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正交试验法,探讨了不同炮制条件对肉豆蔻挥发油、脂肪油及肉豆蔻醚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炮制条件对炮制品中挥发油、脂肪油及肉豆蔻醚的含量均无显著性影响。从而提示:炮制不一定能有效地降低毒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正交试验法,探讨了不同炮制条件对肉豆蔻挥发油、脂肪油及肉豆蔻醚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炮制条件对炮制品中挥发油、脂肪油及肉豆蔻醚的含量均无显著性影响。从而提示:炮制不一定能有效地降低毒性。  相似文献   

3.
气质联用法分析炮制对乳香挥发油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卢兖伟  王琦等 《中成药》1996,18(11):20-22
研究了乳香炮制前后挥发油含量的变化,用GC-MS法分析鉴定了挥发油中的组分,并用GC法测定了各种组分炮制前后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乳香经炮制后各炮制品的挥发油含量变化不大,其组分含量有一定变化。  相似文献   

4.
加热炮制对陈皮饮片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清英 《中成药》1994,16(6):22-23
以药典方法和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方法对陈皮饮片加工炮制,并测定各炮制品的挥发性成分,橙皮甙含量。结果表明,加热蒸制法对陈皮挥发油和橙皮甙含量均有损失,建议以传统方法炮制陈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挥发油类中药的炮制工艺。方法:以乳香、苍术、茵陈这三味含挥发油的中药为例,采用醋炙、清炒、麸炒、烘制等方法进行炮制,通过气相色谱技术分析以上中药炮制前后挥发油的含量,并比较不同炮制方法的中药得率。结果:经醋炙、清炒、麸炒、烘制等办法炮制后的乳香、苍术、茵陈的挥发油含量相较生品均有所下降,其中乳香和茵陈采用烘制法后挥发油除去率最高,苍术采用麸炒法挥发油除去率最高,烘制后三种药物得率较高。结论:含挥发油中药的炮制工艺选择,需根据药材的临床用途以及毒性作用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苍术不同炮制品炮制前后,挥发油量、组分变化和辅料对苍术热解特性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和规范苍术炮制工艺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苍术挥发油,通过红外光谱法和气相色谱法, 对苍术炮制前后挥发油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通过热重法对比苍术及配比物热解特性。结果:苍术经炮制后,其挥发油的含量均有所下降,而炮制后挥发油中苍术素含量较生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苍术素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焦苍术>麸苍术>米泔水制苍术>生苍术;温度于220℃以上辅料对苍术热解特性产生影响。结论:苍术经炮制后挥发油含量降低,苍术素含量增加,为进一步研究炮制工艺、制定质量标准以及阐明炮制机理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爆压法炮制与不同炮制方法炮制的马钱子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溶剂提取法提取总生物碱,用理化方法,TLC,UV,IR对提取物进行鉴定。结果:马钱子经爆压法、砂烫法和烘烤法炮制后,总生物碱的含量下降甚微,与生品比较仍达92%-95%以上;三种炮制品中主要成分士的宁和马钱子碱定性鉴别结果差异不大。结论:爆压法与砂烫法和烘烤法对马钱子生物碱主要成分的含量分布影响差异不大,爆压法可替代砂烫法和烘烤法。  相似文献   

8.
李胜群  王行美 《中药材》2004,27(6):408-409
比较了乳香炮制前后挥发油、树脂的含量变化,并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炮制对挥发油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炮制对乳香中挥发油、树脂的含量影响不大,挥发油中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则发生了一定变化.  相似文献   

9.
肖林 《中国药学杂志》1989,24(4):211-212
 本文就炮制鸡内金的传統砂烫法改为远红外电热恒温烘烤法进行了实验观察,选择几个不同溫度恒温定时烘烤,与传统砂烫法进行比较,从中优选最佳烘烤条件;并将炮制品按药典方法分別作浸出物比较。实验结果表明,以烘烤温度260~280℃,2~3min炮制效果最佳。烘法炮制可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0.
贮存时间及炮制方法对陈皮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琼 《中医药学报》2003,31(1):27-28
目的:研究陈皮贮存时间、炮制方法对陈皮质量的影响。方法:以陈皮苷、挥发油含量为指标,考察贮存时间及炮制方法对陈皮质量的影响。结果:贮存时间越长则陈皮中挥发油的含量逐渐降低,而陈皮苷的含量则逐渐增大。炮制方法主要影响陈皮中挥发油的含量,而对陈皮苷(除炭制品外)的含量无显著影响。结论:贮存时间及炮制方法均对陈皮的质量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加工法干姜片炮制所得炮姜、姜炭中的挥发油成分,探求干姜不同加工方法对进一步炮制炮姜、姜炭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GC-MS法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 2种不同加工法制得的干姜片进一步炮制的炮姜、姜炭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8个成分,其中鲜切法干姜片制炮姜中有19种,传统法干姜片制炮姜中有17种;鲜切法干姜片制姜炭中有15种,传统法干姜片制姜炭中有18种。莰烯等成分传统法比鲜切法所得各炮制品中相对含量高;α-姜烯等成分则相对含量低。结论干姜片加工方法不同对进一步炮制炮姜、姜炭挥发油化学成分数量与质量均有一定影响,而炮制方法比加工方法对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更明显。本研究为不同加工法干姜片进一步制得的炮姜、姜炭的质量评价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气质联用法分析炮制对三棱挥发油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兔林  陶学勤 《中成药》1999,21(1):22-23
研究了三棱炮制前后挥发油含量的变化,采用GC-MS法分析鉴定了挥发油的组分。结果表明,三棱经炮制后各制品的挥发油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组分亦有较大变化,共鉴定出29个化合物,其中25个成分为首次从本品中鉴定,炮制后产生2个新组分。  相似文献   

