能。《伤寒论》太阳病篇共183条,其中谈及桂枝汤主治及加减变化的就有35条,可见此方应用之广泛。贾老师以此方加减化裁治疗骨关节疾病疗效显著,现举验案如下。1  相似文献   

6.
李承  张保伟 《河南中医》2005,25(3):11-11
生姜大枣亦药亦食,本为寻常之物,然仲景却有非常之用。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中共载方317首,用姜、枣者128首,其中生姜大枣合用者54首,体现了生姜大枣独特的药用价值。现对仲景方中生姜大枣的合用规律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根据历代文献记载,《伤寒论》书中有113方,而实际上书中只有112方,所以就说佚一方。例如当代研究《伤寒论》的权威人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主编的《伤寒论诠释》说:“……113方(佚1方)。” 笔者近来再次研读《伤寒论》,书中小柴胡汤前后共出现7次,前6次方中药物组成、剂量均相同:柴胡半斤、黄芩3两、人参3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3两(切)、大枣12枚(擘)。唯独第7次即394条之小柴胡汤为:柴胡8两、人参2两、黄芩2两、甘草2两(炙)、生姜2两、半夏半升(洗)、大枣12枚(擘)。此方与前6次方相比较,虽然药物组成相同,但药物用量…  相似文献   

8.
王恒杰  许靓  王浩  雷超  季光 《河南中医》2010,30(2):111-113
生姜、大枣在《伤寒论》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且功效显著,合用,具有调和营卫和补益脾胃之功;单用,生姜具有解表散寒、和胃止呕、温阳散水、辛散温通、解诸药毒之效,大枣具有补中益气生津、缓和诸药之效。《伤寒论》中生姜、大枣的运用对于临床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仲景方生姜、大枣运用规律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姜、大枣在中医方剂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经》就已记载其性味功效 ,其动用在仲景方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纵观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 ,共载方 317首 ,用姜、枣者 12 8首。其中生姜大枣合用者 5 4首 ,单用生姜者 2 0首 ,单用大枣者 5 4首 ,可见生姜大枣有其独特的药用价值。为了在临床组方中更好的应用姜枣 ,使“寻常食品用之得当能建奇功”(张锡纯 ) ,现对仲景方中生姜大枣的运用规律浅析如下 :1 姜枣合用1 1 调和营卫缪希雍曰 :“凡邪在营卫者 ,辛甘以解之 ,故仲景桂枝汤用姜枣以和营卫 ,助脾胃 ,生津液 ,令出汗也。”仲景…  相似文献   

