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无复流模型,探讨建立模型过程中的关键点,为该疾病模型的成功复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无复流组(n=15)和假手术组(n=5)。无复流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45 min后再灌注120 min;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在再灌注末予硫磺素S活体染色确定无复流区,同时监测大鼠呼吸及心电图变化。结果 20只大鼠全部存活,且心电图在心肌缺血期均出现心率加快、Ⅱ导联ST段抬高;恢复心肌灌注后,ST段下降30%;硫磺素S染色显示出无复流区域。结论该方法可成功复制无复流动物模型,且模型制作方法成功率高,动物存活率也高。 相似文献
2.
无复流现象是指堵塞的心外膜动脉开放性重建后部分心肌组织不能灌注的现象。无复流可能妨碍梗死的愈合及药物输送至梗死区,并影响未来侧枝循环的形成。大面积的无复流预示着梗死的膨展和左心室的舒张功能下降。无复流现象可能是多因素造成的。内皮损伤,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和白细胞堵塞,动脉粥样硬化性微栓塞均可导致无复流的发生。心肌对比超声及多普勒导丝等诊断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无复流的检出率。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低体温,缺血预处理及远端保护装置可减少无复流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无复流区心肌组织因子(TF)mRNA表达,探讨心肌组织局部TF激活的外源凝血途径在兔实验性无复流(NR)中的作用。方法:将13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TF组(n=10)和对照组(n=3):均予结扎回旋支(LCX)中段120min,再灌注60min,建立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再灌注NR模型。在再灌注末,从左心房注入6%硫磺素S1ml/kg使复流区着色,NR区不着色;再于原位重新结扎LCX,TF组从左心房注入Evan’s蓝,使结扎区外着蓝色,缺血区不着蓝色,对照组不予Evan’s蓝。采用RT-PCR法检测TF组NR区、缺血区和正常区心肌组织TF mRNA表达;对照组光镜下观察不同心肌组织血栓形成和心肌损伤情况。结果:TF组NR区TF mRNA表达明显高于缺血区和正常区心肌组织(0.488±0.190对0.310±0.148对0.200±0.091,P〈0.05),但缺血区和正常区心肌组织TFmRNA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NR区心肌组织可见较多血栓形成,心肌损伤程度明显加重。结论:NR区心肌组织局部TF表达增强,并在NR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无复流区心肌组织因子(TF)mRNA表达,探讨心肌组织局部TF激活的外源凝血途径在兔实验性无复流(NR)中的作用。方法:将13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TF组(n=10)和对照组(n=3):均予结扎回旋支(LCX)中段120min,再灌注60min,建立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再灌注NR模型。在再灌注末,从左心房注入6%硫磺素S1ml/kg使复流区着色,NR区不着色;再于原位重新结扎LCX,TF组从左心房注入Evan’s蓝,使结扎区外着蓝色,缺血区不着蓝色,对照组不予Evan’s蓝。采用RT-PCR法检测TF组NR区、缺血区和正常区心肌组织TF mRNA表达;对照组光镜下观察不同心肌组织血栓形成和心肌损伤情况。结果:TF组NR区TF mRNA表达明显高于缺血区和正常区心肌组织(0.488±0.190对0.310±0.148对0.200±0.091,P〈0.05),但缺血区和正常区心肌组织TFmRNA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NR区心肌组织可见较多血栓形成,心肌损伤程度明显加重。结论:NR区心肌组织局部TF表达增强,并在NR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6.
7.
