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128排螺旋CT灌注成像(CTP)联合血管造影诊断早期脑梗死的价值。方法150例疑似早期脑梗死患者,在患者发病6 h内进行CT检查、CTP和CT血管造影(CTA)检查。分析CT平扫、CTP、CTA检查结果,比较梗死区、半暗带区与健侧对照区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CT扫描显示,150例患者中112例有可疑脑缺血区,占比为74.7%。可见病变区密度降低,邻近脑池变形、邻近脑沟消失。CTP检查发现,150例患者均存在脑灌注异常,梗死区脑血容量(CBV)为(1.01±0.09)ml/100 g、脑血流量(CBF)为(8.53±1.96)ml/(100 g·min)、达峰时间(TTP)为(47.35±10.81)s,健侧对照区CBV(2.86±0.44)ml/100 g、CBF(44.31±10.52)ml/(100 g·min)、TTP(9.43±2.17)s,半暗带区CBV(2.85±0.34)ml/100 g、CBF(22.62±3.56)ml/(100 g·min)、TTP(14.16±2.21)s。梗死区CBV、CBF均低于健侧对照区,TTP高于健侧对照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暗带区CBF低于健侧对照区,TTP高于健侧对照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暗带区与健侧对照区的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检查显示,大脑中动脉闭塞52例;大脑中动脉狭窄39例;颈内动脉狭窄42例;基底动脉狭窄17例。结论128排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造影诊断早期脑梗死能清晰显示病灶血流灌注程度,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多层螺旋CT(MSCT)进行脑灌注成像(CTP)诊断超早期脑梗死的价值。方法应用西门子SENSATION4型多层螺旋cT进行脑灌注成像,对50例发病6h以内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扫描观察时间.密度曲线,测定梗死区和对侧正常对照区的局部脑血流量(CBF),局部脑血流容积(CBV),平均通过时间(MTT)等,所有病洌至少在发病1周后复查1次普通CT。结果50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脑梗死侧CBF和CBV较对侧显著降低,MTT比对侧显著延长(P〈0.05),有45例患者1周后复查CT发现其最终梗死面积比6h内脑灌注的面积有缩小(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可以在急性脑梗死发病6h内超早期明确梗死灶部位及范围,及发现缺血坏死灶周围是否存在缺血性半暗带。为超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64排CT脑灌注配合脑血管造影在脑血栓诊断中的准确率。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脑血栓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64排CT脑灌注、脑血管造影及64排CT脑灌注配合脑血管造影诊断,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参考,对3种诊断方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0例患者均存在灌注异常区,和健侧区进行对比,半暗带区CBF出现明显下降,而MTT、TTP呈明显升高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CBV虽然出现下降,但无明显差异(P> 0.05),和梗死核心区进行对比,半暗带区CBV、CBF、MTT均明显升高,TTP则呈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50例患者中共发现56处血管病变,其中11处为基底动脉,所占比例为19.64%,8处为大脑前动脉,所占比例为14.29%,14例为大脑中动脉,所占比例为25.00%,9例为大脑后动脉,所占比例为16.07%,15例为颈内动脉颅内段,所占比例为26.79%;轻度狭窄12处,所占比例为21.43%,中度狭窄23处,所占比例为41.07%,重度狭窄12处,所占比例为21.43...  相似文献   

4.
