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中药汤剂联合丙酸氟替卡松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效果以及对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及V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变应性鼻炎患者94例,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7例。观察组患者使用中药汤剂联合丙酸氟替卡松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仅使用丙酸氟替卡松进行治疗,15天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疗效,血清Th1/Th2细胞因子、VCAM-1以及不良反应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血清IL-4、IL-10以及VCAM-1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L-2、IFN-γ以及VCAM-1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之间的安全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汤剂联合丙酸氟替卡松对于变应性鼻炎患者效果显著,同时对患者免疫功能以及复发均有显著改善,加之其可靠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氟替卡松鼻喷剂加口服玉屏风胶囊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将150例变应性鼻炎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83例)应用氟替卡松鼻喷剂及玉屏风胶囊治疗。B组(67例)单纯用氟替卡松鼻喷剂;随访1年。观察其症状、体征进行评分计算改善率。结果治疗结束1月及1年A组显效率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氟替卡松鼻喷剂结合口服玉屏风胶囊治疗变应性鼻炎具有疗效更好、更快速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与丙酸氟替卡松联合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科治疗的AR患儿84例,随机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予以丙酸氟替卡松喷鼻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片口服。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开始第2周和第4周末的症状评分、疗效水平、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前后血清屋尘螨变应原特异性IgE(sIg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7(IL-17)水平变化趋势。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开始第2周和第4周末的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但以观察组下降为更显著(P0.01);疗程结束时,观察组总有效率9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2(P0.05)。治疗开始后第4周末,两组患儿血清屋尘螨sIgE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尤以观察组下降更为显著(P0.01);两组TNF-α、IL-17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但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P0.01)。所有患儿在用药过程中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孟鲁司特与丙酸氟替卡松联合疗法能更加有效地缓解儿童AR症状,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辛芩颗粒和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门诊确诊为变应性鼻炎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60例采用辛芩颗粒口服以及丙酸氟替卡松喷鼻进行治疗;对照组60例单独使用丙酸氟替卡松喷鼻治疗,疗程均为一个月.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一个月结束时,总有效率分别为86.7%和70.0% (P<0.05);治疗结束一个月后进行随访观察,总有效率分别为75.0%和53.3%(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及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生全身和局部不良反应,且患者的耐受性良好.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变应性鼻炎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效果和安全性,而且停药后可使疗效得以巩固,延缓症状复发,是较理想的药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盐酸氮卓斯汀和丙酸氟替卡松治疗变应性鼻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鼻用盐酸氮卓斯汀和丙酸氟替卡松单独应用及联合应用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选择109例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15~76岁,平均35.6岁),按照2004年兰州标准分为轻度和中、重度。轻度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予以盐酸氮卓斯汀和丙酸氟替卡松喷鼻,均为每鼻孔1掀,2次/d,疗程30?d。中、重度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予以盐酸氮卓斯汀、丙酸氟替卡松(用法同上)和两药并用(两药间隔时间30?min)。结果:轻度组盐酸氮卓斯汀和丙酸氟替卡松有效率分别为86.36%和92.00%,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组单用盐酸氮卓斯汀(1组)、丙酸氟替卡松(2组)和两药并用(3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6.67%、73.33% 和96.88%,1、2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组和2、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酸氮卓斯汀组和丙酸氟替卡松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78%和90.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氮卓斯汀和丙酸氟替卡松可作为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一线用药,二者联合可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采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联合通窍鼻炎片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从2018年01月~2019年12月接受变应性鼻炎治疗的患者中选取出100例,按照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每组各50例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联合通窍鼻炎片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鼻痒、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的缓解作为治疗效果的评价依据。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是94.0%,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是78.