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改变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骨密度改变,以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与其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2型糖尿病老年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75例,按女性骨密度是否出现骨质疏松分为骨质疏松组与无骨质疏松组,并根据年龄、病程、绝经年限、体重指数、性激素、钙、碱性磷酸酶进行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女性骨质疏松组年龄较大、绝经年限延长、孕酮水平低;骨密度无论男女与其病程呈负相关,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关系;男女腰椎体以L1骨密度最低。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绝经后时间越长则越易发生骨质疏松,体重指数和性激素减低加重骨密度丢失。  相似文献   

2.
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变化及其相关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DM)患的骨密度变化,以了解2型DM患是否易合并骨质疏松(OP)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80例2型DM及62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前臂、腰椎、股骨颈、ward区以及大转子的骨密度,并对其与年龄,病程,体重指数、绝经年限,空腹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及部分钙磷调节激素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均经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80例2DM患的骨密度较健康有不同程度下降,按中国人OP推荐诊断标准,本组有36例(45%)合并OP,OP与非OP组的病程,24h尿蛋白,绝经年龄,FSH、LH水平也存在显性差异(P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骨密度与患年龄、病程、绝经年限,FSH、LH呈显负相关(P均<0.05)。结论:2型DM型患较易发生OP,良好的DM及其并发症治疗对预防OP有益,糖代谢紊乱加速了绝经后妇女OP的发生,控制血糖并适时以激素补充治疗对治疗OP也是必需的,建议糖尿病医生在治疗DM的同时应注意OP防治。  相似文献   

3.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及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变化,初步探讨临床相关因素对骨密度变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65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及8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者腰椎及髋部骨密度,同时测定前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空腹C肽、餐后2hC肽、果糖胺(FA)、糖化血红蛋白(HBAle)、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结果 65例糖尿病患者各部位骨密度值均低于正常对照者,但仅腰椎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30例(45%)合并骨质疏松(OP)。OP与非0P组病程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2型糖尿病会导致骨矿密度减低,并与糖尿病病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本组病例自然绝经后221例,手术绝经后4例。年龄从40岁至79岁,平均57.4±6.67岁。绝经后年限平均9.6±6.67年。本组采用SPA-Ⅳ型骨矿分析仪,测定右桡骨中远三分之一处骨矿含量,除以骨宽,得出骨密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骨密度随年龄增长及绝经后年限延长而下降,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同时增高,与行经年限无明显关系。在骨质疏松症诊断上,峰值骨量减2个标准差与减2.5个标准差比较,在50~59岁年龄组与1~10年绝经后年限组有显著差异(P<0.01),在其他年龄组及绝经后年限组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绝经后年限组骨密度的变化比不同年龄组骨密度的变化明显;同一年龄不同绝经后年限骨密度的变化与同一绝经后年限不同年龄骨密度的变化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兰州市两社区45岁以上女性初潮年龄、月经周期、月经天数及绝经年龄、绝经年限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方法 采用现场问卷调查方式获取初潮年龄、月经周期、月经天数及绝经年龄、绝经年限等相关资料,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测定骨密度。结果 ①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32.73 %,患病率随初潮年龄增加(P<0.01)及月经周期延长(P<0.05)而上升;患病率随月经天数增加而逐渐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4);②绝经后女性患病率(35.91 %)显著高于未绝经女性(5.22 %),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绝经年龄与绝经年限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③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初潮年龄、绝经史、绝经年龄、绝经年限与骨质疏松相关(P<0.05)。结论 兰州市两社区45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症发生与初潮年龄、绝经史、绝经年龄、绝经年限相关,初潮年龄早、月经周期长、绝经年龄早、绝经年限长的绝经后女性应提早筛查、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微血管病变(micro vascular disease, MVD)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的相关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17例T2DM住院患者(男性均≥50岁,女性均已绝经)相关资料,按是否合并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将患者分为MVD组(178例)、无MVD组(139例)。