曹芹 《中国医药指南》2014,(29):165-166
目的探讨CT脑灌注(CTP)与血管造影(CTA)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和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急诊收治的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后,经CT常规扫描后排除出血性脑梗死,一站式完成CT平扫,脑灌注和血管成像,主要是用镜像的方法分别测定梗死区和相应的对侧区脑血容量(CBV)、脑血流(CBF)、对比剂达峰时间(TTP)和平均通过时间(MTT)。结果30例患者头颅CT平扫,13例发现早期脑梗死征象,表现为局部脑组织密度稍减低,邻近脑沟消失变形,其余17例未发现异常征象。30例患者急诊CTP均存在不同范围的异常灌注区,患者梗死区和对侧镜像区的平均CBF,TPP和MTT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患者梗死区和对侧镜像区的平均CBV相比,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用多层螺旋CT进行CT脑灌注联合CT血管造影检查,能够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提供更加及时、全面、详细且准确的病变血管的部位和程度,以及血流动力学的信息,准确预测半暗带,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应用多层螺旋CT(MSCT)进行脑灌注成像(CTP)诊断早期脑梗死的价值分析。方法应用飞利浦多层螺旋CT进行脑灌注成像,对46例发病在6h以内的患者进行多层CT图像数据分析,整理后对比观察,扫描时间-密度曲线与脑血管狭窄情况,测定脑梗死区和健侧各感兴趣区的局部血流量(CBF),局部脑血流容积(CBV),平均通过时间(MTT)等,46例病例在发病7~10d内,由双螺旋CT复查。结果 46例早期脑梗死患者中,患侧脑组织局部血流量与局部脑血流容积较健侧明显降低,平均通过时间比健侧显著延长(P<0.05)。结论多层CT脑灌注成像技术在早期发现脑梗死灶的部位及病变范围大小,和发现缺血坏死区域周围有无存在缺血性半暗带,评价缺血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指导临床医师早期溶栓治疗和为影像学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Revolution CT低剂量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联合颅脑CT灌注(CTP)一站式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研究亳州市人民医院2019年2~5月临床诊断脑缺血性病变的50例患者,所有患者完成Revolution CT低剂量头颈部CTA联合颅脑CTP一站式检查,计算患者受检X线有效辐射剂量;统计分析头颈部血管狭窄情况;通过TMax伪彩图发现异常与正常灌注区,测量异常与正常灌注区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等数据,以确定异常灌注区梗死前期缺血程度(Ⅰ期、Ⅱ期)及急性脑梗死,以及确定TMax伪彩图提示异常区域的敏感性;同时测量低灌注及正常区域的TMax值,通过ROC曲线得出诊断Ⅰ期、Ⅱ期与急性梗死期的临界值。结果 颅脑灌注有效辐射剂量为(2.27±0.10)mSv,头颈部CTA及颅脑CTP总辐射剂量为(3.21±0.17)mSv。TMax伪彩图提示异常灌注区敏感性为95.16%(59/62)。诊断Ⅰ期、Ⅱ期、急性脑梗死的临界值分别为2.99 s、4.26 s、6.34 s。结论 Revolution CT头颈部CTA联合颅脑CTP一站式检查辐射剂量低,能够同时发现血管狭窄及灌注异常,TMax伪彩图发现灌注异常敏感性高,TMax值的测定对脑缺血低灌注程度有定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急诊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CT扫描检查、CT脑灌注成像检查以及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45例患者中,24例患者常规CT扫描结果即发现颅内病灶,占76.92%;21例患者常规CT扫描结果未发现颅内病灶,占23.08%,45例患者的CT脑灌注结果均存在异常灌注区,患者的梗死区CBF和CBV明显低于对侧镜像区(P<0.05);MTT和TTP明显高于对侧镜像区(P<0.05)。CT血管造影结果显示,24例患者存在颈内动脉狭窄、12例患者存在大脑中动脉狭窄、6例患者存大脑中动脉闭塞、3例患者存在颈内动脉闭塞。结论 CT脑灌注成像技术和CT血管造影技术均可以及时、早期、准确的对患者的脑缺血部位以及缺血程度进行判断,CT脑灌注成像技术和CT血管造影技术联合应用,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及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在临床诊治短暂脑梗塞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发作时间≤48h的26例临床诊断为脑梗塞患者应用64排螺旋CT一次进行头颈CT平扫,脑部CT灌注成像及头颈部CTA检查,观察测量脑内感兴趣区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达峰值时间,并与CTA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与对侧相比,表现为其责任血管的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但两者无明确相关性。结论:脑灌注成像能够提供脑血流动力学异常的信息,配合头颈部CTA检查了解其责任血管情况,具有临床应用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赵启媛  金平  陈生  王支甫 《安徽医药》2018,39(7):841-844
目的 探讨临床应用CT灌注成像(CTPI)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17年11月在六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进行诊治的42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头颅MRI平扫检查结果将其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18例)和脑梗死(CI)组(24例),所有患者均行CTPI检查,对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等CTPI参数进行分析,并结合CT血管造影检查(CTA)、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数据,对责任血管不同狭窄程度CTPI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 TIA组中,与健侧相比,患侧MTT及TTP延长(P<0.05),CBV和CBF无明显变化(P>0.05);CI组CBV和CBF水平患侧低于健侧(P<0.05),MTT和TTP水平患侧长于健侧(P<0.05);CI和TIA两组病例健侧CBV、CBF、MTT及TT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I组患侧CBV、CBF水平低于TIA组,而MTT及TTP长于TIA组(P<0.05)。