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鼻痒、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缓解明显早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联合通窍鼻炎片治疗变应性鼻炎,可有效缓解鼻痒、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鼻腔黏膜水肿消退、色泽恢复快,疗效显著,减少了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了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IL-4/STAT-6在变应性鼻炎豚鼠鼻黏膜的表达和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对其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方法:45只豚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C组)、变应性鼻炎无干预组(AR组)和变应性鼻炎糖皮质激素干预组(Glu组),每组15只。其中AR、Glu组采用卵清白蛋白致敏法制备变应性鼻炎豚鼠模型;NC组用生理盐水替代卵清白蛋白进行同步处理。动物建模后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每次50μl/侧)治疗,每天2次,连续5d。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改变及鼻黏膜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豚鼠鼻黏膜中IL-4、STAT6蛋白的表达并观察其变化情况及相关性。结果:与NC组比较,AR组豚鼠喷嚏及搔鼻次数明显增加,IL-4、STAT6表达增强;与AR组比较,Glu组激素干预后豚鼠喷嚏及搔鼻次数明显减少,IL-4、STAT6表达减弱,NC组与Glu组相比结果无明显差异。结论:IL-4/STAT6在Th2分化中起关键作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干预后可以通过影响IL-4/STAT6的表达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标准化粉尘螨滴剂舌下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7例尘螨过敏为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舌下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药物组和药物治疗组.SLIT+药物组以标准化粉尘螨滴剂舌下含服免疫治疗,辅以对症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组以氯雷他定片及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丙酸氟替卡松和氯雷他定治疗对儿童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自身前后及健康组对照的方法,应用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问卷调查RQLQ评估。入选门诊77名儿童变应性鼻炎患者,应用丙酸氟替卡松水溶性鼻喷雾剂和氯雷他定颗粒治疗,并随访2次共4周,应用计分方法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并于治疗前、治疗2周和4周后采用RQLQ生活质量问卷分别进行生活质量评价,评价内容包括7大项、26个项目。结果 77名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总积分均有改善;治疗2周和4周后的症状和体征计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同时治疗4周后的症状体征计分显著低于治疗2周。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接近或达到健康人水平。结论 丙酸氟替卡松和氯雷他定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疗效确切可靠,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2007-01-2008-04笔者使用辅舒良鼻喷雾剂(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英国葛兰素史克制药集团生产)和达芬霖(盐酸羟甲唑啉鼻内喷雾剂,深圳大佛制药有限公司)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6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60例,给予90例慢性鼻窦炎内镜鼻窦手术后患者术腔用药,现将疗效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丙酸氟替卡松(fluticasone propionate,FP)对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TGF-β1)蛋白及其mRNA在变应性鼻炎(AR)鼻黏膜重塑过程中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健康SD大鼠12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AR组和FP治疗组,每组各40只...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与腺样体肥大两者关系,以及治疗的相互联系。方法选取腺样体肥大患儿98例,其中单纯腺样体肥大患儿52例(53.1%),腺样体肥大合并变应性鼻炎患儿46例(46.9%)给予辅舒良(丙酸氟替卡松喷剂)持续喷鼻3月。结果单纯腺样体肥大儿童52例,治疗后有效腺样体体积有效减小31例,有效率为59.6%。腺样体肥大伴变应性鼻炎儿童46例,治疗后有效腺样体体积有效减小38例,有效率为82.6%。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χ2=18.04,P0.01)。结论儿童腺样体肥大是多因素结果。变应性鼻炎炎症因子是大龄儿童腺样体肥大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儿童腺样体肥大合并变应性鼻炎儿童可经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腺样体体积减小程度较单纯腺样体肥大患者明显,对儿童变应性鼻炎合并腺样体肥大优先考虑鼻类固醇激素治疗过敏性鼻炎。  相似文献   

13.
鼻内镜术后随访5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窦炎、鼻息肉术后的用药及疗效,以规范治疗此病最佳方案.方法对鼻内镜术后患者50例进行随访,记录鼻腔、鼻窦的恢复情况,辅以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治疗.结果50例中,Ⅰ型3期5例,Ⅲ型6例,于6个月后有复发现象,余者治愈.结论鼻窦炎、鼻息肉术后随访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对术后鼻内黏膜消炎、创面修复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鼻腔联合应用可溶性白细胞介素5受体α( soluble interleukin 5 receptor alpha,sIL-5 Rα)及sIL-13Rα2对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大鼠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VCAM-1)和γ干扰素(interferon gamma,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Wistar大鼠50只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B组(AR组)、C组(sIL-5Rα治疗组)、D组(sIL-13Rα2治疗组)及E组(sIL-5Rα联合sIL-13Rα2治疗组,简称联合治疗组).AR组及各治疗组用卵清蛋白( ovalbumin,OVA)和氢氧化铝致敏,用OVA激发,建立大鼠AR模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其中sIL-5Rα治疗组、sIL-13Rα2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在第31 ~ 38天,于激发前30 min每只大鼠每日每侧鼻腔分别滴入100 μg sIL-5Rα、100 μg sIL-13Rα2、sIL-5 Rα及sIL-13Rα2各100 μg,AR组则于激发前30 min滴入磷酸盐缓冲液50μl.比较各组大鼠血清及鼻腔灌洗液中VCAM-1、IFN-γ水平的变化.以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组血清及鼻腔灌洗液中VCAM-1含量较A组明显升高(P值均<0.01),而IFN-γ含量明显降低(P值均<0.01);C、D、E组血清及鼻腔灌洗液中VCAM-1含量较B组明显降低(P值均<0.01),而IFN-γ的含量明显升高(P值均<0.01);E组血清及鼻腔灌洗液中VCAM-1含量[分别为(283.5±5.7) μg/L、(101.8±4.8)μg/L]分别较C[分别为(311.5±12.6) μg/L、(133.9±5.8) μg/L]、D组[分别为(304.7±6.6) μg/L、(128.5±7.7) μg/L]明显降低(P值均<0.01),而IFN-γ的含量[E组分别为(874.7±9.6)、(349.2±12.1) pg/ml;C组分别为(600.2±16.1)、(195.5±16.1)pg/ml;D组分别为(577.9±9.6)、(196.7±9.9) pg/ml]明显升高(P值均<0.01).