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机性访谈式延伸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11月-2014年6月收治于我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的脑卒中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出院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动机性访谈式延伸护理干预1年。采用NIHSS、ADL、QLI、汉密顿抑郁量表对出院时、出院6月、出院12月的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通过实施12个月的动机性访谈式延伸护理,观察组NIHSS、QLI、ADL、抑郁状况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上述4项指标在患者出院6个月内变化幅度大于出院6个月后的变化幅度。结论实施动机性访谈式延伸护理,可加快脑卒中患者康复进程,缓解抑郁情绪,改善生活质量,应尽早进行且持续至少6个月以上;实施动机性访谈式延伸护理同时也能做到与社区医院无缝对接,合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机性访谈延续护理促进断指再植患者康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行断指再植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健康教育及随访,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动机性访谈延续护理。分别于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末、6个月末观察患者康复知识水平、康复训练依从性、日常生活能力、再植指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组患者出院时康复知识得分、康复训练依从性、日常生活能力、再植指功能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后1个月末、6个月末康复知识得分、康复训练依从性、日常生活能力、再植指功能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机性访谈延续护理能提高断指再植患者对康复训练知识水平及依从性,保证康复训练实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促进再植指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全程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为今后护理干预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和护理。实验组实施全程康复护理干预包括评估,康复护理教育和指导,出院前后持续教育和随访。分别在住院后1周内和干预后3个月进行复查,包括血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指标值及日常生活能力(ADL)和生理/心理健康的测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患者TC、TG、Hcy水平均明显下降。实验组患者干预后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领域得分高于干预前。对照组患者干预后生理健康领域得分高于干预前,但心理健康领域得分的变化无差异。结论全程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降低脑卒中患者的TC、TG、Hcy水平;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全程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护理人员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全程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为今后护理干预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 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和护理.实验组实施全程康复护理干预包括评估,康复护理教育和指导,出院前后持续教育和随访.分别在住院后1周内和干预后3个月进行复查,包括血三酰甘油(TG)、总胆同醇(TC)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指标值及日常生活能力(ADL)和生理/心理健康的测评.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患者TC、TG、Hcy水平均明显下降.实验组患者干预后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领域得分高于干预前.对照组患者干预后生理健康领域得分高于干预前,但心理健康领域得分的变化无差异.结论 全程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降低脑卒中患者的TC、TG、Hcy水平;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护理人员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全程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为今后护理干预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 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和护理.实验组实施全程康复护理干预包括评估,康复护理教育和指导,出院前后持续教育和随访.分别在住院后1周内和干预后3个月进行复查,包括血三酰甘油(TG)、总胆同醇(TC)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指标值及日常生活能力(ADL)和生理/心理健康的测评.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患者TC、TG、Hcy水平均明显下降.实验组患者干预后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领域得分高于干预前.对照组患者干预后生理健康领域得分高于干预前,但心理健康领域得分的变化无差异.结论 全程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降低脑卒中患者的TC、TG、Hcy水平;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护理人员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全程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为今后护理干预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 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和护理.实验组实施全程康复护理干预包括评估,康复护理教育和指导,出院前后持续教育和随访.分别在住院后1周内和干预后3个月进行复查,包括血三酰甘油(TG)、总胆同醇(TC)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指标值及日常生活能力(ADL)和生理/心理健康的测评.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患者TC、TG、Hcy水平均明显下降.实验组患者干预后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领域得分高于干预前.对照组患者干预后生理健康领域得分高于干预前,但心理健康领域得分的变化无差异.结论 全程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降低脑卒中患者的TC、TG、Hcy水平;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护理人员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全程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为今后护理干预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 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和护理.实验组实施全程康复护理干预包括评估,康复护理教育和指导,出院前后持续教育和随访.分别在住院后1周内和干预后3个月进行复查,包括血三酰甘油(TG)、总胆同醇(TC)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指标值及日常生活能力(ADL)和生理/心理健康的测评.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患者TC、TG、Hcy水平均明显下降.实验组患者干预后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领域得分高于干预前.对照组患者干预后生理健康领域得分高于干预前,但心理健康领域得分的变化无差异.结论 全程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降低脑卒中患者的TC、TG、Hcy水平;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延续性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50例脑卒中恢复期出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出院后给予传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实验组出院后实施延续性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生活质量、复发、满意度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3个月、6个月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脑卒中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性康复护理干预能提高脑卒中患者的ADL和生活质量,降低患者复发风险,提高患者和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护理人员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全程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为今后护理干预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 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和护理.实验组实施全程康复护理干预包括评估,康复护理教育和指导,出院前后持续教育和随访.分别在住院后1周内和干预后3个月进行复查,包括血三酰甘油(TG)、总胆同醇(TC)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指标值及日常生活能力(ADL)和生理/心理健康的测评.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患者TC、TG、Hcy水平均明显下降.实验组患者干预后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领域得分高于干预前.对照组患者干预后生理健康领域得分高于干预前,但心理健康领域得分的变化无差异.结论 全程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降低脑卒中患者的TC、TG、Hcy水平;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全程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护理人员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全程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为今后护理干预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 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和护理.实验组实施全程康复护理干预包括评估,康复护理教育和指导,出院前后持续教育和随访.分别在住院后1周内和干预后3个月进行复查,包括血三酰甘油(TG)、总胆同醇(TC)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指标值及日常生活能力(ADL)和生理/心理健康的测评.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患者TC、TG、Hcy水平均明显下降.实验组患者干预后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领域得分高于干预前.对照组患者干预后生理健康领域得分高于干预前,但心理健康领域得分的变化无差异.结论 全程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降低脑卒中患者的TC、TG、Hcy水平;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Orem理论对脑卒中康复期病人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12月入住我科的脑卒中病人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试验组运用Orem理论给予指导并贯穿于常规康复护理中。护理人员于入院4周后对两组病人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修正版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和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中文版对病人进行生存质量评分。