CTPI阳性的患者中责任血管闭塞及重度狭窄的发生率高于轻中度及无狭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PI检查对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部位、范围、病情及鉴别诊断具有参考价值,并能结合血管成像检查为临床工作者选择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以及灌注成像在脑梗死前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6片治疗的脑梗死疑诊患者75例,对发病6h后缺血部位和正常脑区域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血管造影成像以及灌注成像,对两区域的血管成像以及灌注成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病变区的MTT明显短于对照区,CBV以及CBF明显低于对照区,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于脑梗死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可以为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提供准确的临床依据,血管造影成像可以及时发现脑梗死发生缺血性病变的病因,为脑梗死的进一步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20层CT灌注成像在窦旁脑膜瘤瘤周水肿中的价值。方法对18例窦旁脑膜瘤伴瘤周水肿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计算并比较窦旁脑膜瘤瘤周水肿区及对侧正常脑组织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结果窦旁脑膜瘤瘤周水肿区的CBF和CBV明显低于对侧正常脑组织(P<0.05)。但窦旁脑膜瘤瘤周水肿区的MTT与正常脑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窦旁脑膜瘤瘤周水肿区的CBV和CBF明显降低;CT灌注成像能定量脑膜瘤瘤周水肿的血流灌注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脑血流灌注法显示脑血管痉挛状态对脑组织血流所产生的效应和脑血管痉挛与迟发性脑缺血(DCI)关系。方法利用CT血管造影(CTA)技术和CT灌注(CTP)技术研究了56例多次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选择的时机是刚入院,入院后14 d或临床症状有所恶化的时间段。利用CTP的指标[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和平均通过时间(MTT)],记录CTA图像上显示的脑血管痉挛程度和迟发性局灶脑缺血的发生,评估最为痉挛的脑血管支配区域与脑灌注图上最少血流灌注面积之间的相关性,不同程度下的脑血管痉挛导致在脑血流灌注上和DCI的发生之间的差异。结果 21例患者没有脑血管痉挛,24例患者中等程度痉挛,11例患者是严重痉挛。有血管痉挛的65%的患者中,最为痉挛的血管的血流区域与最少的脑缺血灌注区域相一致。在严重的脑缺血的区域和没有血管痉挛的区域之间有显著CBF的不同。在11例有严重脑血管痉挛的患者中,有6例出现迟发性局灶脑缺血;在24例有中度脑血管痉挛的患者中,有9例出现迟发性局部脑缺血;且在21例没有脑血管痉挛的患者中,有4例出现DCI。结论血管的痉挛降低了脑血流的灌注,但只有2/3的病例脑血管痉挛与乏血供的灌注区域相一致,而且,几乎1/2的具有严重脑血管痉挛的患者没有发生DCI。因此,虽然严重的脑血管痉挛能降低脑血流的灌注水平,但是血管痉挛不会直接导致DCI。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0例拟诊脑梗死的患者,同时进行64层螺旋CTA和DSA检查,将64层螺旋CTA和DSA结果进行对照。结果:以DSA为金标准,CTA检出脑梗死患者头颈部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97.8%,特异度为76.4%。结论:64层螺旋CTA能够清晰地显示头颈部动脉的狭窄,可作为DSA诊疗前重要的筛查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20排 CT 血管造影(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3年8-12月收治的32例自发性SAH患者行320排 CTA检查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均行320排 CTA 检查,未发现动脉瘤的11例治疗2周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仍未发现颅内动脉瘤。发现的21例颅内动脉瘤,术后1~2周行320排 CTA 及 CT 脑灌注检查均显示脑血流量及脑血容量的异常,其中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320排 CTA 是一种简便、快速、无创的诊断手段,可为 aSAH的诊治及术后观察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标准去骨瓣减压联合内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LHI)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分析其预后。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20年2月我院行手术治疗的LHI患者42例,依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研究组(22例)采用标准去骨瓣减压联合内减压术,对照组(20例)采用标准去骨瓣减压术,记录并分析2组术前与术后14 d时NIHSS评分、90 d时Barthel指数及病死率;于术前及术后14 