10.
郭春生 《光明中医》2006,21(9):18-19
桂枝汤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组成,是《伤寒论》第一方,曾被《伤寒来苏集》奉为"仲景群方之魁,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表之总方".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中,以桂枝汤为基础加减的方剂达30余首,兹就其要者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载方113首,其中用芍药者33首。遍及三阴三阳、六经、表里、寒热、虚实诸证。按其在方中使用的次数来计算,芍药列第五位,仅次于桂枝、甘草、大枣、生姜。笔者就《伤寒论》中芍药的应用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2.
桂枝汤新用     
桂枝汤出自《伤寒论》,由桂枝、白芍、甘草(炙)、生姜、大枣组成。具有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功。笔者运用此方治疗多种疾病.亦获良效,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以六经为辨证论治的方法,阴阳为辨证论治的纲要。阴阳二气源于肾,但须赖脾胃化生的精微物质不断滋养和补充。张仲景在六经病证论治的始末十分重视对后天脾胃之气的顾护,因为有了胃气的正常运化,阴阳二气才能泉源不竭。胃气乃人生存之根本,故《内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是脾胃、大小肠等功能的综合体现,是饮食经过消化吸收所产生的能源。《伤寒论》112方中,用顾护胃气之药甘草、生姜、大枣之其中一味、二味或三味配伍的方剂就有69方,约占61.6%;用甘草、生姜、大枣配伍组成的方剂有28方,约占25%。从确立治法、组方、药后宜忌到病后调养都十分重视胃气的维护。 1 攻邪祛病 免损胃气 攻邪祛病,《伤寒论》中应用汗、吐、下三法。即邪在表者,宜汗解之;邪在胸膈胃脘者,宜吐解之;邪在里者,宜下解之。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发汗太过和滥施吐下均可损伤胃气。在《伤寒论》中,严禁发汗和滥施吐下的条文俯拾即是,如“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是说汗不得法,损伤胃津胃气。“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是说胃中素寒之人,虽得表证,不宜过汗,过汗则损伤胃气,...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以六经为辨证论治的方法,阴阳为辨证论治的纲要。阴阳二气源于肾,但须赖脾胃化生的精微物质不断滋养和补充。张仲景在六经病证论治的始末十分重视对后天脾胃之气的顾护,因为有了胃气的正常运化,阴阳二气才能泉源不竭。胃气乃人生存之根本,故《内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是脾胃、大小肠等功能的综合体现,是饮食经过消化吸收所产生的能源。《伤寒论》112方中,用顾护胃气之药甘草、生姜、大枣之其中一味、二味或三味配伍的方剂就有69方,约占61.6%;用甘草、生姜、大枣配伍组成的方剂有28方,约占25%。从确立治法、组方、药后宜忌到病后调养都十分重视胃气的维护。 1 攻邪祛病 免损胃气 攻邪祛病,《伤寒论》中应用汗、吐、下三法。即邪在表者,宜汗解之;邪在胸膈胃脘者,宜吐解之;邪在里者,宜下解之。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发汗太过和滥施吐下均可损伤胃气。在《伤寒论》中,严禁发汗和滥施吐下的条文俯拾即是,如“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是说汗不得法,损伤胃津胃气。“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是说胃中素寒之人,虽得表证,不宜过汗,过汗则损伤胃气,...  相似文献   

15.
正仲景使用大枣共计65方补中益气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等和解之剂;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旋覆代赭汤等和解中焦之剂,方中皆用大枣。薯蓣丸用大枣一百枚,亦取大黄补中益气之能。养血安神如《金匮要略》之甘草小麦大枣汤(又名:甘麦大枣汤)治疗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调和药性功同甘草,"和百药",如《十枣汤》(《伤寒论》方,葶苈大枣汤(又名:葶苈大枣泻肺汤)、皂荚丸  相似文献   

16.
小柴胡汤是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治疗少阳病之主方。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甘草七味药物组成。方中柴胡苦平,气质轻清,功能疏解少阳郁滞;黄芩苦寒,清郁热在里,合柴胡能透达邪热、和解表里;生姜、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人参、大枣、甘草益气调中。诸药配伍具有疏利三  相似文献   

17.
旋复代赭汤为《伤寒论》方。由旋复花、人参、生姜、代赭石、炙甘草、半夏、大枣组成。方中旋复花消痰下气、软坚散结;代赭石重镇降逆,配生姜、半夏和胃化饮而消痞;人参、甘草、大枣补脾益胃。俾和胃以化痰,重镇而降逆。此方和胃降逆、化痰下气以治疗  相似文献   

18.
小柴胡汤对S180荷瘤小鼠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大枣、生姜7味药组成,是和解少阳之代表方剂。由于该方配伍严谨,组合巧妙,应用广泛,近年来,备受重视。将小柴胡汤对S180荷瘤小鼠肿瘤血管生成影响的实验结果作了报道。  相似文献   

19.
生姜功用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姜既是美味之品,又是药用之佳品。早在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113方中,就有39方(次)用有生姜,在用药91味中,其应用频率排列第四;在其所著《金匮要略》200余方中,就有51方(次)用有生姜,在用药156味中其应用频率排列第三,可见其功用之重要。生姜既可作主药,还可用作佐药、使药,只要运用得宜,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中生姜、大枣和甘草的联合使用频次较多,应用非常广泛,贯穿六经,遍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诸证。因此总结这三味药的联合配伍规律包括性味配伍、功效配伍以及用量配伍对指导临床规范化用药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