结果:干预组在入院4周后的ADL和WHOQOL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Orem理论运用于脑卒中病人的护理,可提高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The predictive validity of Katz' Index of AD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regarding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discharge to own home or death within one month, and its reproducibility in clinical practice was studied prospectively in S?dert?lje and in Enk?ping, Sweden. The S?dert?lje study included 124 consecutive patients, who were all assessed on days 5-7 after stroke by an occupational therapist. The Enk?ping study included 106 consecutive patients, who were assessed similarly by trained nurses. Ninety-six and 94%, respectively, of patients in grades A-C on days 5-7 after stroke were discharged to their own homes within one month. Ninety-six and 92%, respectively, of patients in grades D-G stayed in hospital longer than one month or died. Sixty-two and 68%, respectively, of patients in grade G died within one month. The instrument is now used as a valid tool for early prognosis of stroke outcome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planning of care and rehabilit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相似文献   

13.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Swedish version of the Katz Index of AD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on days 5-7 after amputation for vascular disease, had predictive value regarding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discharge to the patient's own home or death within 1 month. Patients who had recently undergone primary unilateral trans-tibial amputation, living in their own homes before the amputation, were included. Fifty-two patients with a median age of 78 years (60-92) were assessed with the Katz Index of ADL. Results revealed that of the 10 (20%) patients discharged to their own homes within 1 month, only 2 belonged to grades A-C, that is, were independent in the majority of functions in personal ADL. Within 6 months 62% were discharged to their own homes. Eighty-four percent of the patients in grades D-G, i.e. most dependent on others, were still at the hospital or dead 1 month post-operatively. All the patients who belonged to grades A-F survived the first month post-operatively. The Katz Index of ADL had predictive value regarding early outcome in terms of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discharge to the patient's own home or death within 1 month, and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regarding survival the first month post-operatively.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家属的疾病管理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神经功能缺损(NIHSS)的影响。方法:建立系统化的脑卒中患者或家属疾病管理健康宣教方案,对81例患者按整群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40例进行同步疾病管理,对照组41例按脑卒中护理常规进行管理,对患者在入院时,发病后14 d、1个月、3个月分别进行ADL,NIHSS评分测定。结果:试验组患者发病1,3个月ADL,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步疾病管理能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规范化管理,明显提高患者的ADL,减轻NIHSS,从而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重型颅脑损伤置管患者居家康复中导管跟踪随访的效果和对颅脑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神经外科病房47例符合条件的颅脑损伤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24例,对照组23例,观察组采用导管跟踪卡+3人成组互推随访模式。对照组进行康复护理指导,常规出院宣教和一般家庭随访、门诊复查。两组患者于出院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进行日常生活能力(ADL)和生活满意度评定,并观察患者并发症和置管意外的发生情况。结果 :出院后3个月时观察组较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意外情况发生率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12个月时观察组生活满意度指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时观察组ADL评定指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施行导管跟踪随访对改善颅脑损伤置管患者的机能状态和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患者并发症和意外情况的发生率等方面有积极促进的作用,同时可以减轻家属的经济负担,节约医疗服务资源,为今后神经外科颅脑损伤置管患者家庭护理管理服务提供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安静度对于护士评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安静度的最佳决策主体。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19个住院病区的141名住院患者,以自设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ADL)评价表"及"安静度评估量表"为研究工具,由责任护士与主管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评估顺序为: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第一次ADL评估→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安静度评估→责任护士参考安静度评估结果,对患者进行第二次ADL评估→主管医生对患者进行安静度评估→责任护士参考医生评估结果,对患者进行第三次ADL评估。结果 :①责任护士对患者的第一次ADL评估与第二次评估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次评估与第三次评估有统计学差异(P<0.01);责任护士与主管医生对患者的安静度评估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责任护士参考主管医生对患者安静度的评分评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可使评估结果更加准确,有利于医护人员合作制定患者护理级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群组管理对出院后居家老年卧床病人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出院的老年卧床病人按出院时间的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康复护理干预,试验组进行群组心理康复干预,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对病人进行活动前及活动后3个月、6个月评估。[结果]活动后3个月、6个月两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后6个月两组HAMA,HAMD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前与活动后6个月HAMA,HAMD,ADL比较,试验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群组管理能够提高老年卧床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明显改善病人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帕金森病合并抑郁患者抑郁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80例帕金森合并抑郁的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干预组参加3个月的品管圈活动,两组患者及主要家庭照料者均参加每月1次的帕金森病友会,接受集体健康教育。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抑郁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患者HAMD评分降至(8.80±2.3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47±1.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0,P〈0.01);干预组ADL评分提高到(89.14±2.2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32±2.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81,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通过对患者及主要照料者同步实施循环、持续的健康教育,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可改善帕金森病合并抑郁患者的抑郁情绪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两组,观察组60例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早期介入康复护理干预,对照组60例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结果 两组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评定法(FMA)对运动功能进行评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ADL能力进行评分,观察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比较两组患者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观察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12%,对照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30%,观察组患者肩手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早期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干预手段包括正确预防方法的体位摆放、主动和被动运动、手法按摩、心理干预等,有助于预防和减少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并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偏瘫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早期实施经络操运动对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生活质量的远期影响。方法将200例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在病情稳定48h后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选用特定穴位每日行经络操穴位按摩,共进行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测试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早期运用经络操康复护理的远期生活质量影响中,心理状态、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实施经络操运动可提高卒中康复期患者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在长期预后上有着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