运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评估微血管病变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T2DM合并MVD者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较无MVD者更高(43% vs 23%,P=0.007)。在调整了糖尿病病程、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高血压、骨钙素、甲状旁腺素后,多因素回归显示女性、年龄≥65岁、合并高血压是T2DM合并骨质疏松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MI是独立保护因素。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男性T2DM患者合并微血管病变是骨质疏松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在女性患者中无相关关系。结论 男性T2DM患者合并微血管病变是骨质疏松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性粒细I胞/淋巴细胞比率(NLR)水平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 收集203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骨质疏松症80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检测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等生化指标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测定全血细胞计数 (CBC),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腰椎、股骨颈骨密度(BMD),分析NLR水平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结果 骨质疏松症组年龄、性别、TG、BMD与无骨质疏松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及NLR水平明显高于无骨质疏松症组(P <0. 05)。 骨密度(BMD)与炎症标记物(NLR,hs-CRP)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腰椎、股骨颈BMD值和NLR有显著相关性(分别r =0. 348, P <0.001;r =0.264,P = 0.0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高龄、女性、NLR和总甘油三酯水平是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患者NLR水平升高,与骨密度相关,表明炎症可能在骨重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程新芹 《中国科学美容》2014,(5):166-167,180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3月来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72例及同期健康老人60例,通过对两组骨代谢指标、骨密度的测定,对比两组骨代谢指标、骨密度的变化情况,同时对其骨代谢指标与骨密度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代谢异常,BGP呈下降趋势,PTH、DPD、血磷浓度均有所上升(P〈0.05);同时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降低(P〈0.05);且骨密度与BGP水平呈正相关,与PTH、DPD呈负相关。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出现下降现象,骨质疏松的发生增多,这些都与其骨代谢指标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女性绝经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变化。方法采用美国Norland双光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对2009年8月至2010年4月在我科住院的58例患者进行腰椎L2~L4和左侧股骨近端(包括Neck、Troch、Ward三角区)骨密度测量,其中非糖尿病绝经后妇女31例,绝经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7例,并测定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结合年龄、病程、绝经年限等因素进行研究。结果绝经合并2型糖尿病组患者空腹血糖9.71±3.36mmol/L、糖化血红蛋白8.19±1.38、甘油三脂2.25±1.37mmol/L、低密度脂蛋白2.82±0.86mmol/L较对照组非糖尿病绝经组空腹血糖5.60±1.03mmol/L、糖化血红蛋白4.55±0.64、甘油三脂1.31±0.94mmol/L、低密度脂蛋白2.26±1.10mmol/L显著增高(P0.05);绝经合并2型糖尿病组患者Neck、Ward三角区、Troch的骨密度分别为0.78±0.11g/cm2、0.50±0.14g/cm2、0.59±0.08g/cm2均低于对照组的0.89±0.06g/cm2、0.62±0.08g/cm2、0.71±0.11g/cm2,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腰椎骨密度0.83±0.11g/cm2与正常人0.86±0.14g/cm2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女性绝经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骨质疏松,骨折的危险性也高于未合并糖尿病人群,早期筛查血糖及骨密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根据血尿酸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组、低尿酸组和高尿酸组,比较3组患者间骨密度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患者尿酸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3组间年龄、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等无统计学差异,组间脊柱骨密度具有显著性差异。相关分析显示血尿酸水平与脊柱骨密度显著相关。结论观察血尿酸水平有利于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筛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新诊断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T2DM)骨密度改变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双能X射线吸收法测定了200例新诊断男性T2DM和200例男性对照组的L2-4、Wards区、股骨颈、大转子骨密度。