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转眼间,《中医药文化》(原《医古文知识》)已经创刊30年了。我和她缘分不浅,我们从相识至今天也有近30年。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导师钱超尘先生就让我们看《医古文知识》,以后几乎每期必看。记得我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发表在《医古文知识》上。那是1988年,我写了一篇习作《也谈古今字与通假字》,发表在那年的第2期。那篇习作,现在看来还很稚嫩,但那时看到自己写的第一篇所谓论文印成了铅字,发表在专业刊物上,还是很兴奋的。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文化》面世已经第五个年头。回想四年前,当《医古文知识》改刊为《中医药文化》时,我曾写过《更名寄言》的短文,作为《中医药文化》的发刊词,简要概述了《医古文知识》的创刊过程与编辑发行22年的历史,最后说到:“别开生面的《中医药文化》必将‘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凭借中国传统文化的无尽底蕴,直飞中医药文化的青天!”  相似文献   

3.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王新华老师邂逅相遇。那是1987年末,上海电视台举办了一次养生进补征文活动,我与王新华老师得以有缘相识。我与他的应征文稿都被采纳、获奖,我们因此成为情投意合的朋友。那时他是《医古文知识》的编辑,承他殷殷约稿,我旋即撰就拙文《〈诗经〉中的采药章句撷释》投寄,迅即被发表于《医古文知识》1998年第2期。自此以后,我与《医古文知识》便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年都会有3篇左右文章在该刊发表。  相似文献   

4.
一、办刊早年成长路30年前,全国唯一的《医古文知识》杂志,由中华中医学会医古文研究会、上海中医学院联合主办。时任上海中医学院医古文教研室主任的段逸山教授,凭借一室之力,完成了首期组稿、编排工作,《医古文知识》杂志创刊号于1984年面世。为何要办这本杂志?1981年5月,百余名医古文同仁在黄山召开大会,宣告中华中医学会医古文研究会成立。会议期间,首度展示了学者们撰写的中医药文献学术成果,交流在医古文教学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笔者曾于《医古文知识》上登一短文,提出个人对“何所”一词使用的看法。随后,在2004年2期的《医古文知识》上,傅海燕女士表达不同意见。看后,感觉对这一问题确实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岁月的流逝犹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从《医古文知识》到《中医药文化》,度过了30年从探索、发展到日臻成熟的历程。30年间,杂志融合百家精华,不断出现精品力作,在中华文化的恢宏画卷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医药文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分享成功带给人们喜悦的时候,我们深深怀念任应秋老师和金寿山老院长等老一辈专家给予杂志的支持和辅佐,十分感谢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古文老师的无私奉献,编辑部历任正副主编、编辑的默默耕耘,以及热爱《医古文知识》《中医药文化》的广大作者、读者的助力推进!  相似文献   

7.
发刊词     
《中医药文化》2006,1(1):1-1
当新世纪的日历翻到2006年第一页的时刻,我们欣喜地敬告各位朋友:创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有着22年出版历史的《医古文知识》杂志获准更名为《中医药文化》杂志,同时改为双月刊。《医古文知识》杂志就像一盆花,她是在广大读者、众多作者、几任编辑的辛勤耕耘、浇灌、呵护之下成长起来的,散发着中医药文化的芬芳,她所走过的不平凡的风雨历程,  相似文献   

8.
会议报道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6):11-11
[本刊讯 ] 第 7届全国中医文化与临床、第 13届全国医古文学术研讨会暨《医古文知识》创刊 2 0周年纪念大会于 5月 15日~ 5月 17日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隆重举行 ,来自全国各地及国外的 14 2名代表出席会议。  大会由我校党委书记、《医古文知识》杂志主编张建中主持 ,严世芸校长致欢迎词。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社长、原《医古文知识》主编朱邦贤向代表们介绍了《医古文知识》创刊 2 0年以来的办刊情况。该刊创刊于1984年 ,围绕“文为医服务 ,医得文而彰”的办刊宗旨 ,开设中医与传统文化专栏 ,拓展医文结合领域 ,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的中医…  相似文献   

9.
拙作《“仪节”辨》,区区168个汉字的一词一议,竞能引出《“仪节”再辨》《《医古文知识》1998年第一期,作者一君下称“君文”),感到十分高兴。抛砖引玉,百花齐放,物越辩越清,理越辨越明。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文化》是两岸中医学界最为重要的学术期刊之一,在台湾有不少的读者群。这份刊物的前身是《医古文知识》,借用钱超尘先生的话,医古文的修养是"一个合格的中医工作者,应该具备阅读古籍的能力,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继承发扬祖国医学"[1]。因此,"医古文"不只是与中医有关的古文献,而是更广泛的阅读、应用各种古籍,足以会心雅契;也不只是"小学"训诂、也包括思想、文化等。"医古文"是中医及历史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文化》2006,1(1):41-41
日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了《医古文知识》更名为《中医药文化》的申请。  相似文献   