将86例行经皮冠脉介入术(PCI)的AMI患者根据术后血流分级(TIMI分级)分为两组,冠状动脉前向血流≤TIMI2级42例为无复流组。TIMI3级44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冠状窦血中NO、内皮素(ET)和外周循环内皮细胞(CEC)水平,以此判断内皮细胞受损情况。结果无复流组冠状窦血中NO明显减少,而ET和CEC显著增加,与对照组比较,P均〈0.05。提示在PCI后AMI患者出现无复流现象者较血流恢复正常者冠状动脉内皮损伤更严重,其机制可能是前者微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介入或溶栓治疗后无复流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其分子机制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核因子-κB介导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远端血管栓塞/微血栓形成和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个体易患性、细胞凋亡及自噬等可能是无复流发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持续闭塞后,通过溶栓疗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的建立和推广,使急性阻塞的冠状动脉多能及时再通,缺血的心肌重新获得血液供应。但是,再灌注之后可能使原有的心肌缺血性损伤进一步加重,即发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表明,微血管损伤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激活的血管内皮细胞和白细胞相互作用,对血液流变学、微血管口径及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即产生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冠状动脉无复流与炎症反应相关。白细胞,一些炎症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均参与了冠状动脉无复流过程且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内皮细胞激活与体外循环心肌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胜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9,26(4):200-202
本文概述了内皮细胞激活的机制,通过抑制内皮细胞激活来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作为心肌保护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能否降低同型半胱氨酸(Hcy)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培养人血管内皮细胞株(EC304人血管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Hcy组、二甲双胍组和Hcy+二甲双胍组,采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采用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试剂盒测定内皮细胞LDH、SOD活性及细胞内MDA含量,采用RT-PCR检测SOD1、过氧化氢酶(CAT)和NADPH氧化酶2(NOX2)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MPKα和p-AMPKα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cy组内皮细胞活力明显下降,LDH活性增加,细胞内MDA含量升高,SOD活性下降,SOD1和CAT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而NOX2 mRNA表达水平则明显升高,二甲双胍能够抑制Hcy引起的细胞活力下降及LDH、MDA增加;二甲双胍增加SOD活性,增加SOD1和CAT mRNA表达水平,减少NOX2 mRNA表达水平。AMPK抑制剂Compoud C则可以逆转二甲双胍对Hcy引起的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论二甲双胍激活AMPK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内氧化应激抑制Hcy对内皮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9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低剂量米诺环素组(3 mg/kg)和高剂量米诺环素组(10 mg/kg)。通过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45 min,再灌注2 h及24 h。再灌注2 h,检测各组心肌缺血危险区、梗死范围;血清、心肌组织TNF-α、IL-1β含量及心肌组织MPO活性;心肌凋亡指数(AI)以及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再灌注24 h,检测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心肌缺血危险区、梗死范围。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低剂量、高剂量米诺环素均能降低左心室舒张末压、心肌梗死范围、AI以及血清、心肌组织TNF-α、IL-1β含量及心肌组织MPO活性,同时升高心率、左心室收缩压、±dp/dtmax(P0.05或P0.01)。结论米诺环素后处理能够显著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减少梗死范围,明显改善心功能,其机制与减少局部与系统的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培哚普利对糖尿病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骨髓内皮祖细胞动员和血管新生障碍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高脂饮食联合小剂量链脲霉素诱导雄性SD大鼠糖尿病模型,成模4周后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术后将大鼠随机分至培哚普利治疗组和模型组(各组n=15).流式细胞术检测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1、3、5、7、14和28天)外周血CD45-/low+CD133+ KDR+内皮祖细胞数量,ELISA法检测不同时间点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CD31免疫荧光染色法评估心肌梗死1个月后心肌梗死周围区血管新生情况.超声心动图评估心功能改变.免疫印迹法测定骨髓细胞中内皮祖细胞动员相关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 培哚普利治疗可显著改善糖尿病时缺血诱导的内皮祖细胞动员障碍,使循环内皮祖细胞峰值明显升高(103±37个/106单核细胞比58±19个/106单核细胞,P<0.05),同时伴有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升高,骨髓内皮祖细胞动员通路的信号分子蛋白激酶B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磷酸化增加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培哚普利治疗后糖尿病大鼠心肌梗死周围区新生毛细血管密度显著增加,射血分数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明显改善(所有P<0.05).结论 培哚普利能改善糖尿病大鼠缺血诱导的骨髓内皮祖细胞动员障碍,增加缺血区血管新生,最终改善心功能.这种作用可能通过活化骨髓内皮祖细胞动员相关通路介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清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与动脉硬化闭塞症(ASO)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高脂饮食饲喂及动脉内膜损伤的方法制作大鼠ASO模型,造模后8周用光镜观察动脉大体形态,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测定外周血中循环内皮细胞(CEC)数量,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水平,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血清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结果 成功建立了大鼠ASO模型,ASO大鼠外周血中CEC数量明显增多,血清ET-1水平均较正常对照明显升高,NO水平较正常对照明显降低(P<0.01);与正常对照相比,ASO大鼠血清中的糖类、氨基酸类、脂肪酸类物质的代谢水平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结论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清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介导了ASO的发生,保护血管内皮的功能、调节内源性代谢物的平衡应是ASO的重要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5.