结论 联合应用sIL-5Rα及sIL-13 Rα2治疗大鼠AR,可明显降低血清及鼻腔灌洗液中VCAM-1含量,同时升高IFN-γ含量,从而达到缓解和治疗AR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丙酸氟替卡松对体外培养的儿童肥大腺样体细胞的增殖性的作用及其与剂量的相关性。方法  于36例腺样体切除术中获得的腺样体组织中提取淋巴细胞,培养并用不同浓度梯度的丙酸氟替卡松进行干预,测定其吸光度A值,不同组间相互对照。结果 吸光度测定值各组均值总体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001),丙酸氟替卡松组间比较除10-9mol/L与10-10mol/L A值均数无显著性差异,余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 丙酸氟替卡松对体外培养的儿童肥大腺样体细胞的增殖性有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随浓度增加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在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治疗中的疗效。方法121例诊断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pperairwaycoughsyndrome,UACS)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3例)和对照组(58例),所有患者根据原发病因采用抗炎、抗过敏等对症治疗,同时避免接触变应原。治疗组加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喷鼻,对照组伴鼻塞患者加用呋麻滴鼻液。疗程结束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判断咳嗽缓解情况。结果随访4周,两组患者慢性咳嗽、鼻后滴流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有效率(93.65%)明显高于对照组(74.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以慢性咳嗽为主要表现的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L-12及IL-31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变应性鼻炎患者按照体外检测血清中抗体常规加入吸入性过敏原特异性抗体Ig E(s Ig E)抗体检测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64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和82例健康对照组血清中IL-12及IL-31水平。特异性Ig E测定采用德国欧盟优敏系列(EUROALLER)检测系统。结果变应性鼻炎特异性Ig E阳性组、阴性组的血清IL-12及IL-31检测结果分别为:23.8±9.1、19.1±7.9和27.9±9.4;22.8±6.7;对照组的血清IL-12及IL-31检测结果分别为:11.3±4.8、14.9±7.5;与对照组相比IL-12、IL-31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应性鼻炎特异性Ig E阳性组亚组中,螨虫过敏组的血清Il-12水平最高,其次为蟑螂过敏组等;与对照组相比,螨虫过敏组与蟑螂过敏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变应性鼻炎特异性Ig E阳性组的血清IL-31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免疫因子IL-12及IL-31可能参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病过程,环境中的螨虫与蟑螂是变应性鼻炎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伴有严重过敏性鼻炎小儿鼾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病例为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我院门诊收治的60例伴有严重过敏性鼻炎小儿鼾症,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实验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所有病例使用抗生素治疗1周,同时联合使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左西替利嗪治疗1周;实验组晨起空腹加用强的松5mg,超过9岁口服10mg/d,连续用药1周后停药,饭后再加用一片儿童维生素D钙咀嚼片,对照组同期给予安慰剂。一周后两组同时联合使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左西替利嗪、孟鲁司特钠以及维生素D钙咀嚼片治疗4周;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4周后患者的症状评分根据Carlos O’Connor-Reina的家长调查问卷获得。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实验组及对照组症状评分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周,实验组各项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40%,二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4周,实验组各项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63.33%,二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的松联合维生素D钙咀嚼片在伴有严重过敏性鼻炎小儿鼾症治疗中有明显的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变应性鼻炎 (AR)是由 Ig E介导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干扰素 -γ(INF-γ)和白细胞介素 - 4(IL- 4)对 Ig E有调节作用。免疫疗法和 H2 受体阻滞剂治疗可使 AR患者症状减轻。为了研究抗组织胺 (H2 受体阻滞剂 )治疗的 AR患者血清中部分细胞因子 (INF- γ、IL- 4、IL- 12 )、总 Ig E水平变化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该作者对 6 4例 AR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38例患者接受雷尼替丁治疗 2 0天 (每天每公斤体重 1mg) ,另 2 6例行安慰剂治疗 2 0天 (生理盐水 2 0 ml) ,分别于治疗当天、第 10天、第 2 0天测定两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及总 Ig E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与口服抗组胺药和鼻腔冲洗进行比较,评估鼻用糖皮质激素在改善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眼部症状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间歇性或持续性AR患者135例,随机分为3组:鼻用激素组、口服抗组胺药组和鼻腔冲洗组分别给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200μg、氯雷他定片10mg和生理性海水鼻喷剂,每日1次,疗程6天。根据患者眼部症状(眼痒、流泪、结膜充血)的主观感受进行评分,比较治疗前后眼部症状总评分(TOSS)及各项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鼻用激素组、口服抗组胺药组和鼻腔冲洗组TOSS的基线评分分别为6.20±0.99、6.08±1.24和6.36±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6天的治疗期间,3组患者TOSS分别减少3.15±1.13、2.51±1.02和1.60±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治疗第3天起,鼻用激素组与口服抗组胺药组相比较TOSS下降更为显著(P0.05)。在单个眼部症状中流泪改善最为明显,3组患者6天治疗期间的流泪症状评分分别下降1.80±0.92、1.03±0.59和1.06±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鼻用激素组的疗效优于口服抗组胺药组也出现在治疗3天后(P0.01)。结论鼻内局部使用丙酸氟替卡松可明显改善AR患者的眼部症状,但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