12.
读李传快同志《“仪节”辨》一文(发表于《医古文知识》1997年第二期),颇觉其观点独特,然笔者不敢苟同,现结合五版教材注释,再辨如下。  相似文献   

13.
面对《约稿——纪念〈中医药文化>创刊30周年》,脑海中即刻闪现老社长王若水老师。不知不觉间,他已作古4年了。岁月的流逝,淡薄不了他对《中医药文化》的贡献。《中医药文化》创刊30周年,我与之正好亲密接触在那中间的10年。1993年初,分管校领导将《医古文知识》划归由本社编辑出版。这样,上海中医药杂志社就有了《上海中医药杂志》《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学报》和《医古文知识》三种期刊。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文化》杂志创刊30周年了,其间,笔者投稿并不多,但我仍然认为《中医药文化》杂志是我的进步的阶梯,引领我逐步走向知识的殿堂。笔者喜欢中医药学,而与《中医药文化》杂志结缘,是缘于曾共同学习太极拳的王新华先生。在不断的交往过程中,王新华先生告诉我什么是医古文,并鼓励我写文章。记得2004年,我尝试写了一篇文言文,王新华老师推荐我在《中医药文化》杂志的前身《医古文知识》杂志上发表。  相似文献   

15.
《医古文知识》更名为《中医药文化》已两年有余,更名的美意和用心众所周知,更名后取得的成就塑性可慰。  相似文献   

16.
时光荏苒,从《中医药文化》的前身《医古文知识》创办到现在,已经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30年栉风沐雨,30年征途漫漫,《中医药文化》秉承了《医古文知识》的清新隽逸之风,并竭力从人文、历史、哲学等多元角度打造更宽广、更开放的学术平台。孔子说:"三十而立。"在这"而立"之年,回首办刊历程,我们非常感谢段逸山教授30年来的用心与坚守。他不仅是本刊的编委会主任、审稿专家,更是睿智的作者、忠实的读者。  相似文献   

17.
吕友仁  鞠明库 《河南中医》2002,22(3):67-68,72
由段逸山先生主编的《医古文》 ,是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 ,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于 1995年 6月出第 1版 ;由段逸山先生主编的《医古文学习指导》 ,是与《医古文》配套使用的辅导书 ,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于 1997年 6月出第 1版。本文所说的注 ,指《医古文》中的注文 ;所说的译 ,指《医古文学习指导》中的译文 ;括号中所填的数字为引文在书中的页码。我们在拜读过段逸山先生主编的以上二书后 ,觉得其中有一些问题 ,今不揣浅陋 ,献芹献曝 ,幸毋哂焉。1 《明处士江民莹墓志铭》 :“年十四 ,母郑安人以暴疾终 ,既含不瞑。民莹拊棺号哭曰…  相似文献   

18.
上海中医药杂志社(以下简称杂志社),复立于1978年,隶属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原上海中医学院)。目前负责编辑出版由我校与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主办的《上海中医药杂志》(月刊)、由我校与中国中医药学会医古文研究会主办的《医古文知识》(季刊)和我校主办的《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学报》(半年刊)三种期刊(以下分别简称《杂志》、《医古文》、《学报》,总称三刊):《杂志》和《医古文》均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报》暂为内刊,时光流逝,暑寒迭替,转瞬之间杂志社已经历了十八个春秋。值此校庆四十周年,回顾身后那一片辛…  相似文献   

19.
王瑀 《新疆中医药》2004,22(5):56-58
医古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医药文献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是高等院校中医药专业的基础课程。《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医古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设置这门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古代医药文选与古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阅读实践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古医籍常用词语1200个以上及其主  相似文献   

20.
《医古文知识》1984年创刊,在此期间,我通过长期阅读《医古文知识》,医学素养得到不断提升。回想1984年10月,我参加了上海中医学院举办的函授学习,至今仍保存着诸多教授的录音带4盒。1989年又参加了河南中医学院安阳中医大专班,系统学习中医,《医古文知识》一直指导着我。我自2008年开始订阅《中医药文化》杂志,2011年退休后留在医院上班,还兼任县看守所医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