Fas/FasL系统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心血管介入治疗中较棘手的问题,如何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目前的研究重点。Fas/FasL系统是体内直接启动细胞凋亡的死亡信号传导系统,大量研究表明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关键作用。现就Fas/FasL系统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对糖尿病大鼠心肌梗死(心梗)后骨髓内皮祖细胞(EPC)动员和血管新生障碍的改善作用以及对心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
方法:180~200g 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60只随机分为两部分:糖尿病大鼠(n=40)给予高脂饲料饲养四周后,腹腔注射30 mg/kg链脲佐菌素;非糖尿病大鼠(n=20)为正常饮食饲养。40只糖尿病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急性心梗模型。术后将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n=20),每日予以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剂1ml灌胃,治疗组(n=20)每日予以氨氯地平2 mg/kg灌胃,继续高脂喂养四周。流式细胞术检测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第1、3、5、7、14和28 d)外周血CD45-/low+/CD133+/KDR+早期EPC数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CD31免疫荧光染色法评估心梗周围区血管新生情况。超声心动图评估心功能。免疫印迹法测定骨髓细胞中EPC动员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
结果:外周血CD45-/low+/CD133+/KDR+ EPC水平术后峰值治疗组(第7 d,112±30/106单核细胞)较对照组(第5 d,55±10/106单核细胞)升高;血浆VEGF水平在心梗后峰值治疗组[第7 d ,(5.63±1.33)ng/L]较对照组[第5 d,(3.68±0.98) ng/L]升高;骨髓细胞蛋白激酶B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活化水平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增加;心梗周围区新生毛细血管密度治疗组大鼠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明显提高。上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
结论:氨氯地平治疗改善糖尿病大鼠缺血诱导的骨髓EPC动员障碍,缺血区血管新生以及心梗后心功能。这种作用可能通过改善VEGF/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信号通路活化而介导。 相似文献
方法:180~200g 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60只随机分为两部分:糖尿病大鼠(n=40)给予高脂饲料饲养四周后,腹腔注射30 mg/kg链脲佐菌素;非糖尿病大鼠(n=20)为正常饮食饲养。40只糖尿病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急性心梗模型。术后将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n=20),每日予以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剂1ml灌胃,治疗组(n=20)每日予以氨氯地平2 mg/kg灌胃,继续高脂喂养四周。流式细胞术检测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第1、3、5、7、14和28 d)外周血CD45-/low+/CD133+/KDR+早期EPC数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CD31免疫荧光染色法评估心梗周围区血管新生情况。超声心动图评估心功能。免疫印迹法测定骨髓细胞中EPC动员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
结果:外周血CD45-/low+/CD133+/KDR+ EPC水平术后峰值治疗组(第7 d,112±30/106单核细胞)较对照组(第5 d,55±10/106单核细胞)升高;血浆VEGF水平在心梗后峰值治疗组[第7 d ,(5.63±1.33)ng/L]较对照组[第5 d,(3.68±0.98) ng/L]升高;骨髓细胞蛋白激酶B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活化水平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增加;心梗周围区新生毛细血管密度治疗组大鼠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明显提高。上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
结论:氨氯地平治疗改善糖尿病大鼠缺血诱导的骨髓EPC动员障碍,缺血区血管新生以及心梗后心功能。这种作用可能通过改善VEGF/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信号通路活化而介导。 相似文献
17.