并记录年龄、体重指数、血糖、胰岛素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男性T2DM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而BMD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T2DM的骨质疏松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者(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HbA1c为BMD独立危险因素(P=0.003,OR=2.15,95%可信区间:2.89~3.52)。结论 T2DM的骨密度降低明显,骨质疏松发生率高,加强控制糖尿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女性不同部位骨密度的变化、影响因素及骨质疏松诊断率,为早期诊断、早期防治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169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检测腰椎1-4椎体、左侧股骨颈、Ward’s三角及全髋的骨密度,统计各年龄组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值及T≤-2.5SD所占百分比,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各部位骨密度影响因素。结果各部位骨密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股骨颈及Ward’s三角、全髋部位的骨密度下降幅度较大,腰椎部位骨密度下降相对平缓。随着年龄增长,腰椎和髋部骨质疏松检出率增加。其中在50~59岁年龄组中,骨质疏松检出率最高的部位是L1-L4正位,在60岁以上的年龄组中检出率最高的部位是Ward’s三角。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1、L2、L3、L4、股骨颈、Ward’s三角及全髋部位骨密度均与BMI呈正相关,除L3、L4外,所有部位骨密度与年龄呈负相关,L3、L4部位骨密度与绝经年限及空腹C肽有关。各部位骨密度与空腹血糖、HbA1C未见相关性。结论随年龄的增长,绝经后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症检出率随测量部位不同而不同。腰椎正位(L1-L4正位)和Ward’s三角分别是50~59岁及60岁以上女性诊断骨质疏松最敏感的部位。影响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主要因素为年龄、BMI。低体重、高龄的糖尿病女性因定期检查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新疆维、汉族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差异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骨质疏松症的诊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入住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的维、汉两族T2DM患者233例,按族别及性别分为4组(维吾尔族男性组、维吾尔族女性组、汉族男性组和汉族女性组),记录一般资料,运用法国MDS公司生产的Lexxos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测定其腰椎前后位及左侧股骨近端BMD,同时测定血清学指标。结果 ① 腰椎L1- L4、左侧股骨BMD在T2DM维吾尔族与汉族、维吾尔族男性组与汉族男性组、维吾尔族女性组与汉族女性组之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L1、L2椎体之间,维吾尔族男性组高于汉族男性组(P<0.05),在L1椎体,汉族女性组高于维吾尔族女性组(P<0.05)。② T2DM患者股骨BMD与年龄、病程、绝经年数、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成负相关,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胰岛素敏感指数(insulin sensitivity index ,ISI)、胰岛素分泌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Insulin secretion index,HMOA-ISI)成正相关,与血清学指标无关。将年龄做为控制因子,女性T2DM患者BMD与绝经年龄无关,与绝经年限负相关。结论 ① 新疆维、汉族BMD按民族、性别总体比较未见明显差异,但在L1、L2椎体之间,维吾尔族男性组高于汉族男性组(P<0.05),在L1椎体,汉族女性组高于维吾尔族女性组。② 年龄、病程、HbA1c与T2DM患者股骨BMD负相关,绝经年限与女性T2DM患者BMD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83例2型糖尿病人骨密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患腰椎及髋部骨矿物密度的变化。方法 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2型糖尿病病人共83例(年龄40—79岁),其中男性43例,女性40例;健康对照组71例(年龄40—79岁),男性38例,女性33例。对比分析糖尿病组与同性别同龄正常组的测量结果,另根据病程将糖尿病组分为大于5年及小于5年组,并对2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糖尿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腰椎及髋部骨密度差异无显性;②病程大于5年与小于5年的2型糖尿病患间骨密度差异无显性。结论 2型糖尿病是否引起骨矿物密度降低或增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骨密度(BMD)的改变与部分临床检查指标的相关性,为预防、诊断和治疗T2DM合并骨质疏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本院72名已确诊的T2DM住院患者。空腹血检测糖化血红蛋白、血糖、血钙、磷、生化及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根据T2DM患者的BMD值,将其分为骨质疏松组和非骨质疏松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清钙、血清磷、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间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根据WHO诊断标准,本组病例中骨质疏松患者达到44.4%。骨质疏松(OP)组与非OP组比较,OP组年龄显著大于非骨质疏松组,病程明显长于非骨质疏松组,BMI显著低于非骨质疏松组。两组实验室指标中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钙、血磷及高密度脂蛋白(HDL)无显著差异;OP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于非OP组。