d完善CT灌注成像(CTP)检查,测定梗死核心区、健侧镜像区、梗死周围区(PIZ)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绝对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2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术前,Barthel指数均高于术前(P<0.01);术后研究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核心梗死区CBF、CBV较术前显著增加,且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术后对照组PIZ区CBF较术前增加,MTT较术前缩短(P<0.05),CBV、TTP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PIZ区CBF、CBV较术前明显增加,并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TTP、MTT较术前明显缩短,并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术后2组健侧镜像区CBF、CBV较术前显著增加,TTP、MTT显著缩短(P<0.05),但术后各参数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标准去骨瓣减压联合内减压术能更大程度改善LHI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特别是提升梗死周围区的血流灌注,明显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256层螺旋头颈部CT血管成像( CTA)与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CTA及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结果,分析二者对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狭窄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对斑块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CTA与颈部血管彩超诊断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符合率为73.5%(1138/1548),对轻、中度狭窄诊断有较低程度的一致性(κ值分别为0.01、0.05),对重度狭窄、闭塞诊断有较高程度的一致性(κ值分别为0.34、0.47)。 CTA对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中斑块检出率[11.3%(175/1548)比1.4%(29/1548)]明显优于颈部血管彩超[3.2%(50/1548)比0.3%(4/1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89,P<0.01;χ^2=19.14,P<0.01)。结论 CTA在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狭窄及斑块方面明显优于颈部血管彩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分析CT脑灌注成像(CTP)与CT血管成像(CTA)在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0例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全部患者均接受头颅CT扫描、CT脑灌注成像、CT血管成像检查,对兴趣区、对侧相应区局部脑血容量(rCBV)、局部脑血流量(r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到峰值时间(TIP)等指标进行测定,科学评估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结果 病灶侧TFP、MTT、rCBF与对照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Ⅱ期MTT、rCB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CT各项技术诊断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科学评价脑组织血流动力学和颈内动脉血管形态变化情况,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科学参考,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西门子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 收集来我院就诊的疑似冠状动脉狭窄患者36例.均进行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DSA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法中冠状动脉狭窄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价值,并与64层以下冠状动脉CTA进行对照.结果 36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丽种检查结果,经统计学分析,西门子128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8.08%、特异性为95.69%、准确性为96.43%.与64层以下螺旋CT比较,对患者心率、屏气等方面的要求更加宽松.结论 西门子128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高.方法 简单、快速准确、无创伤,患者易接受,可作为疑似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因素。方法经临床检查确诊TIA患者及由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先行常规16排螺旋CT横断面平扫,然后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选择拟诊感兴趣平面,行脑CT灌注扫描(CTPI)和CT血管造影(CTA)。总结2组患者的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危险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由TIA进展为脑梗死组ArCBF值与发作次数呈正相关,2组患者的CTPI值、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危险因素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9)。CTA检查显示由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均有与病灶区相关的脑动脉主干或分支的狭窄,而TIA患者中仅有2例患者大脑后动脉有轻度狭窄,且与患者临床表现不相符。结论TIA进展为脑梗死与ArCBF下降程度、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颅内动脉狭窄有密切的关系。对于有多次或发作时间长的TIA患者,应进一步行头颅CTPI和CTA检查,了解颅内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及有无动脉狭窄,积极治疗以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