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心肌损伤大鼠内皮祖细胞动员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心肌损伤后大鼠骨髓和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动员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S-D大鼠背部皮肤多点注射异丙肾上腺素(5mg/kg)制造心肌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组[5、10、20、40及80mg/(kg.d)]。4周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外周血CD34 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双阳性细胞数。骨髓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于M199培养基培养,FITC标记的异凝集素和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染色双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内皮祖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计数3个随机高倍视野数。阿托伐他汀灌胃3天后测定血清一氧化氮浓度。结果阿托伐他汀各剂量组骨髓培养内皮祖细胞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其中40mg/(kg.d)组内皮祖细胞数量最多,较对照组增加了2.4倍(P<0.05),80mg/(kg.d)组与40mg/(kg.d)组比较稍有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阿托伐他汀组外周血培养内皮祖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加,40mg/(kg.d)组增加最明显(P<0.05);心肌损伤后外周血CD3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细胞较损伤前增加(P<0.05),其中80mg/(kg.d)组最明显,较对照组增加了4.18倍(P<0.05),40mg/(kg.d)组与80mg/(kg.d)组无统计学差异;阿托伐他汀各剂量组血清一氧化氮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其中80mg/(kg.d)组增加最明显,并随剂量增加一氧化氮浓度增加。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骨髓动员、促进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迁移、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初步探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损伤之后迁移能力的变化与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和连环蛋白p120(p120ctn)的关系。方法 DMEM培养基培养HUVEC,将HUVEC分为对照组和损伤组。Transwell实验检测HUVEC迁移能力的变化。Western blot测定p120ctn与VE-cad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实验检测VEcad的定位表达变化。免疫共沉淀法检测p120ctn与VE-cad的相互结合。结果 Transwell实验发现HUVEC经损伤刺激6、8 h后迁移能力最强(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UVEC损伤6、8 h后p120ctn及VE-cad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免疫荧光实验显示HUVEC经损伤刺激后,VE-cad的定位由细胞膜转到细胞浆。免疫共沉淀证实p120ctn可以与VE-cad相互结合。结论 HUVEC损伤刺激后迁移能力增强,其机制可能与升高的p120ctn将VEcad由细胞膜携带入细胞浆导致VE-cad膜表达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20.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介导小鼠内皮祖细胞修复损伤血管内膜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目的探讨损伤血管局部表达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是否能介导内皮祖细胞参与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抑制新生内膜的增生。方法培养、获取小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采用改良的Boyden小室测定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诱导的内皮祖细胞迁移及AMD3100(CXCR4的拮抗剂)对其的影响。分别将内皮祖细胞培养基、内皮祖细胞及AMD3100孵育过的内皮祖细胞经心脏穿刺注射给颈动脉损伤小鼠,在14天后取损伤血管检测内皮祖细胞募集情况、再内皮化情况及新生内膜增生情况。结果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能诱导内皮祖细胞迁移(与对照组比较P<0.01),AMD3100能有效阻断该作用(AMD3100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较多注射的内皮祖细胞成功归巢到损伤血管处(14.2±3.6个/切片),AMD3100孵育过的内皮祖细胞仅少量可成功归巢(4.0±2.5个/切片);内皮祖细胞注射能加速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内皮祖细胞移植组比对照组:83.45%±5.44%比66.46%±6.16%,P<0.01),AMD3100孵育过的内皮祖细胞注射则无效(68.02%±6.68%,与对照组比较P>0.05);内皮祖细胞移植组新生内膜增生厚度(19237±1875μm2)和内膜中膜比值(0.94±0.12)均小于对照组(34676±2412μm2和1.77±0.18)及AMD3100组(32451±2081μm2和1.60±0.17)(P<0.01)。结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R-4在介导移植的内皮祖细胞修复损伤血管内膜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