13.
陈皮是我国常用的传统中药,笔者通过查阅历代本草专著及相关研究文献资料、比较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及各地方炮制规范,对陈皮炮制历史沿革、现代炮制规范、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行了梳理,发现陈皮的历代炮制方法以净制、切制和炒制为主;历版《中国药典》中收录的陈皮炮制方法均为净制、切制;现代各地方炮制规范中主要有炒、蒸、制炭等炮制方法。陈皮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和黄酮类化合物,经炮制后挥发油总量普遍降低,挥发性及黄酮类成分种类及含量发生了不同变化,这可能是造成陈皮炮制前后药效差异的主要原因。目前关于陈皮炮制工艺的优化主要集中在蒸制、醋制及烘烤。关于陈皮的药理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生品降血脂、止咳平喘化痰及抑制肺纤维化等方面,比较陈皮炮制前后药效变化的研究较少,尚需深入阐释陈皮炮制前后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以规范其炮制方法、建立专属性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4.
炮制对当归挥发油及多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毅 《时珍国医国药》2004,15(8):496-497
目的:研究炮制对当归挥发油及多糖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对临床常用当归不同炮制品的多糖进行含量测定,同时比较炮制对当归挥发油的影响。结果:炮制后挥发油及多糖含量均有所降低。结论:各制品中以临床最为常用的酒炙品中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气质联用法分析炮制对莪术挥发油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陆兔林  杨光明  宋坤  李林  蔡宝昌 《中成药》2003,25(10):810-811
目的:比较研究醋制对莪术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GC-MS法进行分析鉴定各挥发油的组分。结果:莪术经炮制后各制品的挥发油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变化,其组分亦有较大变化。共鉴定出20个化合物,其中12个成分为首次从本品中鉴定,炮制后产生两个新组分4-异丙基苯甲酸、2-甲基-5-(1-甲基乙烯基)-环己酮。结论:莪术醋制后挥发油含量有所下降,由于加热及辅料影响部分组分消失,同时产生新的组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姜浸法、姜煮法和姜炙法对厚朴挥发油化学成分影响的差异性。方法:采用姜浸法、姜煮法和姜炙法炮制厚朴,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厚朴生品、姜浸厚朴、姜煮厚朴和姜炙厚朴的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挥发油类成分进行分析与鉴定;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挥发油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厚朴生品、姜浸厚朴、姜煮厚朴和姜炙厚朴的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化学成分63、61、59和56种,其中共有成分35种。厚朴生品、姜浸厚朴、姜煮厚朴和姜炙厚朴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成分均为β-桉叶油醇,其次是α-桉叶油醇、γ-桉叶油醇、石竹烯氧化物、茅苍术醇等。姜制前后厚朴中挥发油成分和含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姜浸厚朴多数主要成分相对含量高于厚朴生品,而姜浸厚朴、姜煮厚朴和姜炙厚朴挥发油的多数主要成分的相对含量依次下降。结论:不同姜制法炮制厚朴的挥发油在成分种类和含量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姜浸法炮制略优于姜煮法和姜炙法,而在炮制厚朴过程中应考虑采用低温操作,避免造成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损失。  相似文献   

17.
炮制对川芎有效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川芎及其炮制品进行了挥发油、阿魏酸的含量测定,比较了川芎炮制前后挥发油组成的变化。为探讨川芎炮制意义,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肉豆蔻饮片炮制前后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对肉豆蔻饮片炮制前后的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其生品与炮制品中提取挥发油。采用GC-MS测定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肉豆蔻经炮制后挥发油成分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有13个新成分增加,4个成分消失,止泻成分甲基丁香酚、甲基异丁香酚含量增加,毒性成分肉豆蔻醚、黄樟醚含量降低。结论:肉豆蔻采用水浸泡麸煨最佳炮制工艺具有一定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含挥发油类中药的炮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冯敬群  范秦鹤 《中成药》1995,17(3):14-16
总结了白术、苍术蔻当归等18味常用含挥发油类药物的炮制研究。其结果表明:除捣(碎)草蔻等5种挥发油含量有所升高外,其余大部分炮制品较生品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绝大多数药物炮制后,所含挥发油的物理常数、化学组分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加热及辅料的作用是导致含量降低及理化性质改变的主要原因。炮制品油室组织大多受到不同程度破坏,油细胞层数减少,油滴向周围组织扩散,使挥发油易于溢出或被辅料吸附。多数药物不同炮制品,在复方煎剂中的挥发油与原生品所含挥发油相比,降低甚多。炮制后挥发油变化对药效的影响与传统炮制作用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0.
肖焕  冯倩茹  区炳雄 《中药材》2012,(8):1227-1229
目的:比较当归不同炮制工艺有效成分的含量,确定最佳的炮制工艺。方法:采用HPLC测定当归不同炮制品中阿魏酸和藁本内酯的含量,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测定其总挥发油的含量,并比较不同炮制品有效成分的含量。结果:当归经炮制后,阿魏酸、藁本内酯和总挥发油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含量的大小顺序为:当归片﹥微波炮制品﹥酒炙当归﹥土炒当归﹥油炒当归当归炭。结论:当归微波炮制法具一定的科学性,可作为当归新的炮制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