相关性分析显示BMD与BMI及血清钙呈正相关,而与年龄、病程、TC、LDL呈负相关,与血磷、FPG、HbA1c及HDL无明显相关性;此外男女性别间BMD存在显著差异,老年女性BMD低于老年男性。结论年龄是T2DM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重要危险因素,而高BMI能对骨质起相对保护作用;糖、脂代谢紊乱对骨密度的影响需引起重视;此外老年女性更应注意骨质疏松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状态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男性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差异,进一步探讨性激素与T2DM男性患者BMD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我院住院的男性T2DM患者84例,年龄在45~60岁。采用美国Norland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对所有患者进行第1~4腰椎(L1~L4)、股骨颈(FN)及全髋(TH)部位BMD检测,根据BMD分为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异常组(包括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测定身高、体重、SBP、DBP等一般情况指标,并计算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FBG、PBG、Hb Alc等糖代谢指标;TC、TG、LDL等脂代谢指标,T、E2、LH及FSH。结果 1与骨量正常组相比,骨量异常组病程更长,BMI更低,E2及T水平也显著降低。2相关分析显示,T与L1~L4、FN及TH三个部位BMD均呈正相关;E2仅与TH的BMD呈正相关;TC、LDL分别与FN的BMD呈负相关。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T2DM男性患者中,T及TC是影响FN的BMD的主要因素,而E2、LH、FSH未进入回归模型。结论 E2、T等性激素水平,TC、LDL等脂代谢指标与男性T2DM患者BMD相关,其中性激素中T是影响T2DM男性患者BM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血清尿酸(uric acid,UA)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绝经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女性患者临床骨折患病率的关系。方法收集980例接受BMD测量和临床骨折评估的绝经后T2DM患者,测量血清尿酸(uric acid,UA)浓度。结果与骨密度正常和骨质减少的患者相比,患有骨质疏松症的绝经T2DM患者血清UA浓度较低。绝经后妇女的血清UA浓度与腰椎、股骨颈和全髋的BMD值显著相关。此外,临床骨折患者的血清UA低于无骨折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碱性磷酸酶后,血清UA浓度与临床骨折存在显著正相关。当模型进一步调整每个部位的BMD值时,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较低的血清UA浓度可能与较低的BMD值和较高的临床骨折患病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脂质运载蛋白2(lipocalin 2,LCN2)对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骨代谢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共119例,其中84例为老年T2DM患者,35例为非T2DM对照。采取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 Alc)、25-羟维生素D[25(OH)D]、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ollagen type 1 cross-linked C-telopeptide,CTX)、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ype 1 N-terminal procollagen,P1NP)、全段甲状旁腺素以及肌酐、血钙(Ca)、血磷(P)等指标,用ELISA法检测血清LCN2。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股骨颈和腰椎1~4(L1~4)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结果老年T2DM患者血清LCN2水平高于非T2DM对照组(197.13±42.15 ng/m L vs172.29±54.71 ng/m L,P=0.01)。按照血清LCN2水平三分位数将T2DM患者分为3组。其中腰椎BMD、股骨颈BMD、P1NP和CTX伴随LCN2水平增高而增高,而FPG和Hb A1c伴随LCN2水平增高而降低(所有趋势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LCN2和T2DM患者BMD呈正相关(股骨颈:r=0.350,P=0.001;腰椎:r=0.355,P=0.001),和骨转换标志物呈正相关(P1NP:r=0.354,P=0.001;CTX:r=0.438,P0.001),和糖代谢指标呈负相关(FPG:r=-0.321,P=0.003;Hb A1c:r=-0.342,P=0.002)。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LCN2是T2DM患者腰椎BMD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血清LCN2水平和老年T2DM患者骨代谢相关,LCN2水平增高可能有助于BMD的增加。  相似文献   

19.
90例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并发症的骨代谢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并发症骨代谢的改变和机制。方法 测定90例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并发症及70例2型糖尿病无并发症患与年龄,体重指数相匹配100例健康对照组的骨密度,血清骨钙素(BGP),钙(Ga),尿羟脯氨酸(HOP),空腹及餐后2h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进行比较。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并发症组BMD明显下降,FBG,PBG,尿HOP均高于2型糖尿病无慢性并发症组,BMD与糖尿病的病程,FBG,PBG,尿HOP呈显的负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并发症组,糖尿病病程长,血糖高,BMD下降,比2型糖尿病无慢性并发症患更易患骨质疏松,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矿含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